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06 辨正-05

   日期:2018-07-11     作者:如来藏    浏览:75627    
核心提示:  辨正-05  法莲法师又云:【又经云:  “问:如火顿烧时,然可然皆具,妄取我亦然,云何无所取?  若生若不生,心性常
  辨正-05
  法莲法师又云:【又经云:
  “问:如火顿烧时,然可然皆具,妄取我亦然,云何无所取?
  若生若不生,心性常清净,外道所立我,何不以为喻?
  答:迷惑识稠林,妄计离真法,乐于我论故,驰求于彼此。
  内证智所行,清净真我相,此即如来藏,非外道所知。
  分别于诸蕴,能取及所取,若能了此相,则生真实智。
  是诸外道等,于赖耶藏处,计意与我俱,此非佛所说。
  若能辩了此,解脱见真谛,见修诸烦恼,断除悉清净。
  本性清净心,众生所迷取,无垢如来藏,远离边无边。
  本识在蕴中,如金银在矿,陶冶链治已,金银皆显现。
  佛非人非蕴,但是无漏智,了知常寂静,是我之所归。”
  由此佛意可知,本识者即是第八阿赖耶识,在五蕴中;如来不是五蕴,然与五蕴不即不离,为何众生还迷惑于八识稠林,妄计第八阿赖耶识为实我实法,第八识不离能取所取,若坚持第八阿赖识是实我实法者,即是世尊所破斥之外道也。】
  辨正如下:呜呼哀哉!如是妄说,且著书广为流传,莫说万世狐身难离,只怕泥梨之途有份也!且看法莲师说:“如来不是五蕴,然与五蕴不即不离。”此说是耶?非耶?法莲师不但不承认凡夫众生的第八阿赖耶识心体自身,本是离于五蕴的;现在又为了朋比己意,而说“如来与五蕴不即不离”,意指如来尚有五蕴与其不即不离。请问法莲师:“何谓五蕴?”相信初机学佛者均略知五蕴为何,云何身为法师的法莲师竟然升堂高座,而作颠倒说。
  所谓的“蕴”,即是取其“如聚沫积聚、如云遮障”之意。众生由于集藏分段生死之一念无明烦恼法种之积聚,故遮障第八阿赖耶识本来清净之自体性,故不能发起佛地之种种无漏有为法上能广利众生之功德。二乘人以五蕴“我、我所”为一切无明烦恼之根本,是故修断一切我、我所之“起烦恼”,而令贪、瞋、痴诸漏永尽无余,自知自证,不受后有,是名阿罗汉。而如是二乘人所断烦恼,即是大乘所说之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始无明等五住地烦恼之“前四处住地烦恼”,又称一念无明。声闻阿罗汉以四证净证得五蕴空,辟支佛以十二因缘也证得五蕴空,八地以上菩萨断尽集藏分段生死之一念无明烦恼障亦证五蕴空。由如是断尽贪、瞋、痴诸漏之无漏功德,由如是断尽集藏分段生死之一念无明烦恼障之功德,故六识、六根不再喜乐攀缘三界中之六尘,故于六识、六根不复积聚生死烦恼诸蕴,故名五蕴空。
  也就是说,阿罗汉、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萨,虽然还有无始无明上烦恼未除,然已不复积聚生死烦恼种,故相对于众生之生死蕴而言,其色、受、想、行、识已不复称为“蕴”,以其已经断离生死烦恼法种积聚故。 断尽分段生死之三乘圣人,都已经是如此了,更何况是净除二障随眠之 佛世尊,怎还会有“蕴”与其不即不离,宁有斯理?故说“佛非人非蕴,但是无漏智,了知常寂静,是我之所归。”经中佛意甚明, 佛并非如众生之诸蕴所聚,所谓“非蕴”正是说明佛地之纯净无垢,既是纯净无垢则何来有“蕴”? 佛于世间运为,虽然与诸众生同是八识心王具足,同有人类色身,然其八识心王只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等二十一心所法相应而显现无漏有为之法——譬如四智圆明…等,名为清净法界,藉以广远的利益众生,然亦不碍其心体常住无漏无为的寂灭境界。如是佛地之一切运为,均是与无漏智相应,均是离于能取所取之五蕴,怎可说“如来与五蕴不即不离”?大小乘诸经皆说未断生死烦恼者,方具五蕴身;若断分段生死者名为离蕴,以其已不复积聚生死诸蕴故。是故,若说“如来与五蕴不即不离”,即是说 佛不离五蕴,既未离五蕴,则是未离生死烦恼者,法莲师这样说,是严重的谤 佛啊!
