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2)----庆吉祥居士

   日期:2018-07-15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9574    
核心提示:  因此,导师有两种:本质上有真有假(实义或虚名)、功能上有正有邪(善导或误导)。真导师必须是亲证三乘菩提,并进修道种智
  因此,导师有两种:本质上有真有假(实义或虚名)、功能上有正有邪(善导或误导)。真导师必须是亲证三乘菩提,并进修道种智乃至究竟圆满一切种智,且能以正法“善导”学人;反之,假导师则是其心颠倒虚妄,不仅于如来正法不知不证,甚且倒行逆施,以外道法取代佛法,以二乘小法取代佛菩提大法,以邪知见“误导”众生。是故,前者才是符合佛说的真实义导师,堪受人间天界众生的尊敬,后者则是假冒名义、欺骗世人而应被举发、评论的。这里就来检视一下释印顺所知所学、所教所说的是什么法:
  印顺导师最大的盲点就在这个地方,因为他不知道真如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意根在哪里?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如来藏在哪里,他找不到!他研究如来藏,研究四、五十年以后,结果找不到,所以他认为没有如来藏。1
  印顺法师说:“般若所说的意旨就是一切法空,性空唯名。”他把般若作了这样的定位:般若的主旨就是在说明世间一切法空,五蕴十八界皆空,包括所有一切佛所说法也都空,统统无有真实,只是名相施设,一切寂灭,所以般若的主要意旨就是缘起性空、一切皆空,所以般若学就是性空唯名。如果这样可以叫作佛法的话,那么佛法就变成唯名无实的戏论了。……这样的大过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错误的信受了密宗应成派中观的邪见,迷信天竺的月称、智军、寂天,又迷信西藏密宗的阿底峡、宗喀巴、土观等人,所以产生了这种大邪见;这些人误会了原始佛法,以为《阿含经》中不曾说过第七八识,所以他们只承认有情具有前六识;他们就以这种错误的知见作为研究的原则,所以就推论出这样荒谬的结论,诽谤般若是说一切法空、是性空而只有名之相。2
  印顺法师自己去继承了密宗应成派中观的邪见思想,他也认为佛的第三转法轮诸经是方便说,也不承认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是佛所说,认为是佛入灭后,弟子们因为“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创造出来的经典。然后印顺法师又引述《楞伽经》说:“为了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以这句经文来证明如来藏思想是方便说,来扭曲经文说有如来藏的语意而成为无如来藏。3
  印顺法师公然否定第七识意根,公然否定第八识如来藏,否定三乘菩提所依之根本心如来藏,使其徒众修证三乘菩提之结果,在本质上成为断灭境界;印顺为补救如是大过失,所以又发明创造“灭相不灭,名为真如”之妄想邪说,用以取代佛所明言“可知可证之如来藏真如”,取代佛所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即是真如”之正理;欲令后世学人悉皆同于印顺一般,共同步入西藏密宗应成派中观之邪见中,共同成就“以外道法取代佛教正法”之恶业。印顺法师又将般若慧学定位为“性空唯名”之戏论,使学人依其著作毕生修学之后,与其同堕西藏密宗应成派中观之邪见戏论中,必将穷尽一生而不能实证般若,却自以为已知已解般若。印顺法师如是虚妄言论,散见于其著作中,册册皆有,举之不尽。4
  以上所引,是释印顺“思想”最根本的过失,也是对佛法最严重的破坏,顺此而下的种种枝节论述,就更是完全偏离于真正的佛法,而沦为外道世俗的邪知邪见了。利根者闻此必能举一反三,不再受他误导;善根者闻此也必能弃邪归正,不再被他迷惑。既然释印顺的全部著作与公开说法的内容,都是在散播“无因唯缘”、“性空唯名”等谤佛坏法的戏论言说,又岂可更盗用佛法的导师之名?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
  释印顺是佛教中的假名导师,……却披著清净的佛教法衣,以宗喀巴的手法而藏身佛门,诱骗清净的佛门四众堕于外道法中。这样的一个外道凡夫,连成为世间国中、小学班级导师的资格都不够,连成为一般不受五戒但不犯五戒的普通人的导师资格都不够,连具足人身之资格都不够,遑论成为清净佛门中的导师。由此可见,释印顺完全没有丝毫佛门中导师的德行,只是如同喇嘛一样用佛教僧宝的身相、佛法的名相,实际弘传外道法的一个外道凡夫。5
