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41集——二乘所证果德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86858    
核心提示:正德老师开示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涅槃就是如来藏恒不变异,无漏无为的中道法性。如来藏是阿赖耶识,不是意识心,以及解说了菩

   正德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涅槃就是如来藏恒不变异,无漏无为的中道法性。如来藏是阿赖耶识,不是意识心,以及解说了菩萨所证涅槃所得的智慧。这一集要为大家解说的是三乘所证涅槃之异同。首先我们来探讨二乘所修证之果德:声闻所知、所见、所现观的法,都是局限在现象界五蕴十八界、生灭有为的内容;他们所修证的道,是趣向于解脱三界生死的解脱道;他们所断的烦恼,是系缚于三界分段生死的烦恼;他们所证的果,是解脱于三界生死的解脱果。我们来探讨声闻四果的修证。
   声闻四果指的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罗汉。声闻乘的学人修证解脱道,一定要先断我见。断我见指的就是要能够真实了知五蕴的内涵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同时还要能够真实的现观自身的五蕴是无常、苦、空、无我的。从无常这边来说,自己的色蕴是四大所成,所以有生老病死的变异现象。
   受蕴指的是眼根触色尘所生的受,耳根触声尘所生的受,鼻根触香尘所生的受,舌根触味尘所生的受,身根触触尘所生的受,以及意根触法尘所生的受。这六种受里面又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由这十八个受聚合而成这受蕴。受蕴都是要依据六根触六尘,又有种种受的变异,所以受也是无常。
   想蕴指的是眼根触色尘所生的想,耳根触声尘所生的想,鼻根触香尘所生的想,舌根触味尘所生的想,身根触触尘所生的想,以及意根触法尘所生的想。“想”就是了知:由六根触六尘所生的了知,而藉由六根触六尘的变异,才有这些了知,所以想蕴也是无常。
   行蕴指的眼根触色尘所生的思,耳根触声尘所生的思,鼻根触香尘所生的思,舌根触味尘所生的思,身根触触尘所生的思,以及意根触法尘所生的思。然后藉由六根触六尘所生的思以后去造作,所以这个行蕴也是无常。
   识蕴需要藉由眼根触色尘才能生起眼识,耳根触声尘才能生起耳识,鼻根触香尘才能生起鼻识,舌根触味尘才能生起舌识,身根触触尘才能生起身识,意根触法尘才能生起意识(这六识即是识蕴)。要藉由六根触六尘才能生起六识,而生起以后刹那变异,所以识蕴也是无常。
   观察了五蕴的无常以后,了知五蕴是无常,所以五蕴是苦。因为无常的法必然有生死的现象,有生死的现象就受到生、老、病、死,以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所含摄,也受到了苦苦、坏苦、行苦三苦所含摄,所以五蕴是苦。
   五蕴是无常是苦,所以五蕴是无我;因为无常、生灭、变异、有生有死,没有真实性,没有办法常住,所以不是真实我。而五蕴是无常、是苦、是无我,要藉由因缘才能出生,最后必归坏灭;因此说五蕴是无常、是苦空、是无我的。声闻乘的学人,要能够真实现观自己的五蕴,是这样无常、苦、空、无我以后,断除了我见。断除了我见以后,必然能够断除疑见。这里所指的断疑见,指的是对于五蕴没有真实我不会怀疑,对佛所说的解脱三界生死之苦,到达苦的边际就是清凉真实的、不生不灭的本际不会怀疑。同时对于善知识解说佛法,是否已经断了我见、是否真实清净,也能够抉择而没有怀疑。
   断了我见、疑见以后,必然能够断除戒禁取见。断戒禁取见就是:修学解脱道者要依止于佛戒,以及依止于断我见的智慧,来修除这个系缚在三界生死的身口意贪爱之行,而不会去执取他人所设施的,与解脱、断我见、断我执的智慧无关的戒相。例如说以不倒单为戒来求解脱,或者说以要经常打坐为戒来求解脱,或者说以五根受种种苦为戒来求解脱。这些戒相都与断我见、断我执的智慧无关。所以,已经断了我见、疑见者,不会再执取这些与解脱无关的戒相,这叫作断了戒禁取见。
   那么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就成就了断三缚结的初果须陀洹(功德)。三缚结指的就是三种系缚在生死的结,能够断除了以后成就初果。初果人就依止于这个断我见的智慧,来修除、来降伏对于五蕴我的贪爱以及我所的贪爱。我所贪爱就函盖了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睡以及眷属等等我所的贪爱。经过了降伏,慢慢地就成为薄贪嗔痴的二果斯陀含。
   二果人持续依照佛的教导,修学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等三十七道品,来断除对欲界的贪爱;以及在贪求欲界法中,因为求不得、爱别离所产生的嗔。断除了欲界的贪爱、嗔以后,离欲而发起初禅,成就了三果的阿那含,断了五下分结。所说的五下分结,就是说三界中以欲界为下分,要能够解脱于欲界的系缚,就要断除这五种下分结。这五种下分结,指的就是三缚结中的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以及欲界贪、欲界嗔。
