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正觉教团三乘菩提念佛法门系列的节目!我们按照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本论着的内涵进行课程,今天我主要说明的课程进度乃是理行的第三个资粮,就是深解第一义的知见。上一节课,我们为大家说明建立正确定的知见的重要,这一节我们要从第三个资粮--深解第一义知见,来说明体究念佛理行的资粮。
我们要深解第一义的知见,那就是应该要去阅读大乘了义的经典,因为我们要体究念佛,就先要知道这个第一义的大概内容是什么,要知道什么叫做自性弥陀。如果要体究念佛的人,他不了解什么叫作自性弥陀相关的知见,那他就一定会着相--落入五受阴当中而不自知--他会在相里面去找自性弥陀,这样终究是找不到!因为自性弥陀又叫做真如、佛性、阿赖耶识、第八识……种种的名字,在经典当中,祂有种种的名称。这个真如佛性虽然不离一切的相,但是一切的相却不是真如佛性。经典中告诉我们说:真如佛性的体性乃是无相而不离相,是空而又是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当你无法亲见自性弥陀之前,空是空、有是有,不见的人看到经典中说空,就以为是一切法空--断灭了以后什么统统都没有的空,这是断灭的空,以为一切灭掉、一切变成了虚空,就是经典中所说的空性。其实这个空不是真如所说的空,这个空其实叫作顽空、断灭的空、恶取的空,这样就变成断灭论的外道去了,那就是对于第一义的知见不够!也就是说他没有具足体究念佛应该有的第一义知见,也就是他对于慧的知见也不具足。所以要体究念佛之前,必须要先知解第一义的知见,而且是正确的知见。
那么什么是第一义的知见呢?也就是了义,了达法界实相的真实义!第一义说的就是空性,但是却不是断灭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第一义乃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实根源;我们称之为真如、真心、自性弥陀、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识……祂有许多的名称,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有情的法界实相心;祂是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实。
对于没有具足知见的新学菩萨来说,当他听到善知识说明第一义的知见的时候,他因为无明颠倒的原因,就会错计、害怕而畏惧。当他听到《金刚经》中有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这些经文的开示,他就想“那到最后连一法都没有,那该怎么办?”因此他心中生起了烦恼;他就想:“如果修行修到后来什么都没有,那修行修个什么呢?”这个现象就是因为他缺乏了解第一义正确知见。
若一个修行人,他能够深入了解第一义的知见,而且非常理性而不害怕的人,这就表示他过去生种下了很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就表示他是与了义的法门有缘的。如果我们又具足我们前面课程所说的相关资粮,也具足了该有的动中定力--也就是看话头、思惟观,又有实证的善知识帮忙开示的因缘,那他就能够在近劫之中有实证的机会。
有的念佛人有了错误的观念认为,以为念佛法门就只有往生极乐世界而已。其实净土法门并不是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或诸佛净土就算成就了!因为净土法门的修行,其实是函盖了圣道门,具足了各种佛法,一切佛法的修行结果,全部都可以汇归到净土。持名念佛的而不能深解第一义的人,在经典记载,他只能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生而已,但是不至于下品往生。
而有的法师误会了九品往生的内容,因此他就很消极的跟大家讲(说):“我这些徒弟只要有一个二个能够下品往生,我就很高兴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他的徒弟们都是肯认真念佛又不造恶,这样的念佛人怎么会是下品往生呢?如果他们能将善根回向发愿往生极乐国土,虽然他们没有进入体究念佛的地步,他们没有建立第一义的正确知见,那他们应该也是可以得到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生!如果有修学禅法,或者体究念佛的法,而没有证悟的话,他发愿往生极乐,并且他是不毁谤大乘、不毁谤正法、不毁谤圣人;虽然他没有悟,但是他还是可以得到上品中生。如果真悟了,已经亲见了自性弥陀,那他就可以上品上生,在往生见佛后蒙佛开示加持,就立刻得证无生法忍。这样的修行法门非常的殊胜,远超过于许多那些误会的念佛法门。
我们举个例子来讲,例如选择本愿持名念佛法门,他们只有选择 阿弥陀佛四十八个大愿中的其中一个愿,而排斥 弥陀世尊其他的四十七个大愿,但是其他四十七愿也是 阿弥陀佛的大愿啊!也是祂的本愿!不能单取其中一愿而排斥 阿弥陀佛其余四十七个本在因地已发的大愿,否则即是排斥 阿弥陀佛更多的本愿,成为抵制 阿弥陀佛其他四十七个大愿的恶人!也不要排斥其他的佛法的修行,否则就会变成了谤法,这样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因为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无法摄受毁谤正法、毁谤贤圣的人!
