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94集 修习佛法当不舍真善知识

   日期:2018-07-12     作者:如来藏    浏览:31630    
核心提示:正珍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学佛释疑》系列,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修习佛法当不舍真
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学佛释疑》系列,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修习佛法当不舍真善知识”。
  我们在上一集当中有说到,修学无相念佛有种种的转折,这若不是有过来人的带领,自己是没有办法了解当中的巧妙。我们就是依著 平实导师的教导,而渐渐契入无相念佛的行门当中,乃至于得到转折来参禅,进而明心见道;然后也因为有无相忆佛念佛的功夫,而能够产生实质的转依功德,再加上 平实导师的摄受,在增上班种种法流的教学,让我们更能够提升自己在佛菩提道上面的正知见,以及修学的善巧方便。
  所以修学佛法,在自己的功夫还没有成就的时候,是不能轻易地舍离真正的过来人。而这个要到什么时候呢?这个其实要到了佛地,才能够真正的舍离。因为只要在佛地以前,一切的修为都离不开善知识,等到自己的定力功夫成就的时候,这个善知识,就不一定是会为我们示现正向的正能量,有的时候也会示现负能量,来激发起我们更深层的善业的种子流注出来。所以善知识的示现,依著真参实修的自己曾经历的过程,常常会有我们自己都不了解的深细作意处。
  在正式进入这个题目之前,我们先看在《中阿含经》当中有一段故事:有一次 佛祂在摩竭陀国游行的时候,那时候弥醯作为祂的奉侍者。有一天弥醯他到村里面去乞食,在乞食的时候,他经过了一条金鞞河边,看到那个河边非常的平整,而且有很好的树林,河水也非常的美妙、可爱,冷暖恰当,清泉徐流,所以就会让人家有种非常舒适的感觉。这时候,这位侍者就想著:“这个地那么平正,树林那么好,河水这么美妙、清澈,那我应该可以在这里好好地修学,好好地来断除自己的各种习气、烦恼。”
  所以弥醯吃完了以后,他回到 佛陀的处所,就对 佛陀说,他说:“世尊啊!我今天到村子里面去乞食,经过金鞞河边的时候,看到那里地也很平,树林也很好,河水也非常的美妙,所以我很想要在那里好好地修行;在那里,我相信我应该可以能够有很好的修行成就。”这时候 世尊就对他说:“弥醯!你知道吗?我现在一个人,没有人侍伴著我,你可以先在这边陪著我小住,等到有其他的比丘来的时候,你就可以去。”但是弥醯依然再三地对 佛说:“世尊!我想要自己到那一个河边,去修除断三界烦恼,看能不能早点证得涅槃。”但是世尊就再三地告诫他说:“你应该了解,我现在只有一个人,没有侍者,你先在这边陪我,等到有比丘来你再去。”可是弥醯依然坚持,他说:“世尊您已经有修有证,您已经不必再修证了,可是我还必须要好好地修证,我一定要到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来修学。”世尊只好说:“你一定要去,我也不能再说什么。”
  于是弥醯就自己绕佛三匝以后,就到林处中,找了一棵树下去静坐,想要修断除三界爱染的这样的功夫,希望能够早点证得涅槃解脱果。但是他一个人在那林中坐著,坐著坐著就生起了不善的念头;生起了欲念、瞋恚的念头,甚至于生起了害心。这时候他就警醒过来,就想到 世尊,于是他就回到了 世尊的身边,对 世尊说:“世尊!我在那个树林当中,在那边静处静坐的时候,就生起了不善的念头,欲念、瞋恚的念头,以及生起了害心。所以我又想到了世尊您,所以赶快回到世尊您的身边。”
  世尊就说:“一个学子,如果他的心解脱还没有成熟,那么要成熟的方式有五种方式。”佛陀说:“第一种:要和善知识修学,要和善知识共住,然后要和善知识亲承奉养;如果心还没有解脱、还没有成熟的,一定要这样作。第二种的修习:就是要修习禁戒,从守护当中来得解脱;也因为修习禁戒,所以纵然是一点点的罪过,都会产生怖畏的心。第三种的修习方法:就是能够依著善知识的开示,依著那个义理去思惟,让自己的心能够柔软,让自己的心没有五盖的系缚,依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等来好好地修学。第四种方法:就是要常常地精进,如果有一点点的恶,就要把它给断掉,没有起的恶,不要让它起来;有一点点善就要让它发起,如果已经起了善心,一定要让它增长,要让它坚固。所以如果心性还没有成熟的,解脱还没有成熟的就要这样作。第五种方法:就是修行智慧能够观察什么是兴衰的法,什么是让自己能够真正苦尽的法,而这个也都要在善知识的身边,随著善知识的教学,来成熟自己的解脱,来让自己的知见依著成熟而能够正观、正行。”这位比丘听了 世尊的开示以后,就能够安住下来,依著 世尊的教导来好好地修学。
  在这段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弥醯,他为了自己要断欲、断惑,而抛下 世尊不管,自己跑到一个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方去修学。世尊怎么劝他也劝不动,不过他还算是有善根的人,当自己发现自己起了恶念的时候,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在这优美的环境当中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就赶快回到佛陀的身边,而佛陀也并不会因此而嫌弃他,反而非常如实地次第地来教导他。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经文,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善知识的慈悲,以及弟子们有的时候不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怎么劝,有时候也很难劝得动的。
