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的讲次里面,我们跟大家分析的色蕴跟识蕴的部分。接下来在今天的时间里面,我们要继续跟大家解说:五阴里面的剩下来的三个阴,就是受阴、想阴跟行阴。
我们先来看看“受阴”。“受”从它的字面的意思来讲,指的就是领纳,我去领纳现前的境界,带给我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会有哪些感受呢?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型的感受,也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我们先说“乐受”。“乐受”就是说:我们面对目前的境界的时候,这个境界我们觉得说我们喜欢这个境界,在我们心里面产生了愉悦的感受,我们喜爱它,这个就是乐受。比方说,各位现在坐在电视机前面,在听正觉同修会所播的节目,这里面就隐含著您希望能够在这个听闻这个节目的时候,能够从里面学到了真正的佛法的道理,能够从中间开启了佛菩提道的智慧的钥匙;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您的心必然对于我们所谓的“大乘见道”、所谓的“开悟明心”乃至于“成佛之道”这些事情,都有心有所向往、心有所喜乐,所以想要来听闻,希望听闻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所以这一些的这个感受,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纳成“乐受”。
再来还有所谓的“苦受”。“苦受”我们可以简单的来说,就是你不喜欢的境界让你产生了嫌恶、排斥的这些境界。比方说,如果说您今天看了在这个电视新闻媒体上面,看了某一些新闻的时候,也许因为这个新闻的本身报导的都是社会的负面的现象,让您在吃完饭刚接触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的不舒服,您直觉就觉得说刚吃完饭要接触这些的事情,我们说实在是情何以堪,所以你就会直觉的把它给转台不看;像这样子的一个状况是很直接的您不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个苦受。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苦受,其实还有很多。比方说,我们都知道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当然生病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经验,所以病这件事情当然带给我们的都是苦受。甚至我们可以说,再看看每一个人这个身体,从这个二三十岁壮年之后就逐渐走下坡了,那么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越到后来你会越来越觉得说这个衰老真是难以承受,以前可以做的许多的事情,现在都没办法做了,体力也没有办法负荷,并且动不动就这里酸痛、那里酸痛,这里毛病、那里毛病,所以这些都是由于衰老所带给我们的苦受。这些是所谓的苦受。
除了苦受跟乐受之外,还有所谓的这个“不苦不乐受”,或者另外一个方式讲就是所谓的“舍受”,通常指的就是,我们一般来讲我们没有特别喜欢也没有特别排斥的状况。在修行上来讲,有一些定中的状况,其实也就是相应的所谓的舍受。就是当在定中觉到这些喜乐的一面,喜欢禅悦的觉受,之后呢又自己又觉得说:禅悦的觉受也不应该久久的沉溺、不应该执著,所以应该把眼前的禅悦的境界,把它给舍弃了再往前进一步,那个也可以把它叫做舍受的一部分。
所以受的本身呢我们可以说,总结来讲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粗略所能感受到的基本上就是苦受、乐受还有不苦不乐受三样。这个三样的受呢,其实请各位自己去想一想看,这个受的这些心理作用,它有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可以说当我们正在乐受的时候,原则上就没有苦受;或者当我们在苦受的时候,原则上是没有乐受,跟没有所谓的不苦不乐受的;也就是说这个受的范围按照我们刚才这样的分类来讲,其实在每一个时刻,其实都会只有一种受的现行。或许电视机前面有一些修行比较得力的、心思比较细腻的观众们,或许会说:“难道就一定是这三个不能够同时出现吗?好像有一些状况,也是三个同时出现?”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尽管您的心思再怎么细腻,当您的心思细到刹那刹那间的时候,这个觉受必然也都是只有一种受的心行会现行;如果有机会您在自己把您的心思定下来往内观的时候,应该就可以察觉到这里面微细的受的分别。
这个受的本身既然有这三类,并且三类的本身又不能够同时现行,那就有一个有趣的推理我们可以知道,也就是说:受的本身,它是会有所改变、有所交替的。比方说,乐受本身也许享乐久了之后就变成苦受;又比方说呢不苦不乐受待久的时候,失去两个觉受,久而久之又觉得说需要这个苦,又需要这个乐的觉受,那么心里有所希冀,这个时候又开始有一些个苦的觉受出来。所以这一些个心行呢表示受的本身,其实它并不是恒常的存在;当这个乐的受存在的时候,就没有其他两个受,当苦受存在的时候,也没有其他两个受。也就是受的心行,它是这个改变中现起的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这个就是我们对于受的跟大家解释的地方。
