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37集 不可思议通(上)

   日期:2018-07-12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77468    
核心提示:陈正源老师 主讲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解说《宗通与说通》。在前面两集当中,我们说明了菩萨宗通所得六通当中的“真
陈正源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来解说《宗通与说通》。在前面两集当中,我们说明了菩萨宗通所得六通当中的“真实义通”以及“得通”,这一集开始要来说明“不可思议通”。
  这里所说的不可思议,是指大乘别敎菩萨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得有宗通之后,次第进修,能够进而亲证种种非二乘解脱道定性声闻、缘觉可得思议的境界,对于一切的凡夫众生而言,更不在话下。这个不可思议境界内涵很多,从明心见性所得的般若总相智的根本无分别智,以次三贤位别相智、诸地的道种智等这些后得无分别智,以及佛地的一切种智,都无不包括在其中。像在《胜鬘经》胜鬘夫人她所说的,她说:
  【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一)
  这就是菩萨所证的不可思议境界的一个例子。不信这样的境界的常常会说:“自性清净却有染污,不是相互矛盾吗?既然处于烦恼中,就是没有断烦恼,怎么却又已证菩提呢?怎么说烦恼中有菩提呢?既然已证菩提,当然就知道已经断了烦恼了,又怎么可以说是菩提中有烦恼?”不信的人就会这样质疑。这就是因为不信如来藏自性清净而有染污,这都是因为还没有证知如来藏的所在,所以对于如来藏的这种体性不能思议,当然就没有不可思议通。但是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者,现前体验,却可证实前面经文中正确无误的道理。因为证得如来藏心体的时候,现见一切未悟众生的如来藏心体中含藏着我执思惑烦恼,因此在三界六道中流转,轮回生死而不断绝;但是他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却是从本以来就自住于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涅槃境界中,常住于本觉境界中,远离了无明与明的两边,远离了生与死的两边,远离了生与灭的两边;祂本来就是菩提、就是本觉、就是正觉,因此说烦恼中有菩提。证悟者也看到了自己虽然已经证得大乘菩提,然而却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依然含藏着思惑以及烦恼障的种子习气还没有断除,还不是无余涅槃境界;所以看到自己证悟菩提后,如来藏中仍然还有烦恼种子,因此说菩提中有烦恼。也就是从共相中,来看到凡夫众生的如来藏常住于本觉境界当中,就是菩提正觉的心体;而仍然不妨碍凡夫的七识心仍有见惑、思惑等的染污烦恼常存不断,所以说菩提之中有烦恼。这样的胜妙义理,不是那些二乘圣人可知,更不是众多的凡夫所能知,因此我们说,这也是大乘证悟菩萨的一种不可思议通。
  我们今天要讲的不可思议通,是要从四种涅槃,也就是四种圆寂或称为四种解脱来加以说明。这四种涅槃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我们要说明它的意涵与关系,然后来说明大乘菩萨的宗通当中的不可思议通。因为大小乘是有所不同的,以大小乘来作区分的话,小乘阿罗汉所证的涅槃,是修行解脱道而断除我见与我执以后才生起的涅槃;大乘别教菩萨所证的涅槃,却是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涅槃,所以称大乘菩萨所证的,是不可思议解脱,这个不是二乘人所可了知的。
  二乘人的解脱道,说的就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二乘圣者所证的解脱道,是灭尽了五阴十八界,只要明白了五阴及十八界的所有内容以及它生灭的本质,对于二乘涅槃就可以思惟而知;除非他对于五阴十八界的内容有所不知,或者是说漏失不知,他也不知道每一阴、每一界的生灭性,所以说不能够对于五阴十八界的实质能够有确实的、正确的了解。因此,我们说无余涅槃的修证主要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来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则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心中;这六根六尘六入就会产生六识出来,然后六识跟着前面所说的六根、六尘合起来,就是十八界的法。在阿含四大部中,佛说这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六入的法都是虚妄的法,这十八界法是无常败坏的法,它不是永恒不坏的法,所以说它是无常;无常所以是苦,无常所以是空,无常、苦、空所以无我,因为它只有一生就坏掉了。十八界当中只有一个意根是可以去到未来世的,其余的十七界,都是虚幻——虚妄幻灭的法,只有一生而已。这个意根祂又不是自然而有的,祂是由我们的第八识所出生的,所以在《阿含经》里面,这第八识、入胎识、阿赖耶识,佛说祂是涅槃的本际。
