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苍天有眼(连载22)----郭正益老师

   日期:2018-07-14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32539    
核心提示:  第二章《金刚顶经》于谭崔密教的地位和经文脉络之解析  第一节《金刚顶经》于谭崔密教的地位  《金刚顶经》是由来到大唐
  第二章《金刚顶经》于谭崔密教的地位和经文脉络之解析
  第一节《金刚顶经》于谭崔密教的地位
  《金刚顶经》是由来到大唐国土的谭崔密教僧侣不空所翻译的。不空的全名是“不空金刚”,他在一生之中所译的经卷数量相当多,总数超过一百多卷。不空在唐朝开元时期致力于密教的密续典籍翻译,是当时三位推弘谭崔密教的关键人物之一。得力于这三位推手的积极运作,使得谭崔密教在唐朝开元时期呈现了异常蓬勃发展的新兴气象。其中,不空尤其藉著神奇灵异之有为法,炫惑了整个朝廷,得到皇帝大加赞赏,因此谭崔密教在受到朝廷尊崇礼遇的情况下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谭崔密教的重要典籍之中,有所谓的“三部密经”和“五经二论”1 的说法,其中“三部密经”是包含在“五经二论”之中。这“三部密经”,即是《苏悉地经》、《大日经》,以及《金刚顶经》。此三部密续的重要性可以从目前CBETA的密续分类窥见端倪。CBETA 将其他的密续典籍依照这三部密续来作系列归类,看哪一本密续是归属于《苏悉地经》,哪一本则是属于《大日经》,哪一部是属于《金刚顶经》,如是来作划分。如是以此三部密续为根本,生长出其他的密续枝枒,因此这三大部的典籍是现今《密教部》密续中最重要的三大部,对于谭崔密教的重要性,自是不在话下。注1 陈士强,《佛学研究》1997 年00 期,〈纯正密典研究〉。纯正密典的代表作,历来有“五部秘经”、“三部秘经”、“五经二论”等不同的说法。“五部秘经”,指的是《大日经》、《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金刚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也有的用《金刚顶瑜伽略出念诵经》代替《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而成五部)。“三部秘经”指的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五经二论”,指的是在《大日经》等五部秘经的基础上,加上《发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二论。http://www.cnki.com.cn/Journal/F-F5-FXYJ-1997-00.htm 是这期刊的目录。原文则可以在此位置找到:http://www.cunde.org/oth/1/oth1_05.htm《苏悉地经》是《苏悉地羯罗经》,《大日经》是《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经》就是《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发菩提心论》是《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五经二论”所说的五部密续经典是《苏悉地经》、《大日经》、《大毘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金刚顶经》、《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也有用《金刚顶瑜伽略出念诵经》,代替《大毘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而构成五部。