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85集 宗通之究竟须具四法之三—四种圆寂+之四—一切种智一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23718    
核心提示:由 正伟老师开示:宗通之究竟须具四法之三—四种圆寂+究竟须具四法之四—一切种智一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正觉
由 正伟老师开示:宗通之究竟须具四法之三—四种圆寂+究竟须具四法之四—一切种智一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的节目,我们继续来进行《宗通与说通》的课程。今天继续在第六章第三节,宗通究竟必须具足四种法要的圆满,我们今天来说明第三个部分。前两节课我们说明第一个部分福德的部分,以及第二部分要具足实证无量的三昧,第三个部分乃是说要具足实证四种的圆寂。
  “圆寂”这个名相的用法,有很多人用错了,以为圆寂就是舍寿;其实圆寂并不是舍寿,而是圆满寂灭,乃是是与解脱相应的。但是很多人却把舍寿当作圆寂,那是误会圆寂的意思。目前的佛教界,很多人误会、误用这个名相,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比丘、某某长老、某某大德、某某比丘尼乃至某某居士,于什么时候已经“圆寂”了。但是我们要来检查看看,这位比丘、这位长老、这位大德、这位比丘尼、这位居士,他们到底有没有实证圆满寂静之法呢?一般来说,一般的舍寿,只是说此世的异熟果报已经报完了而死亡;但是他并没有解脱于三界生死,他继续在三界中流转,并不是圆满寂静;因为他还不与解脱相应,他还在三界里面生死流转。那这样子的话,你把圆寂来说成是舍寿的意思,那就是大大的误会了。这样误会乃至间接可能造成,替那位舍寿的菩萨来成就大妄语的这个因缘。所以说圆寂这个名相,它并不是说舍寿的意思。因此,我们今天藉这个因缘来说明,希望大家了解,不要误用这个名词。圆寂乃是圆满寂静之法,有实证圆满寂静之法,才能够说有圆寂可说。
  好,我们再来回到今天的第三节的第三个部分,也就是说宗通的究竟成就必须要具足四种圆寂的实证。而这四种圆寂,也就是说四种涅槃。这四种涅槃是哪些?这四种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
  那什么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在说明我们的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在阿含里面是说“入胎识”、“如”、“取阴俱识”,乃至直接用“识”来说明这个第八识根本心、这个法界实相心、这个涅槃的本际、这个因果的所依。这个实相心祂乃是本来就存在的,祂有自己的体性,不是三界一切法的体性,祂是清净的圆满,乃至祂是具足涅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中道,无量无边的中道体性。能够实证这个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在禅宗说证真如,证得这个法界实相心,能够转依于如来藏,他就证得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而有余依涅槃是说什么?有余依涅槃是说,在二乘圣人当他证得了四果阿罗汉的时候,当他还没有舍寿入涅槃之前,他是还有微苦所依,他还在人间中来受完他这一期的受报。因为他还有微苦所依,但是他以他的解脱德来讲,已经证得了四果的毕竟地,能够证得了解脱的极果,舍寿后就可以不再在三界中流转生死。所以我们说还没有入无余依涅槃之前的阿罗汉,他是证得这个有余依涅槃。
  而无余依涅槃是说什么?就是说第八识如来藏祂独住的境界,第八识如来藏祂独住的境界是离见闻觉知,是远离三界法,祂没有任何一法的三界法可说。他在无余依涅槃当中,就是说祂如来藏独住的境界,这个是二乘圣人入无余涅槃以后所安住的境界——其实是方便说安住——那就是说如来藏的本来境界。
  而第四个涅槃,就是第四种圆寂是什么呢?第四种涅槃圆寂就是无住处涅槃。这个无住处涅槃唯佛才有,不通一切的外道,不通一切的凡夫,不通一切的声闻、缘觉,乃至不通一切的菩萨。唯佛才有实证无住处涅槃,不入涅槃而却有无余涅槃该有的功德;而二乘圣人证得无余涅槃,却没有佛的无住处涅槃。
  所以,我们先从第一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来说明。这个第一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大乘佛菩提别教的七住菩萨所证,这一个所证乃是不共二乘外道,乃至于二乘的无学都没有实证。因为二乘人他没有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心,他没有证得这个根本识,所以他只是听 佛的圣教,知道有一个入胎识,最后他舍寿以后不是断灭空。所以说,他依于 佛的圣教而断除了我见我执,而证得了第四果的阿罗汉果;但是这个定性声闻,他却没有证得了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这不是二乘无学所能证的。这第一种的圆寂,乃是只有别教七住菩萨以上才能够实证这个法。
