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正义
评法莲法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缺失
唯识与如来藏的争论,是近代才有的现象,最初,由提出“法相唯识学”的瓯阳竟无居士(1871—1943),与提出“法界缘觉教法”的太虚法师(1889—1947)揭开了至今将近百年的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争论,争论孰能真正代表佛法的正统义旨。接在太虚法师与欧阳竟无之后,则有印顺、王恩洋、吕溦、雄十力等人各自以自己所宗的思想理论提出种种的佛法见解,互起争执,遂使得世人产生了民初佛法大兴盛矣的表相,至今仍然有人心向往之,然而世人却不了解,事实上佛法的真正义旨,经过了这样的各自争论之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却已使得本来完整圆满的 佛陀法教,变成了支离破碎,各自为论,以己为宗的戏论佛法现象情况,错解了佛法义旨,破坏了后世的佛弟子们修学真正佛法的道路。自瓯阳竟无生存的时代往前推移几千年以迄佛世,所有的佛弟子们,包括中国与印度的佛法修学者,纵然有中观与唯识的分门别派,然而普遍地都承认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如来藏也是第八识,为何在民国初年左右时期的这些前人会提出这个问题来呢?他们之所以会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产生不如理的作意,咎在自身未证法性,因为不能自宗通达的缘故,因此对于不一不异,名相性空,离于名相的无相实相不能够如实的了知,所有才会迷谬于唯识如来藏理,谬执我法,对于二空不能生出正解。如果是已经证悟空性第八识的菩萨,能够善于观察法界,则对于佛法就不会产生谬执,了知一切万法唯是自己第八识的自心现量,在凡夫位、菩萨位时,或多分或少分函藏无明烦恼染污种子,不似佛地第八识般清净无染,要待数数修学观行,于断尽最后一分所知、烦恼障时,才得纯净无漏法种的第八识,自觉圣智究竟相圆满,而登佛地。
观法莲法师在《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一书中,其立论为:“以前认为自己所找到的第八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是圆成实性,现在才知道这种见解是来自同修会所熏习的知见,与经论相违背,不是经论所说的意旨(《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页3)。”
“本识即是第八识,是三界趣生之主体识,乃属有为法(同书页5)。”
“八识皆是彼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现八种了别识故,三界一切万法皆由八识不实妄想生故,怎可说第八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怎可说阿赖耶识函盖自性清净心,何以故?因八识皆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现法故。若不知第八阿赖耶识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非一非异之正理者,则不明 佛意,八识是自心现故,切莫真妄不分,慎思之!请慎思之!(同书页8)”
“若言阿赖耶识是因地真如者,则真如变成无常之法,以阿赖耶识自体无常故(同书页16)。”
“看到这些经论,才知禅宗祖师说‘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之真义也。所谓万法归一者,归三界主体识阿赖耶识,而此阿赖耶识归何处?祖师又曰:‘离心意识参!’即是教人离八识妄心,参究本来自性清净心—如来藏。而此阿赖耶识只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现有为功德相用而已(同书页54)。”
“末学法莲以前认为所找到的第八阿赖耶识就是真心、法性、实际、如来藏,于查阅经论深入对照思惟后,才知道自己真心妄心不分,体用性相不明(同书页54)。”
由以上这一些论述来看,法莲师的论点乃是:
1. 第八阿赖耶识不是真心、不是法性、不是实际、不是清净心如来藏;
2. 第八阿赖耶识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现,是指妄心、是无常之法。
然而实际正法的立论乃是:
1.第八阿赖耶识是真心、是法性、是实际;
2. 第八阿赖耶识即是第八识如来藏,两者唯是在修证佛法上,为辨别果位性质上的差异,所如理施设的建立相,两者说是同一个第八识。是故法莲师父所说第八阿赖耶识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出生的论述,于我的立论而言,就变成了无义戏论,因此就不需要论述。
一、阿赖耶识即是众生心、众生法身、真心、法性、与实际根本处:
依实际理地来说,将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分解为细部来探究他们的体性,难免会落入边见里,离于中道实相;然而,如果不这样施设分类,作细部探究的话,一分执迷众生又会错解 佛义,落入自性现妄想里。在佛世时,就已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现象发生:阿难尊者有一次行化到外地,遇到一群佛教弟子正在谈论法义,阿难尊者听到其中一位说:“ 佛说:‘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阿难尊者一听,心想:“糟了,佛法被误解了。”因此阿难尊者纠正他们,告诉他们:“ 佛的法义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或许是因为口音不对,你们误解为‘不见水老鹤’。”然而此一群佛弟子回去问他们的师父,他们的师父说:“阿难的说法错了,我的才对”,阿难尊者见其不可理喻,遂离去;接著不久,有一位圣宿大士,出面指证:阿难说的法对,另外一个的法义错了,才把他们纠正过来。然而事实上是: 佛对弟子众说法时,常常是因机而施教,对执有者说空,对迷空者说有,最后集成诸法唯自心现量,应当成就自觉圣智究竟相圆满。末学此文论述,亦依照诸 佛菩萨圣教量如理作意,来彰显出第八识在凡夫位时,双俱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体性的义旨。