“五经二论”中的“二论”就是《发菩提心论》和《释摩诃衍论》,这两部论典是谭崔密教伪托佛教龙树菩萨之名的创作;此《释摩诃衍论》之辩证已经由平实导师于《灯影》一书中的〈附录:关于《释摩诃衍论》作者之考证〉一文辨明此论绝非是龙树菩萨所作。密教藉由初始的“密咒”渗透到佛教之内。它先结合了印度本土瑜伽教派的咒术、各种钩召呼唤鬼神护法的咒术,以及当时流传在印度各个族姓部落的咒术,如是大杂烩地集成而加以撷取成为自己独特的密咒,并以这些密咒作为谭崔密教之间的表信,将这些佛门之外的咒语直接演变成可以随著佛经和佛教来流传的“佛教的伪密咒”。
  针对许多广为人知的原有佛教经典,谭崔密教充分利用这些典籍在佛教已广为流传的优势而将“伪密咒”夹杂其中,以达到渗入佛教之目的。谭崔密教所采取的作法是在原有的教典上,增加密咒或作某些情节上的删改,使谭崔密教所尊崇的咒语融入到佛教经典之中,如是制作出属于谭崔密教体系的新版本“佛教”经典。
  如是完成的崭新版本,透过抄录复制,有计划而且大规模地加以推广,当各个不明就理的佛教佛寺都拿到并运用这些复制品后,密教人再将原来藏于寺院中的正版典籍予以携出丢弃或直接以此复制品取代,就可以李代桃僵而取代原有的佛教经典版本。在当时佛经还是相当缺乏的年代,佛经总是要透过手写抄录而加以流传,各版本之间有所差异也是司空见惯的情形;谭崔密教如是的作法获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让佛教的原始版本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就原有佛教经典和经过谭崔密教编辑后的版本来作比较,两者所使用的文辞相当雷同,然而彼此重要的差异是在于新增了谭崔密教所编纂的密咒,这有些部分是在原有的佛教典籍之中并不存在的。
  有的谭崔密教典籍则是采取了重新编辑的方法,先撷取佛经中的某些部分作为重新剪辑的素材,经过汇编、加上密咒之后,变成一本新的谭崔密教典籍。由于佛教经典范围很广,所谈论的人物、法会地点以及所发生的事情,各各不尽相同,因此如果没有考虑周详而贸然将这些所采集的素材汇编在一起,便会造成前后情节落差太大而产生不合理之处。然而,这些当初仓促制作完成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它本身的密咒,这些密教典籍的编辑过失往往会被当时的密教人视为无关紧要的细节而予以忽视,因此也就流传至今。
  《苏悉地经》与印度教的结合
  谭崔密教初始皆以佛经的体例夹杂密咒的推弘作为编纂的原则,到了后来,密咒的盛行导致了“纯密教典籍”的产生,由此而有了《苏悉地经》的问世以及相关仪轨的典章出现。这样的密续典籍是以明确地弘扬密教的密咒为主体,并且佐以佛教的名相,以及掺杂若干印度教的仪轨、修法,加以揉合成一部新的密续典籍。
  作为新时代的密教典籍,密教人已经不是停留在当初的抄写、插入、编辑的方式,而是试图建立一独立法义信仰的主体,以号召更多的信众,而非只是想永远跟在大乘佛教的身后。这个走出佛教的思惟启动了不一样的发展,在这些系列的典籍之中,罗列出来的印度教的修持、修法、仪轨、行门确实是五花八门,并且都藉此编纂的因缘而进入后来的佛门中。这些印度教的行门广为谭崔密教人士所熟悉与理解,而佛经的甚深义理在不容易被一般人理解的情况下,渐渐地被束诸高阁,能够理解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佛经被谭崔密教的密续所取代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密教人开始喊出“密咒大乘”的口号,“密咒”和“大乘”的结合被哄抬成为凌驾于原有的“佛教大乘”之上,佛教的“大乘”真谛因此遭受密续和口号的排挤。在谭崔密教如是有心地积极安排之下,逐渐顺理成章地建立了密教法义可以和佛教法义分庭抗礼的局面,正式形成了佛教学人求法上的歧路。