   三果人断除了五下分结以后,持续依止于四正勤、八圣道、五根、五力而成就四念住以及七觉支,持续地断除三界中的贪爱,持续断除我执的贪爱烦恼,最后能够断了五上分结,成就了四果阿罗汉,能够证得有余涅槃。所说的五上分结,指的就是三界中以欲界之上的色界、无色界为上分;想要能够解脱于色界、无色界的系缚,一定要能够断除这五种上分结。这五种上分结指的是色界爱、无色界爱、我慢、掉举以及愚痴。
   所断的色界爱,指的就是断除意识心对于四禅中境界的贪爱;所断的无色界爱,指的就是断除意识心对于四空定境界的贪爱;所断的我慢,也就是说不再生起一念说有我解脱了;所断的掉举,是对于五蕴不再生起种种法相分别,而不于五蕴中一一法生起我以及我所的念头;所断的愚痴是对于三界中的五蕴没有真实我,而三界中诸行都是无常,都能实证而没有无明。所以断除了五上分结成就了阿罗汉,而且能证得有余涅槃。
   这里所指的有余涅槃,指的就是那个清凉、真实的本际,祂已经没有含藏出生后有五蕴的烦恼种子了;可是(舍寿前)仍然有现在五蕴还没有毁坏,所以称为有余涅槃。阿罗汉舍报以后证无余涅槃,这个无余涅槃不是说五蕴不再出生了叫作无余涅槃,指的就是这个涅槃本际祂不再出生五蕴——这个涅槃本际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不再出生五蕴以后的自住境界。所以声闻四果最后证得解脱,他是以智慧断除了三界的我见以及我执等贪爱而证得解脱。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缘觉辟支佛果。缘觉乘的学人所现观的是十二因缘法。他们现观一切的身口意行都是依止于五蕴十八界的因缘而有,而五蕴十八界却是因缘所生法。例如,名色要依止于识而有,有了名色以后才有六入,有了六入以后才有触,有了触以后才有受。因为乐受所以产生贪爱,因为苦受所以产生嗔恚,因为不苦不乐受而产生了愚痴。由这个贪嗔痴而造作了系缚在三界后有的身口意行,所以会有后有的五蕴来出生,有五蕴出生了才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所以知道十二因缘一一有支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没有一法有真实自性,没有一法能够常住。因此了知必定要有一个能够出生名色的识,这个识得要是不生不灭的。这个就是佛在《阿含经》所说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入胎识。
   因为名色、六入、触、受都是这个入胎识所出生的,这些名色、六入、触、受,不能超越入胎识,不能离开入胎识而存在。由于入胎识出生了名色、六入、触、受,所以才有五蕴身出生的法相。有五蕴身这个出生的法相,才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法。所以说,以这个入胎识为首的十因缘,才是十二因缘流转的根本,才是十二因缘流转的实相。而这个缘觉乘的学人也知道了这个十二因缘法的无明的内容。所说的无明指的就是:不知道过去世的名色是由入胎识所出生,也不知道这一世的名色是由同一个入胎识所出生,未来世的名色也是同一个入胎识所出生;而入胎识所出生的名色、六入、触、受却是苦果,不知道是苦果而在受用中贪爱。
   这两个无明,缘觉乘的学人破除了以后,不再对名色、六入、触、受,生起我以及我所的见解。因为不是真是有,不是真实自在的,那么依止于断我见的智慧,不再对名色、六入、触、受起贪爱,而能够断除对于名色、六入、触、受、贪爱所生的一切身口意行。不再造作贪爱名色、六入、触、受这个身口意行以后,就不会再有五蕴后有的烦恼,就不会再有后有五蕴的出生。而后有五蕴不再出生,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法,所以就能够还灭了十二因缘的流转。
   所以缘觉乘的学人因为依止于这个断我见、断我执的智慧,能够还灭了十二因缘的流转,证得缘觉辟支佛果。而缘觉辟支佛他并不是因为把十二因缘一一有支灭了,叫作证得涅槃;而是入胎识本来存在,不再出生后有五蕴才叫作涅槃。所以缘觉乘缘觉辟支佛并没有实证入胎识的存在,可是祂却知道这个入胎识是不生不灭的,祂是涅槃本际。所以他能够断除了我见我执,然后舍报以后入无余涅槃。这个无余涅槃指的就是入胎识不再出生五蕴,不再出生名色及名色引生的六入、触、受等法,而独存的解脱境界。
   那么声闻以及缘觉辟支佛,他们所现观的法,都是现象界的蕴处界法,以及蕴处界的缘生缘灭的法。而他们所修的是出离于三界生死的解脱道,所断的是系缚于三界生死的烦恼障,所证的是解脱于三界生死的解脱果,不是佛菩提果,是佛法中有上的果德,不是无上的果德。而声闻阿罗汉以及缘觉辟支佛,不证涅槃本际,不知佛意;因为他们不知道佛陀是以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施设二乘解脱的,而于四阿含中,佛皆以“清凉、真实、本际、如、根本识、入胎识”来指出,有一个恒不变异的常住法。但是不知道佛意的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舍报以后就入无余涅槃。此时他们的佛菩提种就成为“焦芽败种”。
