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学佛释疑》系列。今天要谈的题目是“既然一切皆空,学习还有必要吗?”
有学净土的朋友问:“佛教都是讲空,万事一场空,那自己现在读书、学东学西的是为什么?佛门中那么多法器、经书又为什么?”这个问题确实会让人产生困扰,对空的认知本来就不容易。
许多学人读了所谓学者、研究者所写出对空的探究、研究的书,结果只有愈看愈迷糊,因为那些都是把空的义理当成学问、当成哲学思想来研究;堆砌了许多的经典,引用了许多所谓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或哲学术语,来显示自己学问的高妙,彰显出自己作学问的能力而已。对于什么是空?不是由生活经验中、佛法实修实证中,自心流注的生命经验分享。所以读了那些研究者所写出来的书,最后只能慨叹,佛法真是难啊!或者说不要了解那么多,因为读那么多只有增加所知障,结果为了要了解空,反而更加的迷糊。我们今天就略谈一下,什么是空?
首先我们要说,现在大家都很有福报,学历普遍的提高,要读经典,计算机或手机等3C产品一打开,要读什么经都有。不是像古人,他们得出家,出坡做工很久,才可能会被允许听经;又要经过很多年,得到了方丈的同意,才可能去看到一本经过方丈同意才能看的经书。所以我们现在能够轻易地阅读到经藏,这是数千年来所难见的景象。因此我们应该要珍惜这一时的福报,如同受三归依的时候,所发的誓词“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另外学佛应当要寻求佛法上有著实修实证经验的善知识,才不会走冤枉路,方向的正确比速度还重要,错认方向,永远无法到达真正出三界的彼岸。
在此就以一般生活经验、解脱道、佛菩提道三方面,来略为说明“空”的意思。“空”这个字的运用,表示出一定和无──没有,是有所不同的,否则直接用无,或者说一切都没有就好,何必用“空”这个字。因此“空”这个字,一定有其特有的指涉以及义涵。我们先从一般物质生活经验来看,当冰箱的东西用完了,我们会说冰箱空了;当拿到一个盒子,里面没有东西,就会说盒子是空的;这时候所说的空,是依冰箱、盒子为范畴,没有东西在里面来说空;也就是冰箱、盒子是存在的,内容物是没有了,所以说空。
另外一种说“虚空”,也是相对于物质的存在而显示出来的用词。例如您现在看屏幕旁边没有东西,就说是空;墙壁边、门边、桌子边,乃至于地球相对于外层空间而说“虚空”。所以一般生活经验当中所说的空,是指相对于有质碍的实体物质而说空。这时候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依于一个相对法而说空,所以古德又称这样的空叫作色边色。
在三界法当中,如果说空的极致就是无色界的证得,随著修观所缘的不同修证于这个禅定,再到四空定的时候,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以及非想非非想处的证得,这四处的众生,已经舍掉了色蕴的依存。但是既然还称为处,就表示还是有所依止;而这个依止,就是依止于心法,受、想、行、识四蕴,所以就称为四空处。因此四空处,还是相对于色蕴而说空,所以三界法中说空,实则不空,是相对性说空。
如果依解脱道的修行来说空,也就是解脱于三界法。出三界法而言所说空,主要就是说三界一切法都是空相,也就是要解脱三界,要正确地观察到三界一切法的法相,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本无今有;也就是三界的一切法,都是一时因缘和合而产生。外如种种的聚会会所,我们会说曲终人散;又如人死了,我们会说四大坏散;包括四空定的证得,天寿享完了还是会下堕轮回。因此我们可以处处看到,佛陀在教弟子观行的时候,就会依著五蕴法的次第来带著弟子们去观行,让他了知三界一切法都是无实的、都是刹那变异的。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的教示,对于五蕴的观行,从色法开始教示,而依著十一种内涵的具足观察,来带著弟子们进行观行。
佛陀是这么开示著:【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杂阿含经》卷一)在这个地方,佛陀说是诸所有色,这诸所有色就是一切的色法,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的色法,大到整个器世间,小到极微,这十一类佛陀都说是无常的。如果能够正确观到这十一种色法都是无常的,就不会在色法上面起爱著烦恼。去除了色法上的爱著烦恼,就不会被色法所拘系,因为不会被色法所拘系,而能够说为心解脱。
同样的,对于其他的四蕴,佛陀也是这样的教示:【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杂阿含经》卷一)对于受、想、行、识四蕴,也是前面要加诸所有的作意,依著十一大类去具足观察,一直观察到识蕴,尤其是意识心种种的行相,乃至意识心本身都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具有变异性,因为具有变异性,而自己如果无法认知,就会有种种的烦恼的苦呈现,这样无法出离苦,那么三界的法就无法脱离。由正确的观察,所以知道三界法都是缘起性空,没有真实不变的自性,所以称为“无我”。由这样的周遍观察,对于受、想、行、识,尤其是意识心种种变相的认知,如离念灵知、处处分别,乃至引发种种决定的心,或者依著意识心自我的认知,种种的计著等,能够明确地确定都是无常的。这样的观行,是每个声闻时期的佛弟子,初入佛门听闻了佛陀的教示,必要周遍观察,能够正确接受这个事实。
