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38集 作者与受者的关系(六)

   日期:2018-07-12     作者:如来藏    浏览:37506    
核心提示:余正伟老师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阿弥陀佛!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各位现在所收看的
余正伟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菩萨正行》,也就是平实导师的著作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的导读。我们将一般的佛弟子对于持戒容易生起的问题,把它们在节目中分门别类,一项一项地为各位介绍。
  上一集节目中,我们说到了毁谤正法的恶业,讲到了目犍连的故事,我们就继续往下说。当目犍连尊者到了灵鹫山中,入了涅槃,于是 佛陀就对弟子说著过去生的因缘:“在过去有两个修道人,行脚到了一个村落,一群无知的顽童看到他们来了,就想著要如何为难他们。顽童就问第一个修行人,什么时候气候会变得寒冷啊?第一个修行人就笑笑著说:‘不论是春夏秋冬,凡是有风有雨的日子,就会有寒意。’众顽童对于这个答案很满意,就放他过去了。接下来顽童就问第二个修行人,什么时候天气会变冷啊?第二位修行人就说:‘冬天是寒冷的季节,这是因为日月星辰的运转,所以就有了四季——春夏秋冬,到了冬天就会寒冷,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任何人都知道,只有愚痴的人才不懂。’顽童们听完了就很生气,大家就捡起了地上的石头,一起向第二位修道人丢过去。第一位修行人就是舍利弗,第二位修行人就是目犍连。所以,像这一次的事情,早在过去生就已经发生过了。”佛陀也知道,很多人因为这一件事情,对于目犍连神通第一,生起了疑心,所以就继续说:“你们不要怀疑,目犍连的神通真实不虚,他可以上天入地,变化莫测,他的神通并没有失去;只是遇到了业力现前,目犍连知道这个业果必须要去酬报。因果的法则就是佛陀也不能违背,所以大家要欢欢喜喜地来接受业报,不要逃避,也不要怨恨;大家要明白业力的可怕,精进修行,谨慎个人的身口意三业;目犍连的遭遇就像是一面镜子,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从这个故事当中,各位看到了吗?毁谤 佛所说的正法,那个果报不是任何的人所承受得了的;不管今天我们相不相信 佛所说的如来藏妙法,那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如来藏随缘去执行业果;所以要听 佛的教导,要很小心自己的三业,特别是毁谤正法,那绝对不要去参与。
  回来经文的解释,佛说:你说的并不正确,为什么呢?一切已经造作的过去的业,要等待受报的五阴身,还要等待时节因缘,果报才能现行。比方说,橘子是由橘子树而出生的,一开始是酸的,后来变成甜的橘子,从酸味渐渐地转变成甜味;人们为了要得到橘子,所以要去种下橘子树的种子;橘子树从种子到发芽、生根、长茎、长叶、开花、结果,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部分本来都没有酸味;时节到了,果实成熟了,酸味才开始发出来;这样子的酸味,它不会是无因而有,不能说它本来没有而今时没有理由的酸味就忽然出现了;但也不能说没有众缘就可以产生这个酸味;而是过去本来就有能生橘子的那个因,加上了种种的外缘才产生这个酸味的橘子。身口意业也是一样的道理,过去所造的业种,再加上许多外缘和合,才能成就最后的果报。如果你要问说,那这个已经造作完的业种,到底住在哪里呢?这个业种住在过去世中产生了业行,变成了业种之后,要等待时节因缘和受报的身器,才可以领受果报。
  又譬如有人服用药物,药虽然被消化了,不存在了;但是经过一段时节因缘之后,药力的作用就发作了;使得我们的身体能够变得气色好,又有力气。身口意业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已经作过的事结束了,但是业种留存下来,到了后世受报的因缘时节到了,我们就会领受业的果报。
  又譬如小孩子,虽然他所学习的都是念念就灭,学习吃饭、学习语言、学习规矩,好像学了以后,马上就忘记了,所学的这一些知识,也没有一个确切的住处,然而一直到了他年纪百岁的时候,一样不会消失,他仍然会吃饭、会说话等等。这一些过去所造作的善恶业行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已经消失了,业种又好像没有一个住处,找不到它住在哪里,但是时节因缘成熟了,业种果报自然就会现行。所以说,不能说是五阴身造业而五阴身承受果报,因为不是这个五阴身造业就由同一个五阴身来受果;但是也不能说,离开了五阴身而能有受果、有造业,因为造业的五阴身与受果的五阴身,都是由自己的如来藏业种所现行。如果能够了了通达这个道理,这一个人未来就一定能获得无上果,而成就佛道。
  说到这里,可能观众朋友们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业种所现行;这个业种看不见、摸不到,好像很玄的样子,无法思议!我们来看看平实导师在这儿的开示,也就是课本的第六十六页:不要把“业”解释得很玄。有的人说业种时,就在黑板上一点、一点一直点上去,这样来形容业种。这里把业种为大家简单的说明,给它一个直接的名称叫作“势”,就是势力。势力,若以物理学的名称来解释就叫作惯性;惯性,就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在太空中,动的永远继续动,转圈圈的永远在转圈圈,所以地球一直在转。但地球的转速会变慢,因为有空气、有水、有种种的原因产生的阻力,所以它渐渐就会慢下来的;在理论上是这样,但什么时候才会慢下来?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与水产生了阻力,地球自转是永远都不会变慢的,这就是惯性。当业行正在进行时就叫作业,作完了哪里还有业?但是作完之后会成为一种惯性。就好像在太空中丢一个东西出去,这个东西离手之后,就永远一直不断的动,永远不会停下来,直到它直接或间接的遇上了别的物体为止,原来的动势才会终止、会被改变;所作的业已经过去了,可是造业的势力—也就是一种习惯性—它将会恒常不断的存在著。同样的,往世所造的身口意善恶业已经过去了,可是那个惯性势力会继续存在,这就是业种。