  密咒便如是“升格”成为“密教真谛”的等级,成就这一时期的密教取得了和佛教一起“站立”的地位。然而还不足以谈到鼎足而立的同时,这“密咒”必须有别于原来“大乘”的“密咒大乘”,“密咒”便一点一滴藉由《苏悉地经》开始宣唱而走出谭崔密教独立的重要一步。
  《苏悉地经》藉由佛法包装,当时并没有被明确辨识出来而受到抨击。即使学有专精的学佛人对密续怀有疑虑,但因为这部典籍在事相上包裹著佛教的外衣,如果没有佛法上的实证而贸然举出这是伪造的经典,很可能会因此而不慎背上“诽谤法典”的重业,因此让质疑者裹足不前而不敢发声。
  另外,佛典内容不够精确的部分,也可能是抄录者不慎抄写错误或用词错误。这样的错误在手抄流传佛典的年代非常普遍,因为当时的经典还要依靠原来阅读过这教典的人背诵记忆,念出经文而由他人转而抄录流传。所以,到底是不是经典有问题,当时代的人可能也没有太大的把握。在这样多种的因素底下,《苏悉地经》很顺利地进入寺院之中。
  宣扬“密咒大乘”的《苏悉地经》就如是成为和先前不经意出现密咒的密续大不相同,《苏悉地经》将密咒扶正,建立了密咒的主体性,而变成了学术研究者所认为的“纯正的密续”。如是将密教的密咒信仰的发起缘由,以及“广大的功德效果”打入佛教僧团之中,《苏悉地经》成功地在僧团中烙印了咒语的刻记,建立了滩头堡的阵地。对于希求有为法的佛法边缘人来说,往往会误以为佛法是浅化成这群谭崔人所说的密咒,而且这世间有为法都可以让他们以念诵此密咒来追求实现。
  开疆辟土的《大日经》以及终极灌顶的《金刚顶经》
  这些谭崔密教战将又继续构思筹划,开始建立奠定一个最高的密教架构的构想,决定将《华严经》这部经中之王的情节,改写成为密教版本,因此有了《大日经》的出现。不同于《苏悉地经》的密咒缘由以建立印度教的连结,《大日经》则是直接将密教佛隆重推出,藉由其笔下的“大日如来”─“密教版”的“毘卢遮那佛”─来取代佛教的释迦牟尼佛。经由这群自由写作者的合力创作,《大日经》把出世间的佛法回归印度本土的世间法“常见”,以“意识心”作为修行的主体,和佛法的第一义谛截然不同。然而在当时,鉴别如是典籍的真伪,也越发困难,因此这《大日经》的问世更矗立了密教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这“造佛运动”成功的启发下,谭崔人士最后决定了“即身成佛”的最高宗旨:要将佛教全面性的谭崔密教化,必须有一部密教经典来让所有的佛教徒都能死心塌地进入谭崔密教的男女合修,巨细靡遗地阐述建立谭崔密教的性爱权威,而又不能直接导引白纸黑字的性爱乐章,因此延续《大日经》之中的性爱编码:“金刚杵”和“莲华”来说“和合”,最后编纂而成的《金刚顶经》完成了这个密教人的性爱灌顶的终极梦想。
  《金刚顶经》以彻底摧毁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戒律作为先行的手段,以施设的“三昧耶戒”来代替佛戒,由金刚上师的权威性来建立密教制定“三昧耶戒”的合理性,如是最后以秘密传授的男女双修的“灌顶法”来宣扬“即身成佛”法门,标显突破释迦牟尼佛的佛教大乘,来作为最终“金刚乘”的完成。
  在“大日如来”、“金刚乘”以及《金刚顶经》里的“金刚级菩萨”,或称为“金刚化的菩萨们”,以及传授这灌顶法的轨范师:“金刚上师”,如是建立了密教扩大疆土的重大里程碑。因此,三大系列的密教典籍:《苏悉地经》、《大日经》,直到最后的《金刚顶经》,谭崔密教的势力越来越进入佛教的核心,取代了原有的教法,佛陀的嘱咐越来越被抛诸脑后,许多意志不坚的佛教僧侣开始对男女双修心动,甚至毅然决然而加入婬欲双修之旅,因此最后佛教在印度正式宣告结束。
  全文脉络之导引
