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95集 菩萨有“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为何?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9008    
核心提示:章正钧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谈谈,菩萨有福德与智慧庄严的
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谈谈,菩萨有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为何?知道菩萨六度福德庄严与智慧庄严互摄的道理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接著又开示:“有智之人,所学世法于学中胜,以是因缘便得财富及大自在;菩萨具足如是二法,则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别世法及出世法:世间法者一切世论、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阴入界;菩萨知是二法因缘,故能二世自他利益。善男子!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这些有世间智慧的人,所以能于种种世间法的修学是特别殊胜,为什么便能得财富及大自在呢?
  先来说说世间法的范围是什么?有两个部分:一切世论、一切世定。世论当然指的是,如世间的科学、技术、文艺,甚至于是现今的茶道、花道、武术道、棋艺、歌艺,乃至说是演说技艺等等的论述以及传授。因为于某一种世论是特别专精的缘故,所以被需要这一些技艺的,其它人所重视或者是重用,因而得到相对较为丰厚的财富。譬如说:某甲的机械制造的工巧明特别殊胜,所以就被需要制造特殊机械的单位所重用,相对就获得较高的酬劳;某乙的歌唱、演艺的技巧特别殊胜,所以就被广大的听众,或者是观众所喜爱,套一句现代话的用语,就是说粉丝特别多,因而通告费或是片酬就会比一般较高,因为所得的财富较高,所以就于五欲得自在。为什么这些人会拥有这些世间的智慧?还是要往前一世来推寻,因为前一世能修种种的世福,又不随便诽谤善知识,乃至也是随顺赞叹善知识的种种智能,所以今世获得了胜妙的胜义根,也不会有横生的障碍。又假如说遇到种种的善缘,所以能够得财富及大自在,但这里虽说是比较偏向世间中的人间,却不妨也是一般人所欣乐的一个境界。
  世间法之中还有一个部分,叫作一切世定。换言之就是一切世间的禅定,也就是说:从初禅以上的四禅八定。可是为什么加上世间两个字?因为这一类的众生,虽然能够证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因为不知道证初禅之时仍然是不离能所。也就是说:还有一个能证初禅的有情,以及所证禅定的境界,乃至是贪著禅定境界的。虽然说也得一分自在,而其自在的程度是超过欲界天以及人间,但是仍然是在三界之中不离生死。若是断我见证出世间法的有情,他们修证禅定又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会清楚了解到说:证禅定并不是得到禅定,而相反地却是降伏舍离了一部分法。证得初禅就是要伏除欲界的种种法;证得二禅就是要伏除初禅的法;乃至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就是要伏除无所有处,以下的种种法。所以才有佛法中的八背舍,说的是在证得一个比较清净的蕴处界之后,因为知道它仍然是虚妄,所以次第舍离。乃至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也要舍离而入了灭尽定。
  但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因为已经断了我见分证了出世间法,所以虽然也分证四禅八定,但是已经不能称为世间的禅定。而二乘人在断我见之后,借著再证四禅八定,目的是为了要把自我的十八界法灭除,好入无余涅槃。菩萨当然也要证这个部分,但是却有不一样的地方;菩萨是要以四禅八定为工具,好把如来藏的杂染的种子净除掉,却不作意要把自我的十八界法灭除,这样才能够生生世世再有五蕴法而能够自利利他。所以同样是四禅八定,其实是有不一样层次的。从菩萨修学的角度看,更是要如同那些有世间智慧的人,在过去世能够修学种种世福,也不随便诽谤善知识,所以今世能得财富及大自在。
  可是菩萨为什么也要如同一般人一样修学世间法呢?甚至于说他主要目的,不是在求世间的财富及短暂的自在,而是在用这些资粮来利益更多的众生,同时更加增广自己的福德。所以今世依于过去世的福业,能够于此世利乐有情也自利益,来世当然也能够乘著今世的福业再度利他自利。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一句话说:菩萨应从五明中求。五明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声明指的是语言文字上的通达;工巧明指的是种种技艺乃至历算上的晓了;医方明说的是医术、药典上的精通;因明说的是能于事理推演归纳上的正偏,无所误谬。这四个法是共于一般世间法的范畴,所以菩萨当然也应该随分修学。此外菩萨想要进一步更能自在,更有功德而能够广益有情,还得要修学出世间法,而出世间法说的是,能了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内涵,确认其之虚妄性。而这一些出世间法,却都是要在世间之中去观察证知的,然而到此为止是通于二乘的出世间法,菩萨却还要进一步去证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明明是虚妄的,看起来是缘起缘灭的。