  若从其人心境之虚妄颠倒,率尔建立意识细心为常住不坏之因果主体识,主张第七识从第六识演变细分而出,第八识则从后来始有的第七识分出——如此于佛法大意上移花接木、指鹿为马,从而否定第八识,成了心外求法的外道,或可名为“倒见之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 3,五无间大罪恶业中有“倒见破声闻僧”;又四种近五无间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也有“倒见破坏和合僧众”(虚诳语业);经中云,这五种无间大罪及四种近五无间根本之罪【随造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彼应驱摈,令出我法】 6。所谓“倒见”,总括为四种: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大乘义章》卷 5:
  邪执翻境,名之为倒。倒随境别,难以限算。今据一门,且论八种。八名是何?谓常、乐、我、净、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其名也。八中前四,迷于生死有为之法,名有为倒,若从所立,名无为倒。后四迷于涅槃无为,名无为倒,若从所立,名有为倒。前四如何?生死无常,妄谓是常;生死实苦,妄谓是乐;生死无我,妄谓有我;生死不净,妄谓是净。是名颠倒。7
  所谓邪执,就是固执于非法之见解,而不能信受正法。《大乘起信论》曰:
  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8
  若于佛法中,妄执诸法为实有(常见)或为虚无(断见);或不依圣教,而随己意以曲解佛法者,皆称为邪执;以其不能了达正义,于诸法起邪知邪解,与外道无异。《宗镜录》卷 36:
  为破邪执有四,……一者,或执有知,为常见;二者,或执无知,为断见;三者,亦知亦无知,为相违见;四者,非有知非无知,为戏论见。9
  诸方领众或说法者,具有乃至宣说这种种邪执倒见而破坏声闻僧或胜义菩萨僧所弘扬的解脱道、佛菩提道正法10者,不论在家、出家,都名为“倒师”(倒见之师)。或就其人之自我缩限于娑婆国土的人间(对“此时、此土、此人”的关怀与净化),有如漂浮在十方世界海中的孤岛,这种主张不仅背离法界的事实,且心态上更是划地自限,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皆不出于五浊之人间,了无出尘之志与超凡之思,只是向世俗看齐的“人间假名菩萨”,全然欠缺了三乘菩提的向往与修证,如何堪任大乘菩萨上求下化的大愿、大悲、大行、大智?因此,论其心量,纵然以“孤岛之师”称之,或亦过誉矣。
  以上从名实、正反、真假几个方面对比而论“导师”之名不可僭妄,是很明确的判准,令人有所抉择;然而,却又有释星云如是说:
  又如印顺法师,他实在对原始佛教的论典有研究,应该称他为“论师”;不过,也是因为他的学生弟子很多,就尊他为“导师”。这“导师”也没有什么异议,像现在学校里,也有高一班的导师、高二班的导师、高三班的导师,但印顺法师在被称为“导师”的时候,佛教界也有很多的批评、议论,甚至反对、不以为然。其实有何不可呢?学生愿意以印顺法师做导师,为何不能称“导师”呢?……不管什么称谓,都不是自己擦粉装饰,而是要别人愿意尊敬你是哪一种称呼。11
  这完全是世俗人的观点来谈佛教的称谓,似乎只要称者与被称者的双方同意就可以私相授受了,至于佛法上的定义,则全不当一回事。这或许就是当今佛教界“世俗化走向”的结果,误以为佛教三宝都须随顺凡夫俗子的情理,与时俱变,重新诠释之后才能应用,佛门四众都忙于造作世俗事业:谈环保、行慈济、争(女性、动物)平权、反博奕、办教育、搞学术……,其心日夜纷驰于世俗法、应酬于世间事 12,更以表相佛法的见解来合理化其世俗心与凡夫行,美其名曰“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却不肯在出世间的道业上用心,因此在称谓上也就随心所欲而无所顾忌了,殊不知:
  佛教中的名相,有一定的实际意涵,就如同不同领域中的专用术语一般,皆有其一定的定义,不可以混淆,即使是称号的名相亦然。但是世间行业中皆强调自我行销,往往使用超乎实际的职衔,以获取他人的重视;或者过度推崇他人,以获取好感,这是世间法中无可厚非的演变。然而,如此的世间俗情也逐渐带入佛教中,而令佛法中的名相意涵混淆不清,例如“法王”、
  “活佛”等等,皆是别教修行之究竟位佛果之称谓,如今却成为世间外道凡夫,不知佛法内涵之种种夸示混称,犹如鱼目混充真珠。13
  将世间人交际应酬、互相吹捧的俗情,充塞于佛门中,致令佛法中的名相与实质也被俗化、浅化、商业化、外道化,而混淆视听、博取名利;这就是台湾佛教经过“现代转型”之后,积极地投入社会活动、参与公共事务以满足民众需求的新貌,美其名曰“人间佛教”;而其实是将微妙、甚深、无上之大乘法,从本质上曲解而下堕为只能契应五浊末世、迎合凡夫异生的世俗法;于是纯正的佛法、如来的本怀——三乘菩提的实证与进修,逐渐被边缘化,乃至被世间众生的五欲六情 14所取代、遗忘了。
