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120集 正受优婆塞戒的条件(十)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371    
核心提示:余正伟老师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
余正伟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的节目,也就是 平实导师的著作——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的导读。我们将一般初机的学佛大众,在持守戒律方面会产生的问题,把它们分门别类,用简单易懂的说法,一项一项地演述出来。
  在上一集的节目中,与各位谈到了初地之前的菩萨,一定在戒行上会有所缺失,有不够圆满的地方。诸佛菩萨也是这样子,在因地的时候,也是一模一样的情况,所以 佛在本生故事中,常常宣说祂在过去生所犯下的过失。许多的佛弟子会有一种错误的迷思,认为说:“我今天受戒了,所以从此以后,我就不会再犯戒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一个菩萨受戒以后就不再犯戒了,请问他还有需要去受这个戒吗?当然是没必要的!所以受戒以后,一定会不断地违犯戒律,就是因为我还做不到清净的行为,所以才要受戒来约束与提醒自己,需要戒律来帮助我们更加地清净。我们都会愿意承认自己的果位距离初地还很遥远,还有许多智慧要修学,有许多的福德要累积。
  大家都知道佛法的道路上,有戒、定、慧三学。我们已经在定与慧的方面,愿意承认自己懂得太少,还有许多方面要加强;但是我们却会认定,自己在受戒以后就应该要持戒不犯,然后持戒清净无犯,可是这是二地以上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会用二地的境界,来要求现在还是凡夫的自己一定要去做到,这样子会不会很矛盾呢?那就一定会自己障碍自己。戒、定、慧这三学,都是随著修证一阶一阶的修证与增上,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懂,那么为什么认为一旦受了戒,自己就应该要持戒清净无犯呢?用这样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与他人,最后的结果是自己做不到,别人也做不到,然后就会对自己与他人生起了瞋恨与懊悔,甚至对佛法失去了信心。
  这一些都是由于自己的所知错误,而阻碍了自己的菩提路。我们愿意承认自己的修证果位还不是登地的菩萨,但是却要用二地菩萨的戒行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可能不可能呢?明明是现在做不到的事,却要求自己现在一定要达成,那么下场就会自哀自怜,自己气自己,最后还是做不到,这样子的修行有意义吗?这就变成了自己为难自己了。也就是说,我们修行要懂得“知时节”,也就是阿含经中所说的“知时”;现在的修行是什么阶位,就不要想去强求,把未来的境界一定要现在来做到,也就是要能接受我们真实的状况,又叫作“安忍”。所以 平实导师常常对弟子说:“有持有犯名菩萨,无持无犯名外道。”因此我们在受持戒律上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说:期盼我们一受戒,就会一切清净,不再犯戒。而是受戒以后,心中有这个持戒的作意,但自己有时被习气、被失念所战胜,或者是环境上的不得已,不小心去违背了戒律,那就要懂得如法的去发露忏悔,让这一个习气能够渐渐的转易,越来越能够修正清净。而不是一直活在懊悔,或者不肯接受、不肯安忍之中,这样子才是菩萨持戒所应为。换个角度来说,对于绝大部分的菩萨而言,受了戒,接下来就是不断地违犯,然后不断地忏悔。就在这样子的历缘对境当中,戒行才会渐渐地转向清净,这种情形对菩萨来言,是非常正常的;这也更让我们能够了解自己,自己真实的状况是什么样的情形,而不是自欺欺人。