当然就是说,这个是直接的先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受到的“受”来解说,但是实际上受呢可以指的有更细的受。比方说,我们说在唯识的这个五遍行的心所法里面,那这个五遍行是: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指的就是在每一个心识的运作里面,都一定有这个五个心的作用在。既然每一个这个心的现行都有这个作用在的话,表示说五遍行指的是非常非常微细的状况。所以当我们提说“受”这个字,我们说五遍行里面的触、作意、受、想、思,虽然这个里面也有所谓的“受”的字眼,可是在五遍行里面的“受”,实际上指的是非常微细的“境界受”;那么那个境界受,可能就要等我们修行得力之后,才能够细观里面的境界受的内涵。这是先跟大家说有关受蕴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跟大家看是“想蕴”的部分,同样的我们也从日常生活中,先带著大家来看看,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想蕴的现行状况是如何。我们要先说的是,一般大家所熟知的“想”都是跟语言文字相应的“想”,这个想是比较粗糙的想,通常指的范围。比方说,我们也许肚子饿了,我们说我们想吃饭,“想”吃饭;或者是说,我们吃完饭的时候,我们想要散散步,因为肚子太饱了,想起来走一走、散散步,这个是“想”;或者是说,我们想到哪里去游玩,这个也都是“想”。那么这一些个“想”,它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跟我们的语言文字是相应的,跟我们语言文字是相应的。这类型的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粗想。
那么再来更细一点的“想”,我们把它叫做“心取相”的作用。也就是基本上就是,当我们的这个身体的五官,再加上我们最早在这一个系列的讲次刚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的意根,加起来总共有六个根,当六根去攀缘这个六个境的时候、(六境的时候、)六尘的时候,心会因为攀缘的作用,会摄取这个相而现起心相。由这个现起的心相,接下来就开始有逐渐演变的心行,包含说我们会因为这样的心相开始建构起概念;不只是更因为这个概念,开始建立起种种语言文字相应的名号、跟甚至是到后面的抽象的理念;比方说,我们到后面会认知到所谓的山河、男女,比方美丑、善恶等等,这一些东西它的根源都在于说,我们的心在面对之前的境界的时候,我们起了取相的作用,并且让这个相在我们心里面流注、建构、生起。所以这个是我们讲的想比较细的部分。
当然跟前面的受一样,那想有没有更细的部分?也有,因为我们刚才说五遍行,我们说五遍行的内涵是:触、作意、受、想、思;各位可以看到“想”在五遍行里面也有,不过这个五遍行的这个想就非常非常的微细。
总而言之就是想呢,最起码我们最粗劣的,我们可以跟生活上许多许多“想”这个字的用法都连在一起,像我们刚才举的想吃饭、想去哪里等等。那么这一些的想,其实各位平常在日常生活上,应该就可以体会到这些想其实是念念变异的。比方说,我们刚才说想吃饭这件事情,很显然地当我们肚子饿的时候,我们会很想吃饭,可是当我们吃饭吃饭饱了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想了呢?所以对于吃饭这件事情的“想”来说,它的存在的范围,其实也不过是就我们刚开始肚子饿的时候,甚至是我们开始吃饭的前半段的时间,后面当我们饱足的时候,我们就不想再吃了。所以从这样子的一个例子,各位可以细细去观行说,“想”这件事情,我们说日常生活的粗想这些事情,它是如何的变化。
从这里呢其实各位就可以推知,可以知道、领略说:“想”这件事情,它的确是充满了无常,它都不能维持很久的。如果您再继续用功精进,让心思再细腻一点的话,您将可以看到我们想的意念,心取相然后运作的这些作用,可以说真的是念念变异; 佛经上有说:好像猿猴,从一个树上跳到另外一个树上,这样子来比喻。
我们在这个细相的想方面的运行也确实是如此,如果从那个方面呢,如果您能够觉察、能够体会到这样子状况的话,相信您对于“想”呢,“想”这个阴的无常性会有很深刻的体会。如果您如果对于这个里面的无常性有深刻体会的话,必然就不需要对“想”这件事情太加以执著了。这个是想的部分。
