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94集 菩萨“福德庄严”与“智慧庄严”的关系为何?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54126    
核心提示:章正钧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谈谈:菩萨“福德庄严”与“
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谈谈:菩萨“福德庄严”与“智慧庄严”的关系是什么?
  上一次菩萨正行之中提到,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也许有的人这个时候就会想起来,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第七辑之中,讲到〈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的时候,有一首偈颂是:“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然后就会觉得:怎么两者在福德跟智慧上的分类是不同的,是不是有哪里说错了?其实不是有哪里说错!接下来,就为大家作个简单的说明,大家就会明白个中的原由了。
  其实六度中的任何一度都有福德与智能的层次。这意思是说,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之中,有时候为了强调佛菩提道之中“般若智慧的亲证”是很重要的,而且古大德不是也常常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吗?所以就以修学般若智慧为主,然后为众生说明:前五度的修学之中,有著什么样的福德是可以拿来作为求证般若的依凭,而以前五度所修的福德来作为增上的因缘。当然其中一定会有自他庄严的差异与配合,这个部分稍后再为大家来说明。然而 世尊在上一段经文中所开示的二种庄严之中,把布施、持戒、精进归类到福庄严,把忍辱、禅定、智慧归类于智庄严,这是普遍从修学六度之中一一度的状况而来作区分。而其所以有福庄严、智庄严的道理,已经在前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就已经指出来,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现在各位可以继续再来看看,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善男子!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是不是就明白前面所说的道理?也就是说,其实布施、持戒、精进也是有智慧庄严,而忍辱、禅定、智慧也是有福德庄严的。然而因为六度其实是互相含摄的,但这里仅就一一度所有的福、智庄严作比较简单的叙述,就不再说明其互相间的关系,以免有过于冗长的状况出现。
  那么,布施为什么会有智庄严?也许有一些一般人听到善知识在开示布施法的种种相貌的时候,可能就会生起一些念头:“哼!不就是想要从我这边弄到钱吗?我才没有那么笨!钱不留下来给自己用,还往别人的口袋里面送。”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又把自己的口袋按得更紧了一些。当然,世道之中的确会有一些假名善知识他是看准佛门弟子的乐善好施,所以说法的时候是刻意强调布施法的重要,因此也获得了一些世间的财。姑且我们就不说这一位假名善知识他的所作所为的因果,但是从这样一个现成的例子,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说,学人在熏习乃至奉行布施法的过程中,得要有基本的智慧来加以观察、判断:自己布施的对象其所作所为是不是如法?甚至可能是拿了众生所布施的钱财,反而做一些会伤害众生的事情;更有过之的是,根本就是在破坏佛法!那么您可得要睁大眼睛喔!以免因为善心的布施,反而是与破法者成就了共业。除此之外,布施法的种种名相的意涵,难道不需要以智慧来理解吗?所以,当然是一面行于布施,一面也要相对于增广其中相关的智慧。
  持戒之中也是有智庄严的。有的人觉得:“持戒很单纯啊!这跟智慧有什么关系?不就是不应该做的就不要去犯啦!”可是问题是:为什么做了那些事情就叫作犯戒?从何处说来有损他不利己的状况?而进一步说,犯戒与否或者是说轻与重的依据是从根本、方便、成已三者,学人得要先了解其中的意涵,才能够自我判断犯戒与否、是轻是重?然而这个部分只是在讲持戒遮止的部分的一般共相而已。又因为菩萨戒是要尽未来际一直受持下去的,所以菩萨戒之中还有开缘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更是要依止于智慧上的观察以及菩萨三聚净戒的精神,才能够作出犯戒与否的判断;也正是这样,才能够支持菩萨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的修证。再者,学人若不是依于智慧的观察与判断,能够少分、多分地信受因果;若不能信受因果,当然就会对持戒的严谨与否是会有所影响的。所以严谨持戒的背后,也是因为智慧庄严的缘故;换句话说,持戒的智慧越庄严,持戒所得的福庄严就越胜妙,这也是辗转会互相影响而有的一个现象。
  精进之中当然也是有智庄严的。前次说到:因为布施、持戒都不是一、两天甚至于是于一、两世所要做的,若能够世世随著法上的熏习,再继续地修行布施、持戒,那这个本质其实就是精进;因为精进地布施、持戒,所以也伴随著一分的福业。同时,学人为什么会精进地布施、持戒呢?甚至于也可以预料得到的是他会一世一世地做下去?世间人进行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若是因为正确的选择与执行而使得其获得了相对的利益的时候,那么当他再进行类似的事业的同时,当然会以过去曾经成功的例子拿来当作一个借镜。那么这个时候的再进行类似的事业,不就是一个精进的表相吗?当然是要以先前成就事业所得的智慧拿来作为依凭,所以精进之中当然也是要有智慧庄严的。
