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菩萨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多生多劫供养诸佛、为正法付出等所累积的福德,以及靠佛菩萨威神之力加持,是不可能萌芽茁壮的。为什么?因为修学佛法要有福德来庄严才能成就,如果自己没有供养诸佛、为正法付出等所累积的福德,佛无法加持彼人来修学正法,乃至迈向佛所说的三乘菩提。所以菩萨发菩提心后,要经历多生多劫供养诸佛、为正法付出,佛才会加持此人遇到真善知识,让他不论是在解脱道,或者是在佛菩提道,都有所助益以及增上。譬如有众生堕在畜生道,佛菩萨会观察众生因缘,如果有因缘,会让众生早日脱离三恶道,乃至能够帮助众生,未来可以证得二乘菩提的辟支佛果,这里有二个例子可以辅助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有情堕入地狱道,佛菩萨会观察有情以往是否有种下善根。如果以前有种下善根,佛菩萨会藉此善根因缘,让众生有机会可以脱离地狱苦。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个人叫作干达多,平常作恶多端。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地方,发现脚下有一个东西,原来是一只蜘蛛,他生起了一念慈悲心,没有将它踩死。由于干达多平常作恶多端,死后堕入地狱受苦。这时,佛菩萨观察干达多生前因为一念慈心,没有将蜘蛛踩死,所以变化出一根蜘蛛丝,出现在干达多头上。干达多发现头上有蜘蛛丝,犹如久旱逢甘霖一样,非常高兴,赶紧跳上这根蜘蛛丝,努力往上爬,想要脱离地狱苦。爬了一阵子以后,低头一看,发现有很多地狱众生也循著这根蜘蛛丝一起爬上来。干达多一想:“这么细小的蜘蛛丝怎么可能负荷这么多人的重量,万一蜘蛛丝断了,我岂不是再一次回到地狱受苦?”由于干达多不愿意让众多有情一起脱离地狱,所以将尾随于后的有情踢下去。由于干达多生起这样的歹念,所以整根蜘蛛丝断了,干达多与其他地狱众生又掉回到地狱受苦了。这个例子告诉大众:佛菩萨会观察因缘,观察众生过去无量世以前有没有种善根?如果有种善根,佛菩萨就会想尽办法让众生脱离困境。如果不是干达多生起了歹念而下堕,干达多早就脱离地狱之苦了。
第二个例子,如《众经撰杂譬喻》卷2 中的开示:在佛世,舍卫国中有一人蟒出生,并杀害了七万二千个人犯。后来人蟒年老得病,将要命终,佛怜愍人蟒所犯杀人重罪,未来要下堕恶道无有出期,所以叫舍利弗去度人蟒。舍利弗用神足通到人蟒处,人蟒看了,三次放毒气,欲毒害舍利弗,都没有办法将舍利弗毒死。后来人蟒知道来者是舍利弗尊者,生起了一念慈心,七次上下反观舍利弗。不久,人蟒死后便上生天上。摩竭王为此事到 佛的精舍,向 佛禀白:“人蟒所犯的罪极重,不知已往生何处?”佛说:“今已生第一天上。”摩竭王闻 佛所说,觉得很奇怪,再一次向 佛禀白:“杀人的罪很重,理应下堕恶道受苦,为什么人蟒死后反而上生天上?”佛开示:“人蟒见舍利弗生起一念慈心,七次上下反观舍利弗,因为随念清净 1 的缘故,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死后生第一天。在第一天福尽以后,生第二天上,到第七次以后,下生人间,证辟支佛果而般涅槃。”摩竭王白佛言:“人蟒杀了七万二千人的生命,难道不需要偿还吗?”佛开示:“当人蟒未来下生人间证得辟支佛果时,其身犹如紫磨金色,非常光耀。有一天,辟支佛在路旁树下打坐,当时有七万多名大军路过,看见辟支佛,以为是一座黄金打造的人像,所以上前一一用刀割取黄金。待士兵一一取得以后,才发现是人肉,并不是金子,便将人肉丢弃于一旁,扬长而去,辟支佛也因此而般涅槃。人蟒今世所造的重罪,到那个时候,还是要偿还的。”从上面二个例子告诉大众二件事:第一件事,纵使众生在畜生道所犯的罪业很重,佛菩萨还是会观察众生的因缘,暗中护念众生、帮助众生,使得众生能够脱离三恶道,乃至未来可以证得辟支佛果。第二件事,因果真的丝毫不爽,往昔所造的业,未来因缘成熟时,仍然要受报,不是不受报,所以学佛人平常要很小心及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免妄自造业而不知,于后受异熟果报时再怨天尤人。
