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藏传
论三皈正受和四皈邪受 三皈依与四皈依
论三皈正受和四皈邪受
———破佛医易网慧彬关于“皈依正新上师”四皈依的谬论

一、什么是三皈依
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受了三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是佛教徒,故学佛的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的问话中说:“若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者,应当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什么意义呢?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托,依止;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是名为皈依。在所皈的境——三宝方面来说,皈依即救护义。学佛的人,为了解脱三恶趣的怖畏,和流转生死的痛苦,皈依三宝,仰求救护,就必须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好好的向佛陀学习,奉行教法,亲近僧众,深信因果,自然能远离恶行,而得到到救护。

二、佛、法、僧三宝为真正的皈依处

佛法中真正的皈依处,唯有三种:即佛、法、僧,除此以外别无皈依。
(1)初学佛者皈依三宝时,先皈依表相三宝。表相三宝者即是世俗三宝也,依世间蕴处界身及相应法而说三宝故。世俗三宝者所谓:泥塑木雕,黄卷赤轴,剃发染衣。此有大小乘表相三宝之不同
(2)皈依出世三宝者,谓修学佛法以后,已能理解出离生死轮回之义理,虽未能作深入观行,已知出世间法之义理,如是皈依出世三宝,亦名皈依表相三宝。所谓出世三宝者谓:释迦化身,四谛八正,证果圣僧。此唯小乘法中有之,即是皈依二乘三宝。如是,义如文辞,有智之人思之可知,不作语译广解
(3)皈依胜义三宝者,谓修学大乘佛法以后,求证法界实相,欲得般若实智,非唯解脱智之实证;如是闻法已,心爱乐之,愿欲随从修学,先行皈依,犹未得证,是名皈依胜义三宝之表相皈依。
在大小乘的经论中,说到所皈依三宝的主体时,都说皈依佛宝,是皈依佛的法身。皈依法宝,是皈依清净寂灭的涅槃(灭谛)。皈依僧宝,是皈依圣僧自证的无漏无为法,以上皈依,也名实义皈依。
还应该知道,皈依佛,是皈依一切佛;皈依法,是皈依一切佛所证的涅槃法;皈依僧,是皈依一切佛弟子。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说:
“问:皈依佛者,为皈依一佛?为一切佛耶?……
答:应作是说:皈依佛者,皈依一切过殑伽沙数量诸佛。……
问:皈依法者,为皈依自相续诸蕴灭耶?为皈依他相续诸蕴灭?为皈依无尽数诸蕴灭?……
答:应作是说:皈依自他相续及无尽数一切蕴灭。……
问:皈依僧者,为皈依一佛弟子?为皈依一切佛弟子耶?……
答:应说皈依一切佛弟子”。

三、三皈依不成,一切戒不得

三皈依,是一切佛戒的基础,如果不受三皈依,一切戒不得。如果破了三皈依,一切戒也失去。《优婆塞戒经》云:
“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复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为优婆塞。
若有说言:‘先不皈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皈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见足。
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云何得戒?实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斋法若不具受,虽不名斋,可得名善。”
语译:如果有人能够皈依三宝之后,虽然没有立即受在家戒,但是却能够断除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虽然尚未在家受持学处如法而住,此人也可以称之为优婆塞。
如果有人说:‘没有先皈依三宝就去受戒,这样的人是不得戒的、没有戒体的’,这个道理并不正确!为什么呢?就譬如我释迦牟尼佛先前所说:‘善来比丘!’这句话说完,虽然他没有皈依三宝,但他当时发须自落,袈裟着身成为阿罗汉,而已经具足【道共戒】了。
或者有人说:‘如果不具足受戒,只受持少分戒,这样就不得戒体,八戒斋法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道理并不正确!为什么呢?如果说不具足受五戒,就不得戒体的话,那希求三界中后世诸有、少分受戒的优婆塞,怎么能得到戒体呢?实际上是可以得到戒体的,但是不具足受持罢了。
又如八戒斋法,如果已经受持五戒的人,不受其余三戒成为八戒,虽然不能称作具足斋法(不非时食,称为斋),可以称之为善,因为不失五戒、仍持善戒的缘故。
律典《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
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斋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
答曰。一切不得。若欲受五戒。先受三归。受三归竟。尔时已得五戒。
语译:有人问:如果不受三皈依,能得五戒吗?如果不受三皈依,能得八关斋戒吗?如果不受三皈依,能得十善戒吗?如果不通过对三师七证白四羯磨,能得到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吗?
答:一切戒都不能得到。如果想要受五戒,先受三皈依,受完了三皈依,那个时候才能得五戒。
故知想要求受一切戒,应该先受三皈依,此三皈依为一切戒之根本,不应破失。如果已经破失三皈依,一切戒皆失去,则与俗人无疑,虽然现居士相、出家相,实质已非佛弟子。

