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由于密宗向来侧重观想,上师相应法亦循其次第,依观想成就与否评断学人的修持程度。为了切实让学人心里真的认为上师与 佛无二无别,需要反覆加强观想。强调观想须至极细微之程度,全身各部份都要仔细观想,不然便缺乏功效!陈健民先生指出:
『在密法里,观此身是外层的修法,并且全身各部分都要仔细地观想,并且与空性圆融。甚至每一微细毛髮也要证空,并且观想成是中空透明的。内层的修法则指咒语之念诵与观想。』
(佛教禅定 实修体系,陈健民口述,康底帕洛笔录,林钰堂、张淳焠汉译,p.357)
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陈介源先生指出,密法强调观想以证得无相无分别之法,与显教的修行层次有著极大出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认为依觉知心想像而有的佛身成就时,便等同与 佛无二无别的修持方法,绝对是一种对的错会。这种观想,无论微细到多么彻底的程度,不能外于意识境界,仍是有相之觉观。将有相觉观认作本来即无相无分别之实相法,乃是一种严重的谬误,与 佛开示的内容不符。恭录《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之内容:
『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
所谓观想,亦即觉知境界之一。知形色、知苦乐、知境界等感受,无论锻鍊得再如何细腻,本质上仍是生灭剎那无住之法。所以经见闻觉知想像而来的身体,无法成就佛身,以佛身非断灭故。密宗谓观想完成时即成就佛身,不应正理。
再者,密乘行者所观想之佛身,无非是由意根末那识作意,经六根(扶尘根与胜义根)所摄之法尘,进而产生的眼识乃至意识。故说眼识乃至意识等识阴境界是无常生灭之法,是被出生的法。眼识乃至意识既是无常断灭之法,如何能将生灭不住的无常法视为证得恆常不变易实相法-如来藏呢?恭录 世尊《杂阿含经》开示: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繫著,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繫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迴,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復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復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繫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迴,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復如是。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復如是。』
世尊向开示道,因执著色、受、想、行、识等诸法,认为是真实不坏我之缘故,正是产生繫著无法超脱生死之成因。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皆为无常法之故,无论色等五蕴是粗、细、好、丑、远、近…,本身都不是真实不坏的实相法。如此将观想后的意识境界当作真实不坏之法,是一种将玄想后的影像认作实相法的错误见解。 世尊早已在《杂阿含经》破斥过这种邪知见:
『「诸比丘!何等为见谛圣断上众邪,于未来世永不復起?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行即是我,我即是行,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是我所,或见想、行、识即是我,见色是我所。』
…「云何见我中识?谓色是我,识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识在中住,是名我中识。云何识中我?谓色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受、想、行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识中我。」
认为上师相应法可依于观想获致加持证悟者,徒然落入见闻觉知的五蕴境界,而五蕴实非所证之标的故,谓此法乃认取意识思维结果以为常法之误解。意识本身不过是依意根、法尘因缘和合而成之无常法,如是之法决非实相法故。 世尊于《杂阿含经》开示:
『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
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陈介源先生指出,世尊在《杂阿含经》中明白开示,所有意识,无论深细,一切都是由意根、法尘因缘和合所出生。因此,从眼识乃至意识,从眼根乃至意根,皆不应执取视为真实不坏之法。所有从五蕴衍生的我见、我所应渐次厌离弃捨,才能获得解脱。五蕴生灭既非真实,又何况是由五蕴间接出生的观想影像呢?密宗不顾世尊圣教,背道而驰,鼓励学人求取五蕴境界,贪著五欲,执为实有。犹如密续经典《阿阇黎大曼荼罗灌顶仪》所云:『汝于贪欲处;莫生厌离心。』者,所说不应佛理,恰为导之一例。(採访组报导)20160310
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
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