《解深密经》佛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引、同安危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由此段经文,知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一阿赖耶识,能够聚集滋长受藏色、声、香、味、触等种子,执持身与身同安危。又,前七识是为坏不坏,具有展转因,有间断的缘故,不能持身,入灭尽定时皆断的体性;而且前七识亦不具有集藏滋养一切种子的能力体性,所以说前七识不能是法身,所以只有第八识,具有能够持身与集藏诸种子的体性,因此说第八识才是法身、即是法身;故知阿赖耶识就是法身,因为 佛已说明阿赖耶识具有能够持身与集藏种子的体性能力。
《成唯识论》卷三 玄奘菩萨云:“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阿赖耶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时,有间断故,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起心。此识(阿赖耶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胜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若不许有能持种心,非但违经,亦违正理,谓诸所起染净品法,无所熏故,不熏成种,则应所起唐捐其功,染净起时既无因种,应同外道执自然生。”
卷二云:“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玄奘菩萨此处所说,亦证明持种识乃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具有坚住性,于一切时为一切因缘的所依,因为有为法不能坚住的缘故,阿赖耶识具有坚住性,有为法无坚住性,因此知阿赖耶识具有无为法的体性;又因为阿赖耶识是诸法种子之所集起心,能够集起诸法种子的心本体不能有生灭,故知阿赖耶识不是妄心,阿赖耶识是一切因,阿赖耶识即是众生心、众生法身、真心、法性、与实际根本处。不能像法莲法师所说的将本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片面的认为是妄心、是依他起性、属于有为法。至于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的关系,与阿赖耶识是否具有无常、变异性与应当断除否的问题,在后文将会解说。
二、阿赖耶识的体性
1.阿赖耶识具有生灭变异体性
《杂阿含经》云:“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不停,种种识变,异生异灭。譬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此处 佛所说法:“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为五。”与“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又云:“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此处 世尊明白告诉我们在等觉位以下至凡夫位的第八识心尚具有种种变易,异生异灭、广采集、自心现不实相妄想等等体性,凡夫则函藏多分不实相妄想,贤圣则有少分或微细不实相妄想。 佛地的第八识真如,则是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自觉圣智究竟相圆满。(详见《楞伽经》)
再且,如果在凡夫位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体性是毕竟无变异性,那么世间的现相,就应该是:阿猫永远是阿猫、阿狗永远是阿狗、我们生而为人、就应当永远只能是人,永远不可能修行变成清净无染的 佛。因此,依照 佛所开示诸识随因缘转的体性,是故知阿赖耶识具有染污变异的体性。
2.阿赖耶识具有清净真如常住体性
另外一方面 佛经《契经》云:“金刚藏菩萨云:‘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盈亏,而月体性未曾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无智之人妄生计著。若有于此能正了知,即得无漏转依差别。’”、“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
此处, 佛藉著与金刚藏菩萨的请问说法,将众生本来而有的法身第八识,阿赖耶识所俱有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体性告诉我们。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了知阿赖耶识即使是在凡夫众生位中,亦具有真如性、圆成实性,不变清净性,不可如法莲法师一样,误认为阿赖耶识心体无清净性,具有染污性,有变异性。然而此法难信,诚然,唯有真正信根圆满成熟的众生,才能必定信 佛,莫要说 世尊处处显说隐说告诉我们第八识自性清净而有染污难信之法,其实真正信根圆满成熟的众生, 佛只要说一次,只说一句“赖耶体常住”,真正信根圆满成熟的众生就能够衷心信受,仅尊 佛旨,永不变异,不必一定此众生已经证悟法身第八识,方能信此“难信之法”,因为信根已成就的缘故,就能够有如此的功德受用,其人不久必证菩提。然而,第八识自性清净而有染污,确实也是难信之法,绝大多数众生亦必要等到其人自证心量以后,才能如实亲自体验。是故当信 佛语:阿赖耶识具有常住清净涅槃的真如圆成实性,莫如法莲法师所说:“阿赖耶识是圆成实性与经论相违背。”
3.阿赖耶识双俱生灭变异与清净真如常住体性