  可是从何缘起?灭了以后空了又为什么还会再生起?这一定是有个原因,不可能无因而生,乃至缘尽之后会变成断灭。菩萨就应该去探究这个本来就不在世间,却又能够出生世间种种法的根本。这就是不共凡夫、二乘人,却是只有菩萨才能够修学、亲证的内明,菩萨当然是更有智慧的人,所以他可以二世自他利益。一般人因为过去生的福业的原因,当今世能得大富贵之际,却有很多人仍然是继续更努力地赚钱,至于说那是因为安全感的作祟,或者是因为成就感的驱使所致,那真的就是见仁见智了。不过在这种状况下,可以想象到的是,虽然看起来他好像于此世能为利益,因为他今生努力的结果,将福业一一对现,但若不能再作布施的业行,相对地于未来世就不能为之利益。菩萨能于世间法知其善巧方便之后,亦复分证出世间法,在同时证知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之时。一者能于五欲不虞匮乏,并又能知足常乐,复依于往昔利乐有情的宿愿所持。
  这个依于往昔利乐有情的宿愿,一般人都已经比较不容易相信,更何况说是不相信有前世来世的人呢?可是也许你有时候心中会有一个念头,譬如说:明明一个人是有能力可以升官、发财的时候,却在这个可以升官、发财的机会现前的时候,毅然决定放弃那个机会,不求世间进一步的五欲享用,却投入义工的行列去帮助别人;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应该是说这个例子是多得不得了。这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的过去世或是安贫乐道,或是乐善好施的习气已经累积下来很久了,所以不在自己的五欲享用上,更不作永无止境的追求;却常常记挂著说,是不是有机会可以去帮助别人,这也正是说明了菩萨的特性之一。所以当菩萨在人间正值受乐之际,更努力地去利益众生,当然一定可以于二世自他利益的。虽然当他分证出世间法之后,菩萨很清楚知道,世间之乐是虚妄非真,而也能够造作世间乐的因缘。一部分是因为为了他当世的眷属所著想,因为菩萨一方面想说,是不是可以用什么方便接引众生进入佛法之中。但一方面却也十分了知众生贪求五欲的习气,所以就用过去生所修的一分福业,拿来先来满足这些眷属,作为接引他们进入佛法的方便。
  而菩萨成就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因是慈心与悲心。佛法上说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这两个法是学佛的人,甚至于说是一般人所耳熟能详。套一句世间话说,这两个法是讲得容易,可是做的时候是很困难的,很多人可以头头是道地说了一大堆。如何是慈悲,为什么又要慈悲?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具足善知识的样子,可是,一旦在骨子里面去了解以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就举一个世间法的例子来说明好了,譬如说:父母爱护子女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假如不管子女向父母要求什么东西,父母就毫无条件地供给,这算不算是慈悲?因为表面上看起来,既拔子女有所缺之苦,也与子女所求具足的乐,所以算是慈悲吧!可是世间人对于这样的事情,早就因为曾经发生类似的状况,看到不好的结果,知道说这其实不是慈悲,这叫作溺爱,因为爱之适以害之。一者、使得子女完全没有因果观念,不知应该要自力更生,而成为了啃老族。二者、使子女无法履行对社会,应有的种种贡献的义务。三者、也使得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大为错乱。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就不能称为是慈悲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就在这个慈悲所依的出发点,是值得商榷的?又好比世间人说:某甲是善恶分明的,所以就常常行侠仗义,处处为人打抱不平,但所做的铲恶除奸,到底是善还是恶呢?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就可以了解,要是说这一位大侠所见的善恶,是有其相对性的,那就不是真正的善,或者是说是真正的恶了。同样的道理,佛法中的慈悲,虽然能够拔苦与乐,但是也得要真正的知道,什么是众生的苦?怎么样做才能够真正的与乐。但要如何才是最基本的,可以离苦与乐呢?人天善法的持五戒、行十善,就是初步的教授。因为可以使众生离开三恶道的苦,得人天的乐,但却不是究竟的。所以菩萨再进一步证得出世间法,最低的层次就是断我见。这样菩萨也能够真正的知道什么是苦?苦是如何聚集的。要灭掉这一些众苦的聚集,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乐的方法。所以若没有初步的断我见,而证出世间法,在那边说什么能够拔苦与乐,虽说也有一分的效果,但毕竟只在枝叶上作文章,有时候也恐怕只是画饼充饥而已。
  而这些真的可以拔苦与乐的功德,菩萨虽然只是初分发起,却是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上,所依的第一分庄严。菩萨再加上亲见自心如来之后,再得一分解脱与智慧,而这是另外一层次的出世间法。因为他可以现见在生死海之中,本然就离诸生死,所以他才能够发起大愿,继续在有生死的三界之中,教化劝令众生真正离苦得乐之道,这才是真正的慈悲。而世间的慈悲都是相对的慈悲,因为此时菩萨的慈悲二法,其所生的种种善巧方便,包括一切世论、一切世定,都是以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作为其所依,才不会变成错误的慈悲,才可以逐渐地远离滥慈悲,也才是在佛菩提道中所应当修学具足的。也正是因为从这样的修学、亲证开始,了解了真正的慈悲意涵之后,一世一世利乐有情之时,庄严了众生也更自我庄严。
  这个从因地开始,长达三大阿僧祇劫的过程之中,次第去修集福德庄严与智慧庄严。虽然看起来好像每一世在三界之中,都有五蕴身也都不离生死,却开始不再乐著三界生死法中的种种有,反而是出生了深妙的解脱智慧。而这种智慧更胜妙于二乘的解脱智慧,因为二乘法的解脱,是只从蕴处界的观行而得,所以只能称为世谛。菩萨的解脱还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修证,以及进一步的观行而得。所以可以了知种种法相,其中的福德与智能的庄严更是无比的胜妙,乃至于终于福慧具足庄严,而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