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顺所理解的“(佛)亦是人数”,是【究竟圆满的佛陀,不外乎净化人性,扩展人的德能而达到恰好处】(《佛法概论》页269),这样就能在人间成“佛”;也就是说,释印顺视佛同于一切人类,只是具有完善的德行,是如孔子般的伟大老师,所不同者,佛依自证而为众生开示宣说如何了脱生死以及“成佛之道(阿含)”,因而更超胜,可为众生的导师,但他并不同意佛陀有种种殊胜于人的不可思议功德。其实佛在《增壹阿含经》中开示“我今亦是人数”之语,乃是缘起于阿难尊者见世尊现老衰之相而生悲,世尊以金银所造车,初成精妙而终归败坏,说明内身外物皆四大所成而不可恃;又为了破除波斯匿王“佛为金刚体,何以老病死”之疑,而开示说:如今如来既然受生而有形体,有父有母,当然也与人一样有老、病、死的现象,故说是在“人之数”;如来的示现意在警醒众生应“常念无常之变”,善用人身,精进求道;是藉此激励大众,而非将应身佛定位为人法界的业报身1。因此,佛陀示现人身是为慈悯众生,为方便度化而与众生共住人间;然如来非俗数身2,不可以人身等同视之。释印顺以“偏”概全,只强调《增壹阿含经》卷18“我今亦是人数”,却避而不谈卷9“如来之身非俗数身”之开示,如此立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是执言取义而错解佛语,更造诬谤世尊之过。
其次,佛若是在天界示现成佛,则人间有情就无法修学佛法而得度化,而在人间示现成佛,天人亦可前来听闻及求法;因此,诸佛之所以在人间示现成佛,就是为了摄受及利益更为广大的有情众生。经中说“人间于天则是善处”,是说天人舍寿后当求生人间,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主要的就是:欲界天人易耽溺于五欲之乐,亦无缘于如来法中出家,不利于修行,而人间苦乐参半,十八界具足,又可得出家修学如来法,有利于道业,故诸佛都在人间示现成道,亦以此鼓励比丘们人身难得,应善用于修行,不应向往天福。3释印顺却未正确了解佛语中的真义,而错将佛视同于人,且将佛法局限于人间。
应身佛虽示现受人身,然而祂所显现之威仪、功德、摄受力等等,却远非人类可及,且先不论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如《增壹阿含经》卷21〈苦乐品第29〉云:
云何佛国境界不可思议?如来身者为是父母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身者,清净无瑕秽,受诸天气。为是人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以过人行。如来身者为是天身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身者,不可造作,非诸天所及。如来寿为短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有四神足。如来为长寿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然复如来故与世间周旋,与善权方便相应。如来身者,不可摸则,不可言长、言短。音响亦不可法则,如来梵音,如来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非世间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境界不可思议。4
既然如来身、寿、梵音、智慧、辩才等皆不可思议,非世间诸天及人类之所能及,又岂可等视同于一般凡夫呢?如来所示现的人身,乃是其法身无垢识藉世间父母为缘而摄取四大所成的应身,非父母所能造,亦非“诸天”所能及;如来“示现”在人间,乃是善权方便,为与世周旋而度化众生,并非随业而受生,是故“佛说人数,即非人数,是名人数”。
《央掘魔罗经》卷3云:
我于无量阿僧祗劫恒河沙生,以佛成就无量众生诸天及人故,生无量无边尊胜之身。我于无量阿僧祗劫恒河沙生,为度无量众生,于处处杂姓示现受生故,生此高身。5
佛陀为了度化无量众生,而于三界内随处“示现受生”,故不可说佛降生人间即是“人数”。
又,虽然佛在人间示现有生老病死及九种罪报等事6,但不能因此就如释印顺般认为佛只是人,“是出现于历史的,现实人间的佛”(《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166)。事实上,如《增壹阿含经》卷18云:“夫受形体,为病所逼,若应病众生,为病所困;应死众生,为死所逼。”佛陀示现受人身而与人一样有生老病死、灾厄顺逆,其实是为随顺度化各类众生的需要而示现,此乃是佛不可思议功德力的显现,并非如释印顺所说是同于一般凡夫的“业报所感”;譬如《增壹阿含经》卷26云:
