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见性杂说
第一目 天眼能看见佛性吗?
一定会有人这样子想:“有天眼的人能看得见佛性吗?”平实导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佛性非天眼所能见。”如果不肯修学大乘菩提的《大般涅槃经》,不具备眼见佛性的三个条件,而主张说有天眼的人就能眼见佛性,这个说法是不如理的。因为 世尊在这部经中说过,一定要具备了首楞严定的定力,再加上福德庄严、慧力庄严,才可能眼见佛性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人,他们都有天眼,但他们的天眼是报得的天眼;即使往生到天上以前就在人间修得天眼了,生到天界以后也一样是天眼,与天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天人的天眼只能看到自己所住的天界境界,以及下界的境界,依然没有具备眼见佛性时应有的慧眼,也还没有具备眼见佛性时应有的福德;而天人们的欲界定或色界定等,也都与首楞严定不同,偏在很深的定境中,不是动中修得的定力,想要看见佛性是不可子吼菩萨品〉世尊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亦不可思议;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烦恼覆障,故名为常,断常烦恼故,故名无常。”“若言一切众生常者,何故修习八圣道分?”“为断众苦。众苦若断,则名无常;所受之乐,则名为常。是故我言: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
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在三界中的存在,以及一切众生所造作的善、恶业,将来一定会获得的果报也不可思议;诸佛所住的境界,佛菩提道一切净业所证得的果报,以及所证得的佛性也同样不可思议。为何这么说呢?是因为这四个法(一切众生、诸佛境界、业果、佛性)全部都是常,由于都是常的缘故而说是不可思议。但一切众生所知道的常,却与声闻缘觉及诸佛菩萨所说的常,并不一样;一切众生都是因为被我所执、我见、我执等烦恼所覆障的缘故,所以把无常的众生五阴等法说成是常,认为死后还可以继续受生而使这一世的意识觉知心去到未来世永远存在,因此错把无常的五阴等法误认为是常住不坏的自我。等到有一天证得声闻缘觉菩提而断除我见、我执时,就把以前错认为常的五阴自我否定,因此而断除了五阴常的烦恼;断了这种常见烦恼的缘故,就把原来还在凡夫位中所说的五阴常,改名为无常。如果有人说一切众生五阴是常的话,又是为了什么缘故而修习声闻菩提的八种圣道各种法义,为了想要断除五阴常的种种苦?当一切众生修习八圣道的种种法以后,我所执、我见、我执等种种苦恼如果已经断除了,就说五阴是无常;像这样子断除我所执、我见、我执以后所领受的涅槃之乐就称为常。由于这个缘故,我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都是因为被烦恼所覆障的缘故,不能看见佛性;由于不能看见佛性的缘故,不能证得大般涅槃。’”
这四种人,为何 佛说他们不可能眼见佛性呢?一、不断我见烦恼的人,一定会落入识阴中,错把识阴等六识的自性当作是佛性,就不可能眼见佛性了。当他落入识阴六识的自性中时,一定会误以为眼识能见色尘之性就是佛性,误以为耳识能闻声尘之性、鼻识能嗅香尘之性、舌识能尝味尘之性、身识能觉触尘之性、意识能知六尘之性就是佛性。因为他不肯断我见,老是把自我抱得紧紧的,不肯死掉(否定)自我,就不可能以这个假有的自我来寻找佛性,当然会继续住在我见中,继续认定能见闻觉知的六识识性就是佛性。如果没有宣称自己看见佛性了,就没事,否则会成为大妄语业。
二、不信有第八识如来藏的人,是不可能断我见的;就如同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书中,举出 世尊的圣教说:不信有第八识如来藏是无余涅槃中的本际的人,当他想要否定五阴全部或否定十八界全部而断我见时,他心中会有恐惧,以为灭尽十八界、灭尽五阴入无余涅槃以后,一定会成为断灭空;因此心中有恐惧,就无法断我见。不能断我见,一定会继续把握自我,永远想要继续当自我、作自我,就不可能参禅寻找第八识如来藏;不能找到第八识如来藏,就无法进一步眼见如来藏所运作的佛性。
三、不信如来藏能出生佛性、能运作佛性的人,纵使找到如来藏了,但是得少为足,不肯信受善知识的教导,也不肯信受大乘经中的圣教,就会以他自己明心时看见了如来藏具有使人成佛的自性,就说他已经亲眼看见佛性了,同样会成为大妄语人。但是,眼见佛性的人都可以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他却无法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如来藏能够使他成佛的自性,所以明心看见的如来藏具有使人成佛的自性,只是某些禅宗祖师说的看见第八识可以使人成佛的自性,方便名为见性,并不是《大般涅槃经》中 世尊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所以开悟明心以后,一定要相信自己找到的如来藏,是以佛性在运作;佛性是从如来藏心中出生而运作,祂的存在是可以被十住菩萨眼见的;要这样相信,才能在明心以后继续进修见性应有的三种庄严,然后才能眼见佛性。
四、不信佛性非六识见闻觉知性的人,即使已经明心了,也会错将识阴六识的功能性,误认为佛性;这时其实是已经连明心的功德都失去了,重新回到我见之中安住,就不是解悟佛性的人,当然更不是眼见佛性的人。因此,明心以后,一定要相信善知识所说“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也不离见闻觉知”的开示,否则一定会自以为见性了,因此不肯依照善知识的教导,继续努力修集见性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庄严,就无法眼见佛性。由于以上的道理,说明这四种人都不可能眼见佛性。
第二目 眼见佛性时是以什么眼看见佛性?