  譬如往世好几世常常当刽子手,当惯了以后,在今生就投胎成为一个女人,可是当她看见每一个人时候,都会不自主的先衡量对方的脖子;她亲口告诉我,说她看见每一个人时,都会先衡量那个人的脖子好不好砍。这就是业:惯性的势力。所以业行虽然在往世已经过去了,但那个势力还在;所以无量世以来都很喜欢吃众生肉的人,不管去到哪里,他看到众生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不可以吃?它好不好吃?”这就是业的种子——业的功能差别。
  业虽然在过去世消灭了,但势力还是存在的,可是必须要“待时待器,得受果报”。要等待业种成熟受报的时节因缘到了,还要等待报器——也就是受报的工具——也就是下一辈子所得到的五阴身,由那个五阴去受报,成为异作异受。譬如往世的五阴造了人天善业,应该往生欲界天受报;可是因为你发了愿,愿意留在人间继续修学佛法、利乐众生,所以不受天报,过去行五戒十善所应得的欲界天身的果报,时节因缘就不成熟,所以报器的欲界天身因这个因缘就不成熟、不具足,往世的天业就不受报。所以业缘纵使成熟了,来世想要受报也得要待时与待器。
  好,那么这个业呢,再讲得详细一点,它会成为一种势力,成为一种我们过去生累积到今生的习气。譬如说家里的小朋友,我们告诉他:“你要好好读书啊!你要用功啊!用功以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啊!”小孩子听了以后会说:“喔!我懂了,妈妈!好,我要用功。”但是这一个时刻的想法过去了,叫他坐上书桌,他是不是又在那边打起瞌睡来了,又在那边玩起手机来了,他就是无法用功。如果我们骂他:“你不是答应过我吗?要这样作吗?你为什么都作不到呢?”他就会说:“我也想啊!可是我就是作不到啊!”为什么会这样子,各位有没有想过?乃至于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子呢?我们永远都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事,但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总是不会这样去做。
  在西洋人也说:“在我的面前,有一条简单的路与困难的路,我总是知道我该走那一条困难的路;但是最后,我总是会走上那一条简单的路。”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习气,这就是业。因为我们习惯于悠闲,习惯于顺从自己的五欲,而不喜欢去违逆自己的五欲;所以过去生的个性就已经是如此,过去生的所作所为它变成了一种势力,它不仅是业,它形成了一种势力;这一种势力延续到今生,继续地让我们来承受这样的势力。这种势力——这种业的力量,我们把它叫作习气。
  习气藏在什么地方呢?藏在我们的末那识。末那识,梵文叫作manas,manas就是单独一个意思指“意”——最终之意。什么意思?譬如说,小孩子说:“我知道,我要用功,我真的要好好读书了。”这个是他的意识心,此世的意识心的想法;但是到最后真的会去作、真的会去执行的,靠的是manas—末那—下最后的决定;而这个末那,祂并不跟随著意识心,虽然祂从来没有离开过意识心,但是祂也不会完全跟随著意识心,祂会承袭著从过去留下来的这样的一个业的势力,也就是习气。西方人也说:“一个人可以战胜全世界,但是却无法战胜自己的内心。”意思就是讲说,自己战胜不了自己的习气。而佛法中的修行,其实也都是在这一个习气末那识转变业力的上面在修行。
  接下来我们就进到第五卷〈杂品之余〉:【善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悋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悭垢。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优婆塞戒经》卷五)
  佛接下来说:善男子啊!如果有人因为对于自己的色身、生命、财产生起了悭贪、怜惜之心,所以吝啬不肯布施,这就叫作悭;对于自己的悭心,保护不肯舍弃,怀著不肯布施的心态,不对众生产生怜悯的心;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把财物留待,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一直寻求追觅最好的福田,认为这个福田太小,我不想布施,我要等更大的福田,再等更大的福田,继续等更大的福田,也就是始终怀著悭贪的心;等到好不容易真的找到了一个好福田,却又在那边想:“哎呀!这个福田是有过失的啊!看来这个僧团也不怎么清净嘛!看来它还不够好啊!”然后又想到:“我这些财物可是很辛苦才能赚来的啊!”最后想了半天又不愿意布施了。
  或者真的遇到了很好的福田,自己却不相信,布施真的有因果吗?布施真的有果报吗?真的有布施这一件事情吗?布施者是谁啊?受施者又是谁啊?我这样子布施,到底会得到什么呢?然后就想:“哎呀!反正一切无常嘛!现在我是布施的人,未来说不定就是受施的人,到底有什么用呢?”就开始在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然后背后还是因为悭贪的心,不愿意让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所以就不愿意布施;因为舍不得,因为想要保护财物不要丧失,就好像要保护自己的妻子、保护自己的儿子、保护自己的眷属,希望他们永远都属于我,永远都不要离开我,所以就不愿意布施;为了累积自己的财富,不愿意布施;为了求得富有的名声,让大家都知道我是有钱人,所以不愿意布施。
  这样的人看见了自己的财富越变越多,就生起了欢喜心,他把这一些财物看作是常住的、永远不坏的;所以就把这些东西紧紧地抓在手上,这样的人不但是悭人,而且他的悭已经生起了厚厚的污垢了,所以叫作悭垢之人。这种悭垢的烦恼,它能够污染众生的心,由于这个因缘,对自己的财物尚且不能布施,那又何况是进一步的布施其他东西呢?
  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各位先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