  声闻人是怎么样修解脱道来证涅槃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地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地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地了知见闻觉知的心,也就是识蕴,是无常、是空、是变异法,所以他断了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把对自我的执着消除掉,然后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以后,我执烦恼的现行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蕴处界就全部消失不见了,这叫无余依涅槃,简称为无余涅槃,这就是解脱果修证的完成。阿罗汉的三界烦恼现行断尽了,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当他还没有到舍报的时候,就会随分随缘地去度化众生。他在入无余涅槃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是仍然要跟我们一样,受着寒风、热焰、饥渴、痛痒等等这些色、受、想、行、识的这些的种种的行苦,可是对他来说这不是大苦,所以称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作为所依,所以叫作有余依涅槃。他舍报的时候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槃,这就是二乘所证的解脱。而缘觉——所谓无佛独觉,他的解脱果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的,不同于声闻圣人,但是所证的还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
  接下来我们来说明,无余依涅槃中有“本际”不是阿罗汉他可以了知、可以思议的。慧解脱、俱解脱的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就是五蕴十八界的我完全消失了,不是觉知心及思量作主的心入住于涅槃;所以涅槃之中没有心行、没有我、没有觉知,我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真实无我了。入了涅槃灭尽十八界以后,我已经不存在了,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呢?如果入涅槃是什么都没有,那就变成断灭了,那入无余涅槃以后,就跟断见外道一样。如果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成为断灭空,那么十八界统统灭尽以后,一定还有一个实际存在,这个无余涅槃的实际,又是什么呢?以上这一连串的问题,都不是二乘的声闻阿罗汉以及独觉辟支佛所能够回答的,而是必须要 佛为他们开示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因为名色是从有情初始入胎的受精卵阶段就被称为名色,所以名色的“名”是受想行识,还包括了第七识意根,也就是名之中共有七个识,七个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还有意根,这七个识合为名;另外还有色,色就是五色根以及六尘。七个识跟五色根还有六尘都是包含在十八界当中,这十八界是在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会一起全部灭尽的;可是当名与色这十八界全部灭尽之后并不是断灭空,还有入涅槃前的名色所缘的识独存不灭;因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这个名色的名既然已经包括了七个识,当然名色所缘的识必定是七识以外的另一个识。这个识祂离见闻觉知,从不思量,从来不念一切法,从来无有任何的牵挂;当名色十八界全都灭尽时,还有这个识寂静无我地独存,称为无余涅槃。所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而这个识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实际。
  当阿罗汉听 佛这样解说以后,了解涅槃不是断灭空,他就知道涅槃非空非有;但他对于这个无余涅槃的本际,“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仍然只知道一个名相而已。经过 佛开示他会知道,意根是第七识,是无色根,是心,再过去还有第八识,就是识缘名色的识,这个识是永远不会坏灭的,是常住的心。可是这个识在哪里呢?他还是不知道。
  所以说,体会到了涅槃不生不灭的究竟安乐,这样的境界其实是菩萨所证的,却不是声闻阿罗汉所能够了知、所能证的。因为声闻阿罗汉所证的解脱三界生死的境界,并非不生不灭的境界,而是灭尽五蕴十八界我之后一切法空的境界;在无余依涅槃里面,根本没有一个见闻觉知与思量心的我存在,而没有任何见闻觉知与思量心,怎么可以说体会到涅槃不生不灭的究竟安乐?所以说无余涅槃之中,只有从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独存,这个如来藏就是真如,还没有成佛以前,叫作阿赖耶识、叫作异熟识或者叫作庵摩罗识;到达佛地的时候,就改称为真如无垢识。无余涅槃中就是这个识单独存在。可是这个识离见闻觉知,祂也没有思量性,所以没有证自证分,因此祂不知道有自己,祂是真的无我;祂又不会思量,所以祂也不会作主,祂完全是寂灭性的,完全地无我,是无我性的,无余涅槃中就只有祂。