菩萨眼见佛性时,究竟是以什么眼来看见佛性?例如《大般涅槃经》卷8〈如来性品〉:【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这是说,讲经当时还没有看见佛性的迦叶菩萨请问 佛说:“世尊!佛性是如此的微细而难以了知,为何肉眼竟然可以看得见?”佛陀开示说:“就好比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也不是二乘圣人所能够知道的,但因为二乘圣人随顺于契经的缘故,由于对契经具足信力的缘故而相信有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才知道确实有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眼见佛性的道理也是一样,还没有亲眼看见佛性的菩萨们,对于佛性是不能如实知道的;但是由于是对 世尊所说法义具足信力的缘故,所以相信确实有佛性存在,也相信确实有佛性可以眼见。如果信力不够,读了《大般涅槃经》中 佛说的眼见佛性的开示以后,还是不会相信,就不信肉眼确实可以看得见佛性,将来也不可能有机会亲眼看见佛性。
诚如 平实导师在《平实书笺》书中所说:见性须以眼见为凭,其意在此。若眼能见佛性者,不惟见他人之佛性,亦能于一切无情上见己佛性,此非君以感觉体会之所能知。……
譬如人间有情眼根具者,一念相应时能以眼睛而见佛性;中阴有情亦复如是,若其见色功能完具时,亦可于眼见未来世父母和合时,清楚眼见彼未来世父母之佛性,如果此一中阴有情于舍报时未失眼见佛性境界的话。中阴如此,天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中之大愿菩萨亦复如是眼见佛性,初不论其究为扶尘根、净色根之肉眼所见。
余言肉眼可见佛性,实非单指肉眼,所以者何?若单一肉眼能见佛性,亦应单一肉眼能见青黄等,则死人肉眼亦应能见色像。所谓肉眼者须是有情之有根身肉眼;有根身之肉眼,在人间者有扶尘根、净色根、眼识、意识、末那、如来藏,及诸心所之同时运作,方能眼见青黄长短等;见诸色像时如是,见佛性时亦复如是,非单肉眼之所能见。中阴见色像等亦如人间之见色像,必须有能见之条件,条件若不具足,则不能见一切色像。人间肉眼坏时,眼根不见一切色像,则亦不能眼见佛性,然可由余根而见。……
慧眼明见诸有情之如来藏,不因老花而不见;见佛性者亦复如是,不因老花眼而见不分明,唯除定力退失者。……
若尚未知晓佛性总相义之人,只需具足动中定力及慧力,而又无毕竟障碍佛法之种子者,善知识只须明告佛性名义,禅者当下便得眼见佛性,了了分明。3
注3 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 2006 年10 月。
这已经说明一个事实,就是眼见佛性的人确实是以肉眼来看见佛性;但是肉眼看见佛性时,还得要有其他条件配合才能看得见。单单肉眼是看不见的,如同刚死不久的人也还有未坏的肉眼(还可以移植给别人使用),但已经没办法看见佛性了。但
是活人的肉眼乃至已经成为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了,也还是看不见佛性;因为三昧力多而慧力少,是因为他们都有很好的定境实证,但是偏在定上面,而且他们的定也偏在静中而不是首楞严定,因此看不见佛性。大阿罗汉们看不见佛性的原因,也是因为求见佛性以前应该修集圆满的福德未具足,就无法看得见佛性。另一个原因是阿罗汉们所修得的慧力,与菩萨所修得的慧力不同;阿罗汉们修得的慧力仅是解脱慧,十住菩萨们修得的慧力则是包含解脱慧在内的甚深微妙之佛菩提慧,由于慧力层次的差别,十住菩萨可以看见佛性,阿罗汉们却看不见佛性。然而菩萨们看见佛性时,当然是随著所住的境界不同而各自看见的。