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56集 识食与八背舍(一)

   日期:2018-07-16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74644    
核心提示:正旭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识食与八背舍”。识食的意思是说:纯由本
正旭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识食与八背舍”。
识食的意思是说:纯由本识心中所现的法作为祂的食,用来维持祂的身命,这是第八识自身的识食,完全不依靠外法为食而保全生命的存在。佛陀在《长阿含经》卷20开示说:【何等为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天,是名识食。】在《起世经》卷7又说:【何等众生以识为食?所谓地狱众生及无边、识处天……等。此诸众生,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地狱众生存在的事实,一直是某一位法师极力反对的,他私心中认为地狱的说法,是后来在大乘经中才提出来的说法,只是圣人方便劝善的施设而已,不是真的有地狱存在。但是在四阿含中就已经有地狱的说法存在了,而且说得很详细,并且是在最早结集的《长阿含经》中所说,确实是佛陀的亲口宣说,不是后人杜撰的;而且在许多确定为佛说的阿含诸多经典中都有说到,不是只有一部阿含的经典有说到地狱的存在。
地狱众生都是以识种为食而生存著,都不依靠物质色法而来保持其果报身、业报身。当地狱众生的恶业果报还没有偿尽的时候,共业众生的地狱业报都是依附于原有的世界而存在的;就像是无色界众生虽然没有形色,也还是依附于原有的欲界、色界的世界而存在著。当这个世界所有众生的业报已经尽了,地狱就毁坏而不存在了;纵使他们的业报尙未报尽,可是这个世界有情因为世界毁坏而转生到他方世界的时候,还没有偿尽果报的地狱众生,也会随同著转生他方世界中的地狱继续受报。
地狱众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属于内相分中的生活,不是依外在的世界物质世间的色法而生存的,所以都属于内相分。也正因为都是内相分,所以痛苦就可以痛到无量无边,远远超过人间的痛苦而不会闷绝,只有死亡而又重新再出生地狱身。也因为他们都是以识食而存活的,不是依外在的色法而存活的,所以他们都是依恶业种子而报得恶受种子的流注,所以色身都很广大,受苦就可以无量无边,可以远远超过人间很多倍而实现因果律。
地狱众生的色身、生活环境既然都是属于内相分,所以纯依识种、业种的流注为食,以维持其生命状态。这样子的境界,就如同在梦中一样,但与梦境有所差异;梦中境界如果极为恶劣,导致极为痛苦或者极为惊惶的时候,便会醒来,脱离梦境便可以离开痛苦,不会永远承受很重大的“身觉”,还有精神上的痛苦;在还没有醒来的时候,梦境很真实,众生在梦境当中不知是梦,便在其中感受种种色身及心灵上的痛苦,还有快乐。然而地狱之中,没有睡眠这样的事情,地狱境界也不是睡眠的境界,所以没有醒来离苦的时候。
地狱众生因为业报的缘故,恒常受种种痛苦,因为其中的苦有重、有轻,从极重的苦受来说较轻的苦受为无苦;但是不论他所受的苦的轻重,都没有醒来离苦的时候,只有极重的痛苦没有办法承受而死亡的时候,可以短暂地离苦;然而果报未尽的缘故,本识中流注业种现行的时候,业风吹起又再活转过来,继续承受种种身觉及心理上的苦痛。这是阿含诸经中开示世界悉檀时,佛陀所说的事实。因为纯以识种的流注为其生命中的食,藉以维持地狱众生的生命形态,所以说地狱众生唯有识食。
地狱众生识食的境界中,本来也有触食、念食,譬如地狱众生在火热地狱的时候,身体受到极不可爱的热触,这也是触食;由这样的缘故,就常常思念清凉的树荫,这就是念食、意思食。然后走到树下,正想要享受清凉的身触的时候,树叶就突然变成刀剑,向下刺入地狱众生身中,让众生受诸苦痛,这也是触食;因为这样的缘故,地狱众生又开始思念,在广阔的旷野当中没有树的地方,这也是念食、意思食。虽然有这种念食、触食,但因为地狱众生在地狱当中,纯属受报而不是熏习,所以不说地狱众生的意识与意根有触食、有念食,所以说地狱众生是识食者。还有眼识的食,是说色尘的粗略相;乃至于身识的食,是说细滑触的粗略相;那么意识的食,是说五尘及法尘的粗相、细相、还有极细相;意根的食,是说法尘上的极为粗略的相;如来藏的食,是说七识心一切熏习所成的种子。
那么识食与八背舍有什么关系?依照前面所说识食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意识心如果住在初禅到四禅的等持位的境界当中,那么这四种禅定境界就已经成为眼、耳、身、意四识的食;如果是住在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等定境当中,就没有眼、耳、身识的食,纯是意识与意根的食;要是住在无想定或灭尽定当中,就成为单有意根的食的境界。如果是有意识的食,那个境界一定是三界有的无常法,所以说四禅八定境界全部都是属于三界有的境界,并不是出于三界外的涅槃境界;由于这样的缘故,佛陀说应修八背舍,成为俱解脱。