  释印顺之称为“佛教导师”,在严谨定义上是不如法的 15,相关的论证已如上述。而在此之前后,佛教内外多半随俗称之为“法师”16。若就其为佛门的表相僧宝 17,以及他偏在学术研究而言,以一般性通称“法师”,较为适当。如大陆中华书局在 2009年 4月出版了《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所看重的是释印顺的佛学思想与“人间佛教”理论,及他对当代佛学研究与佛教发展、汉语佛教学术走向的影响,增添了不少现代佛教史的研究资料:
  印顺法师是当代著名高僧、佛学思想家。他一生深入法海,造诣精深,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8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的出版,将为我国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和保持优势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并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佛教学术研究,对于大陆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19
  也就是将释印顺定位在佛教思想、佛学研究上,称为“当代中国佛学研究第一人”或“当代杰出的学问僧”;因此,几乎一致的称之为“法师”。而台湾佛教界的“导师”之称,多半属于印顺学派内部的情感认同,并未获得全面普及与历史定调。
  虽然从古至今,“法师”是佛门出家人使用最广的一种通称,但也须有被称为“法师”的实质条件,才能区别于其他称号。有佛学辞典这么定义:
  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广义之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或律之行者,称为经师或律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佛菩萨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众生根机之利钝而为之演说,故称大法师。关于法师之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法师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等十德。具足此十法,则能成就众相圆满。(二)行四法,即:(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词章句。(2)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3)得禅定智慧,于诸种经法中,能随顺而无诤。(4)不增不减如法而行,言行一致。……依法师之专长及其弘法之差异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等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然后世则演成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说、诵、思修等十种法师。此外,我国称道安、慧远等学问德行高深者为法师,然对鸠摩罗什、玄奘等对翻译经藏有卓然贡献之大译经师,则多称三藏法师,以别于禅师、律师等称呼。20
  这段对于“法师”的定义中,有广有狭、有深有浅、有通有别,必须分层次来谈。首先,是最通俗的用法:
  (法师)在佛门是通称,只要是以三藏之法自行化“他”的,都称法师; ……不分在家出家,也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称的,这是共同的称呼。21
  一般上讲经说法的出家众都通称法师,因为代佛说法故,……现在一般人却对于无论说法不说法的出家人都通称为“法师”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就是名不符实。 22
  佛教的“法师”包括佛、菩萨、圣弟子、居士,只要能确实了知“法”,如法修持,则无论在家、出家身分皆可称为“法师”,可说是“广义的法师”。……“法师”就是以法为师的人,是教导他人修学“法”的老师。因此,身为现代的佛教法师,务必要熟悉经藏,并确实依法修练,以适应现代环境需求的方式弘法利生。 23