《契经》中,云:“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大宝积经》卷109佛云:“然诸众生不知我身内所住识有何体。跋陀罗波梨!此识善成就故,流至一切诸有,然诸有不染著。”
《成唯识论》卷二云:“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卷四又云:“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持彼种故。”
如 佛所教,亦显现极成阿赖耶识为常住真心,为第八识,为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染法净法一切法的所依,双俱染法生灭与净法常住体性的正义。故知法身第八识即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即是众生位中的法身第八识,而此第八识无始以来为一切染净法的持种识,其自身虽然函藏无量杂染种子,其本身自性却是清净而无染污。
二、如来藏亦双俱生灭变异与清净真如常住体性
1.如来藏具有生灭变异染污体性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佛言:‘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央掘摩罗经》卷第四:“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为无量烦恼覆,如瓶中灯’”、“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次第断诸烦恼得佛性,不动快乐,甚可爱乐;若不断者恒轮转生死。”
《楞伽经》佛云:“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此如来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客尘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大慧!若无如来藏者,即无生灭。”
《胜鬘经》云:“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
于《杂阿含经》,佛已明白显说众生皆有法身、第八识如来藏,此如来藏于众生位时,为无量烦恼覆,具有染污性,要次第观行断诸烦恼才能成为佛地的第八识,舍弃如来藏之名,改称真如。显见此如来藏于众生位时,具有变异生灭性,不同于佛地第八识不动可乐的体性。于《胜鬘经》里, 佛陀亦如是开示:“如来藏为烦恼染污难可了知。”
同于阿赖耶识的义理,如果在凡夫位的第八识如来藏体性是毕竟无变异性,那么世间的现相,就应该是阿猫永远是阿猫、阿狗永远是阿狗、我们生而为人、就应当永远只能是人,永远不可能修行变成清净无染的 佛。 依照 佛所开示“当净如来藏,及藏识名”,故知如来藏具有染污变异的体性。
2.如来藏具有清净真如常住体性
《契经》中,佛云:“佛云:‘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槃界,亦名法界。’”
《如来藏经》:“佛云:‘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入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
世尊明白告诉我们,如来藏亦除了具有烦恼染污性之外,尚还具有常住清净涅槃的真如性、圆成实性。
3.如来藏双俱生灭变异与清净真如常住体性
《胜鬘经》:“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
《如来藏经》:“佛云:‘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
如此,亦显现极成如来藏是为常住真心,为第八识,为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染法净法一切法的所依,双俱染法生灭与净法常住体性的正义。
由以上所论述的正义来说,一切众生皆只有一个各自的第八识,而这个第八识在凡夫位的众生里,体性皆是自性清净而有染污,要待数数观行后,才能成为圆满究竟清净的佛地第八识清净真如。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如来藏也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双俱无始以来清净真如性与烦恼妄想生灭性,如来藏也是双俱无始以来清净真如性与烦恼妄想生灭性,如来藏的体性完全相同于阿赖耶识的体性,那么结论必然就是: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两者唯是异名,所指的法义皆是众生的第八识,皆是第一义谛。
三、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义
《入楞伽经》卷八 佛云:“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赖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大慧!愚痴凡夫不觉不知,执著诸法,刹那不住,堕在邪见而作是言:‘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来藏故(或是破彼空不空阿赖耶识故。)”
世尊在此明白开示,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皆是指法身,而且 世尊更指出这两者不会同时存在一起,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不会与如来藏共处,两者是同一个体,只是称呼不同,两者谁也不是谁的所生法;就好像比喻说有一个女子,年轻时是妈妈,年老后变成了祖母,我们不能够说妈妈跟祖母是不同的人、是两个人,因为实际上妈妈与祖母都是指向同一个女子。
