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我们跟大家提到了,因缘果报错综复杂,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但是我们也跟大家提到了,念佛的这个因,到最后却能够成就往生净土的果。看起来就好像是念佛的这个法门,或是这个途径,看起来是非常确定的,这个道理又是怎么说呢?我们上次说的这个部分是说,因缘果报虽然是错综复杂,但是我们的心念,则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力量。念佛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念佛呢,不是只是嘴巴念念而已,而是我们真的打心底的至诚的念佛的话,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这件事情上面用足了我们的心念,当然这件事情将来的成就也必然深深的受我们的心愿所影响!这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念佛会往生净土,其中一部分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愿力。然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愿力呢,是佛的愿力!
怎么说呢?我们引《佛说无量寿经》的经文来给大家看。在这部经文里面,佛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卷一。这个部分其实是在《无量寿经》里面谈到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里面其中一个愿。因为讲的是“愿”,所以才会说:如果十方的众生闻我名号、至心系念,想要生到极乐,并且因此而做了很多的善事--“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想要生到极乐世界,这样子做如果说他没有生到极乐世界的话,那么我 阿弥陀佛就不取正觉!这个是 阿弥陀佛其中一个大愿之一,总共有四十八个大愿。除了这个愿之外,阿弥陀佛同样也发了其它的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佛说无量寿经》卷一
所以从这一些经文里面,这一些--三个大愿的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阿弥陀佛所发的愿里面讲得很清楚:只要众生按照这个愿里面讲的这样做了,那么 阿弥陀佛必定能够由祂这个成佛的大德--大威德、大力量,能够让这个众生能够往生极乐。所以这个就是表示,佛在这方面的愿力是非常非常的广大!那么,当佛的愿力跟我们的愿力两相结合的时候,这件事情真的没有模糊的空间,真的没有所谓的错综复杂,该往生极乐就往生极乐,就是这么样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关键就在于说,一般的众生有没有那样的至心信乐有极乐世界存在、信乐 阿弥陀佛的存在;然后自己愿意发愿要往生极乐?并且能够遵从这个经文里面所开示的道理一一去做,如果那样做的话,那么往生极乐是必然的事情!
关于往生极乐净土,古往今来有许多的人都有事迹的记载,现在其实在网路上也可以查得到非常非常多的往生的记录存在。为了要让大家能够了解往生极乐世界是那么样的真实,所以我们在这里举几个小例子跟大家分享。
我们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净土就是莲宗里面的初祖,叫做慧远大师。那慧远大师呢,根据《净土圣贤录》的记载,慧远大师他为了要修行--“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也就是他是一个非常精进修行的人,自己在山里面这个寺里面隐居修行了三十年,从来不轻易踏入俗众的这个俗事里面。并且慧远大师“专致净土、诚心观想。”也就是他三十年的修行过程中,一心一意以这个净土为念。所以从刚才我们讲的条件里面,修行者本身的愿力来讲,在慧远大师这个例子来说是展现无遗--在三十年里面心心念念修行的就是净土。
