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57集 大乘根本信真如法

   日期:2018-07-15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42883    
核心提示:侯正惠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大乘起信论》。我们首先来看这个论里面的文。论: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能
侯正惠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大乘起信论》。我们首先来看这个论里面的文。
论:
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能于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何故众生不常见佛?或睹神变?或闻说法?”(《大乘起信论》卷2)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都有无边的方便,就是各种神变、各种方法,能够在十方世界往来,然后能够利益各种众生;那为什么我们众生没有办法常常见到佛?或者亲眼目睹诸佛的神变——神通变化?或者闻佛说法?接著论:
答:“如来实有如是方便,但要待众生其心清净乃为现身。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垢除则现;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法身不现,离垢则现。”(《大乘起信论》卷2)
这句话是回答说:如来本来就有各种神通方便,但是祂现的时候,众生因为自己的心要等祂清净了之后,才能够感受到佛的现身;就譬如镜子有污垢,色像就没有办法显现一样的道理。如果这个污垢能够把它清除完毕,自然这个影像就能够显现无虞;众生也是这样的状况,因为众生心充满了污垢,所以法身现前的话,也没有办法去观察到,那离开各种的垢,自然就很容易知道法身现前的状况。
接著我们再来说,论里面又提到这个问题:“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大乘起信论》卷2)我们要怎么样来修习这个信分呢?言说都有对象,那这个是依还没有心得决定的众生;也就是说,没有下定决心不疑,能够在大乘法上用功的众生来说这个法,来修这个信分。
好,那接著论又说:【何者为信心?云何而修习?信有四种:】(《大乘起信论》卷2)信心是怎么一回事呢?如何来修习才能够信心成就?接著就介绍信有四种状况:
一、信根本,谓乐念真如法故。(《大乘起信论》卷2)
第一种信,就是一个根本信。那这根本信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呢?就是说:要我们众生很喜欢地想要修习真如法;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众生,大家对大乘佛法往往不知道,不能如实了知,你要建立一个信心,就是所有的大乘法,都是建立在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真如法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成就大乘法;这个基本观念要先建立,那自然因为相信有真如法故,所以我们就会用心地想要去能够参透,能够证悟如来藏,这个就是首要的一个目标。
好,那第二个我们来讲:
信佛具足无边功德,谓常乐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大乘起信论》卷2)
这个也是依据第一个来建立第二个。这个四信它是有一个次第性的:就是最根本的提出来,接著提出来就是佛法僧,就是大乘佛法,你要怎么样的依止佛法僧,这些信心怎么建立。一般所谓的心得决定,它的次第依我们的五别境来说,就欲、胜解、念、定、慧;想要有这个定,一定要有欲,就是你要有那个希望心,想要作这件事,那才能够心得决定,安住在那种修习的状况。现在来介绍佛法僧,第二个信就是对佛要有一个观念,就是佛祂是有无边的功德,我们想到佛的这些功德能够利益我们修行,我们能够有修行的一个目标,将来能够成就佛道。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建立之后,我们就会常常喜欢去顶礼佛,去供养佛;然后对佛所说的法,我们当然也会能够信受,乃至修行;这些修行它都有一个目标,它是要回向一切智。什么叫一切智呢?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依真如法来往佛道上修证,这个是第二个信要建立。
第三个信,就是要:
信法有大利益,谓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大乘起信论》卷2)
这个论文是在讲,就是说依据 佛所讲的法,能够让大家成就佛道;知道这个法有很大的利益,众生就会产生一个欲啊!这个欲、胜解、念、定、慧,才能够成就定,这个次第还是这样子地建立。好,因为知道这个法有大利益,众生就会很喜欢去修行六度波罗蜜;六度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六度,这个法就是这样次第修。
好,第四个信再看论怎么说:
四、信正行僧,谓常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行故。(《大乘起信论》卷2)
这个就在讲说归依僧这个僧,是要怎么一个定义呢?就是想要修学大乘佛法,除了根本信之外,要依止佛、法、僧。好,最后一个重要的,这个就是要信正行僧。所谓僧,就是能够教导正确佛法的人,也就是亲教师;这些能够教导我们修证佛法的,都是正行僧。那要怎么作呢?要常常去供养、去亲近,对这些菩萨僧,我们就要如是地供养,如是地依法修行,所谓所有的供养,就是依法。如法供养就是如法修行的意思。所以,这样的修行就是往正确的道路,往正确的佛道,大乘菩提道的路上在走;这样能够有什么结果呢?就是自利利他——自己能够成就佛道,然后将来也可以广度有缘——这样的修行,是一个正确的修行方法。
接著论又说:
修五门行能成此信,所谓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止观门。(《大乘起信论》卷2)
这个要修六度,我们大乘佛法它六度最后面就是般若度,般若度就是依于前面第一信所要修学的主要内涵;也就是所有的六度,前五度都是为了要成就第六度,也就是我们般若;般若就是依第八识的亲证,能够产生了般若智慧。这个论里面就提到:你想要能够成就、想要能够修习大乘佛法,就是对第八识真如心的亲证,要先一一修前五度。好,这边就讲说修前五度就能成就此信,这个信其实就是大乘般若度的成就,也就是真如心的这个亲证。这个要怎么修?这边就告诉大家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然后是禅定;止观门就是讲禅定的意思。