  而与五蕴不即不离的是指凡夫众生的本识第八阿赖耶识,所以应当改口说:“自心如来与五蕴不即不离”,如此说则无过失。众生由于集藏分段生死之一念无明烦恼法种之积聚,故六识、六根一向喜乐攀缘三界中之六尘;复因六识、六根攀缘三界六尘所造诸业染污法种,重复积聚于本识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此一过程是名“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如是周而复始,故积聚色、受、想、行、识五蕴,流转生死而轮回不断。
  世尊降生于世时,常见外道极为盛行, 世尊为摧破诸常见外道,故建立十二处、十八界、五蕴、六入诸法,为令诸学人闻已,依 佛言声证解,而断我见乃至我执,成阿罗汉,永离五蕴积聚遮障而解脱生死之苦,故于阿含众经中广说如上诸法,并已隐说第八阿赖耶识说名为“本际、穷生死蕴、有分识、如、实际、我、如来藏”等等,但都不加以解释。一直到第三转法轮说唯识诸经时,则广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了别一切境界的第六识、作主思量的末那识、恒而不审又能持种的第八阿赖耶识之别相智、一切种智、道种智等深细诸法,如是初转、三转法轮所说五蕴,互有深浅广狭之别。
  是故 佛在四阿含诸经中所说之“识”蕴,仅说前六识,而不言第七识;只说“根、尘、触”三法所生之心,方名为识蕴;所谓“眼、色为缘生眼识”,广说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如是依于“根、尘、触”三法所生之六识,方名“识蕴”;若诸弟子能断除此六识之自我执著,即成阿罗汉,意识若断自我执著究竟时,意根随即依意识之深观现证而不再执著自我故。非唯四阿含诸经中如是说,大乘法中《楞伽经》中亦如是说。
  在大乘法中,因意根虽是意识生起之所缘俱有依根,但仍然是心体,故亦方便归类在广说之识蕴中;故大乘法中有时所说识蕴,其中有前六转识妄心,有意根末那识妄心,但不将第八阿赖耶识归类为识蕴所摄之蕴中。偶然或有菩萨将之归类在识蕴中者,只是方便说:为了显示阿赖耶识心体所拥有的凡夫地的阿赖耶性应该灭除,也是可以灭除的,所以偶然也有将第八阿赖耶识真心摄在识蕴中者;但只是方便度化众生而说,不是真正的究竟说。真正的究竟说,是阿赖耶识心体舍弃阿赖耶性以后,转依原有之真如性而离分段生死,改名异熟识;舍弃异熟性以后,改名无垢识,即是佛地真如,仍是因地凡夫地时之阿赖耶识心体,只改变种子而改名无垢识,仍是原来之心体,并非灭掉阿赖耶识心体。所以有时方便而说识蕴时,其中法义差别不可不知,其中法义之真实义不可不知。是故大乘法中有时所说识蕴是含摄第七识意根的,六转识妄心与意根末那识妄心合称为七转识,此七转识念念攀缘于色受想行而积聚成蕴,是名为“识蕴”。而七转识游戏于六尘而积聚色受想行成蕴的同时,第八阿赖耶识一向是不缘于内外六尘的分别性,所以不受苦乐,无有三界六尘的了别,却能集藏、执藏七转识造业所熏法种,以其无覆无记性故。
  犹如电脑之硬碟,不断储存由作业系统及应用程式所执行之结果,然其本身却从不对程式执行之过程及结果做任何的选择及判断,只是如实的记录而已。如是硬碟,不若犹如七转识之微处理器(CPU)之指令集,及所有电脑程式能分析、判读、决定、执行,它只是如实记录执行之结果而已。不但如此,硬碟在记录执行结果的同时,亦将其所储存之资料重复提供给所有电脑程式合并分析使用,而生诸影像、文字、音效等等,然而硬碟本身却从来远离诸影像、文字、音效。如是影像、文字、音效乃是电脑程式执行之作用,是硬碟将程式与资料刻画于磁轨,并在执行程式时返回撷取硬碟上之资料时所显现之表相。如是所现之相,其实是来自集藏于硬碟磁轨中之0与1的排列组合展转所现尔,硬碟何曾有相显现呢?硬碟本身从来住于犹如镜面的碟片寂静境界,此碟片纵然刻画了磁轨,依然清净光洁,是电脑无相的实相境界。其实,非但硬碟是“非有相、非无相”的0与1之排列组合,纵然是显现诸相的显相介面卡,或是显现声音的音效卡,亦是0与1之排列组合;而之所以有音声、影像,是于0与1之排列组合中妄取诸相而显示于银幕及扬声器尔。