  这是就其“以三藏法教自行化他”、“出家学佛,代佛说法”、“以法为师、确实了知、如法修持、教导他人”……而通称之为“法师”。也就是说,广义的法师是一种通称,只须在法上有所了知与修持,而能讲经说法开导信众,则不论在家、出家、或男、或女的佛门四众,皆可称为法师;这或许是现代人对佛门出家众最广泛、最笼统的称呼。但即便如此,要能于经律论的基本“法义”有部分的了解,且依之修持而有少许的体验,并有相当的口才能为人宣讲、令人得益,也就是“通晓(基本)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这样有识、有修、有智、有才的“法师”,在当代佛门或已不多。至若求其“具十德、行四法”,这可是第九地菩萨的境界,应称为“大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10〈明法品第 14〉云:
  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无量法藏,次第具足得如来处;于无量刹修菩萨行,护持正法为大法师,守护摄持如来法藏,成就四辩,于大众中演畅深法,身相端严,说法周备;于四辩才,具足无量巧妙方便,能得无尽诸智慧门,音声殊妙,演一法言能悦一切,随宜顺导,令得开解,入智慧门。……佛子如是行,具足如来智,悉能分别说,诸佛甚深藏。若能如是说,法师中第一,等为诸群生,普雨甘露法。无极大慈悲,充满十方界,悉能分别知,一切众生心。已了众生心,及诸余心行,为彼说深法,无量无有数。2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26〈十地品第 22之 4〉:
  菩萨摩诃萨如是善知无碍智,安住第九地,名为得佛法藏;为大法师,……得如是等百万阿僧祗陀罗尼,随方便说如是无量乐说差别门说法。25
  这就是所谓“佛菩萨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众生根机之利钝而为之演说”。因为,九地菩萨的智慧,能如实了知众生心的杂染、清净,及其因缘;也能了知各种的烦恼相,譬如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的差别相,以及众生因为贪瞋痴慢疑等烦恼入心,所引生之种种过失的相貌;同时能了知善业、恶业、无记业的种种差别相,及凡圣之差别业相,以及众生根器下、中、上的差别等等,可思议及不可思议的无量无边诸法相貌。九地菩萨既能如此了知众生之根性、因缘及诸行等差别,那么为了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令得解脱,他会怎么说、怎么作?九地菩萨的一切行处,都以智随行,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及如来地法,因此能随众生根器、心性、欲求、受生、烦恼、随眠、系缚、业习的种种差别,而为说法,令得信解、增长智慧,能于所相应的声闻乘、缘觉乘或菩萨乘中实证解脱。因此,九地菩萨住于善慧地说法教化,调伏摄受一切众生,具足了各种善巧方便,能作一切众生的大法师,也能善于守护如来的法藏;他能以无量巧智,发起法、义、辞、乐说等四种无碍之智慧辩才,用菩萨无量无边的智慧言辞演说诸法,让众生心生喜悦而得安隐。所以,九地菩萨于无量佛所听闻正法,能于无量法获得总持(陀罗尼)而不忘失,也能以这样的无量差别门,为众生演说诸法。八地满心菩萨能究竟转依真如心〔编案:这是指菩萨转依真如心获得的真如智慧,行之于身口意能究竟与真如相等,故能够于一切有为相中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而安住于无相境界。〕,而到了九地则能发起真如心的功德与力用,获得无碍解慧,善能宣说正法,能以种种方便来利乐有情,并守护如来法藏,所以称为“善慧地”。26〔编案:菩萨道修行转依真如之义理甚深极甚深,读者若想要深入了解此中法义,请连结正觉同修会官网,收看:“正觉教团法界弘法”之三乘菩提概说。〕
  虽然这个标准或许太高了,只适用于九地菩萨上至成佛;但是对于菩萨道行者而言,也可以是一个“三大无量数劫修学佛菩提道”,而成为具格“大法师”的目标!在这之前,虽随俗暂用“(小)法师”之通称,然须自知“何德何能,代佛说法”而有惭愧心,因此发起大誓愿、大勇猛,而有更严谨、更精勤、更长远的自我要求,至少在最低标准上务必作到:凡有所说,必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实而言,绝不为了博取世间的名利而故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的大妄语之过,也不堕于“依文解义”或“离经一字”的言不及义之过。也就是说:既然身在佛门,穿如来衣、吃如来食、说如来法,而顶戴“法师”之名,即应生恭敬心、惭愧心与精进心,务求名符于实,而无虚伪、无偏差,乃至无辜负、无失格,否则可能成为窃取佛教资源(信众的供养)以自利的狮子身中虫。
  法师 Dhamm
 
 
更多>同类电子报刊

推荐图文
推荐电子报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