  在此所介绍的《金刚顶经》是引用自《大正藏》,《金刚顶经》属于现今佛教《大藏经》的《密教部》典籍,然而经过了历史学者的考证和观察,以及法义上的比对,甚至从修行法上的种种实践来观察,皆无法归属于佛教典籍。即使是印顺法师这么热爱密教法的人2,在将佛法密教化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典籍所说的谭崔密法灌顶修持都表达相当的不满,在不能苟同之下而加以批判。注2 释印顺将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半部双身法止观摒弃,依前半部的三士道写成他的《成佛之道》一书。
  在此所引用的《金刚顶经》是问世较早的唐朝不空所翻译的三卷《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至于宋朝施护翻译的三十卷的版本则是作为参考。
  在简别典籍是否为密教的特有典籍时,可以留意那部典籍是否具备谭崔特有的标志——“三昧耶”的密码信息,以作为辨明真伪的第一步。其次是透过“金刚、莲花”的“和合”的密码信息,这是标准双身法的象征,可以藉此来指认哪些是密续经典。第三个方式是经过法义的检验,比如以“佛法是真如法、平等法”的知见,来检验密续所显露的意思,这便很容易让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密教人露馅。第四个方式则是透过咒语的探索与研究,了解谭崔密教到底放了多少“不是佛教的咒语”在佛教典籍内。
  未来希望将《大藏经》中不是真正佛法的著作与内涵都加以剔除,这鉴别佛典的真伪,将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再将《大藏经》中之尚未明心或尚未断身见者的著作,予以注明及举证论辩而束诸高阁;这是因为证悟第一义谛的菩萨所造的论,文辞丰富,义理深邃,当以一辈子的时光来慢慢品尝,咀嚼回味,哪可将时间浪掷于尚未证入实相者的著作,乃至尚未断我见者的著作中?甚至不小心而被其误导呢?尚未断我见者的著作,或是还没有开悟者所写的书文,虽然不一定错,但是无助于学人实证解脱道,更无助于学人实证佛菩提道,并无公信力;如果还是想要予以胪列保存,应该列之为〈别部〉;而且也无须再行分类,因为并非是解脱道实证或实相的证悟者所说。
  《金刚顶经》的三卷简要本事
  《金刚顶经》是在述说谭崔人自以为是的异想世界,第一卷(卷上)说明化主“密教毘卢遮那佛”于“色界天顶”最殊胜处的“色究竟天宫”(阿迦尼咤天宫),与无数“菩萨”以及“无量密教如来”一起聚会。
  这时有一位“密教一切义成就菩萨”坐道场,“密教一切如来”便来到其前,来帮助他成就。这位“菩萨”根据这些“密教如来”的嘱咐,于是观察出“自心”有如一轮月亮的形状,他回应“密教一切如来”之劝说而发起菩提心,便见到自心的月轮之中,出现一个“金刚”形。这时“密教一切如来”合集加持其“金刚萨埵”,便给予这菩萨“金刚界灌顶”让其变成“金刚界菩萨”。
  “密教一切如来”又劝勉这菩萨应该观察他“萨埵金刚”能够现出“佛”形,这菩萨便继续从想象中,看出“佛”形而证得自身如来。
  “密教一切如来”便进入这“金刚界如来”的“萨埵金刚”之中,让他发起殊胜三昧耶功德力,最后成为“密教的无上正等正觉”。
  “金刚界如来”成“佛”后,便到“须弥卢顶金刚摩尼宝峯楼阁”这个地方来晋见“密教毘卢遮那佛”。“密教毘卢遮那佛”因而发起“三昧耶”,依照所入的“三昧耶”力,而出生了“一位大菩萨”,然后将这“大菩萨”转变成“金刚等级的密教大菩萨”。这样陆续出生与转变,总共有16 位“密教菩萨”如是诞生,此卷介绍了其中几位,然后就跨入第二卷(卷中)。
  第二卷:此卷中,“密教毘卢遮那佛”继续进入各种“三昧耶”,努力完成“十六位密教大菩萨”的“出生”以及“金刚化”的转变。
  等到“十六位密教菩萨”的“金刚化”结束之后,再来轮到“密教四方如来”和“密教毘卢遮那佛”之间,继续入“三昧耶”,变化出生“金刚宝”等等,和相互供养“天女”,又出生“四大金刚菩萨”。这样“密教五方如来”入“三昧耶”,总共合计也是16 次。