  由此可知,第八阿赖耶识本是清净之自体性。然而,由于众生集藏分段生死之一念无明烦恼法种之积聚,妄执所积聚之诸蕴为实法,故游戏于生死大海,不断轮回生死未能得出;故说未断分段生死之阿赖耶位的众生之阿赖耶本识,与五蕴不即不离。以其心体本自清净,故说其与五蕴不即;以其尚未离集藏分段生死染污法种之积聚,故说其不离。是故,亦有菩萨于所造论中,为免众生“不解道次第而将阿赖耶位、异熟位、无垢位之第八识心混淆不清”,故方便说阿赖耶识为广义之五“蕴”所摄。然亦为免众生因此误解而将阿赖耶识心体本身说成是五蕴,故说灭阿赖耶识名以后改为异熟识名,以此而区分与五蕴之不同;若依实际法义、究竟法义而言,将阿赖耶识归类在五蕴中,是有过失的。这是 平实导师所曾开示者,据闻也将在 导师所造《识蕴真义》书中有所解析,将来出版时,读者阅已便能解知其过何在,此处便置而不论。
  复次,阿赖耶识能出生五阴、十八界、六入、十二处等法,是三界万法出生之根本依体,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之法,均依此清净的根本依体而显现,故名本识。此本识,经中有时名为阿赖耶识,有时名为如来藏,有时名为异熟识、无垢识,然均不离此第八识心体而立名。由此“本”字亦可知此识是出生三界万法之根本,若于“本”外还有另一“真如”为本,于此则不应该称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为本识。若称其为本识,又不承认其是出生万法之根本识,则意指有另外一识能出生万法,那此识是否应该称为“本识之本识”?若依照如是妄想逻辑推论,则于本识之前可加上无穷尽的“本”字上去,如是不仅堕入八、九识并存之过,亦如常见外道于虚妄法上穷追第一因,永无了期,永无实相可以亲证,即是诸大菩萨论中所说的“有‘无穷过’”。是故,本识即是真心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而法莲师既说:“由此佛意可知,本识者即是第八阿赖耶识”,为何却又舍“本”逐末?而将本识所含藏之七转识染污法种,说成是本识第八阿赖耶识自身?其所坚持本识第八阿赖耶识为虚妄法,妄计本识第八识不离能取所取,即是 世尊所破斥之外道“妄生思觉”也。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云:“转无常意成平等性智,以为能依;依彼本识如来藏性真如法身,以为所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又云:“以本识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净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舍黎耶之名。”
  《宗镜录》亦云:“如上广引藏识之文,祖佛所明,经论共立。第八本识,(乃)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宗镜录》又云:“唯持种本识,妙湛真心,体性圆明,寂然常住。处异生位,持无漏而常熏。至佛果门,续菩提而不断。”《宗镜录》又云:“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起外诸器界。”法莲师既引《宗镜录》为证,应信上来所引《宗镜录》之言,应信《宗镜录》中所说“本识即是阿黎耶识、即是真如、即是法身、即是真心”之开示;为何却又擅自否定本识阿赖耶识为妄心?岂不是断章取义之人?
  《华严经探玄记》卷四云:“故楞伽云:如来藏名阿梨耶识,而与无明七识俱等。二相由故流,以喻本识自相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又云:“若约终教,即此本识是如来藏,初即与染和合,次即染法依真。”《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二又云:“二观正报所依心识,即本识是染净法所依处也。”既然说本识是一切染净法之所依处,又说如来藏名为阿梨耶识,又说本识是如来藏,又说本识是阿梨耶识,即可证实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为何法莲师还要否定祂呢?您是什么用意而故意否定祂呢?是为了显示自己证量比上师还高,故意要和得法上师萧导师打对台?所以故意要否定萧导师所说弘传的 世尊正法?