注1、 随念清净是临终三随其中一种,而临终三随是指人断气之后,随著生前所造的三种状况(随念、随重、随习)而往生。随念,随著死前清净念或染污念而往生,譬如人蟒死前生起一念慈心,七次上下反观舍利弗,因为念清净的缘故,死后生第一天,乃至未来可以证得辟支佛果而般涅槃。又譬如生前喜欢起瞋恨心,死后很容易堕入蛇道中,如《梁皇宝忏》曾记载,南朝梁武帝皇后郗氏平时怀瞋心及嫉妒心,所以死后堕入蛇身。随重,随著生前所造大善业或大恶业往生,譬如生前喜欢做铺桥造路等善事,死后往生欲界天。又譬如生前谤菩萨藏、毁谤三宝、大妄语者,所造的业很重,死后下堕三恶道。随习,随著生前的习气而往生,譬如有人喜欢养宠物,而且爱得如痴如迷,每天都想著它、不能没有它,因为每天熏习的缘故,命终之后,很容易与这类的旁生道势力相应而下堕。
又譬如能够接触佛法而受三归依时,有三十六位护法神在身边保护;受五戒时,有二十五位护法神暗中在护持。这些护法神暗中护持佛弟子免除很多外在的干扰,而这些外在的干扰,有很多是自己不知道的,不是吗?又譬如有机会听法师说法而掉下一滴眼泪者,都是佛菩萨在暗中护念及加持,如《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 中开示:
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渧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2
注2《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大正藏》册9,页380,下21-24。
经中开示:佛灭度后,如果有人听了法师开示,想要修学大乘法,以及与会大众对大乘法能够发起一丝丝的欢喜心,乃至因为欢喜感动而突然就滴下一滴眼泪者,都是佛的威神之力加持,使得众生与大乘法结下法缘,乃至未来能够发菩提心,而迈向佛所说的成佛之道。由此可知:诸佛菩萨都是慈悲为怀,都是为众生设想,想尽办法与众生多结缘,让众生未来于佛法上有所成就。
既然初学者尚且蒙佛神力加持,久学菩萨能够明心见性,当然更是蒙佛加持才能明心乃至见性的,如《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 中开示:【是故,善男子!菩萨未来于五浊世中得陀罗尼三昧者,一切皆是佛之威力。】3
注3《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大正藏》册9,页380,下18-20。
经中已开示:菩萨能够获得陀罗尼三昧 4 者,都是佛的威神之力加持而明心见性,亦即众生在参禅时,佛菩萨当然会观察众生的因缘是否具足,如果具足了,佛菩萨只要给你这么一念相应,你就获得陀罗尼三昧而明心见性,亲见本来面目了。这告诉大众:你能够明心见性,都是佛菩萨护念而成就的,并不是自己很厉害,也不是自己很有能力能够自己明心见性,都是靠佛菩萨帮忙,才能明心见性,所以有什么好值得骄傲及炫耀的?如果不知这样的道理,于明心见性后起了憍慢心及炫耀心,那不是愚痴人吗?那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吗?