那么在这个里面,他到底有了什么样的境界跟体悟呢?慧远大师说他“三见圣相”,“三见圣相”意思就是,他有三次得以面见 阿弥陀佛。但是慧远大师他本身的修为深厚,他深深觉得见了这个佛固然是好相,但他不愿意依此而来炫耀,所以他始终没有说--“沉厚不言”。他有一次跟旁边的人讲说,“即便我虽然有见到了 阿弥陀佛这样的这个好相,但是我宁可到我死的时候,到我要往生的时候才告诉大众。”那这样子的时候,庶几可以免了大众会觉得说他在彰显自己功德的这个过失。到了某一年的时候,慧远大师方从定起的时候,又再次见到 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见到了种种极乐世界的妙相,并且 阿弥陀佛还告诉慧远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也就是 阿弥陀佛不仅让慧远大师见到了,并且预告他七日之后就该往生了。所以果然在七天之后,慧远七天之内把所有的事情交代清楚之后,就在七天之后端座入寂。
从这个慧远大师这个记载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到:第一个就是慧远大师的修习净土的心愿是这么样的强,所以即便是这样子--慧远大师虽然有三见圣相,可是也是三见圣相而已。意思就是说:虽然说我们有那样的愿力,然后再加上诸佛菩萨的愿力,我们可以往生极乐,我们可以见到圣相,可是(我们不管是)即便是像慧远大师这样修行得力的人,也不是一天到晚的见佛。所以从这个例子,各位可以稍加判断,如果外面的这个世间,常常有人说哪一天他又见了哪一尊的佛,另外一天又见了另外一尊佛的时候,其实这个里面应该就是大有可疑的!因为跟慧远大师这样子居山三十年潜心“专致净土”修心的境界来比较,我们实在很难想像,何以这个世间有些人一天到晚会说他能够常常见到圣相?再来就是慧远大师的例子,也很清楚告诉我们:按照这样精进修行之后,不仅可以得见 阿弥陀佛,并且 佛陀还会当面告知什么时候是往生的时候。这个是莲宗的初祖慧远大师。
再过来,我们可以再看看莲宗的其他祖师。我们以莲宗的祖师举例子来给大家说,无非就是因为这些祖师们各个都是出家修行、修行有成的僧众,他们所持的戒法里面,有一条严格的戒就叫做“妄语戒”--不可以说妄语,否则的话就必下地狱。所以在这些出家僧众来讲,他们见到什么才能说什么,有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说什么样的境界。那么举这些人的例子来的话,应该最能够取信于大众。
我们再来看看,比方说我们刚才讲的写下《劝发菩提心文》的省庵大师,他是莲宗的(应该是)第十一祖。他是在雍正年间,那个时侯他在雍正约略大概十一年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就已经见了圣相了,然后并且跟他的弟子说“我差不多就该往生了”,所以他自此之后日益精进念佛。隔年,他又再次告诉弟子说:“我月初曾见西方三圣,今日复见,大概往生时至。”也就是说,他说他现在又再次见到西方三圣了,大概往生的时候要到了,所以他就写下了一些偈语勉励弟子们,并且把剩下的事情交代完毕,沐浴更衣,然后端坐一心念佛,不进饮食,然后就安然而逝。然后他安然而逝的时候,还有一个小小的轶事,就是当大众看他好像已经往生的时候,弟子们当然无限的悲痛,这个时候,省庵大师又忽然张开眼睛,对大众说:“吾去即来!生死大事,各自要净心念佛!”那他多交代这一句之后,再合掌称佛名而后圆寂。所以这个是十一祖的省庵大师的故事。
那么甚至我们说,近来的民国初年的印光大师也是如此。因为在民国初年,就是约略在1928年左右,那个时候印光大师曾经记载,他在床上坐起来,然后他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接下来,他就让他的弟子们,把水端进来让他能够清净,清净完之后,他就跟大众讲说:“阿弥陀佛来接,我要去了。”接下来,他就端身正坐,低声念佛,最后他圆寂的时候是如入禅定,笑容宛然。
以上,我们所举的三位莲宗的祖师--初祖、十一祖跟近代的印光大师,他们的往生记载,都已经明确的告诉弟子们,曾经见到了西方三圣,曾经见到了 阿弥陀佛,并且蒙 阿弥陀佛告知往生的时日,并且在这个确定的往生时日,然后安身入寂。所以从这些记载里面,我们要知道,念佛得以往生净土,是真实不虚的事情,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是有,请大家要坚定自己的信心。这个是关于我们在深信因果的部分,要告诉大家的。
帮助大家总结一番,也就是我们要知道:佛教的因缘观呢,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如是因,如是果”,实际上的因缘也不是由造物主创造,也不是由一个单一的业果报系统所创造;佛教的因缘观,实在是众生的如来藏各自成就;并且这个因缘观,是我们所造的业不管多少劫,它都还会存在、还会受报;那么在受报的时候,果报的状况是会因为善、恶,轻、重的不同,而有许多的不同。但即使因果是错综复杂,那谈到念佛呢,如果我们能够至心念佛,那么即便是我们造的恶业,犹如万斤的巨石一般,那我们也能够透过我们自己的愿力,跟诸佛的不可思议的大愿力--能够成就一个非常广大无量的渡船,帮助我们接起这个巨石,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这个部分,在深信因果,我们要跟大家分享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跟大家分享,三福净业里面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读诵大乘”。