  《成唯识论述记》亦云:“本识是体,种子是用。种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二法理应如是,不一不异。”《成唯识论述记 (卷八)》又云:“此总中言‘染净诸法以心为本’。若有漏无漏、常无常、有为无为、染净之法,皆以本识为本。”既然一切染净诸法都以本识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为本,当知此第八识心体即是真心,否则焉能作为一切法本?既是一切染净法之法本,当知真如无为亦摄在本识中,真如无为乃是六无为所摄故,六无为都是本识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所摄故。既然真如亦摄在本识中,当知是本识所显性,如何可能反而是出生本识之法?岂非如同无知小儿妄说母亲为其所生?故说法莲师等人心生颠倒,不如俗人凡夫。
  《入楞伽经》 佛亦有云:“阿梨耶本识,意及于意识,离可取能取,我说如是相。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生即诸识生,灭即诸识灭。”由此可知,本识就是阿赖耶识,本识就是如来藏,本识就是所谓的真如法身;而且这一段经文中, 佛也明说“阿赖耶本识是离能取所取”的,法莲师如何可以诬赖说“阿赖耶识心体有能取性与所取性”?这不是故违 佛说吗?法莲师之所以会谬解 佛意,就是如同经中所说“外道迷惑于诸识稠林”一般,才会将《大乘入楞伽经》此段偈文作了错误的断句,并画蛇添足而自添“问:”“答:”二字,以致错问错答。事实上,此段偈文是出自于《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这是将 佛对于整部经之开示,于《偈颂品》中以偈文方式作一总结,是故,若不先了解经义再看偈文,必如法莲师一样,因迷惑于“识稠林”,进而迷惑于“偈稠林”,加以私心作祟,便大胆的出书公开否定本识,将 佛说本来而有、永远不灭的本识诬蔑为生灭法。
  事实上,所谓的“识稠林”是指本识阿赖耶识与七转识诸蕴和合运作,其中以“识林地”譬喻本识阿赖耶识,七转识才是生于“林地”上面的稠林,“识蕴稠林”依“林地”而生,名为识稠林,若无林木生长其上,则不名为“识稠林”,只名为大地或是地。
  故《大乘密严经》卷三云:“诸仁者!阿赖耶海为戏论粗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处中似义而现。诸仁者!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所现)。诸仁者!阿赖耶识与寿命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意)识复住意(根),所余五识亦住自根。诸仁者!心意及识住于诸蕴,为业所牵,流转不息,诸所有业因爱而起,以业受身,身复造业,舍此身已更受余身,如步屈虫行,心及心法生于诸趣,复更积集稠林之蕴。”
  由此经文可知,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处中似义而现。七转识诸蕴之所以现诸境界,皆是由于阿赖耶识集藏七转识诸染污法种,复由意根为先导,意识、五识方能相继现起,众生由于妄执如是三界六尘诸法为真,故为业习所牵,流转不停,故于识稠林中复造诸林而增益诸蕴之积聚。然而,三界六尘诸法实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并无实法,是众生妄取诸法故辗转而生。犹如火相本是虚相,是地大含藏薪性如碳水化合物等之可燃成分,于到达一定温度所现之妄相,其中以可燃物譬喻阿赖耶识,可燃之成分譬喻种子,火相譬喻为七转识三界六尘诸法。事实上,偈颂并不是五言绝句,也不是律诗,虽然呈现如诗之面貌,但不一定是四句成对或八句成对,也不一定是两两对仗;故断句时必需以经文实义为主,而不是以诗句之规则断句。如是粗浅之文学知识,如是约定俗成之文字用法,法莲师竟付之阙如,堕于文字障中;复于经义未能贯通,故于此处遗漏前后相关之偈文,并作错误之断句问答,以致完全误解经文,现将偈文摘录,并依经文之原意,将偈文加以正确标点如下:
  《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
  “有取及作业,可得而受生,犹如火所成,理趣似非似;
  如火顿烧时,然可然皆具,妄取我亦然,云何无所取?
  若生若不生,心性常清净。外道所立我,何不以为喻?