注4 欲得九地菩萨的陀罗尼三昧(总持三昧),必须从最基础的明心见性开始,未来才有可能获得;若无法明心见性,未来不可能获得最究竟的陀罗尼三昧,这是因为所有的三昧,都要依真实心这个三昧才能存在,若离真实心,不可能有种种三昧可证、可得。是故,菩萨得一切总持三昧,最基本的要求,是指菩萨能够明心见性,已得极少分陀罗尼三昧故,随著修行渐渐深入,最后于九地满心,得以圆满最究竟的陀罗尼三昧。
这里有一个是后学亲自由佛菩萨护念加持的真实例子,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在2003 年之年初,同修会发生第三次法难,造成整个同修会人心惶惶。在台中,有几位禅净班的亲教师离开同修会。当时秉持 平实导师意旨,由台北赶赴台中担任二个禅净班的亲教师。其中一班开课不到半年,另外一班共修已快满二年,只剩下半年时间就要报名参加禅三。后学为了完成 平实导师所赋予的使命,与共修快二年的班级义工菩萨讨论,想知道先前的亲教师教到哪里。知道以后,便筹划该如何讲课,以便接续后来的进度,不想让同修们中断吸收正知见的机会。可是到了上课前的拜佛时间,发现同修们拜佛功夫很差,完全没有共修二年应有的动中定功夫,著实让后学很讶异,可是上课时间已经到了,便想按照以前规划的方法进行。于一开始上课后,虽然所讲的课程内容不变,可是却不用后学原本计划授课方式,而是另外用一种方式,完全是后学没想过的方法上课,一直到上课结束为止。下课后,搭车到台中火车站,就在往台中火车站方向一直想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完全没有按照自己规划方式来进行呢?反而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上课呢?”一直百思不解,想著为什么会这样呢?快要走进台中火车站时,突然生起一念:“是佛菩萨的威神之力,透过后学来摄受台中班的同修啊!”就这么一念,让后学恍然大悟,感动得哭了起来。回想整个过程,一者、当时同修会发生第三次法难,加上有一些人不再担任亲教师,闹得同修会人心惶惶的。二者、当时台中班的亲教师没有很用心教导同修,上课经常扯一些与法义无关的内容,使得同修们的正知见不容易建立起来,再加上当时的亲教师没有要求同修们忆佛拜佛的功夫,导致同修们拜佛功夫很差,乃至有同修们冷眼旁观,如果下一位亲教师还是跟以前一样,他就会离开同修会。结果就因为佛菩萨的威神之力加持,透过后学的教导及说明,让台中班的同修们心安定下来,不再旁徨。从上面这个例子的说明可以了知:佛菩萨暗中都在护念著我们,哪里会不护念?如果说佛菩萨不护念我们,那才是违心之语呢!
未明心的菩萨、已明心见性的菩萨尚且蒙佛加持护念,中如戒定直往初地满心菩萨蒙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 5、戒慧直往菩萨于三地快满心时修四禅八定,于三地满心后,依序转入四地、五地、六地、七地继续修行,七地满心菩萨蒙佛加持引发如来妙智三昧 6,乃至十地菩萨要成就大法智云,也要蒙诸佛眉间白毫放光加持,遥灌十地菩萨顶,成十地满心的法云地菩萨 7。当十地菩萨快满心时,大宝莲华王宫殿自然现前。十地菩萨进入大宝莲华王宫殿时,菩萨放光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普皆震动,其光明从十方诸佛脚下进入。
注5“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
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大正藏》册16,页492,中27-下2。
注6 详如《大正藏》册10,《佛说十地经》卷6〈菩萨不动地 第8〉。
注7 详如《大正藏》册10,《佛说十地经》卷8〈菩萨法云地 第10〉、卷9〈菩萨法云地 第10〉。
这时,十方诸佛知道有一位十地菩萨即将满心;因此,十方诸佛不仅眉间放光,遥为十地菩萨灌顶,使得十地菩萨大法智云现前,成为十地满心菩萨,亦名受职菩萨,而且十方诸佛还发动九地以下的菩萨皆来围遶十地菩萨,设大供养,并于瞻仰此菩萨时,蒙佛放光加持而各个获得百万诸三摩地。这告诉大众二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十地快满心的菩萨还是需要诸佛的加持,才能成为十地满心的菩萨。第二个重点,当十地快满心的菩萨放光照耀十方世界时,如果你是十地以下有神通的菩萨,一定要参与此盛会,因为你也能获得十方诸佛余光加持,使你获得很多的三摩地,让你的修行很快增上;而这些三摩地,并不是靠你自己努力修行就能成就,还得要靠佛的护念及威神之力加持才能成就。
又等觉菩萨于百劫修相好时,有时也需要佛的加持,才能提早成就正等正觉,如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4 中开示:
问曰:“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
答曰:“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释迦牟尼菩萨九十一大劫行办三十二相,如经中言: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淑未?即观见之,知其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是时,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众人之心难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释迦牟尼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于宝窟中入火定。是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见已,心欢喜信敬,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8
注8《大智度论》卷4〈序品 第1〉,《大正藏》册25,页87,中24-下14。
有人问:“等觉菩萨要经过多久才能成就三十二大人相?”