尔时释种坐取鱼食,由此因缘,无数劫中入地狱中,今受此对。我尔时,坐见而笑之,今患头痛,如似石压,犹如以头戴须弥山;所以然者,如来更不受形,已舍众行,度诸厄难,是诸比丘!由此因缘今受此报。诸比丘!当护身、口、意行,当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7
佛故意以往昔恶业残缘来示现头痛之患,藉此因缘来告诫弟子“当护身、口、意行,当念恭敬、承事梵行人”;虽然如来“已舍众行,度诸厄难”,由于有过去世之因缘,故能示现此报令世人了知,藉以训勉弟子留意身口意行。然而,释印顺却认为应身佛同于一般人,故有“人”的需求、病厄与极限:
佛的色身,与一般人一样,要饮食,也有大小便,也要睡眠。佛曾有背痛、头痛、腹泻等病,也曾经服药。……‘增壹阿含经’说:“我今亦是人数”。佛是人,是出现于历史的,现实人间的佛。……佛在过去生中,无量无数生中修集功德,那应该有圆满的报身才是。可是人间的佛,还有很多的不圆满事。如佛久劫不杀生,应该寿命极长,怎么只有八十岁?这点,似乎早就受到注意,所以有“舍命”说。不用拳足刀杖去伤害人,应得无病报,怎么佛会有头痛、背痛呢?布施可以得财富,佛在无量生中,布施一切,怎么会没有人布施,弄得“空钵而回”?……不圆满的事,经与律所说极多,古人曾结合重要的为“九种报”。说一切有部解说为过去的业力所感,但一般信者是不能赞同的。这就不能不怀疑,如‘大智度论’卷九(大正二五?一二一下)说:“佛世世修诸苦行,无量无数,头目髓脑常施众生,岂唯国财妻子而已。一切种种戒、种种忍、种种精进、种种禅定,及无比清净、不可坏、不可尽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满,此果力故,得不可称量殊特威神。以是故言:因缘大故,果报亦大。问曰:若佛神力无量,威德巍巍不可称说,何以故受九罪报?”8
释印顺此说与《大智度论》所阐释的义理不符,显然又是故意断章取义而有扭曲论义之嫌,因为在《大智度论》卷9中,龙树菩萨对佛何以受“九罪报”的问难答云:
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世界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以有二种佛故,受诸罪无咎。复次,佛即得道时,一切不善法尽断,一切善法皆成就,云何今实有不善法报可受?但怜愍未来世众生故,现方便受此诸罪。……以是故知佛为方便,非实病也。诸罪因缘皆亦如是。以是故言佛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9
譬如应身佛示现空钵而回、小疾用乳等事,都是为怜悯未来世众生而故意示现“即使尊贵如佛,亦须受此诸罪”,令未来世诸白衣不得轻贱诸比丘,而以饮食汤药等四事供给,使得安隐行道。示现受报的是应身佛,而法身佛乃至化身佛、报身佛则无所受,因此,佛虽示受诸罪,然无过咎。释印顺不解此意,亦不信此事,而辩云:
‘大智度论’是大乘论。‘论’中所说“受诸罪报”的疑问,是依据“本生”、“譬喻”而来的。过去生中的无量修行,大因缘应该得大果报,对于这一理论上的矛盾,‘大智度论’提出了二身说——法性生身与父母生身。法性生身是真实,父母生身是方便,这样的会通了这一矛盾。如佛的空钵而回,及有病服药,解说为“是为方便,非实受罪”。“方便”的意思是:为了未来的比丘著想,所以这样的方便示现。……‘大智度论’对于受罪疑问的解说,实际是渊源于大众部的见解。方便,即暗示了真实的佛是并不如此的。10
释印顺言下之意是说,应身佛就是“真实佛”,此外别无清净无漏的法身佛,以及无量庄严的报身佛存在,而且此“真实佛”仍在缘起法的无常与苦中,所以会有疾病,并且仍须受报;这是扭曲颠倒了《大智度论》的说法!既然龙树菩萨是释印顺所推崇“释尊以下的第一人”11,则释印顺就该相信龙树菩萨所言必是真实无欺,然而释印顺却又主张《大智度论》是“渊源于大众部的见解”而作此说,“佛身常在”只是后人“怀念佛陀”的创作,这岂不是在否定龙树菩萨的开示?同时也是在标榜释印顺自己的“智慧见解”更胜于龙树菩萨。
佛之为佛,无量无边功德难可思议,岂是释印顺所说“究竟圆满的佛陀不外乎净化人性,扩展人的德能而达到恰好处”、“立人之极”,就可以臻至呢!《梵摩渝经》云:
(佛)即报之曰:“尔之所问,大士三十二相,吾相具足无减一焉。吾自无数劫来,行四等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拯济众生犹自护身;断求念空守无想定,心垢除尽,无复微曀。习斯行来诸殃悉灭,万善积著遂成佛身,相好光明独步三界,永离五道之愚冥,获无上至尊之明,故号曰佛也。……四无所畏、八声、十力、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足一事者亦非佛矣。吾今已具,无一不足,故号为佛。……得三神足谓之逝心;明识往古分别生地,道眼睹见山石所不能遏,决暗释疑三世悉明,谓之通达;以得六通,心垢除尽,谓之寂然;三毒已灭,心如天金,谓之清净;生死痴本,集尽无余,清净道行,降于三界,诸痴已索,无穷不达,得一切智,尊号为佛也。”12