  迷惑识稠林,妄计离真法,乐于我论故,驰求于彼此。
  内证智所行,清净真我相,此即如来藏,非外道所知;
  分别于诸蕴,能取及所取,若能了此相,则生真实智。
  是诸外道等,于赖耶藏处,计意与我俱,此非佛所说。
  若能辩了此,解脱见真谛,见修诸烦恼,断除悉清净。
  本性清净心,众生所迷取;无垢如来藏,远离边无边。
  本识在蕴中,如金银在矿,陶冶链治已,金银皆显现。
  佛非人非蕴,但是无漏智,了知常寂静,是我之所归。”
  由此可知,此段佛偈是在说明本识阿赖耶识与七转识诸蕴的关系。众生由于七转识贪取三界六尘诸法而不断造就生死的业因,故而不断受生于三界六趣。由于无明火、五蕴火之所烧,而迷失于氤熅之中,妄执火相、烟相为实我法。然而,本识阿赖耶识虽然与七转识火俱,其本身却是离于火相的,也是不取火相的,故名无所取;这是一切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者所能现观的,都能证实佛偈所说真实无讹;唯除听人明说密意,或者因为机锋太明白而悟得太容易,导致般若智慧不能出生者。
  此本识阿赖耶识心体自身,无论三界万法出生或不生,恒处于自性清净的境界,有时亦可名为清净法界。而诸外道不明真妄和合之正理而迷惑于识稠林,不是妄执意识为真我,就是离于八识心体妄求另一真实之法,成为心外求法者;这都是由于乐著于我论的缘故,驰求于二者之间而疲于奔命。而 世尊为避免众生落入断见,故将离于“五蕴我”之本识如来藏说为“真我”,以其体性恒常故,不同五蕴我之无常、无我故;又为避免众生落入常见,故将离于“五蕴我”之本识如来藏说为“无我”,以其体性远离“三界我”故。是故 佛说的“如来藏我”,并不是外道“于诸蕴中不离能所、贪取内外六尘诸法而起诸分别的外道五蕴我”。
  如是外道,由于外道我见故,于本识赖耶如来藏处,妄计意识心为我。这都是由于众生不明真妄和合之理,不能于五蕴稠林中找到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故迷妄为真,错将七识稠林认作不生不灭的常住我;若能背尘合觉,回光反照,识取本识真心就在此五蕴山中,将本识找出来,则能转依其本自清净之无漏体性——真如性相,才能死心踏地修除阿赖耶性,转成异熟性;乃至更进一步修除异熟性而转成无垢性,成为佛地真如所依的无垢识。
  对于此义, 佛再度以金银比喻修行转依之次第:阿赖耶位之本识处于五蕴之中,犹如金银含有杂质(含藏七转识染污法种)之粗矿;再度经过提炼后之精炼金体,显现了黄金白银之本色;如是之喻,前已细说,于此不再赘述。由于 佛已断尽了烦恼障,断尽了所知障,断尽了一切习气种子随眠,故 佛之一切运为,虽是广利众生之有为法,但却是纯无漏的;如是无漏有为体性之流露,却不妨碍 佛自住于无漏无为之寂静境界。而“我之所归”处,当然不是凡夫众生之阿赖耶本识我,更非外道所说我。而无学圣人固然断除了烦恼障,仍有所知障及习气种子随眠未除,故尚非“本识常住我”之所归处。是故,净除二障随眠之 佛地境界,才算是常、乐、我、净,方是“究竟常住我”,方是我之所归处,方是一切众生所应归依之处。
  由此可以证实: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才是一切佛子之究竟归依处。若人外于此第八识心体而别求另一想像中才会有的心体,即是 世尊所破斥之外道也。如今您法莲师被杨先生误导之后,已经成为标准的心外求法的外道了,却无自知之明,反而诬谤别人是外道,岂不颠倒?此外,法莲师对此大乘佛法之真实义,因被恶知识杨先生所误导故,自己亦不具般若深妙见地,不能通达,故生严重误会,成为心外求法之外道,即是 世尊所说“妄计识蕴稠林、迷惑于识蕴稠林”者;妄计、迷惑之后,再以严重误会所生之邪见,出书公然否定正法,成就破法之大恶业,如今已难以补救,真令人为其悲哀。(p175~189)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