  而第二个涅槃圆寂的法要是说什么呢?第二个是说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第二个及第三个是有余依涅槃及无余依涅槃。这在大乘别教菩萨当中,有的是有实证,有的没实证。怎么说呢?如果说有的菩萨,他在七住宗通明心的时候,他是有能力可以证得有余依涅槃的,乃至有的甚至可以证得无余依涅槃。为什么他在七住位的时候即可以证得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呢?这是说因为各个菩萨他的根性以及他学佛的历程、修行的过程不一样。
  譬如说二乘的无学阿罗汉,他因为发起菩提心回小向大而回入到大乘法中来修行,虽然他在声闻的解脱果,他已经证得四果阿罗汉;但是他在别教的实证当中,他却只证得了明心的法要。这时候他其实是有能力可以证得有余依涅槃,乃至无余依涅槃。因为他回小向大,能够回入大乘当中却不入涅槃,因此他是通教的菩萨,或者二乘回小向大的菩萨;他有能力证得但是却不入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是因为他已经进入到成佛之道当中。另外一种是说大乘的通教无学菩萨,因为过去没有因缘能够修学别教的法,而他因为有因缘进入到别教当中,而熏习了般若的知见,进而能够证入到七住位明心;但是他在回入别教之中的时候,在这之前他却已经证得了声闻的解脱果,这样的菩萨他也是有能力证得有余依涅槃乃至无余依涅槃。但是也有的菩萨他却不是这样,有的菩萨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他是没有证得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乃至他到了初地以后才证得,甚至有的菩萨他到二地乃至六地才实证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而因为众生的因缘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差别。
  然而这一切的菩萨统统都不取证无余依涅槃,所以方便说他不证无余依涅槃;其实他是有能力证入无余依涅槃,但是因为悲心而愿意成就佛道,而留惑润生。这个留惑润生的道理,乃是有很多的菩萨在初地的时候,其实祂已经最少可以成就慧解脱的功德;但是祂因为悲心,因为发愿成佛而留惑润生,留最后一分思惑,故意留最后一分思惑来润未来生的菩萨道行。这样子能够行菩萨道,而不趣入、证入无余依涅槃,所以说这是留惑润生来行他的菩萨道。
  所以,菩萨虽然有能力实证有余依涅槃以及无余依涅槃这两种涅槃,但是却因为悲心,却因为心量广大,却因为种性已经是菩萨的种性,所以他不是焦芽败种,他不取证于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他故意留惑润生,留最后一分思惑来行菩萨道,在三界中行菩萨道,来成就他的佛道。在这个过程当中,断除他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也来实证一分一分的所知障无边的上烦恼,能够让这个上烦恼断除。
  所以,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菩萨有能力实证,但是因为悲心,因为成佛的目的,而不去取证。而佛却是具足了这四种的涅槃,因为佛祂已经实证了法界实相心,明心见性已经究竟的圆满;而四种的涅槃不管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乃至佛的无住处涅槃,统统实证。虽然佛不入无余涅槃当中,但是祂连习气种子、分段生死的烦恼种以及习气种子全部都断尽了,根本没有任何一分的杂染种子乃至无明随眠都在里面,没有任何一分的无明随眠在祂的如来藏当中。所以,就算祂不入无余涅槃,也如同无余涅槃当中如来藏清净的体性;所以说祂断尽了分段生死烦恼障种,以及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已经断尽了。
  而这二障的断除,在每一个位阶会有不同的差别。基本上在初地菩萨就已经开始断除了烦恼障的习气种子,而这是定性阿罗汉、二乘阿罗汉所无法断的。乃至到了七地满心的时候,可以断尽一切的习气种子,甚至可以断除最后一分思惑而进入到八地,所以进入到八地中更而能够主要去断除变易生死异熟果种的修证上面。那到了佛地,这个变易生死异熟果种业也已全部的断尽,所以说虽然永远佛不入无余涅槃,但是也可以说祂已证无余涅槃。
  佛陀既然这样可以证入无余涅槃但不入涅槃中安住,这样而不入涅槃中可以利益众生永无穷尽,而不住一切处;因此说这个涅槃圆寂的功德实证,说为无住处涅槃。这个无住处涅槃乃是不共于外道,不共于凡夫,不共于二乘,乃至不共于一切的菩萨;这一个涅槃的实证乃是唯佛得证,唯有佛无上正等正觉才能够实证,这是佛陀的不共之法。具此四种涅槃的修证,只有唯佛才能具足四种涅槃的修证,也就是说唯有成就究竟佛,才能够达到宗通的究竟圆满。这样的具足四种涅槃、四种圆寂的修证,方名别教的妙觉如来,才可以说是圆教的“究竟即佛”。所以说宗通者,必须要具足四种的圆寂;能够实证这四种的圆寂,才能够达到宗通究竟的其中一个条件。
