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1年朗达玛死后,王子朗德•沃松和赤德•雍登,各自占据一块地方,为了争夺王权,双方长期混战,吐蕃大乱,史称为“伍约之乱”。公元869年,吐蕃奴隶平民起义。公元877年,义军攻占山南雅隆河谷,掘毁赞普王陵,赞普王室后裔四处逃亡,吐蕃王朝灭亡。从此西藏逐渐步入封建社会。从公元877年吐蕃王朝灭亡,至公元1231年,元朝将吐蕃统一于祖国,期间共393年,史称“吐蕃时期”。西藏密宗在吐蕃时期,主要的表现是通过上、下路弘法复兴起来,并由此产生了几个大的教派。
自从藏王朗达玛公元841年毁灭喇嘛教以后,经过137年,西藏都没有密法,喇嘛教称之为“黑暗时期”,直到公元978年,鲁梅等人从康地(青海)又将密法戒律等回传到藏地。喇嘛教从康地回传到西藏,这一条路线称之为“下路弘法”。
朗达玛的后裔在阿里成立古格小王朝,并委派仁钦桑布等人去印度学法,仁钦桑布学成后回到阿里大量地翻译了印度密教的经典。西藏喇嘛教史上把仁钦桑布当作一条界线——吐蕃时期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旧译密咒派”,自仁钦桑布以后所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新译密咒派”。仁钦桑布因此成为后弘期著名的大译师。密法从阿里传回卫藏,这一条路线称之为“上路弘法”。
自上、下路弘法以来,密宗在西藏空前繁荣起来,甚至超出前弘期的规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西藏王臣记》记载:“当是时,出现一类骑鼓腾空,炫奇矜异之人;尚有十八部阿惹谟班第等各种派别,或持械杀人,或恣意酒肉,或纵情淫乐。至于佛教律制,别如前述,已有喇钦布等传持宏广,惜前宏期中诸班智达所立法规,大都坏失;而新来之班智达堪为准绳者,又为数不多。于是藏地法师遂各从所好,创立宗规。”
针对这种混乱情况,公元1042年印度僧人阿底峡被邀请到了古格,后又去了卫藏,传法收徒,期间阿底峡系统地整理了喇嘛教的教法,整饬了喇嘛教的混乱现象。
阿底峡,孟加拉国达卡人,生于公元982年,卒于1054年,义译称“吉祥燃灯智”,曾随香蒂巴、那若巴等印度密宗大师学法,他曾是印度密宗超岩寺的主持之一。
阿底峡在古格的活动包括、译经和著述。阿底峡把喇嘛教的教义加以系统化,并写了一本《菩提道炬论》献给绛曲沃。《菩提道炬论》提出三士道和显密并重的观点,这部译成汉文仅两千余字的著作日后成为藏密的纲领性文件,又被宗喀巴吸收发挥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从法尊翻译的《阿底峡尊者传》以及《道炬论本释》《中观要门论本释》可知,阿底峡所传显教的核心内容是月称的应成派中观见。在《菩提道炬论》的最后,阿底峡推崇密教,认为密教高于显教(佛教)。阿底峡所传的密法主要是四部瑜珈——事部、行部、瑜珈部、无上瑜珈部。阿底峡对喇嘛教的发展贡献极大,故后世喇嘛敬称他为“救主尊者”。
喇嘛教教法在藏地复兴以后,直到现在约一千余年,传法活动从未中断过,这一时期相对前弘期而言,称为“西藏密教后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