  那么忍辱之中的福庄严是什么呢?忍辱的外相,可以从布施等法上看出来。譬如说,某甲正在布施饮食、物资给一些受灾的人民,本来某甲是客客气气地奉上饮食等等,无奈对方却对所施的饮食不满意!假如你就是某甲的话,你要怎么办?相信你一定会以智慧来思惟:“我之所以到这个地方布施饮食的缘故,是为了要与众生结善缘,而不是要与众生结恶缘;众生因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所以会有多多少少的烦恼,这也是正常的。”在这样的思惟之后,忍辱而不与众生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样就因为智慧的观察思惟,而避免与众生结下恶缘的因,因此而就获得了一分福;同时,自己也因为忍辱而离开了瞋恚,当然也就因为离开瞋恚而得到另外一分福。而在持戒的事相上,修忍辱又是如何呢?譬如说,商场上常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明明是有机会可以在众生那边得到种种的利益,可是眼看假如这样作,众生就有可能会获得很大的损害!某乙因为奉持戒律而不侵扰众生,乃至不杀害众生、不偷盗众生财物等等,所以就忍著不去用会伤害众生的方式而得到利益。从表面上看来,当时的某乙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受到损失,可是却因为持戒与忍辱的配合,反而使某乙因此而利益了众生;当与众生结了善缘,当然也因此成就了一分福业,所以忍辱度之中也是有福德庄严的。
  什么是禅定之中的福庄严?我们就来看看,证得禅定之后,舍报至少可以生到色界天的;即使是色界天之中最低的一个层次叫作梵天,其天人的身量、寿量都远超过欲界天人。欲界天人的福报好不好?当然是比人间好得太多!只是说,色界天人受用的是多分禅定的福,而欲界天人受用的仅是五欲上的福。这样子比较下来,大家就知道色界天人的福德状况是如何了!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证得禅定有没有福庄严?自然就已经很明显。
  智慧度的本身虽然看起来是智慧庄严所摄,但其实智慧一度之中还是有福庄严的。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五中提到说:“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优婆塞戒经》卷5)因为经文比较长,我们就节录其中的一段,但是也足够显示我们所要说明的这个道理。因为菩萨以智慧去利乐众生的同时,众生也信受了胜妙法,开始依布施等六度来修学,所以就有断除瞋心、慈心不杀、不盗他财等等的所作所为;而因为众生所以可以有这些善行,是因为菩萨教化的所致,所以菩萨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得寿命长、多饶财宝。为什么是未来无量世中而不是只是未来的一世?因为这些被教化的众生还会辗转去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算盘这么一打,这样的投资还真的是很划算!那么你还要说智慧度之中没有福庄严吗?
  从以上的说明,各位就可以了解:布施等六度之法,虽然有的看起来属于福庄严,有的看起来属于智庄严,但是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所以六度等法都是兼有福德与智慧庄严的。也可以说,福德与智慧两者是互有依凭或者是含摄的。何以见得?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之中的一段经文:【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毘梨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假如是以求证般若为主要的修学目标而言,还得要如同 平实导师所开示的:“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可是当亲证般若之后,菩萨一定会发现到:若要实证进一步的布施到彼岸乃至是智慧到彼岸,还得要从般若的智慧角度,再来观察思惟以及清净的转依。这就表示说,依于基本的福德庄严,而有初分的智能庄严;又因为智慧庄严,简择力更加殊胜,然后又使得随后修学的福德庄严益趋广大;互相增上之后,乃至并皆圆满。这就如同刚开始学佛的人一样,一般而言,一开始也许只是听过诸佛的威神之力,因为无法真正了知的缘故,所以只在迷信的阶段;可是,后来也经过多劫的福慧修学,终于有一世可以亲值诸佛,这个过程中就增进了智慧而远离迷信,所以这个时候要改叫作仰信,当然就更能够进一步修学福德,而希望能够亲证法界实相;等到外门五度修福业圆满之后,终于能够亲证般若,智慧又迈进了一大步。而如此辗转福德与智慧互为庄严,这就是“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的阶段,这才是能够快速圆满佛菩提道的原因。
  这一段话的最后,世尊开示:“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优婆塞戒经》卷2)世尊作了一个结论说:“因为智慧的缘故,所修的善法的福德会更庄严,乃至十善具足;其中辗转所得的福德上的财富,以及智能上所显示出来的自在,这是菩萨赖以自利利他庄严佛菩提道的妙用。”如此,大家就更可以了解福德与智慧互相依凭的道理;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智慧很难修,其实是因为要成就相对智慧境界的福德还不够圆满的缘故。也有人会赞叹说:别人的福德很庄严!而其实原因是因为智慧庄严够了,所以使得某甲修福更快于一般人的缘故。所以布施等六度的一一度,是有福德庄严也有智慧庄严的。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