论主答:“最慢要经过一百个大劫,最快要经过九十一个大劫,譬如释迦牟尼菩萨经过九十一个大劫专修福德而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佛名弗沙佛,当时有二位等觉菩萨,一名释迦牟尼菩萨,一名弥勒菩萨。弗沙佛观察二位菩萨心性是否已经纯淑?弗沙佛观察释迦牟尼菩萨,知道释迦牟尼菩萨心性尚未纯淑,而诸弟子心性皆已纯淑,这是因为释迦牟尼菩萨多饶益众生而少为自身故。接著再观察弥勒菩萨,知道弥勒菩萨心性虽然已经纯淑,但是弟子的心性尚未纯淑,因弥勒菩萨为己身比为弟子多故。这时候,弗沙佛思惟著:‘自己一个人心性纯淑,比较容易达成,其他众人的心性,想要迅速纯淑那可就难了。’如是思惟后,弗沙佛欲使释迦牟尼菩萨很快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上雪山,在宝窟中入火定。当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到山上采药,看见弗沙佛入火定中,放大光明。见已,心里非常欢喜信仰恭敬,所以翘起一脚站立,叉手向佛,心无旁骛观察弗沙佛,如是七天七夜,眼睛未曾动转过,并且作了一首大众耳熟能详的偈来赞佛,那就是:‘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因此释迦牟尼菩萨超越了九个大劫,在百劫中的第九十一大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论中已经很清楚开示:一者、就算是等觉菩萨,有时还是需要诸佛护念及加持,才能迅速转入妙觉位中,而缩短菩萨成佛之道时程。二者、释迦菩萨多为众生故,所以得蒙弗沙佛护念及加持,使得 释迦菩萨在最后百劫仅经历九十一大劫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行菩萨道时,要多为众生设想,少为自己著想,未来成佛的速度才会比较快。
综合上面结果可知:众生始从三恶道受苦,与佛法结下法缘,中于菩萨能够接触佛法、受三归五戒、明心见性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以及未来成为地上菩萨,乃至最后成为十地法王子、等觉菩萨缩短百劫修相好的时程,都是要靠佛的护念及威神之力加持才能成就,不是靠自己的聪明伶俐、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成就的,所以佛弟子们应该时时刻刻对佛要感恩戴德,因为自己的一切,乃至求证三乘菩提,都需要佛菩萨帮忙才能成就,怎可忘恩负义呢?世间人尚且尊师重道,更何况是世出世间法的尊师重道;如果不尊师重道而忘恩负义,那已经失去当人的资格,与禽兽无异!
又菩萨发菩提心,于十信位圆满后,转入十住位开始行六度波罗蜜多,那是外门修六度万行,也就是在外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还不是在内门修六度万行。唯有菩萨明心后,才能在内门修六度万行,因为菩萨亲证生命实相,并转依所悟的生命实相来修内门六度万行。譬如布施:菩萨转依真心的实际理地来看,既没有所谓的五蕴十八界,也没有能布施者、所布施者以及所布施的东西,真实观照三轮体空而无所障碍;不像未悟的菩萨,以意识思惟来想象三轮体空的内涵,无法与真正的三轮体空相应。譬如持戒:众生乃是依自他有情的五蕴身而言有戒可持,如果转依真心来观待时,根本没有戒可持,因为真心不持戒,菩萨转依无漏道以道共戒持身,自然而然不会犯戒。譬如忍辱:菩萨有无生忍 9,透过无生忍来观待,根本没有忍辱这件事,却不妨碍事相上有忍辱现象存在,自然而然就会忍辱,不需要将意识压抑而行忍辱。譬如精进:知道明心只是获得般若智慧而已,还有眼见佛性的如幻观,乃至后续的阳焰观、如梦观等现观的别相智,需要自己很精进去亲证,以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所应完成的智慧与福德,以及在第二、第三大阿僧祇劫,精进的次第完成菩萨道种智,最后得以圆成一切种智而成究竟佛。譬如禅定:菩萨证悟后透过止观,来看待八个识在禅定等引、等至、等持种种运为,因此禅定容易成就。然而戒慧直往菩萨如果想要修禅定,应该依照佛在《华严经》中的开示,在三地快满心才修,这时不仅有福德、无生法忍智慧来庄严,而且能够事半功倍,可以很快地证得四禅八定。譬如般若:菩萨证悟明心自然发起总相智,依此才能进修别相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而无障碍。所以说,菩萨修学的方法是发菩提心、行六度波罗蜜多,乃至地上菩萨行十度波罗蜜多,这与二乘人行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十因缘、十二因缘的方法,真的有很大的差异。
注9 菩萨于证悟时,观待真心实际理地没有五蕴十八界、没有七识见闻觉知等极寂静的境界,这也就是阿含经中三法印的“涅槃寂静”。因此,菩萨明心能够安忍、安住于真心本来无生,名为无生忍。