又:《入楞伽经》卷七:“佛云:‘大慧!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密严经》:“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世尊在此亦是明白告诉我们,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而且 佛还告诉我们这个第八识离无常过,离于我过,具有非无常非有我的体性,不同于外道所提出的“我常”论义。此第八识于众生位时,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名为如来藏,即是阿赖耶;此第八识于佛地如来位时,则纯净无染,称为清净藏。然而,不论是处于如来地的第八识清净藏,或是处在凡夫地的第八识阿赖耶,第八识其体性都是自性清净、离无常过,离于我过。因此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知道法莲法师所说的如来藏出生阿赖耶识体性的论点乃是“不如理作意”的“自心现妄想境界”,这样的论述与佛陀 世尊所开示的正理互相违背,佛子千万不能认同此一论断。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云:“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如来藏(体不生灭心)+种子流注所生之生灭心
“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赖耶识(体不生灭心)+种子流注所生之生灭心如来藏可分为不生灭如来藏涅槃心与生灭心七转识,两者合起来成就心生灭门法义;不生灭阿赖耶识涅槃性与生灭的七转识,两者非一非异,两者和合起来名为阿赖耶识体性。故知马鸣菩萨已经说明了阿赖耶识即是指如来藏义。
永明延寿禅师亦言:“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相觅境,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
由以上诸 佛菩萨所开示的正理,亦显现极成“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为常住真心,为第八识,为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染法净法一切法的根本所依,双俱染法生灭与净法常住体性的正义。至此,百年来对于唯识义与如来藏的争议可以休矣,莫再依于前人不如理作意所延伸出来的无义戏论再起争执,也莫再依循印顺法师所提出的“性空唯名系”、“虚妄唯识系”,与“真常唯心系”来迷谬自他,莫要再无真实义谛的分别名相戏论来替代佛法,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是唯一真心第八识自心现量,别无它法。近代更有学人,强将佛法分类为赖耶缘起与真如缘起来解释佛法,谓赖耶缘起的义理不够完备,不能解释凡夫如何能够成为觉者的道理;而说真如缘起为后期所提出的佛法理论,其义理完善,依于自心现量来解释凡夫让自己成为觉者的义理,较赖耶缘起的理论更为成熟。其实,此种论述已经落于名相分别的戏论境界里了,而真如缘起等理,其实本已存在经论中,但彼等近代学人却不能真实理解,却不能远离此无义戏论。谓 佛已明说阿赖耶识具有熏习性,能够现行往世所熏习的种子,成就异熟果报,这不就是如来藏所具有的自心现量体性吗?故知近代学人多只是从事学问研究,而没有真实实践的来了解佛法。
第八识虽然方便施设有种种名相,或心、或空性、或法性、法界、法身、本际、阿赖耶识、异熟识、如来藏、清净藏、无垢识,或真如,然而体皆是一,唯一第八识阿赖耶。禅宗祖师所言:“万法归一,归于第八识;一归何处?一即是一。”无有别义。古时,祖师为了要办别判断弟子们是否真实证悟此第八识,于是提出“一归何处?”的疑问,来勘验确认弟子们是否所悟真实、或是为落入行于境界相,不得自心受用的野狐禅中;再且,此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亦有事相上的无上密意;若有人于祖师正当口说“万法归一”,手伸食指于学人面前比出1手势时,口问学人“一归何处?”学人若是福德因缘具足,此时即能识取自心,知1落处,离于境界相,从此得自心受用功德,不落于名相戏论,于事于理渐渐通达,不会如未悟凡愚、或是福德不具足之人,迷于事理,不辨真实义谛。佛菩萨亦一再地告戒佛子:若有心外求法者,即成外道;设有一法过于藏识者,如梦如幻,都不真实。再且,此 “一” 于凡夫地、于菩萨八地、于佛地,皆有不同体性,谓八地菩萨以下的第八识,或多分或少分,念念生灭,具染污烦恼种子杂染性;八地以上妙觉以下菩萨离断常一异生灭俱不俱二见,得自觉圣智究竟相初步成就,其第八识虽然具有异熟性,然而以烦恼永不现行故,非具染污烦恼种子杂染性;佛地圆成四智,自觉圣智究竟相圆满成就,其第八识真正常乐我净,是故若说“一归何处?”当知应归真如-阿赖耶识心体。
四、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的深入探讨
在我们确认了藏识即赖耶后,我们应当再深入探究 佛为何要提出这两个不同的名相来描述第八识呢?
阿赖耶识:依据佛经梵语的翻译解释,其义为集藏识,集藏众生一切染法净法种子,具有能藏所藏与集藏的体性。
如来藏:顾名思义,即是组师们所说:“如来藏中藏如来”,藏识函藏具有能够让众生成佛的体性。
《成唯识论》卷三云:“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
此处玄奘菩萨明白告诉我们阿赖耶识即是第八识,阿罗汉位因为已断此识中所函藏的粗重烦恼种子,所以不再称呼其第八识为阿赖耶识。
玄奘菩萨随即又告诉我们:“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
如来无垢识 是净无漏界 解脱一切障 圆镜智相应。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
是故我们知道,心、阿陀那、所知依、种子识、阿赖耶、异熟识、无垢识等等皆是吾人法身第八识的称呼,唯是在佛法的修证次序上,为辨别果位性质上的差异,所方便如理施设的名相。