   《胜鬘经》中胜鬘夫人就说:阿罗汉、辟支佛言得涅槃,则是佛方便。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来到人间,开、示、悟、入给众生佛法所示出的法,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而为了这个畏惧生死之苦的二乘人所施设的这种方便,最终指出的也是(含摄在)成就佛道的法中。可是二乘人他们因为畏惧生死之苦,所以他们在舍报以后入了无余涅槃,没有五蕴存在了。而阿罗汉以及辟支佛是依止于这个五蕴来施设说有阿罗汉、有辟支佛,可是五蕴灭了,不再有五蕴在三界,那阿罗汉、辟支佛就不见了(就没有阿罗汉辟支佛能证得涅槃了),所以说没有阿罗汉、辟支佛证得涅槃。“说阿罗汉、辟支佛证了涅槃”,这是佛的方便施设,这是胜鬘夫人所说的真意。
   但是说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证得涅槃,这不是在毁谤阿罗汉、辟支佛,也不是在毁谤佛,而是以大乘佛法的真实义,以佛的本意来说阿罗汉、辟支佛。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涅槃的本际就是本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祂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证的解脱、断了我见我执所证的解脱,只是在显示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此他们并没有证得一切功德。而如来藏所含藏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阿罗汉、辟支佛并没有成就、没有实证,因为还有习气种子未断,还有所知障随眠未断。所以胜鬘夫人说: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解脱是有过失的解脱,不是一切种清净的解脱。因为他们习气种子不能断、所知障随眠不能断。可是要断习气种子,要断所知障随眠,只有实证如来藏的菩萨,能够依止于一切种智的修学─修学道种智、修学佛菩提智─只有佛菩提智能够断除习气种子,能够断除所知障随眠,最后成就大般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成为没有过失的究竟解脱。同时把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染污种子都完全去除,成为清净无漏的法种,成就一切种清净的解脱。
   这里我们说,只有菩萨能够真知佛意,知道声闻阿罗汉所证的是方便道。因为在《法华经》中,以舍利弗为首的一千两百位阿罗汉也跟我们证明这一点说:这个解脱道只是佛道中的方便道而不是究竟道。因为在佛道上来讲,最后要成就的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的修道,而不只是出离三界生死—就像声闻阿罗汉一样—把自我灭了不在三界现行;可是所余的是只有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切种种功德法都无法显发。所以这个声闻阿罗汉在《胜鬘经》中被胜鬘夫人呵责,说阿罗汉、辟支佛所得涅槃只是佛的方便(施设)而已。
   那么在我们正觉所学的法里面,我们也一直在说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证得涅槃。这个意思并不是在否定阿罗汉、辟支佛没有修证解脱道,而是说:从真实理来说,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就没有法在三界现行了;五蕴不再现行时,就没有“法”在三界现行了;既然没有五蕴,哪来的阿罗汉?哪来的辟支佛呢?(还能有谁证得涅槃呢?)所以这个道理其实是非常的深远,一定要了知解脱道的道理是什么?解脱道的依止是什么?
   解脱道的依止,就是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是如来藏祂是本来无我的,祂不会主动来出生一个五蕴身在三界中。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二乘人所证果德的内涵以后,就知道二乘所证果德依止的根本,还是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这样的果德不是佛法中的究竟果德。
   那么下一集,我们要为大家解说大乘菩萨所修证的果德。在这个部分,我们就可以知道,佛法中的修证如何是究竟的。已经知道解脱道只是方便道了,那么我们在下一集中,就可以完全了知整个佛法中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相貌。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