由于正确地接受这个事实,那么这样的现象,空相的证得,就不是只是佛陀圣言量的教示,而是自我肯定下来,实际自己现量观察的事实,而这个事实是符合于圣教量的。由于现量的正确,就能够正确地比量推知过去未来的诸法也是无常的。虽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到,没有办法现前立刻观察到当时的五蕴诸法,但是因为现量的正确,又符合于正教量,所以比量的推知也能够正确无误,就这样对于佛陀的教示,就不会再有怀疑。也因为自己能够亲证五蕴的空相、五蕴的无常,对于外道种种不外五蕴相的错误解脱法,就能够有简择力。
对于依止什么样的范畴、什么样的戒律来修学能够得到解脱,什么样的法是不能得到解脱,不会有所怀疑,这就是佛法僧戒四不坏信。也更因为是自己实证观察经验所得,所以不是迷信、仰信而是证信,能够如此就是断我见了。但是这只是声闻期修行的起步,接著更要彻底地去除心性上的爱味。
因为虽然知道五蕴这些法都是无常的,但是自己的身口意行,还是不可能立刻就究竟清净,所以接著一定要彻底地去除心性上的爱味,这个部分要藉历缘对境去操作。但有些急著自我解脱的人,或者对自己修证没有信心的人,就会用藏六如龟的方法,对六尘不去见闻觉知,不让任何爱味再现起。因为他继续依著佛的教示,非常确定只要有爱味,因果不失,因为有个能藏诸法的心会让因果再度现起。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有得到心解脱,但是不能说是心善解脱,因为是以石压草的解脱法。
这样的解脱法就是无著菩萨所开示:【何等空相?谓若于是处,此非有;由此理,正观为空。……于何处?谁非有?于蕴界处,常恒凝住不变坏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三)也就是说声闻弟子现观蕴处界一切法,不论是色我乃至于意识心我、种种的我所,都没有常恒不变的自性,由这个道理说空。这是依声闻解脱道所说的空,是依三界内蕴处界一切法,由变异无常而观察所说的空,不同于菩萨是依于实相心般若中道观所说的空。
如果是依于佛菩提,菩萨所实证的空性,无著菩萨开示:【若于是处,余是有;由此理,如实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实知者:不颠倒义。】(《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三)也就是能够实证到一个实相心能生起一切法,但相对于七转识的妄心是一向无我性的,这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他能够生一切法,但对一切法不会如同七转识在上面起我、我所的认知计著;甚至也不会起有我、无我、常、无常的认知,因为那都是意识心对现象界法、实相界法所起的认知。第八识如来藏从来就没有这些分别认知,因此不会落在恶取空中,也不会说没有第八识。这是所有七住位以上的菩萨都能够实证的空性心,并且转依实修的起步,所以不能说一向全无。
对于这一个空性心的实证,在经典当中佛陀也有著开示,佛陀的开示是说:【宁起身见不恶取空。何以故?起身见人,于所知戒不谤一切所知,不因此见堕于恶道;不坏他信乐,离苦解脱亦不作留难,亦能建立真谛正法,不于戒律而生懈慢。】(《菩萨地持经》卷二)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宁可他起身见,也不要取恶取空。因为起身见的人,他不会坏因果,他对于戒行,他会去持守,而且不会去毁谤一切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因为他是著于有的,也就因此他不会堕于恶道,也不会破坏别人对于大乘法的信受,所以对于离苦解脱也不会作留难。因为这个样子,有一天因缘成熟的时候,他也会真实的证得真谛的正法,也由此他不会在戒律上起慢心。
佛陀又继续开示:【恶取空者,于所知戒又复诽谤一切所知,以是缘故堕于恶道;亦坏他信乐,离苦解脱亦作留难,于戒慢缓、谤实法故,破坏佛法。云何为恶取空,若沙门婆罗门,谓此、彼都空,是名恶取空。】(《菩萨地持经》卷二)这一段话佛陀开示:如果恶取空的人,他对于所知戒,当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空,而且这一个认知又住在他的心中的时候,他对于戒律就不会再严谨的持受,乃至于他对于一切的所知,都会认为无所谓的,因为一切皆空,因为这个缘故,他就会堕于恶道,而且也坏了别人对于了义正法的信受。这样子,他对于解脱是不可能成就的,这样的人对戒没有办法受持,又因为谤法而破坏了佛法,造就了殷重的恶业,所以如果有沙门婆罗门说:不论是此、不论是彼都是空,就叫作恶取空。这个此与那个彼,这意思一个是已经现起现象界的法,另外一个就是能生现象界的法。
在这一段的开示当中,我们了解了以后,我们对于任何的朋友或佛友,我们都应该要很明确地告诉他:佛法不是断灭空、不是恶取空。如果您能够信受佛法不是断灭空、不是恶取空,而且能够信受八识的正理,那我们会告诉您,您这样如实地去作五蕴的观行,也许不能立刻就明心见道,但是能够保证您此生一定能够正确地断我见,也能够保证您必有明心见道的一天。佛陀的开示,是祂生命经验的分享;善知识的论书,也是他生命经验的分享。因此我们要能够正确地认识空,就是佛法实修的开始。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