最后作个结论:三乘菩提修法真的大不相同,声闻人修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观察蕴处界虚妄而能够断结、证果,最后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缘觉人修十因缘、十二因缘,也如同声闻人一样,都是观察蕴处界虚妄而断结、证果,最后也如同声闻人一样入无余涅槃。菩萨则是发菩提心,行六度波罗蜜多,明心见性乃至行十度波罗蜜多、百劫专修福德等,如是经历三大无量数劫后,最后成为无上正等正觉,永不入涅槃,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第十一点:三乘持戒有差异,亦即声闻比丘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持五百戒,菩萨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佛弟子大都知道,声闻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五百戒;这些戒在 佛陀刚开始弘法时并没有制戒,是后来声闻僧团比丘、比丘尼越来越多,龙蛇混杂,有人开始造作损害僧团的不良行为,因此佛才为声闻人制戒,并要求僧团全体遵守,所以才有后来的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的戒律规范。也就是说,诸佛在世时因事制戒,外于菩萨正解脱戒所施设的声闻别解脱戒,使得声闻僧团得以和合共事,以求三界解脱。菩萨则受持菩萨戒,依《梵网经》的规范有所谓十重、四十八轻戒,总合归纳为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10,这是千佛大戒 11,乃是菩萨欲成就佛道所必须受持的正解脱戒,而且是一受永受、尽未来际受;如果不受持菩萨戒则无法成就佛道,所以 佛在《梵网经》中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根本】12,正是此谓也。
注10“佛子!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
十波罗夷。”《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第7〉,《大正藏》册24,页1020,中28-下3。
注11《梵网经》卷2,《大正藏》册24,页1009,上7。
注12《梵网经》卷2,《大正藏》册24,页1004,中4-5。
由于三乘所修、所证不同,戒律当然也会有所不同,分析如下:
一者、二乘比丘、比丘尼戒是一生受,菩萨是尽未来际受。二乘所受的戒仅有一生,舍寿后,声闻戒体就消失不见了;如果未舍寿前,曾经毁谤三宝、大妄语、否定佛所说的第八识,说一切法空才是真实佛法,或者与人行淫等等违犯重戒者,其戒体早已失去,已经不是出家人,仅仅具有出家人的表相而已。菩萨则不然,一旦受菩萨戒,其戒体生生世世都存在,也就是尽未来际受,唯退转于大乘法、谤菩萨藏、犯七逆、犯重戒不忏悔等,虽失菩萨戒体,忏悔已可重受戒。
二者、二乘人受戒时有很多限制,譬如无根(无男女性特征)、二根(白天看她是女人,晚上变成男人,或者白天看他是男人,晚上变成女人等)、黄门(男女性器官难辨或丧失功能者,如宦官等)、奴婢、鬼神(天龙八部等)、犯七遮罪(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闍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等不得受戒;菩萨则没有什么限制,凡是有情只要懂人语者都可以受戒,唯除犯七遮罪的人,不得受戒,如《梵网经》卷2 开示: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欲受戒时应问言:‘现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闍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13
注13 此为菩萨戒四十八轻戒之一,详见《梵网经》卷2,《大正藏》册24,页1008,中21-下4。
佛开示:传授菩萨戒时,一切人,包括国王、王子、大臣、百官、佛门四众、淫男(牛郎等)、淫女(妓女、公关女郎等)、色界十八天之天人、欲界六天之天人、无根、二根、黄门、奴婢、鬼神,都可以受菩萨戒。然而二乘声闻戒对上述所说这些人有很多限制,不如菩萨戒那么开放。为什么声闻戒会有很多限制,而菩萨戒很少限制?主要的原因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成佛之性,未来有因缘可以成就佛道,而且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 中也开示:【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14 受菩萨戒可以让菩萨免除三劫生死苦,可以让菩萨迅速成就佛道,所以受菩萨戒不需要有很多限制;而声闻戒仅以一期生死的五蕴身作做为受戒与持戒不犯的标的,得以在最快的一世中得解脱,可以作为众生培植福德的对象,所以就要有很多限制。然而不论是受菩萨戒,或者是受声闻戒,唯一共同的限制就是不能犯七遮罪,因为犯七遮罪是断善根者,是堕无间地狱罪,不通忏悔,所以犯七遮罪的人已无丝毫善根得受声闻戒或菩萨戒。