  接下来再来看,宗通要究竟必须具足四种法的圆满的第四个部分,也就是说要具足一切种智的实证。具足一切种智的实证,也就是要具足法无我的实证,具足无生法忍的圆满。
  法无我智的修证圆满,能够在十地的各个位阶能够去修证,而这样的修证必须要以菩萨的人无我智为基础、为依方能修证。而菩萨的人无我就是别教七住菩萨明心真见道,透过明心真见道以后,能够现观蕴处界的虚妄,也同时现观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无我性、中道性、离见闻觉知性、一切无量无边的清净体性,现观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种种体性。现观这些体性,能够进入到相见道位去修证;在相见道位的修证过程当中,能够一分一分的满足别教相见道位的功德,能够成就别相智。在真见道总相智的基础来成就别相智,而一分一分的圆满大乘人无我智的成就。在大乘人无我智的成就圆满具足以后,能够以这个为基础,才能够实证初地以上的法无我智,进而进修初地的无生法忍,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十地无生法忍。所以说都要以这个菩萨的大乘人无我智的实证为基础。
  而菩萨的人无我智与二乘的人无我智是有所相同,也有所差异的——有同有异。若说同者是说,因为菩萨能够同时在证悟第八识如来藏现观蕴处界无我相,二乘人他在断我见的时候,同时也可以现观蕴处界无我相,在这个部分来说是与二乘的无我智是有同。但是大乘菩萨的人无我智却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大乘的菩萨他实证了人无我智以后,他除了能够现观蕴处界的无我相之外,他同时也可以现观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种种无我体性,种种的无量无边的中道体性,种种无量无边的清净体性,这是不共于二乘的体性。而菩萨依此无我性,进而转而同时现观蕴处界空相,也同时现观如来藏空性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以这个亲证如来藏法为其根本,以这样来修证他的佛道,来完成三贤位所应该修习的一切智慧的般若中观智慧,能够成就了真见道与相见道的功德;依据实证真见道、相见道圆满的功德,能够在初地而满足了大乘见道所该有的一切功德,进入到修道位,成为见道通达位;而迈入到大乘修道位,于真正的实证无生法忍,有一分的无生法忍;再由一分的无生法忍地地增上,由初地的无生法忍的实证,二地的无生法忍实证,乃至三地、四地、五地到十地,最后能够渐次到达佛地,到达佛地的究竟圆满,来成就一切种智。
  所以,如果是通教的菩萨,他如果不是回心、回入别教当中来修证这个第八识无我如来藏的话,他终究是不能够进入到大乘别教七住位中,而能成就般若实相的智慧。虽然他解脱果的实证等同于初地菩萨或者六地菩萨:如果说他的解脱果他是慧解脱的,他的解脱果实证就如同初地菩萨的一般;如果他是俱解脱者,他的解脱果实证就如同六地菩萨一般。虽然他的解脱果实证非常的好,但是他毕竟没有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本心——涅槃的本际;因为没有实证,所以通教的菩萨最终还是不能如实的了知别教七住菩萨的般若中观智慧,更何况他能够了知诸地菩萨的智慧?既然七住菩萨般若中观的智慧他没办法具足了知,也没办法了知初地菩萨、二地乃至十地菩萨的一切无生法忍智慧,更何况他能够了知成佛所该有的一切种智的智慧呢?所以说,这个没有回心别教的菩萨,他因为没有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没有具足大乘人无我智的功德;所以他就不可能成就一分的大乘法无我智,也不可能成就究竟佛地的无生法忍、佛地的一切种智的智慧。
  所以,一切种智的智慧乃是成佛必须具足的。也就是说只有别教的菩萨,才能够实证少分的乃至多分的这些智慧,在还没有具足圆满之前,不名一切种智,名为“道种智”;而由初地道种智的无生法忍,二地道种智的无生法忍,乃至到十地,最后到等觉、妙觉,最后到达佛地的时候,能够具足圆满。
  而这些一切种智的具足圆满,就要断除烦恼障所摄的一切的烦恼现行以及习气种子随眠,也要断除一切所知障的无量恒河沙的随眠。而这些智慧的实证,却需要有前面的福德以及无量三昧的功德来搭配。而这四法,所以说福德的具足圆满以及无量三昧的具足圆满,才能够最后实证这一切种智,所以说这些的彼此的关系是互相含摄而缺一不可;不可以说,我具足一切种智,却缺乏了福德,缺乏了无量的三昧,乃至缺乏了四种涅槃的实证。
  今天时间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看!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