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
烦 恼 扰乱有情故名烦恼
第四节 烦 恼
烦恼是我见、我执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我见、我执的存在,就会有烦恼缠身,不得解脱。关于烦恼,《大智度论》卷七云:
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云: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
因此,凡是能扰乱众生的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不论众生爱乐与否,都是烦恼。烦恼能障碍众生熏修无我智慧,使得众生沉沦生死轮回。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众生最根本的烦恼有六个:
一者贪,包括欲贪、有贪。欲界有情贪著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为欲贪;色界有情贪著色身、天境及定境,无色界有情贪著定境皆为有贪。贪能令有情迷恋三界,不思解脱。人类的很多痛苦来源于过度的物欲追求,如是寻求满足物欲的过程,令人身劳、心劳,身热、心热,身焦、心焦。
二者瞋,是指欲界有情于不顺己意之逆境,产生恼怒、怨恨等心行。瞋能令有情身心热恼,造诸恶业。诸烦恼中,对大乘行者而言,瞋的危害最大。故云宁起百贪心,不起一瞋恚,以违害大慈,莫过于瞋故;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三者痴,是指三界有情为无明笼罩而不明事理,愚痴无智,一切烦恼因痴而起。
四者慢,是指有情比较自他之胜劣而生起轻视他人之骄慢,或者生起己不如人之自卑。慢有慢(对自己超胜于他人或与他人相等之客观事实,心中生起优越感)、过慢(自己与他人相等,却以为自胜于他;自不如他,却以为自与他等)、慢过慢(自己不如他人,却以为自胜于他)、我慢(于五蕴之任一蕴执为我、我所,恃彼而起慢心)、增上慢(未证果而谓已证,未断烦恼而谓已断等)、卑慢(自己虽超胜于他人,却生起自不如他的自卑,或者能而认为不能,譬如学人认为自己不配做菩萨,不敢学习甚深法,也是卑慢之一种)、邪慢(无德谓有德)等多种。对于高慢,应知谦受益,满招损;对于卑慢,应如理纠正,以发起菩萨的大心。慢能障道,也能引生其他烦恼。
五者疑,是指有情对佛教所说之迷悟因果之理,犹豫怀疑,无法心得决定。疑能令人于佛法裹足不前,徒耗光阴。
六者恶见,是指有情于佛教正理产生错误的见解,包括五种:身见(我见)、边见(断见、常见)、邪见(狭义是指拨无因果,广义是指各种错误的见解)、见取见(坚认自己的低劣乃至错误的见解比他人的正见还要殊胜,能引发斗诤)、戒禁取见(信受非法的禁戒以为能得解脱)。贪瞋痴慢疑再加上五恶见,称之为十根本烦恼,也称十使。使有驱使之意,十使能驱动众生在三界中生死轮回。
十使中,恶见是有情在认知(见解)方面存有错误而引发的烦恼,所以又称为见惑。见惑是见所断烦恼,见惑因为是在有情认知方面、在观念方面存有错误,较易纠正,只要舍弃了错误的认知、观念,而坚持正见即可,故见惑是可以顿断的。见惑的核心是我见,若我见断除,其他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也就随之而断了。因此,恶见五使又称为五利使。
十使中的贪、瞋、痴、慢、疑,是有情基于恶见而产生错误的行为所引发的烦恼,故又称为思惑。思惑习气坚固,难以转变,是修所断烦恼,通常要在见道以后,长期地历缘对境精进修行才能次第断除,故思惑又名五钝使。
佛教除了十使以外,还有五盖、五结、九结的说法。
盖,也是烦恼。五盖中的贪欲盖、瞋恚盖、疑盖,即是根本烦恼中的贪、瞋、疑;睡眠盖是指众生沉溺于睡眠,心智昏昧;掉悔盖,掉是指众生在修习禅定或者专心思维佛法时,生起了和修行无关的杂念,悔是指众生面对自己的过失心中懊恼不已。掉悔与忏悔不同,忏悔是如理地思维自己的过失,诚心悔过,不复再犯;掉悔是沉溺于过错的得失、计较中。
结,能系缚有情不得解脱。五结包括:贪结,瞋结,慢结,嫉结,悭结。九结包括:有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
烦恼若广说有更多种,如《成唯识论》就说有一百二十八种,其实都是由十种根本烦恼细分出来的。
十根本烦恼等属一念无明所摄之烦恼,一念无明断除了,生死轮回也就解脱了。除一念无明所摄烦恼之外,还有一个上烦恼,是由无始无明引起的。上烦恼来源于众生不知不证法界的实相,上烦恼只障碍成佛,不障碍解脱生死。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

 

 
 
2018-07-22 回复:0  浏览:497
下一篇:
因果、业报、轮回
上一篇:
我见、我执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