我们不能说因为 佛菩萨说:在修行上应当要舍弃阿赖耶识与异熟识,我们就认为阿赖耶识与异熟识不是法身第八识,以致错误地“因为阿赖耶识与异熟识非究竟,尚有变异性”,就认为应当要另外寻找一个真正清净的第八识。我们应该要了解:就是因为我们尚未成佛,所以我们的第八识就一定会有染污,不是完全的究竟清净。完全清净无染污的第八识,只有 佛的第八识才有如此的功德,佛地以下所有有情众生的第八识或多分或少分或微细分都函藏有无明烦恼的种子。再且,或阿赖耶识、或异熟识、或如来藏、或真如等等的称呼,都只是一个名相,一个指称,根本上是性空,不是实际、实相无相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第八识,种种对于它的称呼都不能究竟的代替它的真实存在性, 是故 佛说诸相非相,一切法如幻、远离心意识、有无不可得,唯识学的百法千法万法亿法无量法通通都属于二无我的圣教义,都不能取代阿赖耶、异熟、无垢识的本来实相存在,是故 佛说: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
“依如实智慧修行得名为佛,非心、意、识、无明、五阴得名”
“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至此极成在法义、法理、法相上,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义,唯是为区别有情众生在佛法的修证次序上,为辨别果位性质上的差异,所方便如理施设的建立相。非如法莲法师所说,在阿赖耶识外别有如来藏,也不是“阿赖耶识为如来藏所生或所显而说与如来藏不一不异”,作如此说者,即犯两重第八识过失,一切有情众生不能有两个第八识共存,佛地亦然,现见如是,法莲法师误解认为阿赖耶识只具有生灭性,故暗示阿赖耶识为无自性性,以为如来藏不具生灭性,而将一心函盖二门的真心,强行分割为二心再取其为真心,或误认为如来藏是另一心,出生阿赖耶识,以想像之如来藏为真心,造成诸多法义上的过失。法莲法师之所以会做这样的论述,乃是因为其入于不如理作意边见邪见里,来解释佛义,遂在佛法上犯了大过失,应当悔过,后不复犯。若能如此,则法莲法师仍然不失为佛教界之勇猛菩萨,善知惭愧、善能护法故,其 余一切同做如是论述者,亦应于佛前大众前忏悔,永不复做,如此尚不失菩萨身份,则佛教幸甚,佛法幸甚。
五、其他法义辨正
法莲法师在《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一书中,亦有提到 佛世尊慈悲的开示我们佛子悟后起修,应当要离相修学人无我法无我自觉圣智究竟相的部份。
《入楞伽经》云:“大慧!何者第一义谛法体相?谓诸如来,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圣智修行境界行处。大慧!是名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尔时世尊重说偈言:名相分别事,及法有二相;真如正妙智,是第一义相。”(《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页3所引经文)
第一义谛法体相即是指第八识,此处 世尊因为要明白的开示我们 佛地与佛地以下的有情众生皆具有这一个第八识,所以 世尊取用如来藏来做为第八识的名相,而不说第八识为阿赖耶识,因为八地以上菩萨的第八识已经断除烦恼障种子,不名为阿赖耶识,而如来藏名称,则通凡夫、有学无学、妙觉以下诸菩萨众,是故 佛说第八识即是如来藏。(参考上图表2.果位表解)
菩萨要能够成佛,应当修学“人无我相”与“法无我相”;“人无我”在初地完成犹如镜像观时,离我、我所、无知、业、爱,即得大成,“法无我”则是在入初地后,才稍分修学自觉圣智究竟相,要到八地位阶才能完成法无我自觉圣智究竟相的初步成就,到佛地才圆满自觉圣智究竟相法门。然而,一切大小菩萨要能够修学自觉圣智究竟相圆满,从最初发心,到最后成就真如正妙智,都要靠这个第一义谛法体相,如果没有这个法身如来藏来做为修学的所依,那就犹如煮沙欲成珍肴,是不可能会有任何成就的。
语译经文如下:“所谓第一义谛法体相,即是诸 佛所行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的自觉圣智究竟相真如境界,大慧!第一义谛法体相,即是诸佛所行的自觉圣智究竟相境界,即是一切有情众生本所具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心境界。此时 世尊再次申说法义:五法三自性与二无我法,佛地所具有的四智圆明,都是第一义谛第八识的本有体性。”
这是此段经文的大义,法莲师引用来支持他的“阿赖耶识非第八识”的论述,在末学看来,则有风马牛互不相及的味道。此处经文要义乃在显出佛地真如与诸有情众生的第八识虽然说是同一法身,同皆具有真如常住圆成实性,然而毕竟尚有不同体性,凡夫众生位的第八识多过失故,函藏各类贪瞋痴善不善法各类杂染种子,名为如来藏,非真实如来;佛地的第八识究竟清净,名为真如,具足正妙智。菩萨于证悟第八识后,若要了知佛地真如体性,应当深观第八识,阿赖耶自体性,修学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及离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真义,修学如来所行境界,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成就自觉圣智究竟相圆满,如此一来,其第八识则改名为清净真如。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页15,所引:【《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云:“复次修观行者,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中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
法莲法师将 弥勒菩萨此段论述解释为:“由上弥勒菩萨已明白宣示,阿赖耶识是无常,有取受性,须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方能转依。若言阿赖耶识即是真如者,自体如何转依自体?若言阿赖耶识是因地真如者,则真如变成无常之法,以阿赖耶识自体无常故。”】
法莲师此段解释菩萨论教,有妄想不如理处,亦有正说如理处,然而因为其误解 弥勒菩萨真义,故说法莲师错解此段经论真实义理:“复次修观行者,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中总为一团一积一聚。” 弥勒菩萨此义是要说明凡夫众生地的第八识,是一切杂染善不善诸行所摄藏之因,简略的来说:阿赖耶识所摄藏的诸行,则可以总分类为一团、一积、一聚。 世尊在三法印圣教里,已经有明白的开示:诸行无常的法义,因为有这样法义的缘故,故 弥勒菩萨在下文说阿赖耶识所摄藏的“诸杂染善不善行”为无常体性,故说阿赖耶识体是无常。然而之前的论述已经说明非“灭舍阿赖耶体”,只舍赖耶名相的道理,是故知 弥勒菩萨旨在说明凡夫众生地的第八识摄藏的分段生死种子心行,具有无常的体性。