四、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
总能在各种场合听到某某法师是我的皈依师,或者说我皈依某某法师。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如法的。皈依僧,所皈依的对象是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以及表相僧。僧宝,是一个集合名词,代表很多人的意思,并不是指某一个僧人,或者某一个道场的僧众。
我们去寺庙、道场,找出家人求受三归五戒,其实并不是皈依给这个受三皈依的师父,也不是向这个道场皈依。皈依僧,是皈依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僧宝,而不是某一个出家人。这个给人受三皈依的出家人,只是一个证明人,由他证明这个来求三皈依的人已经皈依三宝,如此而已。
求受皈依者皈依的是一切的三宝,并非一师一派。而现在通常一经皈依仪式之后,便自觉不自觉产生了“某某是我的皈依师”、“某某是我的皈依徒弟”之类的错误认识和言论。
由上可见,佛医易网的慧彬要求佛医群里的师兄 “皈依正新上师”完全是邪知邪见。

五、什么是四皈依
四皈依。是西藏喇嘛教于佛、法、僧三宝之上,更置一喇嘛(上师),皈依此四宝称为四皈依(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四皈依,本来不是佛教的一个说法,但是现在由于密法的流行,而使得这个词得以广泛地流传。下面从多个角度来讨论四皈依是否如法的问题。一切想要求受三皈依成为佛弟子者,应该了知。

六、无需安立四皈依的原因
    藏密喇嘛教妄称佛教,在论及四皈依的问题时,由于拿不出明确的佛经依据,就以《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最上乘金刚大教王经》、《佛说般舟三昧经》、《佛说瑜伽大教王经》、《苏悉地经》、《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等经典中记载的“重师”偷换概念,其实,“重师”是指对师尊的尊敬,并非等同“应皈依于师”的概念,这彼等喇嘛教徒所罗列之以上经典中,无有一处曾教导四皈依(皈依上师、佛、法、僧),而且,在其中的《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佛说般舟三昧经》、《苏悉地经》、《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还是非常明确地教导三皈依的。具体如下: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有“时阿阇梨与弟子受三归依。忏悔罪障回向发愿。乃至弟子以身命布施发大菩提心。即说三归伽陀曰
我今归敬于三宝 我佛旷劫超三有
妙法能除烦恼根 获成圣众离欲尊
我昔所作诸罪业 今对三宝至诚忏
回施功德利群生 誓愿求证菩提果 ”
“阿阇梨先下粉。然后令弟子同作第一结界地。第二与弟子受三归。第三令弟子入曼拏罗。第四作发送法。”的明确教导。
《佛说般舟三昧经》有“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于佛归命于法。归命于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示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不得有贪心。”的明确教导。
《苏悉地经》有“即应如法作诸事业。而念诵之。当须作曼荼罗。常念诵既疲。当须转读大乘经典。或作制多诸余善事。常不废忘。应须三时归依三宝。三度忏悔诸余罪业。三时发菩提心。若如是者。当得成就。”的明确教导。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有“今当诚心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如是三说。今当尽形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从今尽形。不杀不盗不邪淫。是身善业。不妄言两舌不恶口绮语。是口善业。不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意善业。是则名为十善戒法。”的明确教导。
由此可见,藏密喇嘛教所罗列出“能够证实四皈依是清净佛法”的佛经里,未有一处法义在教导皈依时作“应受四皈依”,而有多处法义在教导如何皈依时作“应受三皈依”。因此得知,藏密喇嘛教的四皈依未有佛经依据,不符合圣教量。
2018-11-08 回复:0  浏览:523
下一篇:
道教和密宗 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1999.7月出版 )
上一篇:
关于密宗神秘的活佛转世揭秘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