注14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第7〉,《大正藏》册24,页1021,中13-14。
三者、声闻戒是戒身行及口行,不戒意行,仅能解脱三界生死,不能明心见性,也不能成佛。菩萨不仅戒身行、口行,更要戒意行,不仅能得解脱,而且还能明心见性,乃至未来可以成就佛道。二乘持戒,只要身、口不犯即不犯戒,所以二乘人持比丘戒,仅能断分段生死而得解脱而非究竟的解脱,因此二乘戒又名为别解脱戒,有别于菩萨真正解脱戒;是在成佛之道的真正解脱戒之外而另外施设的解脱戒,所以声闻戒不名为正解脱戒,名为别解脱戒。又菩萨只要起心动念不正,就已经犯戒,因为根本已经不清净了,所以菩萨不仅要持守身、口二行,而且还要持守意行。这告诉大众,菩萨戒特别注重心行,所以佛菩提道之修行,菩萨戒是正解脱戒不是别解脱戒。
又三贤位菩萨起心动念犯戒是很正常的,因为勤求佛道,并非一世可以成办,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成就,这有经典证明:
优波离!菩萨若时时犯,不名破戒。声闻若时时犯,是名破戒,是名失戒,是名不得沙门道果。何以故?声闻之人为坏烦恼,懃行精进不应毁犯。优波离!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优波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须无上大庄严力,然后乃得,非一世得。是故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亦不宣说永断贪爱,为说喜法、甚深法、无疑法、空法,闻是法已,乐于生死。15
注15《菩萨善戒经》卷1〈序品 第1〉,《大正藏》册30,页962,上2-13。
佛在《菩萨善戒经》卷1 开示:菩萨经常犯戒是很正常的,因为菩萨要成就佛道,须断尽烦恼现行、习气种子随眠、无始无明,这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断除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并非一世可以成就,所以菩萨在生死大海中,不断地广度众生,不断地对治烦恼,来消除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来成就自己的佛道,所以三贤位菩萨在修行过程中,会起心动念犯戒是很正常的,这不名破戒、失戒。又由于新学菩萨修学菩萨道所经历时劫较短,经常会犯戒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久学菩萨而言,他犯戒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乃至到二地满心能够转变自己的内相分而不再犯戒,所以二地满心以上的菩萨名为真实持戒者。因此缘故,在菩萨道中长劫修行以来的人,都会很谨慎而不敢随便动口,更别说是轻易地动手或动笔。有智慧的人,对于无明熏习而产生邪见,以致谤法谤人,都会很谨慎的戒慎恐惧;乃至对于小小戒都很敬畏而不敢轻易去犯,何况谤法与谤人?因为小小戒与极重戒,往往只是一线之隔;正在犯最重戒时,往往不知自己正在犯最重戒;往往违犯小小戒时,就把最重戒一起都犯了。 16 但是不论是新学菩萨经常犯戒,或者是久学菩萨较少犯戒,乃至不犯戒,都胜过外道,因为外道根本不受戒,当然也没有戒可犯,是故经中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17。因此,新学菩萨经常犯戒是很正常,没有不犯戒的新学菩萨。又菩萨犯戒后,视其所犯为轻戒、重戒,行对首忏(面对一位已受菩萨戒的人忏悔),或者对众忏(面对四位已受菩萨戒的人忏悔),于忏悔时,须将人、时、地、物、事详细揭露,并真诚忏悔、绝不覆藏、永不复作,即可灭除戒罪。
注16 平实导师著,《起信论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5/9 初版。
注17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第7〉,《大正藏》册24,页1021,中15-16。
四者、在家菩萨可以为人传授菩萨戒。或许有人会觉得很疑惑,在家人真的可以为人传菩萨戒吗?事实上,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 曾开示,在家菩萨可以为人传授菩萨戒:【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18
注18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第7〉,《大正藏》册24,页1020,下5-7。