  所以平实导师他对于这段经文,有这样的一个开示,它的大意是这么说:“道业还没有成就之前,都必须要依止于善知识,当然是真的善知识,不是假名善知识,否则往往会退失道业,或者是依于私心而离开善知识。”当然也有同样的情形,或者依于名闻利养而离开善知识。在这段故事当中,弥醯比丘,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自私、他的坚持,舍弃那个已经年老的 佛陀不顾。但是还不错,他有自知之明懂得检点,知道不该舍弃善知识而只顾自己的道业,所以又回来奉侍没有人奉侍的 佛陀。一面奉侍一面进修道业,而 佛陀也非常仔细地指点他。
  平实导师进一步说:古今总有一辈人,总是没有自知之明,自己一个人其实是没有办法证悟的,要藉著善知识的指导以及提携才能够证悟。但是却在悟后,自己觉得智慧远胜于善知识,而出生了过慢乃至增上慢,殊不知善知识既然能够自己悟入,不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这个弟子自己的开悟,是仰赖善知识多方的帮助才能够悟入,所以在根器以及智慧上,其实距离善知识是有著相当的遥远。纵然是悟后起修要有所帮助,但是也永远无法胜过当初自参自悟,乃至于能够引导学人证悟的善知识。可是五浊恶世的学佛人,总是不缺这种有过慢的人,历代都会有这种自大的人,不肯服膺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善知识,每每头上安头另创新佛法,与圣教相违背也和理证相违背,却又无智自我检点,所以不免闹笑话。正法时如此,末法时也是如此,当然将来也不缺乏这样的人。以上是依著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当中所说的,作了一个大略的说明,并不是完全依著书中一字一句来跟诸位报告。
  我们都知道,在佛法修证的过程当中,纵然是已经入了四地,都还要积极地去寻访善知识来指导自己能够有所提升;纵然是已经修到了七地满心,能念念入灭尽定,能够随时入涅槃,这时候 佛陀看时节因缘成熟,就会加持他、引发他如来妙智三昧,让他能够快速地进入八地修学。在《佛说十地经》当中,佛陀有开示这样的行者:“是时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即随顺一切佛法胜义之忍。然善男子!我等诸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自在,汝今未得,当为成就佛法自在,应起精进,于此忍门勿复弃舍。’”(《佛说十地经》卷6)让七地满心的菩萨,能够全心进入八地修学,这时候就是大波罗蜜多的修行。
  此外,我们依著七地菩萨的证量,我们就已经知道,我们真的无法舍弃善知识以及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因此寻访善知识,依止真参实悟的善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而这个当中,自己心中一定不可以有慢,否则的话,都是和自己的慢习相应。也因此,我们在求真善知识的时候,应当要远离表相,不能以善知识的表相、外表,来作为自己简择的标准;也不能以善知识是否著作等身、能言善道,来当作就是真的善知识。如果是一个真的善知识,是在他的身口意行当中,就能够显发出来是不是真参实修,是不是持戒清净,是不是法义通达;自己有修证的功夫,也能够让弟子能够快速地提升上来。如果这位善知识他著作等身,非常善于言说,但是你如果问善知识,这个修学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自己要如何快速地契入?这个善知识却没有办法教导,那就表示这不是真正的善知识。
  现在常常有人,他会这么说:“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依止于四依四不依。所谓四依四不依,也就是第一个依法不依人。”往往我们看到会这样说的人,其实有一个事实,就是这样的人是很聪明的人,所以他会说依法不依人。有些人在看了 平实导师的书,或者来到同修会上过一段时间的课了以后,或者是在平实导师的座下被印证了以后,那时候自己慢心高举,就会觉得自己的修证是很不错的,那自己已经证道了,应该不用再依止于善知识,所以就会离开善知识,而自己去成立自己的修行团体。
  他的嘴巴说著我是依法不依人,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看,这个当中是依法不依人吗?他确实是依法,他是依著善知识所传授给他明心见道的法;但他不依人吗?他依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因为善知识种种的方便教授、种种的规矩他无法安忍,他只想依著自心相来作自己的事,所以其实不是真的依法不依人。他依著善知识的法,却是依著他自己的自心相而起行,而不能继续安止,安定于善知识的教授。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他依著善知识的教授,对外面一直说著,我们一切都是依法不依人的时候,应该要自我省思,您所说不依人,那您依不依于您自己现在的这一分决定心呢?您依不依于您自己呢?那您自己的程度,您自己的修学是能够高于善知识吗?您真的有能力,能够荷担于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的这样的功德圣性吗?
  如果这些检视您确实觉得可以,但是依整个禅门的轨则而言,自古到今都是一样,在禅门当中证悟的弟子,如果没有得到善知识的印可,是不可以自己随便到外面去开山门的。因为自己观察众生的能力是不是足够,自己的福德因缘是不是具足,这都还待于时间的考验。而且福德资粮的累积,绝对不是因为一证悟就全然具足,还必须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在不断地利乐有情当中,来培植自己的福德资粮。而 平实导师在这个部分,开辟了相当多的福田,让许多的正觉学子,能够有各种方便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福德资粮,当因缘成熟时,平实导师自会派您出山。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