这个部分,首先我们必须要先让大家了解,什么是所谓的“大乘”。我们之前在谈到菩提的时候,我们曾经提过,菩提里面最为珍贵、最为难得、最为广大的,就是佛菩提!因为佛菩提,除了道理非常的精深胜妙之外,并且佛菩提能够成就非常非常多的人,所以它又名“大乘菩提”。当时我们给大家讲的(直接下的这个说明)就是说:凡是以佛菩提为核心的这些经典呢,都叫做大乘的经典。那如果以一般经典的分类来看,一般我们说“五时三教”,那又以“三教”作为一个大的分类的话,这个“三教”就是:阿含教,般若教,然后方广唯识教。那么这个“三教”里面,除了“阿含”之外,“般若”跟“方广唯识”,都是在谈佛菩提的这个修行的方法以及境界,所以我们说“般若”跟“方广唯识”都是属于大乘经典。那么阿含的经典的部分呢,其实如果我们有认真细看阿含经典的话,其实“阿含”里面仍然是有许多大乘义理的蛛丝马迹。可是就是说,它大部分的经文,都集中在所谓的我们说的声闻菩提的义理--也就是从蕴处界这些事情,去觉观我们身心的虚妄性。“阿含”虽然说以这些声闻菩提的义理为主,实际上它也夹杂了许多大乘的义理,只是你要有慧眼才能够看得清楚。所以我们一般来说,为了要澄清起见,我们就直接说,把“阿含”当作是声闻的经典,把“般若”跟“唯识方广”当作是大乘经典。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有认真去看它的义理,并且具备修行的证量,好好的去看的话,其实“阿含”、“般若”、“唯识方广”每一个经典其实都是大乘经典。但是这里为了要让大家有更直接了当的认知,所以我们就先讲这个经典,我们就先定义说,这里讲的“读诵大乘”就是“般若”跟“唯识方广”的经典。
那么让大家了解了大乘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说,为什么往生净土的三福净业里面,需要有这一项“读诵大乘”呢?首先,我们必须要先谈到,现在在末法时代,我们常常会听到的一种邪说,这个说法就是说:“只有阿含的经典才是佛所说的,其余的大乘经典,都是后人集体创造的经典。”我们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这样的邪说。当然我们要辨正这个邪说需要有相当多的举证,在这里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就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来跟大家分辨。
我们分辨的方式就是告诉大家:佛不是阿罗汉所能比拟的,佛的境界远远不是阿罗汉所能及的。这个部分,我们又可以分好几个项次来说。直接了当呢,我们可以说,我们都知道 佛有所谓的十号,这个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有这样十个名号,这十个名号实际上在《阿含经》里面也经常出现。那么这十个名号里面,我们在看《阿含经》的记载的时候,发现关于阿罗汉的称颂里面,顶多只有“应供”,顶多只有“具足三明六通”,大概就是这些形容而已。从来没有在《阿含经》的哪一个地方有看到,对于一个成就阿罗汉的圣者,有著如同我们的 如来、我们的 佛世尊这样子一个十号的称呼。这个其实已经显现了,阿罗汉的境界远非、远远不及佛的境界。所以这些称号,只用来称颂佛的境界,而没有(或者说大部分都没有)用来称颂阿罗汉。这是十号的部分。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菩提”的立场来说。我们之前讲过有声闻菩提,有缘觉菩提,有佛菩提。这个三个菩提里面,很显然的,阿罗汉只成就声闻菩提的境界,然而佛菩提--既然佛菩提非阿罗汉所能成就,请问到底谁成就佛菩提?当然成就佛菩提的就是佛本人啊!就是古往今来所有一切佛成就的佛菩提啊!所以祂才叫做佛菩提,顾名思议就是“成佛的菩提”。所以从这个立场来看,从这个通达佛菩提、通达无上菩提的立场来看,也不是阿罗汉所能想像的,所能成就的,这个也是佛特别的地方。
当然,佛还有其他很特殊的地方,是跟阿罗汉非常的不一样,并且也不是阿罗汉所能想像的。那这些详细的部分,我们留待下一次,再来详细为大家解说。今天我们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