比如人间的菩萨会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这时除了要有定力、慧力、福德以外,也还要有肉眼、慧眼、外六尘、内六尘、五阴十八界等法的配合,才能看得见;不是离开这些条件的配合,单单肉眼就能看得见。如果是生在天界的菩萨修学佛菩提而看见佛性时,则是以天眼及天身等条件的配合,才能看得见佛性;不管是在欲界天或色界天中的天人,看见佛性时都不是单单肉眼或单单天眼就能看见的。这时,天界的菩萨修习佛菩提而看见佛性时,就说是天眼看见佛性,不能再以肉眼来说见性了。但是除了见性的菩萨以外,所有的天主与天人虽然都有天眼,他们的天眼却还是看不见佛性的。但是善知识如果去到天界为天界有情解说见性的事情,一定会以“天眼可以看见佛性”来说明;可是,那时其他的天人依旧不可以质疑说:“你说天眼可以看得见佛性,那我们这些天人为何还是看不见佛性?”这是因为这些天人们并没有适当的定力、慧力以及福德等三种庄严,虽然有天眼还是看不见。因此,当人间的菩萨眼见佛性时,确实是以肉眼来看见佛性;而天界的菩萨修行而眼见佛性时,则要说是以天眼来看见佛性;虽然在人间时说是肉眼,在天界时说是天眼,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对于眼见佛性的人间菩萨或天界菩萨而言,并没有差别,心中也都不会有什么疑惑。当人间与天界的见性菩萨相见而谈到所见的佛性时,一定都不会有隔阂或误会的,因为所看见的佛性都是相同而没有差别。
第三目 二乘圣人能不能眼见佛性?
二乘圣人不能眼见佛性。他们为什么不能眼见佛性?这是因为二乘法的修学熏习实证,结果只是能够使他们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痛苦,所修证的内容不是菩萨所证的佛菩提道内容,因此不可能眼见佛性,当然也不能成佛。为何二乘圣人所证的智慧不能使他们成佛呢?因为成佛所证的是一切种智,是函盖四种智慧而且是圆满具足的,就是经由明心而发起对于法界万法体性的智慧(简称法界体性智),出生了般若实相智慧;这是证得二乘菩提而能解脱生死以后,还要进一步从实证法界实相的方向与智慧来下手实证的。最后的成就则是一切种智,函盖了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些都不是二乘圣人所修的解脱道中所能实证的法义,二乘圣人所证的只是断除我所执、我见、我执而已,对于成佛之道所应实证的佛菩提道的内容并没有实证;既然不曾实修佛菩提道的法门与智慧,不曾实证佛菩提道的内容,当然不可能获得十住菩萨所修、所证的眼见佛性境界;因此二乘圣人修到究竟果而成为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时,还是无法看见佛性。
换句话说,声闻人修的解脱道与菩萨所修的成佛之道,内涵是不同的。只有修学菩萨道的人,才能眼见佛性;声闻解脱道中不必修习眼见佛性的法门与内容,连开悟明心证如来藏的内容都不必修,只要断尽我所执、我见、我执就完成解脱道实修的全部内容了,当然也不必修证眼见佛性的境界。但是想要成佛的人,必须修习菩萨藏;先要修集广大福德,然后求开悟明心证如来藏—证真如;证真如以后,接著还要再修更广大的福德,然后修学可以眼见佛性的法门,于眼见佛性以后再进修一切种智;这是要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利人利己以后,才能成佛。但是声闻解脱道之中,都不必修学这些法,也不必看见佛性,就可以出离三界生死痛苦了。声闻圣人既然不必修学及实证佛菩提道的法,而眼见佛性正是佛菩提道中才有的法,所以不回心进修菩萨道的声闻圣者,都是没有看见佛性的人。
第四目 眼见佛性的境界只有诸佛才能证得吗?