经论中多载佛德之不可思议,从阿含、般若到方广唯识无一例外,佛除了圆满成就的十号功德之外,另有三十二大人相、十力、四无所畏……等,而且诸佛都有法、报、化三身,释印顺岂可诬说生身(应身)佛入灭之后,即于世间无所作用?《别译杂阿含经》卷10言,佛已断尽一切烦恼结缚而证得涅槃,唯有“坚固真法身”在,当知诸佛法身不但是永不坏灭,更是究竟清净的。而一切法皆由法身所生显,如《佛地经论》云:“法无边际,法身亦尔,遍一切法无处不有;犹如虚空,不可说其形量大小;就相而言,遍一切处。”因此《大智度论》卷9说此真法身的功德力能遍满十方虚空,能现无量无边化身佛,一一化佛皆是“色像端正,相好庄严”,具无量光明,以无量音声能度十方世界无量众生:
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见也)。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处、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世界众生。
父母生身的应身佛虽示现入涅槃,而法身常在,能化现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处、种种方便以度化有缘众生,所以说“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世界众生”。《般泥洹经》卷上又云: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佛德不小,乃从无数劫积累功德,奉行诸善,自致作佛;有是神妙自然法化,一切知、一切见,无不入、无不化。忆念我昔以慈悲心,若干百千入天下诸王君子众,化住相见,随其像貌,为安慰说经道,周流教化使得善意,如是现化,遍于八方,随其国俗、服饰、语言,相其人行何法、知何经,而为演说授以正道:乐义言者为设典教,解道理者为说上要,竖立其志已而舍没,诸王君子莫知我谁,后皆耽味敬承法化,是为佛之清妙自然法也。”13
诸佛皆有“神妙自然法化”,能随有情之相貌、国俗、服饰、语言等等而八方现化,授以正道,令彼等皆能立志求道后才“舍没”,又岂可说佛示现入灭即是永息呢?《央掘魔罗经》卷3:
如来复有奇特大威德力,方广、总持、大修多罗说:“八十亿佛皆是一佛,即是我身。”如是广说,如是无量佛刹,如是无量如来,如是如来色身无量无边。如来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既然佛的大威德力可以“一切知、一切见,无不入、无不化”,往昔以来就已随顺众生而人间天上处处化现,于无量生度无量众,令灭无量烦恼,那么,二千五百多年前佛在人间入灭,又岂会是永灭而再无所作为?且如《长阿含经》卷2记载:
佛告阿难:“诸有修四神足,多修习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阿难!佛四神足已多修习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如来可止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尔时,阿难默然不对,如是再三,又亦默然。是时阿难为魔所蔽,蒙蒙不悟,佛三现相而不知请。15
也就是说,世尊本可住世一劫之久,但阿难当时为天魔所蔽,不知请佛久住,故佛只住世八十余年即示现般泥洹;实乃此界众生障重福薄所致,又岂是佛寿只如一般人的寿量?
此外,经中所说诸事、所陈诸理,多是世尊以身作证而金口亲说,我等俗眼浅智故难以明解,自不应以难可思议就不信佛语,更不可但凭己意而妄作取舍。《长阿含经》卷3云:
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谓:贯经、只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所以者何?如来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16
世尊为何列举所曾说经?乃因世尊不久即将入灭,为了避免众人顿失依怙而退失道业,是以谆嘱示众:当依如来所说经教,善自受持、随事修行,持续增上,而且不但是要遮止天魔及其眷属,将佛所说经典(如大乘诸经)谤为非佛说,亦是要避免外道以大量伪经(如密续)坏佛正法、断人慧命。但释印顺却认为“因缘”〔编案:天本经〕、“本生”〔编案:本缘经〕、“譬喻”〔编案:证喻经〕诸经之中,或有“渲染失实”而不肯信受,故云:
然佛陀观之崇高,……盖于佛元百年间植其根蘖于圣典,百年后乃新芽怒茁焉。所谓潜植其根蘖者,即“因缘”、“本生”、“譬喻”等,尤以“本生谈”为甚。“本生谈”等,经百年来之传说,或渲染失实,然其源自佛说,则诸宗共信。17
既然说“本生谈”等“源自佛说”是“诸宗共信”,释印顺何独又说是“渲染失实”而狐疑不信?