接著论文又说:
云何修施门?谓若见众生来从乞求,以己资财随力施与,舍自悭著,令其欢喜。(《大乘起信论》卷2)
布施就开始讲了,什么叫布施呢?就是看到众生他来跟我们乞求,我们就应该量自己的这个财力,然后方便来施与、布施给他,让他解除生活的困难;或者他所需要的东西,我们来给他。这个有什么好处呢?就自利利他。第一个“舍自悭著”:就是这样的布施,能够舍弃自己这个贪著心,然后执著心,就是贪爱跟执著两样都可以能够慢慢地消除,然后令对方能够产生欢喜,因为满他所愿了;所以这个就是前面是自利,后面是利他,能够成就布施的功德。
接著论又说第二种状况,这种状况是刚刚讲的所谓财施(布施分成财施、法施、无畏施),这边我们紧接著来讲无畏施,论又说:“若见众生危难逼迫,方便救济令无怖畏。”(《大乘起信论》卷2)这个就在讲无畏施。我们如果看到众生在危难逼迫中,我们要用方法,见到了就马上去帮忙他,能够让他离开怖畏的状况,也就是解除他的危难。
下面我们接著再说论里面讲到的法施的部分,论说:“若有众生而来求法,以己所解随宜为说。”(《大乘起信论》卷2)这个就是说,众生他如果想要修学佛法的时候,他只要有来求法,我们就要依自己所了解的,然后看看他的因缘,还有场所、各种状况来观察,是不是适合讲法;如果适合的话,我们就应该跟他说法,让他能够信受奉行、能够修行,这个是讲三种布施的状况。
接著论又说:
修行如是三种施时,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亦不贪著世间果报;但念自他利益安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起信论》卷2)
这个是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当时要存什么一种心态呢?就是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是看到众生有这个需要,我们就发慈悲心来帮忙众生。所谓慈,就是与众生让他能够得到欢喜,就是与乐;悲就是拔苦,就是他在苦难中能够救助他,让他离开那种苦难的状况;所以慈悲心是在讲两种状况:一个是与乐,一个是拔苦。我们在整个布施状况的时候,要知道我们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也不是因为贪著布施之后有一个很好的果报;因为这样的话,你离开财物或者法,等等的这些贪著之后,你反而又去贪著另外一个来世的果报,这样来讲也没有断除我们的贪爱烦恼,就是等于一个小贪换成一个更大的贪,这样对我们的修行是不利的。所以,这边就教导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我们心心念念都是想要为了利益众生,让众生能够得到安乐;然后依这个想法,来布施众生的时候,来累积福德,然后能够让我们修得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大乘的一个般若智慧,也就是成佛的智慧;这个首要的、最浅显的,就是要从破参开始。亲证如来藏,也就是说亲证真如心,或者叫第八识,或者叫阿赖耶识;因为这个目标而来作各种的布施,那这样这个利益才能够往我们亲证如来藏这个法来相应。
接著论说:“云何修戒门?”继续说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讲完了,接著要讲戒门要怎么修呢?好,论又说:
所谓在家菩萨当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嫉、谄、诳、邪见。(《大乘起信论》卷2)
就是在修戒门的时候,论有把它分成在家菩萨跟出家菩萨。现在我们介绍在家菩萨他怎么来修这个戒呢?也就是说,在家菩萨要离开身三、口四、意三;也就是杀、盗、淫,这个是从身所造作;然后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个是从我们口所造作;至于后面这个就属于我们的意,就是身口意里面的最后一个意,这个意就是贪、瞋、痴。当然详细说就有六种根本烦恼,我们就从这边大概很容易记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就是等于从十善这边开始起,五戒演变进一步的修行就变成十善,也就是十戒;然后乃至想要修习更深广的菩萨道,就要守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十重也是从十善戒里面再演变。这些,大家基本上的观念要先建立,修学就觉得无碍。
接著我们来说明,这个论里面说:
若出家者,为欲折伏诸烦恼故,应离愦闹常依寂静,修习止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惭愧悔责,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恶修善。(《大乘起信论》卷2)
这个有关戒的部分,出家他怎么守这个戒呢?好,我们稍微解说论里面所说的这些戒行。出家的菩萨,他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断烦恼,能够出离三界苦。因为想要断烦恼,这些烦恼的目标都要清楚,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也就是对三界的这些贪,要离三界的这些贪,怎么办?首先就应该离开人世间这些繁杂的事物,然后到寂静的地方来修习定。因为什么呢?三无漏就是戒定慧;你现在守戒,接下去就是要修定,定就是止跟观,就是要寂静,不管是外在的寂静,或者是内心的寂静,所以应该依止寂静,然后离开愦闹的地方,然后修习头陀行(头陀行就是生活最简单的出家修行方法),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所谓苦行。就是说能够对众生的布施很满意,然后不起贪爱心,这样能够安住在出家的修行状况。然后接著乃至小罪,对于违犯的这些小戒,我们都要心生大恐怖;然后有犯作了之后,就马上产生后悔,然后责备自己,永不复作,这样小心地护持 如来所制订的这些戒律,就是包括出家戒律。然后不令人见到修行人对戒律不严谨,进而产生对三宝的毁谤或者是讥嫌;那这样,众生如果能够看到出家众修行非常地严谨,身口意都庄严,众生就会对佛法产生了信心,能让众生舍离恶、修善,也就是能够让众生愿意来守这个戒律。
因为犯戒就是恶,戒就是戒众生的恶行,所以一般修学佛法都要有一个基本的观念,那就是“诸善就要奉行,诸恶就要莫作”。所以佛法讲起来,整个重点要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要从戒律这边下手,所以这戒定慧才叫作三无漏;然后三无漏,在大乘佛法又更周延,就变成六度,这个是后面下一堂课我们会详细再来解说。今天讲到这里,希望各位能够有所利益,然后能够如法修行,透过闻慧、思慧乃至修慧,能够成就佛道。
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