  有关于受戒后持戒的情形,为什么受了戒却无法清净的持戒呢?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为我们开示了同样的教导。受戒后的持戒,依著菩萨修证的果位,它是要配合上福德、定力、慧力等等的条件。持戒这一度与其它的五度是相互摄持的,并不是说持戒就只有持戒这么简单,没有其它条件的并进与配合,戒行是无法增上的。也就是说,菩萨的持戒是有他的阶段差异性的,随著这个菩萨果位证量,他的持戒也会随之渐渐地增上。那么佛弟子持戒会经过哪些阶段呢?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弥勒菩萨说到:“若于杀等诸恶业道,少分远离、少时远离,唯自远离不劝进他,不以无量门称扬赞述,亦不见彼诸同法者,深心庆悦多生欢喜,是名下品律仪。”如果菩萨受戒后,对于杀、盗、淫、妄、酒等等的诸般戒律,能够有一点点少分的远离、少时短暂的远离,只是自己能够少少地身远离、心远离,因此也没有能力去劝导他人要远离;自己对于持戒的所知所证非常地少,所以也没有能力用无量的方便门来赞扬持戒;也无法对于与自己同戒同法的善友,心中多多的生起深心的欢悦,这种情形叫作下品的持戒律仪。这种下品的律仪,值得我们欢喜赞叹,在每一个布萨的团体中,一定或多或少有著这样子的菩萨,比起那些不受戒的不律仪者,这一些菩萨能离开世俗的五欲,愿意从凡夫位走入菩萨道的修行,他们一定未来都会成佛,我们当然要欢喜而赞叹。
  以此更进一步的持戒,又是怎么样呢?“若于诸恶多分远离、多时远离不至命终,自能远离亦劝进他。然于远离不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不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中品律仪。”如果菩萨能够于各种恶行多分地远离,而且大部分的时间都已经多时远离了,不再是少少分的远离,因此自己有这个能力多分远离,就有能力去劝进他人持戒;但是这个菩萨对于戒律,还是有许多地方不了解、做不到的,所以他不能以无量的方便善巧来赞颂赞扬持戒,对于和自己类似的同戒修行人,他的心中也没有办法深心地生起大欢喜,这叫作中品的律仪。这个中品的律仪,已经比前面下品律仪好得多了,更接近一位菩萨的行仪了。这种中品的律仪它守护身口意,就如同 佛在《法句经》里面所说到的: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修道人在河边的树下修道,他虽然坐在树下,可是心中却没有除去贪念,心中还是在想著六欲之法;虽然身体看起来好像是静坐,但他的心意却在不断地游动,始终止息不下来,所以在十二年当中,他没有办法得到任何的成就。有一天 佛知道他的得度时间到了,于是 佛就化作一位跟他一样的修行僧人,然后就跟他在这棵树下共同住在一起。当天晚上月亮很明亮,就看到有一只乌龟从河里面爬出来,来到树下。然后又有一只水獭从水里面跑出来,牠看到了乌龟之后,水獭就想咬这一只乌龟,乌龟就把牠的头尾四肢,全部缩回到龟壳当中,所以水獭看了半天却咬不下去。等到水獭离去以后,这一只乌龟又伸出了牠的头足,然后继续走路。这个时候 佛所化现的沙门就告诉那位比丘说:“我看哪!世界上的人还不如这一只乌龟,这一只乌龟有牠的铠甲可以保护牠的生命,让水獭没有办法来咬牠;可是世间的众生却是没有智慧,放纵于自己的五欲,所以天魔就趁著五欲之便,杀害了众生的慧命,使众生生死当中没有办法离开生死之苦而轮转五道之中。”这时候 佛又继续的为比丘说偈,比丘听到了 佛所说的偈之后,于是就断了贪,渐渐地就得到了罗汉道,也就是成就了阿罗汉果。所以戒律就如同像是乌龟的龟壳一样,它能够保护我们免于五欲的为难、免于轮回之苦。
  在《师地论》里面又说到菩萨持戒的顺序:“若于诸恶一切分、一切时自能远离亦劝进他,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上品律仪。”如果能于各种一切的恶业恶行,在一切时中自己都能够远离,而且还能劝进他人也守戒不犯;还能以无量的方法来称颂赞扬持戒,见到与自己类似的持戒修行人,也能够从深心中生起大欢喜,这就是上品的律仪。
  所以如同前面所说:菩萨的持戒是有次第、有进展性的,随著自己在慧学、定学上面的进步,戒学也才能够有对应的进步,戒、定、慧三者在修行上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含摄、共进共成。这一个部分,我们在禅净班的课程会有很深的著墨。一般的佛弟子,也常常会忽略的一点是,持戒要清净不犯,与自己的增上心学,也就是定力之间,有很大很大的关系。定既然叫作增上心学,心中清净方能善于持戒,或者倒过来说,善于持戒的人,则心中清净,所以两者是互相影响。压制降伏转换五欲五盖,这是凡夫行的持戒。然而最多就是心中的作意虽然不犯戒,可是在心里面,这一些违戒的种子仍然具足的存在。