综上所述,佛之功德与智慧不可思议,佛的入灭既非如同一般凡夫的死亡是业报所感,亦不是如同二乘圣者入无余涅槃之后即无所能为。纵然佛的父母生身坏灭了,仍有无垢识法身及庄严报身常在,随众生得度之因缘而示现的化身亦常为有缘众生所见,凡此皆不是未知未证实相真心的凡夫,与不信佛语的外道所能思议及想像的;大乘经中对佛地功德多有开示,正信的学人虽尚不能至,却能正信佛所说而欢喜赞叹,以此熏习长养信根、慧根等诸善根,忆佛念佛而得佛护念加持,其心就能与佛法相应而于因缘成熟时亲证实相,乃至渐次深入诸胜妙法中。相反地,释印顺虽饱读经论,却对经中所说佛之功德,至死都不信受,而更妄加评论:
怀念佛陀,而不能满足宗教上的情感,青年大众们,在不自觉中,引出佛身常在的信仰,……种种论义,这里不加论列,只举出几点。“寿量无边际”,是佛身常在的根本论题。“色身无边际”,是佛的无所不在。“威力无边际”,是佛的无所不能。“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是佛的无所不知。“佛化有情无厌足心”,是佛一直在关怀众生,无休止地能济度有缘的众生。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而又永恒常在的佛,这样的关怀众生,利益众生,就足以满足信众宗教情感上的需求。……这样的佛陀,不但一般宗教意识充实了;“本生”、“譬喻”、“因缘”中的佛与菩萨,与现实人间佛的不调和,也可以解释会通了。18(待续)
-------------------
1《增壹阿含经》卷18〈四意断品第26之1〉:【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今如来身皮肉已缓,今日之体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体,为病所逼,若应病众生,为病所困;应死众生,为死所逼。今日如来,年已衰微,年过八十。”……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如今观所有车,昔日之时极为精妙,金银所造,今日坏败,不可复用;如是外物尚坏败,况复内者?”尔时,世尊便说此偈:“咄此老病死,坏人极盛色;初时甚悦意,今为死使逼。虽当寿百岁,皆当归于死;无免此患苦,尽当归此道。如内身所有,为死之所驱;外诸四大者,悉起于本无。是故求无死,唯有涅槃耳;彼无死无生,都无此诸行。”尔时,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是时,王波斯匿与世尊办种种饮食,观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大正藏》册2,页637,上22-中24。
2《增壹阿含经》卷9〈惭愧品第18〉:“如来之身非俗数身,……正使此四天下醉象满其中,如似稻、麻、丛林,其数如是,犹不能得动如来毫毛,况复得害于如来?终无此事。”《大正藏》册2,页590,中2-10。
3《增壹阿含经》卷26〈等见品第34〉:“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大正藏》册2,页694,上2-5。
4《大正藏》册2,页657,中15-27。
5《大正藏》册2,页536,中16-19。
6又云九难,亦云九横,亦云九罪报。佛现生所受之九种灾难也。详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九恼http://www.buddhistdoor.org/tc/dictionary/details/九恼
7《大正藏》册2,页693,下1-8。
8释印顺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新竹),2003年1月十刷,页166-167。
9《大正藏》册25,页121,下26-页122,中16。
10释印顺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章/第三节〉,正闻出版社(新竹),2003年1月十刷,页167-168。
11释印顺著,《空之探究》,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10月六版,页201。
12《大正藏》册1,页885,中7-下9。
13《大正藏》册1,页182,上25-中12。
14《大正藏》册2,页535,下20-24。
15《大正藏》册1,页15,中21-24。
16《大正藏》册1,页16,下14-19。
17释印顺著,《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新竹),2004年10月重版六刷,页147。
18释印顺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新竹),2003年1月十刷,页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