那么五阴呢,除了我们前面讲的受想以及色跟识之外,那剩下的一个叫做“行阴”。“行阴”我们前面也约略有提到,就是可以对应到我们的身、口、意行:“身”,当然身行的部分,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各项的动作,包含了我们的行住坐卧,只要我们身体有所动作,都叫做身行的一部分。那么口行呢,口行呢就是我们说话,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有意念,然后这个意念成形了,决定了然后再透过控制肌肉跟这个吐气,然后就开始能够说出话来,这个就是所谓的口行。身行口行之外,接下来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所谓的意行;意行表示,所表达是一个意念的,意念的行进。那其实我们在这个心识在运作的时候,很多时候心识的运作就如同,(我们打个比方说),就如同好像我们在看一个瀑布的水流一样,这个水流在流的时候,这个水流里面的每一个水的分子、每一个水的粒子呢,都随著这个广大的水流拚命的往下奔流;我们看瀑布的时候,会觉察到说因为水的这个粒子之间相接在一起流动之后形成一个瀑布的这个感觉,整个的这个感觉同样的,我们的意呢----意行呢,其实它也是如此,但如果我们的心思够细的话,我们会看到说,我们的这个意念其实在刹那刹那之间有很多的这个念头,都是像刚才瀑布这样这个一路的这样流经过去,因为这样辗转的流经过去,所以我们把它叫做这个叫做意行----意的行经过程。
那么从这里来看,关于行阴的部分的话,我们应该也(能够)很容易能够体会到说行阴是多么的无常。比方说,我们说身行跟口行来讲,当然我们不管是我们的行住坐卧,或是说我们开口说话,当我们完成一个行为的时候,自然而然这个相应的行就在那个点上就结束了,所以身行跟口行它的无常性应该是很容易去观察的。那么意行的这个无常性,意行的无常性----关于意的本身的无常性,我们可以说可以回归到最直接最前面,我们跟大家说“意识在人间的话,有五种状况会断灭”这个情况去观察、去体会。比方说在我们睡熟了之后,意识不现起,那么那个时候,意识就没有所谓的这个变迁的过程,没有所谓的行进的过程,那个时候意识就没有所谓的行;所以从这个方面,可以从意识方面的暂断现象去观察到说意行的本身的无常性。
再回过头来讲“行”的本身,其实也有更细的行,像我们刚才讲意念有如瀑布那样子,那个就是比较细部的、细致的这个意行。然而像“身行”有没有像比较细的身行呢?其实也有比较细的身行,我们刚才讲的行住坐卧是一种很粗劣的身行,可是我们身体的运行,比方说我们的呼吸,这个也是一个很微细、很微细的身行;这个呼吸本身,当然就我们现在一般的日常经验来讲,我们会觉得说:这个呼吸这个现象其实一直都在,只要我们是活著的话,这个呼吸是一直都在,这个身行一直都持续著,怎么会有呼吸有暂断的现象?其实不然!因为这个在禅定的境界来讲,如果是到了四禅的境界的时候,就已经是息脉俱断----息脉的息脉俱断的息这个字讲的就是我们的气息、我们的呼吸。换句话说,在这个四禅的境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没有呼吸了,不需要呼吸去维持这个生命,所以连呼吸这样微细的身行其实本身也是短暂无常的。
从这里就相信各位菩萨就比较容易去观行,说行到底是怎么样的虚妄不实;以至于说,我们不需要去执著行的种种。包含说,我们不需要去执著身体应该要怎么样的让它这个永远保持年轻健康,因为我们都知道说,八九十年乃至于百年之后,这个身体终归是灰飞烟灭。所以像这样子的观行,就可以让我们对行阴的本身有更深的体悟跟了解。
除了这个上面以上讲的,约略我们就已经从色、识、受、想、行这五项东西跟大家介绍了五阴的内涵。这个五阴的内涵呢,希望大家在听到这些内涵的时候,要能够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上,先仔细去观行;比方说您要先去观行“想”,这个想阴这件事情,那想到底在日常生活中它是怎么作用?它是怎么生起?然后它又是怎么灭尽的?那这些把这些过程呢,每一个时刻都去体会的话,自然而然能够对想阴的内涵有很深的体悟,并且能够真的能够体会到它的无常性跟虚妄性。同样的对于其他的每一个阴,也都要作这样的观行。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我们所谓的修行精进,也就是说我们要能够断烦恼、断三缚结、断我见的话,就是要在这些地方要下手、著力要用功的地方。
我们上次也跟大家提到,当我们在讲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的时候,我们也跟大家提到说,为什么一开始就先说色蕴跟识蕴?因为受、想、行三个蕴是基于色蕴跟识蕴的运作而来。色蕴的内涵呢大家比较容易掌握,可是识蕴呢就是里面非常关键的,这个刚好就是我们从这个系列的讲次,一开始就跟大家说“意识是特别重要”的这个道理是一致的。所以关于识蕴的部分呢,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精进用功,把它了解的很清楚。
那这个部分,我们在今天的讲次里面,最后再跟大家提醒识蕴。我们说识阴的本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项对于境界的了别、境界的分别。这些分别呢,我们会在下一次讲次里面再跟大家谈识蕴的时候,继续依照刚才我们讲的眼、耳、鼻、舌、身、意,继续去跟大家分辨清楚,并且我们要从另外一个方面,从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四个方面来跟大家讲识蕴是要如何观行。
所以今天请大家先记住识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的分类状况,详细的部分我们留到下一次再说。今天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