近代也有许多人误会净土法门的内涵,不知道还有体究念佛,不知道体究念佛就是净土法门中的禅法,因此他们独独尊崇净土而排斥禅法,也就是说,这些人乃是排斥体究念佛的。其实他们这样的主张,并不是真正的在尊崇净土法门,而是他们只是在尊崇持名念佛的法门而已。因为这些人对于念佛的知见缺乏,对于经教的了解又是偏狭,所以他们不明白净土与禅的关系,也不明白净土一门其实也函盖了圣道门;净土法门中还有体究念佛,还有实相念佛,这些都是与圣道门有关的!
另外,有一些念佛人,也有某些错误的观念:他以为往生极乐世界就不用修行了,以为到了极乐世界安乐国那边,最后花开见佛悟无生,或者随即证悟无生法忍以后,就以为这样就结束了!但是事实不是这样,因为花开见佛时为何能够悟无生呢?为何上品上生的人能够马上悟入无生法忍?这当中有许多相关的知见需要了解。
经典中开示,当行者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花开见佛的同时,你可以证悟无生忍,或者证悟无生法忍,那是因为 弥陀世尊,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两位大菩萨向我们加持开示到底什么是真心。佛菩萨为我们开示第一义的意旨,我们当下能够现观了解,才能够悟入无生忍。但是悟入了以后,还有许多的法要学,因为毕竟还没有成佛,虽然是不退菩萨为伴侣,但是离成佛的距离还是很远,因此在极乐世界还是要继续修行增上,不是去到那边就没有事了,就一切结束了!如果认为去了极乐以后就没有事,那就是他对于往生极乐应该有的智慧知见不够,所以误会了经典中的意思。
我们看经典是怎么说,《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 有这样的开示,祂怎么说:
【其诸菩萨、阿罗汉,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讲经者,中有在地诵经者,中有在地说经者,中有在地口受经者,中有在地听经者,中有在地念经者,中有在地思道者,中有在地坐禅一心者,中有在地经行者;中有在虚空中讲经者,中有在虚空中诵经者,中有在虚空中说经者,中有在虚空中口受经者,中有在虚空中听经者,中有在虚空中念经者,中有在虚空中思念道者,中有在虚空中坐禅一心者,中有在虚空中经行者;中有未得须陀洹道者,则得须陀洹道;中有未得斯陀含道者,则得斯陀含道;中有未得阿那含道者,则得阿那含道;中有未得阿罗汉道者,则得阿罗汉道;中有未得阿惟越致菩萨者,则得阿惟越致菩萨;菩萨、阿罗汉各自说经行道,皆悉得道,莫不欢喜踊跃者。】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
我们从这一段 佛的经文开示,就可以知道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众生随着各人所应该继续修行实证的部分,还是需要随佛修学而去实证它。若没有在实证法界实相的人,他还需要随佛修学般若智慧乃至学一切种智。般若就是禅,体究念佛就是般若禅,因此修净土法门的人,终究是要建立第一义的知见,不应该执着于佛的名号、佛的形象,而应该以佛的名号功德及庄严像功德,转求证悟法界的实相智慧。
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佛有这样的开示,佛说: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三
从这里我们知道,念佛求生极乐净土者,应该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法身纯净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来无去,不应该执着于祂的名号、名相、音声相、身相来做分别,否则的话,就无法获得上品上生!
同一经卷里面也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三。所以 阿弥陀佛本来没有形相、没有来去,为了度众生的本愿而示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是应该建立的第一义知见。因此,大家要进入到体究念佛前的重要资粮,其实就是要把这个第一义的知见能够建立完成。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方向举例来说,例如要往生极乐国土,经中说有略分为九品往生的差别;各个品位乃是因为有其所相应的根器不同,所以有的品位是需要具备深解第一义的知见,有些品位却不需要具足第一义的知见,端视这个求生极乐的众生,他所求品位的是高或低而有所差别。如果想求生上品中生的人,那他就要体究念佛;在他要体究念佛之前,他得要先思惟了解第一义的正确知见,并且是深入了解。那如果他的根器更好,他想要求生极乐的品位乃是更是上品上生的话,那他就要亲见自性弥陀,他需要体究念佛而实证法界实相心,因为想要亲见自性弥陀者,他就要真正的去体究念佛,就是要去体究到底如何是无量寿佛,或者体究“念佛是谁?”这个体究念佛就是念佛法门里的“理行”,在禅门来说,那就是“参禅”!