落入意识境界中的慧广法师,在书中曾经说,只有证得佛果、究竟成佛时才能眼见佛性,主张要有佛眼才能看得见佛性。
慧广法师说:
所谓“眼见佛性”的意思,不是某居士等人所说的以“肉眼见佛性”,而是以“佛眼见于佛性”的意思。此段经文可证:“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说的多清楚。4
注4 :六龟乡空生精舍慧广法师,于《僧伽杂志》第12卷第4期(总48期,2003年7月20日)出版〈眼见佛性的含义〉一文。
但在这一段经文中,世尊已经如此说:“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意思是说,十住菩萨的三昧力不够,主要是以慧眼来看见佛性,所以虽然看见佛性了,却是看得不很明了,不能像 世尊一样完全看见,才说“虽见佛性而不了了”,不是完全没看见。若十住菩萨是完全没看见佛性,世尊就不会说“虽见佛性而不了了”,就会和声闻缘觉一样说是“不见佛性”。由此证明,并不是只有成佛时才能看得见佛性。世尊又说十住菩萨的见性是“慧眼见故不得明了”,只是看得不完整、不究竟,要到达佛地时才会完整而全部明了,所以说“佛眼见故,故得明了”。这已经证明不是只有成佛时才能看见佛性,而是从十住位开始,各个不同阶位的菩萨们都可以有因缘看见佛性。也正因为如此,所以 世尊才会说四种随顺佛性的境界: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诸佛随顺佛性。
第五目 眼见佛性的妙法只传给菩萨
为何 世尊不把眼见佛性的胜妙法传给不肯回心大乘的二乘圣人?这是因为必须是菩萨种性,传给他眼见佛性的妙法才有意义。凡是不肯回心大乘法中来当菩萨的二乘圣人,死后一定会进入无余涅槃中,不再来三界中弘法利乐有情了;对这种只求自己解脱生死的自了汉,只要传给他们足以解脱三界生死痛苦的声闻缘觉法就够了,不必再传给他们佛菩提道中的各种胜妙法。只有真正的菩萨,世尊才会传授佛菩提道中的胜妙法;因此,只有真正的菩萨,而且眼见佛性的三个因缘(三种见性时必须具备的条件)都已经成熟了,世尊才会传授这个眼见佛性的妙法,所以只有菩萨才能眼见佛性。声闻缘觉不必证得眼见佛性的境界,就能出离三界生死,世尊也不必传授见性的境界给声闻缘觉。而且眼见佛性必须具备三种庄严,声闻缘觉也没有在这三种庄严上面修学,当然也不可能眼见佛性。
眼见佛性的胜妙法,世尊只传给菩萨,不传给二乘圣人,这也有经中的圣教可以证明:比如《大般涅槃经》卷3
〈寿命品〉说: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身婴长病,寝卧床席不能起居,气力虚劣余命无几;有一富人,缘事欲行当至他方,以百斤金寄是老人而作是言:‘我今他行,以是宝物持用相寄,或十年还、二十年还,汝当还我。’是时老人即便受之,而此老人复无继嗣,其后不久病笃命终,所寄之物悉皆散失。财主行还,偿索无所。如是痴人,不知筹量可寄不可寄,是故行还,债索无所,以是因缘丧失财宝。世尊!我等声闻亦复如是,虽闻如来殷懃教诫,不能受持令法久住,如彼老人受他寄付。我今无智,于诸戒律当何所问?”佛告诸比丘:“汝等今者若问于我,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是故告汝:听随所疑,恣意而问。”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年二十五,盛壮端正,多有财宝金银琉璃,父母妻子眷属宗亲,悉皆存在;亦有人来寄其宝物,语其人言:‘我有缘事欲至他处,事讫当还,汝当还我。’是时壮人守护是物,如自己有;其人遇病,即命家属:‘如是金宝,
是他所寄,彼若来索,悉皆还之。’智者如是善知筹量,行还索物,皆悉得之,无所亡失。世尊亦尔,若以法宝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当无常,如彼老人受他寄物,是故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以诸菩萨善能问答如是法宝,则得久住无量千世,增益炽盛,利安众生,如彼壮人受他寄物。”
又如《大般涅槃经》卷4〈如来性品〉:
佛云:“汝若有缘欲至他处,应驱恶子令出其舍,悉以宝藏付示善子。”女人白佛:“实如圣教,珍宝之藏应示善子,不示恶子。”“姊!我亦如是:般涅槃时,如来微密无上法藏、不与声闻诸弟子等,如汝宝藏不示恶子;要当付嘱诸菩萨等,如汝宝藏委付善子。何以故?声闻弟子生变异想,谓佛如来真实灭度,然我真实不灭度也;如汝远行未还之顷,汝之恶子便言汝死,汝实不死;诸菩萨等说言如来常不变易,如汝善子不言汝死。以是义故,我以无上秘密之藏付诸菩萨。”
以此缘故,平实导师如此说:
