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不知道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前面的课程我们已经进行到,平实导师的著作《宗通与说通》讲到宗门正义,也就是真如如来藏的教法传入这个世界的过程。我们说了对于宗门第一义谛,也就是如来藏的教法,早在 世尊尚未来到人间之前,先来到印度的这一些菩萨们,就已经开始在传授众生相关的背景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众生的习气,培养众生对于实证万法本源如来藏的追求,告诉众生真正的实相,祂是在名法跟色法以外,可是又跟名法、色法不即也不离,那才是真正的万法根源如来藏。在经上也说到,众生对于实证宗门第一义谛,一定是无量百千劫要一心虔恭求,这样子才有可能实证宗门如来藏,才能够进入大乘见道位;在进入大乘见道位之前,要历经菩萨的十信位以及初住到六住所应该要经历的定、慧、福德资粮。这一些背景知识一阶一阶该具备的东西,就是这些比 佛陀更先来到印度的菩萨们,他们借著各种机会与方便,把这些东西教导给此土的众生,让众生熏习。
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尽管 佛陀在经中把《吠陀经》的这一些哲学,把《奥义书》的思想以及后来的沙门思潮,统统都把它定为“不了义”,说他们都是落入断见、常见的这一些恶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一些东西也都是菩萨们为了 世尊出世弘法所做的事先的准备,目的就是要把众生的习性,从凡夫位把它提升上来。先让众生学习各种相似之道,然后立下了一个朝向真如如来藏一个总的方向目标;也就是要让众生在相似法中一一地去碰壁,教训学得够多了,才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因为众生的习性,就是必须要把这一些错误的部分一一地予以辨正,那众生才肯甘心情愿地来信受正确的道理。所以,这些先头部队的菩萨们就留下了这样的记录,说到:【太初只有大梵,大梵识知的只有自我,他如此思量:“我就是大梵。”如此,他与世间万物合一。同样道理,众神之中,只有明白个中奥秘的神灵,才能与大梵合一,对仙人与人类来说,也是这个道理。】这段话当中有正确的部分,也有错误的部分,具有宗通的菩萨们就能够看出哪里正确、哪里错误。那么各位懂是不懂呢?说懂的不一定懂,说不懂的才是真的懂。
宗门下的事看似不平,实际上是真公平。大家觉得为什么有的菩萨证悟如来藏宗通轻而易举,而大部分的菩萨却是一辈子参究,始终得不到一个入处,为什么?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自己不够努力,有人说那是因为他不够聪明,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没有遇到好的善知识。其实统统不对!各位可以想一想:一直在我们身旁的佛菩萨为什么不肯出手帮忙?像是我们的导师 平实导师,在被错悟的大师误导之下,尚且可以自参自悟出来,所以众生不能通达宗门真正的原因,是证悟所需的福德资粮尚有所不足。平实导师常常说:“当我们证悟的福德资粮够了,我们不急,可是佛菩萨也会出手帮忙,因为要用我们来弘传正法。”所以总归一句话:证悟所需的福德具足了,剩下的就是等一个机会,等佛菩萨安排一个因缘。
有人听到这边可能会不服气,因为现代很多人都认为说:“只要我努力,只要我敢拼敢撞,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他的福德不够,今生甚至连佛的名字都不曾听闻,那么这个人他要怎么能够求证宗通呢?不但大乘见道的要求,要要求福德庄严具足,即使是在二乘法里面也是这样子。比方说解脱道它的实证位阶有“四向四果”,在初果之前有一个初果向的阶位。初果向的人他对于初果所应修应断的知见,他都非常地清楚,还可以为别人解说;可是他自己就是没有办法确认身见我见的虚妄,没有办法把我见真的给断了,或者说他舍不得把我见给修断。这其实也是一种福德不足的现象,所以意识心知道身见我见虚妄不实,但是就是丢不掉对于身见我见的执著。
就像前面说的这样子,宗门的正见就混合在各种世间法的教授当中,在古印度流传了下来。在 世尊下降之前,印度人就已经知道要去追求那个万法的根源,但是又不在名色当中的那一个“大梵”;而且也都知道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一个人都是承受著自己过去生的业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报,互不相干不会错乱。例如在《大森林书》里面就讲到了,说到业有三类:第一个,前生之业,今生受果者是,这个叫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