论中所云:“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 弥勒菩萨此义是说明:修学佛法的佛子,如果想要圆满佛智,那么就要转依无间的阿赖耶识所本有的真如圆成常住自性清净境界性。佛子于无量世里努力的修学佛法、修集福德资粮,终于能够证得第八识;佛子于证悟自身的阿赖耶识以后,舍弃了“第六意识为我”的妄想,就能够获得转依,转依于此第八识的清净真如性,就有了根本的真如境智,就能够知道所谓的悟后起修就是要踏上成佛之道,而所谓的成佛之道首先就是要努力的消除性障、护持佛法、修集更多的福德资粮,加上修学百法明门、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无我、无所有相、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相等等诸多的唯识相法义及证验(详见《楞伽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地地增上,迨至八地位阶,完成自觉圣智究竟相的初步成就,此时菩萨身中的第八识,已经断离一切粗重的烦恼染污性,继续依于自身较为清净的第八识,来观行法界,继续修自觉圣智究竟相以迄佛地。因为八地菩萨的第八识,比起八地以下位阶菩萨的第八识要清净很多,所以改易原来阿赖耶识的名称,改称为异熟识来做为区别,是故 弥勒菩萨说明舍断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杂染性再转依只易其名不易其体的第八识异熟识。文中无间的意思,是指唯识事理中种子流注无间相,及自类无间相的义理。
“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相有“名相”与“事相”义:在名相方面,菩萨于八地前是依于第八识阿赖耶识数数修学自心现量,于八地后(转)依同一第八识异熟识,弃赖耶识名,故说前后转依“名相相违”的第八识,故说永对治弃舍阿赖耶识名体;在事相方面,凡夫众生的第八识,具有集藏能藏所藏贪瞋痴善不善法各类杂染种子事,其果报现前各各不同,八地后之菩萨,其第八识不具染污现行识种子,其行相相似清净,不同于众生的取受染净行相,故说前后转依“事相相违”的第八识,说永对治弃舍阿赖耶识事体。
“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又阿赖耶识有取受性,能取受三界分段生死之身,故名阿赖耶;而此取受性是可断法,故具有无常的体性,理必如是,事亦如是,若不如是,则无转凡成圣之事,无转依及修行成佛之事,前已解释,此处略之。菩萨七地满心时,已能念念无间入灭尽定,念念一念,行相纯一;入八地已,菩萨境界更高,完成自觉圣智究竟相初步成就,转依于异熟识,其第八识行相更不可思议,与前阿赖耶识体性函藏贪瞋痴善不善法各类杂染习气种子事行相念念生灭,大不相同;然而,八地菩萨其第八识内尚具有所知障与烦恼障的随眠变异种子,仍不同于佛地的第八识真常体性,尚须数数修学自觉圣智究竟相;等觉菩萨因为修学自心“缘性自性”,成就超子地境界,具足了知第八识体“缘性自性”故,因此在自觉圣智究竟相圆满时,能够再次转依于真常清净无取受性的第八识真如,成就佛地的四智圆明一切功德相。法莲法师引述 弥勒菩萨此段经论,可说是引喻失当,不仅不能做为支持其论点的证明,也显出法莲师父并未真正通达佛义,反而证明了 萧导师法义的正确性;法莲师的论述把佛法的真实义理显示的支离破碎,落入分别名相、葛藤缠身、入海算沙的困境中,不能正见“离名言相”的究竟真实第一义谛。
经由以上的论述结论,若有菩萨其实未悟第八识者,也已经能够了知《成唯识论》 玄奘菩萨所云法义的真实义旨: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恒有种子流注,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薰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断非常,漂溺有情,令不出离。”
阿赖耶识体性非断非常,是三界众生的第八识,方便施设名相为阿赖耶识,其性念念生灭,前后变异,犹如瀑流,虽然具有变异染污性,然而却能够令众生所作所为因果不爽,同样地,也因为其本体性常不灭,又能摄身持种,令自类种子无间流注而没有错乱的现象发生,所以说其具有非断的体性。然而此识无始以来本体非断,确有无量杂染不净种子无间生灭相续,而令众生不能出离,轮转生死。
《显扬圣教论》无著菩萨云:“阿赖耶识者,谓先世所作增长业烦恼为缘,无始时来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此识能执受了别色根、根所依处及戏论熏习,于一切时一类生灭,不可了知。”
其义为阿赖耶识以烦恼与戏论为辗转因缘,所以能够出生的一切种子;一切种子的所依本体阿赖识又名异熟识,取其种子具有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类而熟的含意,因此我们就能了知:第八识以体性来作分别,又可称为是异熟识,故知异熟识即是阿赖耶识,前后两阶段都具有异熟的体性。又阿赖耶识能执受了别色根、根所依处及戏论熏习,能够令一切种子于一切时皆能依其各自一类的种子相续生灭流注,然而其体性却不具有能够了知各类种子所能分别六尘境界的能力。如果认同法莲法师所述,认为阿赖耶识是生灭体,如来藏才是为其所依的真实本体,那么此处 弥勒菩萨说“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法莲法师是否要改变其论述而言“异熟识才是阿赖耶识的所依本体”呢?他的论述若能成立,则又堕于“八、九识并存”的严重过失中,又,如前已说正理:《成唯识论》 玄奘菩萨言:“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如果依照法莲师片面性的观察,而来解释佛法的话,我们是否要因为 玄奘菩萨说:异熟识应当要舍的缘故,故说异熟识也是生灭体呢?又,因为于事于理上,生灭体不是、也不能是一切种子所依的真实本体,异熟识如同赖耶识一样又成为生灭识, 无著菩萨此处又说“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那么,到此就会陷入两难,进无去路,退无来路,进退不得,遂只好死在句下,博得一个“不解经教”的名声,大大不值,如果能够知过则改,脱出名相,速谋进路,如此乃成真大丈夫,能屈能伸。