  那要怎么样才能更进一步的直接消除了犯戒的种子呢?请看!“若即于此所受律仪,能无缺犯以为依止修无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静虑,由奢摩他能损伏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是名静虑律仪。如初静虑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当知亦尔。”依止受持佛戒清净无缺无犯,五盖清净,不再有贪瞋悔盖等的现行。这样子的修行,乃至于渐渐地初禅发起,由于有禅定中奢摩他-止的作意与力量,可以暂时的降伏犯戒的种子,使得犯戒的行为不会出生,这样子的持戒就配合上定力的任持,叫作静虑而成的持戒律仪。在初禅之后的二禅、三禅、四禅,配合持戒的静虑律仪,也是这样子的越加越深厚。
  “此中差别者,由远分对治所摄奢摩他道转深,损、伏恶戒种子,当知此名初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也就是这种依著初禅以上的奢摩他,止的定力所相应的持戒,是一种远分对治的持戒,它可以损坏降伏恶业的种子,这可以算是初分的清净力,所引生的持戒。
  若更进一步的我们再来看:“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当知此名第二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即此亦名无漏律仪。”配合上禅定的持戒,如果再更进一步,已经能够成就了欲界的未到定地以上;配合声闻初果以上的修证,两者互相的配合才有可能永远彻底的损坏犯戒的种子,这才叫作见道圣人的戒律,这叫作第二种清净定力所摄持的清净律仪。像这样子持戒,配合上未到地定的定力,配合上戒律,这样子才能够叫作无漏的律仪。所以如果还没有在三乘见道之前所持受的戒律,它终究不能叫作无漏的律仪。
  “若即于此尸罗律仪无有缺犯,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是说再更进一步的像这样子的修行下去,对于戒律律仪没有任何的缺损违犯,然后配合上静虑律仪,有了禅定的力量;配合上入地的现观,从初果一直上修至三果不还果,这一些条件都具足,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不还三果的圣人,他的一切的恶戒种子,永永远远的损坏了。所以大家记不记得三果人又叫作什么?不还果!因为他的恶戒种子悉皆永害,所以他不会再现行这一些不好的恶业的行为,因此作为他的支撑,让他能够不断地向上,而不会再还回下界,这个叫作“一切恶戒种子悉皆永害”。
  今天的课程当中,我们为各位介绍了为什么一般人常常会感叹,自己虽然下了决心想要好好的守戒,可是始终没有办法作到清净无犯!原因就是在于戒律,它必须要配合慧力(也就是配合果证),它必须要配合定力,三者互相帮忙、互相成就。对于一般的凡夫而言,他能持戒,如果他再能够配合上定力、配合上初禅以上的这个能力,他就可以损坏、暂时地压制住这一些恶业的种子,使得它没有现行。但终究这一些恶种子还是存在,只是不现行而已。要怎么样才能够说恶业的种子永害而不再现行呢?就是必须除了有持戒的行为,配合上定力(至少得要接近初禅的未到地定),然后再搭配上三乘见道的修道,也就是初果须陀洹以上的果证,这样的修行人,他才有能力将自己累世所带来的恶业种子永害无余。如果说要讲严格一点,必须要讲到三果以上的修证,才会永不再返回下界的境界。这样子对于各位常常心中抱怨:为什么持戒总是作不到清净无犯?是不是大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呢?也可以了解:在我们刚刚开始修学佛道,就动不动说自己要能够清净持戒、无所犯戒,基本上是作不到的。
  好!那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就先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