无想定这个境界,是色身我见未断的人,虽然知道应该灭除意识觉知心而进入涅槃,但因为不知道或不信有本识常住不灭,恐怕堕入断灭的境界当中,所以保留色界天身而去灭除意识觉知心,误以为这样就是无余涅槃境界。其实无想定中意识虽然不现行,但是仍然有意根的意思食这样的法相存在,并不是说这样就没有食相,所以仍然是三界有的境界,并没有脱离三界生死法。所以真修阿含解脱道的人,应该知道八背舍的道理,以免错误的将三界有为的境界当作已出三界的境界。
想要修八背舍的人,应当次第而修,所应当修的内容就是先修远离欲界识食。佛陀在《中阿含经》中开示说:【云何比丘心不住内?诸贤!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识著离味,依彼、住彼,缘彼、缚彼,识不住内。】(《中阿含经》卷42)这一段经文是说初禅的境界相,虽然是离欲界之法,舍寿后不受生于欲界中,而说离欲界生;除非是初禅的退失者,否则都名为离欲界生而得初禅喜乐的禅定,简称离生喜乐定。发起初禅的人,并不是单有轻安、一心的境界,而是必定伴随著胸中的乐触;如果没有伴随著胸中的乐触,最多就只是证得未到地定,绝对不是已经证得初禅。
一般人其实都是属于欲界定,因为在欲界定当中已经有了轻安跟心一境性了,而这样的轻安跟证得初禅所得的轻安,其实是有差异的。而到未到地定中,则是进一步舍离轻安觉受,住于未到地定中的时候,并不返观自己住于心一境性当中。如果只有心一境性而没有得到身乐,公开说已经证得初禅,这也是未证言证的一种,罪虽然不及大妄语业,但也是不轻。已经确认具足获得初禅的五支功德时,也就是觉、观、喜、乐、一心,才可以说是亲证初禅的人。如果确认已经证得初禅而不退失了,就可以说自己是已经证得初背舍的人,已经背舍欲界五欲贪爱而成就离欲界食的缘故。然而因为初禅中仍有涅槃外法,不属于涅槃境界,所以说是住外而不住内,所以说仍然被初禅的境界所系缚,不住于内法中。
离欲界食以后,得到初禅,还应该舍离初禅觉观境界中身识与意识的食。佛陀在《中阿含经》卷42中开示说:【诸贤!比丘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识著定味,依彼、住彼,缘彼、缚彼,识不住内。】初禅中的觉与观,不离色、声、触三尘,还有眼、耳、身三识的存在,仍然是三界中的愦闹境界,不是寂静的涅槃境界;这种境界相,也是无常法,依于色界身、色界定、意识心而有,所以须背弃而远离之,所以需修第二背舍。
第二种背舍修习成功的时候,就可以发起第二禅,背舍了初禅;在第二禅等至境界当中,灭了眼、耳、身识,不了别初禅中的色、声、触三尘,所以只有剩下意识觉知心住在二禅定境当中,这时候已经能远离五尘中的觉与观,此人虽然仍在欲界,而不住在欲界的觉观当中,所以名为无觉无观三昧;这个定味胜妙于初禅,心中大喜,所以名为喜。当他出于定境之外,就会自然的住在初禅等持位中,身中也如同初禅一般出现胸腔中的身乐觉触,因此名为定生喜乐。他已经背舍了涅槃外的初禅境界,成就了第二背舍。然而乐著于二禅境界的人,仍然不是真实的涅槃境界,仍然是涅槃外境,所以说此时识住于外,不住于内。
接著进修三禅,佛陀在《中阿含经》开示说:【复次诸贤!比丘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识著无喜味,依彼住彼,缘彼缚彼,识不住内。】(《中阿含经》卷42)已见道的人,如果已经了知第二禅中的过患,就便修舍,舍离二禅境界,心无所求;由于这样的缘故,背舍第二禅境界,不住在二禅等至当中,住在二禅后的未到三禅地的定境当中,意识觉知心已经确实舍弃二禅境界而没有执著时,就可以发起第三禅境界,正念、正智而发起身乐类似初禅,但更微细而胜妙,更觉得安适寂静;这就是诸圣所说已舍二禅境界后的心中境界,念念向意识心中安住。这时候意识觉知心虽然没有二禅定境中的大喜,已背舍其中大喜而住于三禅中;这时候如果不知道三禅的过患,转而被三禅所系缚,不能前进涅槃内法。这时候,已证解脱果的佛弟子加以观察三禅仍然不是涅槃内法,所以说此时识住于外,不住于内。
接著进修第三背舍。佛陀在经中开示说:【复次诸贤!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识著“舍及念”清净味,依彼住彼,缘彼缚彼,识不住内。】(《中阿含经》卷42)三禅境界既然不是涅槃内法,如果想要证取涅槃内境,还是应该舍离。三禅境界中也有苦,恐惧三禅快乐境界得而复失,所以知道三禅境界不可以常保,是无常法;既然知道是无常法,就应当舍;因此修第三背舍,背舍三禅。背舍三禅境界之后,身乐已经灭了,三禅已舍的缘故,身乐无常恐惧的苦也就随之而灭了,极微细的念想也不存在,对于三禅境界已经无所贪爱;由这样的缘故,灭除喜、忧,处于不苦、不乐,舍一切身觉境界,亦舍离种种念想,凡所有念都是想要清净的,远离境界而安住,这就是第四禅境界;此时息脉俱停,心得寂静。然而此时仍然不是涅槃内境,因此必须修第四背舍。
佛陀在《中阿含经》卷第42中开示说:【复次诸贤!比丘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识著空智味,依彼、住彼,缘彼、缚彼,识不住内。】于第四禅中观察色界之法,缘于意识心之色界定境,而由微细的四大所成,所以有色界身、心;凡有色之法必定无常、有灾患,所以再修背舍,弃背第四禅境界而转入空无边处,成就空无量处无色界定境,成就第四背舍。此时已背舍第四禅境界有,但是转被空无边处系缚,此时意识觉知心爱著于实证色空的世俗智慧,贪著空无边处的法味,住于空无边处而被系缚,仍然不是涅槃内境,所以说识住于外。
各位菩萨!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