《入楞伽经》云:“大慧!何者第一义谛法体相?谓诸如来,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名相分别事,及法有二相;真如正妙智,是第一义相。”此处法义是说菩萨于证悟阿赖耶识后,已入初地相或近初地相,菩萨要想了知“法无我”真义,应当深观阿赖耶、异熟识,效法如来所行境界,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修学“自觉圣智究竟相”法门。第一义谛法体相即是指第八识,此处曰近如来无垢地说,取“多清净义”名相,故说第八识为如来藏,不说为烦恼粗重义阿赖耶识。菩萨要能够成佛,应当修学“人无我相”与“法无我相”;“人无我”在初地完成犹如镜像观时,离我、我所、无知、业、爱,即得大成,“法无我”则是在入初地后,才稍分修学自觉圣智究竟相,要到八地位阶才能完成法无我自觉圣智究竟相的初步成就,到佛地才圆满自觉圣智究竟相法门。然而,一切修证上不论果位大小菩萨要能够修学自觉圣智究竟相圆满,都要靠这个第一义谛法体相,如果没有这个法身阿赖耶识心体来做为修学的所依,那是没有可能会有任何成就的,一定会落在虚无想像而永远不能实证的真如名相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大慧!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薰;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世尊经由 大慧菩萨的请问来告诉我们,诸识有流住生与相生、流注住及相住、
流注灭及相灭,与转相、业相、真相等等非经由思量所能得知的一切种智智慧,要由圣教量与自心现量修学才能够了知,这个道理一切真正证悟第八识般若的菩萨,因为能够亲自体验的缘故,必定会认同,予以肯定。引起法莲法师争议的论点是: 世尊在这里所说的现识一词,究竟是指第八识,还是指第七识这个问题。法莲法师认为 佛陀是说现识即是第八识,末学的论义则是: 世尊在这里所说的现识一词,是指第七识,并不是指第八识。在此处, 佛以“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来说明现识的体性。
“明镜持诸色像”,即说明色像是为明镜所现所生。明镜为色像的所依根本处;明镜喻第八识;“现识处现亦复如是”,现识所出现的地方就犹如是色像出现在明镜上一般,即是说明现识犹如色像一样,都是明镜所显所生,而现识的明镜,则是真识;显明现识即是指第七识;“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即说明现识及分别事识因为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为真识所显所生法,与真识不一不异,故说不坏;又,因为“现识及分别事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性故,入无余涅槃时俱灭故,说为可坏义;真识则如 佛所开示的道理,离于生灭、离坏不坏相,故知现识在此处不是指体性离于二见的第八识;“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只有第八识的体性能够摄持诸种,能受善不善法熏习,及具有不可思议性的变异体性,所以凡夫能够经由熏习修学佛法最后终于成佛,如前所述,此第八识为一切法界的根本因,当然亦是现识的根本因,故知现识在此处是指第七识,不是指第八识。由此观之,法莲法师认为此处 世尊所说的现识一词,是指第八识为不如理作意的自心现妄想相,成无实义。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现识”这一名相,在 佛所开示的义理中,有时则指是第八识。 佛陀向弟子说法,法无定法,此中正理,导师 萧平实菩萨于《学佛的心态》一书中,有详实而入理的说明,可谓千古明灯,请诸位佛子一读,即能了然无疑。至于《释摩诃衍》一论,是否为伪论、是否为龙树菩萨所述,与本文立论主旨并无直接关连,是故不做议论。此外,《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亦明说:现识即是意根,有论文为证,大众可以自行查阅,不须一再诤论。
法莲师接著引诸多经教:《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幽赞》 窥基法师云:“通达位,从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见道。”《成唯识论》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清凉澄观大师云: “大乘见道唯在初地。”《华严经探玄记》法藏大师云:“见位智。谓由地前加行位终,观于唯识无境之义,依无间定,双印于彼能所取空,彼增上力引起,识中本性无流,生起大智照,遍满法界,名为初地入真见道。论中一切法平等智释无分别智,谓于初地正证真如,无能所二相,故云平等。”《大乘入道次第》智周法师云:“言通达者,证会之义也,此位菩萨无漏之智了证真如,故名通达。即唯识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故名通达,此通达位即是见道。”《摄大乘论》 无著菩萨云:“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法莲师则云:“由以上经论所说,无论是《楞严经》、《成唯识论》、《摄大乘论》、《心经幽赞》、《华严经疏》、《华严经探玄记》等等,所有经论皆说大乘见道位在初地;皆说须于资粮位修集福德、智慧,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满足四十心功德,复入四加行位,历经煖、顶、忍、世第一法,休习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与无间定加行无间,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体会真如,明大乘见道位,名为入初地极喜位。是故一切经论皆说大乘见道位在初地,未见有一经一论言大乘见道位在七住位者。”