经中开示:于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如有先受菩萨戒者,可以奉请为传戒法师,为人传授菩萨戒,佛并没有说传菩萨戒者一定要是出家人!所以说,传菩萨戒者可以为出家人,也可以为在家人。又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 也作同样地开示:
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著心,然后为受。又复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况复二人、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称量。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19
注19《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第7〉,《大正藏》册24,页1021,中8-13。
经中开示:父母、兄弟、夫妇之六亲当中,如果有人先受菩萨戒,可以请为法师为人传授菩萨戒,可以证明:在家人也可以为人传菩萨戒,不过要注意的是:出家的菩萨可以为出家人及在家人传菩萨戒;在家的菩萨仅能为在家人传菩萨戒,除非这位传戒的在家人已经明心见性,成为经中所说的胜义菩萨僧了。
或许有人会问:“目前佛教界大都是出家人传授菩萨戒,当然要以出家人传菩萨戒比较好,在家人不应该为人传菩萨戒,因为那是不如法的。”像这样的说法似是而非,并不正确。说明如下:
第一、传菩萨戒的出家人,他的出家戒体及菩萨戒体在不在?如果传菩萨戒的这个出家人,他的出家戒体及菩萨戒体都在,那么受菩萨戒的人,当然可以得到菩萨戒体,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这个传菩萨戒的出家人,曾经大妄语、将外道法加诸佛法、行邪淫外道法等等,都名为破戒,其出家戒体及菩萨戒体早已经不在了,就算他为人完成传授菩萨戒的所有仪轨,受戒者仍然没有得到菩萨戒体,与未受菩萨戒以前一样。
第二、如果是有菩萨戒体的人传菩萨戒,一位是未悟的凡夫僧、另一位是明心见性的胜义菩萨僧,乃至是地上菩萨,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位来为你传授菩萨戒?不用说也知道,当然会选明心见性的胜义菩萨僧,乃至地上的菩萨为你授戒,不是吗?因为明心见性的菩萨,不论他是现出家相或者是在家相,都已经列入僧数之中,是为真正的出家人,亦名菩萨摩诃萨,在丛林名为黑衣 20,不名白衣,当然比凡夫僧更有资格为人传授菩萨戒,譬如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开示:
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第三亦如是说。21
注20 在禅门里禅师常说:“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意思是说,一旦进了他人庙里,必须分别住持:“是有主的人?还是无主的人?是黑衣?还是白衣?”若是有主的人也就是黑衣,是指证悟的人,不论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无主的人就是白衣,是指没有证悟的人,也不论他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
注21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第7〉,《大正藏》册24,页1020,下4-12。
佛开示:菩萨戒有上、中、下三品,得真实上品戒者是在诸佛、大地菩萨摩诃萨面前受戒,如果是佛来传戒,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果没有佛来传戒,退而求其次,由诸地菩萨摩诃萨来传戒也可以。经中指称“诸佛菩萨”中的菩萨乃是指初地以上的“大地菩萨”,是真正的胜义菩萨僧,如果能礼请这样的胜义菩萨僧来传菩萨戒,则为上品戒。这样的上品戒,机会真的很难得、真的很稀有,是佛弟子们梦寐以求的机会,当然应该到菩萨摩诃萨座下受菩萨戒,与菩萨摩诃萨结下法缘,乃至跟随菩萨摩诃萨修学,未来更可以在其座下明心见性。中品戒是指诸佛菩萨灭度之后,千里内有先受菩萨戒而且戒体未失之名义菩萨(没有明心见性的菩萨,亦为名字菩萨)为人传戒,不论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下品戒是指佛灭度后,千里内没有法师能为其授戒,只好在佛菩萨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言:“我某某某向十方诸佛及大地菩萨等禀白,我愿意学一切菩萨戒。”如是三次禀白,即完成受下品菩萨戒仪轨,名为下品戒。由此可知:如果有诸佛、地上菩萨摩诃萨为你传授菩萨戒,当然要优先考虑,因为那是上品戒,机会真是很稀有难得;其次,再来考虑真正具有菩萨戒体的未悟出家或在家菩萨受中品戒;如果千里内都没有人可以传菩萨戒,那就只好在佛菩萨圣像前自誓受戒,名为下品戒。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