在念佛人要体究前,却要先建立第一义的知见,这就是要从经典当中去了解真如佛性第八识如来藏等相关的知见。所以当我们要体究念佛时候,必须先广泛地阅读大乘了义的经典,能够知道经典中如何解释真如佛性,对于真如佛性的体性有了知见上的了解,并且读了这些经典中的开示以后,自己却不害怕、不畏惧、不怯弱,而且是乐于亲自去体究的。这样去建立应该有的第一义知见,才能具足体究念佛前的一部分资粮。
除此之外,所有的大心念佛人,在体究念佛前,他还要知道体究的方向以及方法,他要避免用语言文字及佛菩萨形像来体究,他得要有无相念佛的功夫,也就是说,他要有忆佛念佛的动中功夫。如果功夫不够、定力不足的话,他是无法使用体究念佛的方法,也就是说他无法使用思惟观在动中去观照、体究。这也是体究念佛前对于体究的方法与方向,应该要有的知见;最后才能体究而亲见自性弥陀,进入到实相念佛的境界。
这个意思是说,要能够真正透过体究念佛而进入到实相念佛乃是非常困难的。这个部分之所困难,很多的情形是在于知见的不够,因为你不知道要往哪一个方向去走;当中有什么是不对的歧路,你也不知道;而对的路在哪个方向,你也不知道。因此,困难在这里!所以要在善知识的教导下,自己必须要具备第一义的正确知见,这样才能开始在理行上的修持。我们知道理行就是禅门里所说的参禅,即是净土宗的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一般来说就称为体究念佛。若能悟明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以这个功德回向往生十方诸佛净土,就可以随愿往生。至于体究的部分,我们将于后面的课程,由正旭老师以及正益老师会为我们各位菩萨来加以详细的说明。所以,我们说体究念佛,也就是说在禅门中的参禅,也就是我们理行的部分。
这个理行的资粮是要具足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这是第一个资粮;在第一个资粮建立完成,而且我们还要建立第二信资粮,第二个资粮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有了定的知见才能够让你的功夫能够具足的增上;第三个资粮就是要深解第一义的正理,能够于经典中了解第一义的正理而不怯弱,能够深入的了解。透过跟随大善知识的闻熏修学,要具足这三个资粮的前方便,你在体究念佛的时候才能够顺利的进行而没有遮障。
那我们刚刚提到往生极乐世界,在经典当中略分为九品往生,那极乐世界的九品内涵到底是什么?一个已经进入体究念佛的念佛人,若是往生极乐世界,他会在九品中的哪一个层次呢?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内容!在经典中对于九品往生的内容,有说明得比较清楚的乃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他的经典,也有大略的提到。我们后面的课程也将会对于九品的内容来概略的说明,并且也针对一些重要的知见来加以说明,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将把这个课程安排到下一节课来说明。
所以说我们讲到这里,我们了解说,在往生极乐净土所需求的三个资粮当中“信愿行”的部分:我们在这两节课有介绍到理行的部分,前面的课程有很多老师已经介绍到信与愿的部分;行的部分--事行的部分、理行的部分,那理行的部分,我们是要修除高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一般众生是容易有慢心,可是有了慢心却不会容易发觉而忽略了圣教门,而独独尊崇某一个局部的念佛法门,那这样子的话而排斥了其他的念佛法门。其实念佛法门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比如来讲,譬如持名念佛完了,其实还有观像念佛--你透过观 佛的形像而来修证,让你的定力增进来消除业障;也有透过观想念佛,譬如《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所说的种种观,总共十六观,这个观想的念佛法门;那也有忆念思惟的法门,透过忆念思惟诸佛的功德、诸佛世界的无边的庄严,种种的无边功德、福德,以思惟忆念思惟的方式来训练自己定力,这也是一种忆佛法门;乃至阿含解脱道里面的六念处里面的六念,其中也有念佛的法门;甚至《阿含经》里面有讲天神是观察到 佛的足迹而去忆念思惟佛菩萨的功德,这也是念佛法门。
所以在我们要进入念佛法门之中,我们就要了解念佛法门所函盖的范围是非常非常的广泛,而更为深入的那就是体究念佛,能够不离圣道,在行门上、在教门上都能够深入,能够深解第一义的知见。深解第一义的知见,又在功夫上面能够用功,能够转进,不离形相而有这个动中的功夫,进而能够去除掉这个有文字相、声音相,然后能够纯然在无相念佛、纯然忆佛的这个念的上面能够用功。
透过这样子在定的知见、在慧的知见、第一义的知见,这样累积这些资粮,而能够进入到体究念佛的状况下,而能够实际地去参究到底“什么是无量寿佛”、“念佛是谁?”这样如同禅门的这样参禅,去实证这个部分,那透过自己的资粮的累积,透过善知识的帮助,而透过有正确知见的这个能够当作资粮,这样子去实践体究念佛,那当因缘成熟的时候,你就能够一念相应。这时候你求生诸佛净土,不仅可以上品中生,其实是可以上品上生,能够到诸佛世界、 阿弥陀佛世界,能够当下即能证得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这样的功德是多么的殊胜!所以大家不要排斥体究念佛,然后更能深入的往这个方向更高层次的进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内容。
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