大乘妙法—尤其是眼见佛性之法—既非付嘱声闻比丘,乃付菩萨,则比丘二众于诸比丘中不能觅得眼见佛性之人,而向在家菩萨求法,此时劝勉超越声闻戒,依止菩萨戒,斯复何过?譬如佛云:“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佛子若欲眼见佛性者,当依佛语,以菩萨戒为依止。欲唯求声闻解脱果者方以声闻戒为依止。今余劝诸出家法师欲见佛性者,应以菩萨戒为依止……。5
注5 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 2006 年10 月。
为何 平实导师要如此说呢?这是因为依止菩萨戒的人才是菩萨,依止声闻戒的人则是声闻人。比如有人出家正受声闻戒,同时也正受菩萨戒以后,却以声闻戒作为正解脱戒,反而以菩萨戒为别解脱戒,这样的人就是声闻人,因为他的心态是声闻心态。如果出家后受了声闻戒也受了菩萨戒,但他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他才是菩萨。以声闻戒为正解脱戒,而以菩萨戒为别解脱戒的出家人,本质是声闻人;因为声闻戒只能受持一世,死后生到下一世时就不存在了,要重新再受才能再得声闻戒比丘戒。如果声闻人已证四果了,当他证得阿罗汉果时,舍报后一定会入无余涅槃中,没有下一世了,已经不需要声闻戒的戒体了,所以 世尊依这个原因,施设声闻戒的受戒者都是一世受;没有人是这一世受声闻戒以后,还可以多世存在声闻戒体的,因此说声闻戒并没有如同菩萨戒一般尽未来际受持。
如果把佛菩提道中的胜妙法(眼见佛性)传给只看重声闻戒的人,当他成为阿罗汉以后,舍报就会入涅槃,不再来三界中受生了;那么眼见佛性这个胜妙法就会在人间失传了,犹如寄放宝物于不久就会舍寿的老人一般;如果传给不依声闻戒而依止菩萨戒的菩萨,他会一世又一世住在三界或人间,犹如寄放宝物给年轻力壮可以活很久的人一般;那么眼见佛性的妙法就能由这个菩萨继续在人间弘传,一世又一世而不会断绝,就能利乐很多有情。
世尊是从领受妙法的人能不能长久住在三界中利乐有情,来决定要将胜妙法传给什么人。至于什么人才是适合的人,就从众弟子中持戒的心态来观察;除此以外,还要从众弟子所发的愿力上面来观察;凡是想要证声闻果而出离三界生死的弟子,都是声闻人,他们证得声闻初果以后,最多七次人天往返以后,还是会入涅槃,不会继续久住于三界中利乐有情。
如果是发愿一定要成就佛果,这是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就的;当他在三大阿僧祇劫自度度他的过程中,一定会利
乐很多有情同样成就佛道,也会利乐不少人成就声闻解脱道;而且他未来成佛以后,也都不会入无余涅槃,会永远长住三界
中利乐有情。所以,如果有人确实发起成佛之愿而不是求声闻解脱道,那就是菩萨种性的人,就是应该被传授胜妙法的人,
世尊就把眼见佛性的妙法传给他。
在《大般涅槃经》卷28〈师子吼菩萨品〉中,世尊也如此开示:
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
因此,世尊将这个眼见佛性的妙法,只传给菩萨而不传给声闻圣人,所以声闻圣人是不能看见佛性的。
闻见佛性与眼见佛性的定义有很多种,也都很严谨,各有不同的定义,不可以混乱解释或套用;并且,同样都属于眼见佛性者,互相之间所见的证量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从戒体、心态、所学诸法的不同,都会导致能不能眼见佛性的差异。
比如《大般涅槃经》卷28〈师子吼菩萨品之二〉世尊说:
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
这意思是说,纵使是大乘的菩萨行者,想要求见佛性时并不是一定都能看得见;因为心态不同的缘故,就只能闻见佛性而不可能眼见佛性。
譬如有人已经以受持菩萨戒作为正解脱戒,他也出家而同时受了声闻比丘戒或比丘尼戒,把这个声闻出家戒作为别解脱戒,而他从来都不求名闻与利养,一心只想要以实证的佛法来利乐众生;在这种心态下,他就是真正的菩萨种性者,那么他一定会值遇真正的善知识而受学修行,就会有因缘可以眼见佛性;眼见佛性的人,当然也同时具足闻见佛性的功德。反过来说,若是以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声闻戒作为正解脱戒,以菩萨戒作为别解脱戒,这就是声闻心态的表相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萨;这种人不论如何用功修行,即使有善知识指导,也都是无法眼见佛性的。假使有人出家时只受持正解脱戒的菩萨戒,不受持别解脱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声闻出家戒,已经是真正的菩萨种性了,但是他却常常贪求名闻与利养,纵使有善知识指导,也是一样无法证得眼见佛性的证量。这就是说,一定要修除声闻种性,并且以无私的自利利他心态修学佛法,将来在遇到善知识指导时,才有可能眼见佛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