  大部分的人认为取涅槃时,都是想用见闻觉知与思量心这个我,去进入涅槃的境界中安住。但是所谓无余涅槃,就是十八界我全部消失掉了,然后我的另外一个心——这个真如如来藏,祂不再入胎轮回了,叫作涅槃;是我消失、消灭掉了,不是我去入涅槃,而是真如保持祂原来所住的涅槃无我的状态,不再出生未来世的另一个十八界的我,这样叫作涅槃。如果是觉知的我,或者是作主的心——意根,去入涅槃,那涅槃就不是无我了,而是有我;那涅槃也不是寂静,而是有我的觉知心性存在,那就一定会有法尘境界存在,那就不是真正的寂静。
  因为声闻阿罗汉并未亲证无余涅槃的本际,因此说声闻阿罗汉所证只是十八界灭的法,而没有不生不灭的涅槃本际的证量。只有菩萨亲证第八阿赖耶识,了知这个如来藏这个阿赖耶识(此时改名异熟识)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才是已经亲证不生不灭的实相心体,才能够确实了知,了知说十八界的自己灭尽之后,在无余涅槃中并非断灭,还有自己本有的第八识本识这个本际存在,而离见闻觉知、离思量、离世间境界而独住。这样地亲证、这样地现观之后,才是真正地体会到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安乐。
  所以,虽然声闻阿罗汉证得人无我,七住的菩萨也证得人无我,可是七住菩萨的人无我,是从真如本体的无我性与涅槃性,而现前观察阿罗汉所证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相,所以他也知道阿罗汉所证的解脱果的内容与境界。阿罗汉他能够入无余涅槃,可是他却不知道无余涅槃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境况;反之,七住菩萨悟后两三年,他还没有能力入无余涅槃,他就已经知道无余涅槃里面是什么。所以七住菩萨的智慧,是阿罗汉所不能够测量、不能够思议的,因为所证的这个涅槃的本际,不是阿罗汉们所能知。
  从以上的说明也可以知道,二乘涅槃以及二乘菩提都是依第八阿赖耶识心体而有。因为声闻阿罗汉以及独觉辟支佛所证的涅槃,就是灭尽了我见与我执之后,所显示出来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改名为异熟识。然后二乘圣人,只因为相信 佛语,相信 佛说,说无余涅槃之中确实有本际、实际不灭,并不是断灭的境界;而在三界世俗的蕴处界法上面去现观,这蕴处界的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这样断除了蕴处界我常住不断的我见,进而断除了对于蕴处界我的自我执着,然后就可以证得涅槃。他并不需要像别教菩萨,必须要亲证蕴处界我的根源阿赖耶识,不必要亲证万法实相心体这个阿赖耶识;因此佛说,不回心的二乘圣人不能够亲证异熟识,所以他不证实相。这个不回心的二乘圣人,他证得了有余依涅槃,可是不回心,他不回心、不回小向大;那不回小向大,他就必定会在舍报后入涅槃;那不回小向大,不修学大乘法,不修学般若,不修学唯识种智,当然不可能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虽然说他已经证得有余依涅槃了,第八识转成异熟识了,可是他不能亲证;不能亲证,他就不能证得法界的实相。
  然而从大乘菩萨亲证第八识心体的般若智慧,来观察二乘圣人所证的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二乘菩提(就是二乘的觉悟),却仍然是依这个异熟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心体而有。因为如果不是有这个第八识独存不灭,那么二乘圣人在灭尽了十八界我,在灭尽了十二处我,灭尽了五蕴我之后,舍报然后入无余涅槃时,就会变成断灭境界;那又怎么能够透过这蕴处界一切法缘起性空,怎么样透过蕴处界我非真实常住的这种种的现前去观察(现观),然后证入二乘菩提,然后说他证得了二乘的这个“觉”呢?这时候二乘菩提以及二乘涅槃无异就是断见外道的说法,因为都会变成断灭空;二乘行人对于这样的一个断灭境界,当然心有恐惧,又怎么敢于依着这样的现观去修学、去实证呢?所以说,必须要依着涅槃的本际如来藏,二乘人才有可能修学然后证得二乘的菩提,也才有可能进一步证得二乘的这两种涅槃。
  因此说,无余涅槃的本际、实际,这个异熟识、阿赖耶识心体,祂是确实存在的。二乘圣人因为修学的内涵并不是以实证涅槃的本际、实际为必要,但是他不以这样修证为必要,并不表示这个涅槃的本际,这个异熟识、阿赖耶识心体祂是不存在的;而且这个本际、实际,祂是确实可以亲证的,一切真悟的菩萨们,从三贤位的第七住位开始,到妙觉的最后身菩萨,都是已经亲证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实际者。而这个本际、实际,就是无余涅槃的所依,涅槃是依这个本际、实际来施设的。所以,涅槃并没有真实的法,无余涅槃纯粹是依本际、实际这个本识入胎识不再出生蕴处界的这个状况下而去施设的;祂本质上,是以入胎识这个如来藏独存的无境界境界,然后立名施设说这个叫作涅槃。所以大乘法中才有说:“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这是二乘圣人所不知,而菩萨却能够亲证的无境界境界,当然不是声闻阿罗汉以及独觉辟支佛可以思议的。
  以上的说明。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