然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佛云:“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密,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 “佛子!入无生毕竟法界,心心常行空、无相、无愿故,名不退住。”
又,在《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佛云:“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
观 世尊于《菩萨璎珞本业经》与《大般涅槃经》里的开示,即明白告诉我们菩萨于七住位时,已证般若,入无生毕竟法界,进入六度中的般若行,能够了知修学空、无我、人、主,入不退位,十住菩萨即能够得见佛性,因此不可以认为大乘见道位唯在初地,而云:“是故一切经论皆说大乘见道位在初地,未见有一经一论言大乘见道位在七住位者。”因此坦白说,末学实在不见法莲师的聪敏所在之处;尽管 佛于别部经中,可能开示表示说:“大乘见道唯在初地。”然而,当知 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 世尊是不可能会自语相违,不可能会犯妄语过失的,我们应当要做的是:反观自己的智慧,为何不能正真了知 佛的隐覆深义呢?应当认为是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所以才无法真正通达 佛义,应当认为是自己的般若不够,才会迷于经典文字法相里,不能了知 佛旨。而不可不经辩正,就略嫌草率地下断语,认为非彼即此,焉知非彼也可能是非此,而是言他呢?“大乘见道唯在初地。”此为 佛语,真实不虚,我们应当探讨的是:为何 佛已经开示七住位菩萨入般若见道位,此处为何又告诉我们“大乘见道唯在初地”,故知 佛说“大乘见道唯在初地”必有隐覆的真实密义。约广义来说,七住位菩萨,虽然证悟般若,了知不生不灭实相义,入不退位;然而此不退位,是有一大前提必须要具足才能说七住位菩萨入于佛道上的位不退中,此大前提即是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所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八万人退。”故知七住位因为有但书的原故,非真见道不退位。若菩萨于七住位认取自心“无心相心”,复值遇善知识摄受教导,则才入真不退位,进入相见道位。初地菩萨因为已经修习了知自觉圣智差别相,加上修学自愿处相,发十无尽愿,于见道位之般若慧已经通达,故能够入于初地位,少分了知自觉圣智究竟相真如行相,因此在佛法修道位上判为通达位与行不退位。
初地菩萨,不会被恶知识所转,能够依其所证自觉圣智究竟相智慧,圆满地精进努力向佛道迈进,不会像七住位菩萨,刚刚才住自心现量境界,尚无自觉圣智究竟相智慧,若不受善知识摄护,则有退失所得菩提的现象发生,是故 佛有时说“大乘见道唯在初地”是指这样的意思,并不是说七住位菩萨不入见道位。故知,窥基法师云:“通达位,从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见道’”、《成唯识论》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摄大乘论》 无著菩萨云:“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其中真义,初地菩萨因为具有自觉圣智究竟相少分智慧,通达法教,因此才能够体会真如及真、相见道、住如来家;广义而说为正证真如,非如七住位菩萨不能入自觉圣智相、不能通达法教,不能体会真如真相、不能正证真如,是故 佛说为“大乘见道唯在初地”,因为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因此初地菩萨入如来家,入极喜地,极度欢喜。
法莲法师在《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一书中,最后再引《占察善恶业报经》、与《宗镜录》永明延寿禅师所说法义,想要证明所谓八识,唯是一心,一心即是真心,真心即是如来藏义,以如来藏具真如体性,生灭性是其相用,而阿赖耶识具生灭性,故暗示阿赖耶识为如来藏所生的相用,无自性性。此中真义,如前所述,谓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皆是真心,为同一第八识,皆双具有心真如门不变易体性与心生灭门随缘体性,唯是依于修道境界上的差别所方便如理建立的名相施设,皆是指众生心第八识。自体有转变的体性如何能够始终不变?水波虽然不断地变化转异,然而水性却从来没有消失过的真义,法莲法师自己弄不清楚,误解认为阿赖耶识只具有生灭性,故暗示阿赖耶识为无自性性,以为如来藏不具生灭性,而将一心函二门的真心,硬是拆开为二心再合一为真心,误认为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合而为一才是指真心。做如此论述者,实是错解法义,不仅对于自身的佛法修学道路自做障碍,也障碍了他人修学佛法的道路。对于佛法的论述,我们应当要抱著虚心探讨 佛陀世尊所说法教真实义理的心态,若有疑问,应当与善知识询问请教,再下定论;若有不如理作意的地方,则应尽速改正。我们不应错解佛义,当知佛法甚深极甚深,微妙极微妙,因此言语表相纵多精妙,亦是难以表述完整法教,应当依止善知识的摄受教导,来修学佛法,才能次地增上,以迄佛地;最忌仗势聪明,闭门造车,师心自用,如此一来,最易误谤三宝,造下破法之过,还以为自己善知法义、善护佛法,敬请一切学佛者慎重之。亦愿以造作此文之功德,普愿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亲近三宝,修学佛法,早证菩提,随佛摄受,地地增上,共成佛道。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一切佛
南无大乘胜义僧
南无究竟第一义
正安居士 合十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