  最后“密教毘卢遮那佛”召集“一切如来”来到会场,然后“一切如来”一起以108 赞颂来礼请“一切如来”的“增上主宰”——“金刚萨埵”,即是“大持金刚”来说法。“金刚萨埵”便至法会,来开演谭崔灌顶仪轨,他首先说明如何布置整个坛场。
  第三卷(卷下):“金刚萨埵”继续说明后世举办谭崔法会,金刚阿闍黎轨范师应该如何于坛场之中传授灌顶法,在法会的进行时,应该如何引导金刚乘弟子,应该如何遵循仪轨,以及念诵何等真言,要如何告诫弟子如果泄漏坛场的事情,就要堕入恶趣地狱,最后金刚阿闍黎结金刚萨埵印,于此授与弟子金刚名称,传授诸智印,最后成就秘密行。
  《金刚顶经》本身在述说仪轨,而不是特别说明密教法义,本经又是节译本,到了最后第三卷结束时,便直接“嘎然而止”,令人感觉很突兀。这第三卷的结尾处,大致等同于宋朝三十卷译本的第六卷。
  大体来说,不空的译本在文辞方面比起他的其他著作相差很多,由于他的中文造诣相当不错,因此如何会有《金刚顶经》译本若干文辞不通的情况?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当初的梵文原本就是错乱无章,所以才导致他在翻译上为了固守原文,以至于无法条理分明。因此,《金刚顶经》要对照宋朝施护的译本,才能掌握比较精确的意思。
  第二节《金刚顶经》的解析
  在此先根据整个教典所要论述的主旨,来对文字或内容提出可供参酌的观点。
  第一目 成就“谭崔佛”之前的虚空外道见这部密续《金刚顶经》一开始,介绍了密教法主——“密教大毘卢遮那佛”以及许多的眷属聚会,其中又作了许多的三昧耶的显示。
  这段文字和后面的密教十六位金刚菩萨虽然有些关系,但仍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将会略过,只采集几个小段落来作解析。
  《金刚顶经》在卷上〈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提到“这时,婆伽梵——大毘卢金刚不可摧遮那如来,常住于一切虚空之中,而‘一切如来’身口心金刚不可摧毁,‘一切如来’于一切处中,互相涉入。”3注3《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时婆伽梵大毘卢遮那如来,常住一切虚空,一切如来身口心金刚,一切如来互相涉入。”(《大正藏》册18,页207,上27-29)
  “真实如来常住于虚空”的虚妄想
  密续编纂的思想和佛世的“虚空外道”雷同,密教如是认定:“佛常住遍满于虚空”,然而,实情是:(1)如来与色身:佛在《金刚经》明说:“如来不是色身,不能以色来见如来,否则这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到如来。”明确指出不要以世人之眼睛所见,来对色身作种种的迷恋与妄想,这样是错误的知见,是流于偏邪的外道见,不是佛道的正理。
  (2) 世人与密教的虚妄见:世人耽著于“数量”的优势,以及看重“色身”的庞大,以为浩瀚无边的宇宙中具有巨大清净色身的天主才是最值得崇拜顶礼的对象,密教依此扩展而建立了“色身巨大”并且“无数遍满于天际”的想法,再将肉眼所见的天空等同于“虚空”,继续施设建立了“永恒常住于虚空”的思想,以为“佛的巨大无边之色身”是“遍满于虚空”,如是与虚空外道见合流,而对“四大假合”的“色身”作种种的“扩大”与“遍满”想,却不知这是堕入“色身、色阴为常”的误计。
  (3)身量与佛法:然而,佛法从来不是建立在巨大的身量上,不论是渺小如一粒米的有情,他的身相多么陋劣,只要能够演说正法,就值得一切天主来其处所恭敬闻法。佛法中又说“芥子纳须弥”,就是说,形体不是究竟之法,一个象是芥子、米粒那么小的物体,也能够容下须弥山的色体。因此,于色相上,去产生数量、大小的执取,生起巨大想,而以为这“色身巨大”就是庄严无比,这些都是堕于执取色身的不如理作意的见解,如此于世人的“色身”以及“大小”来作苦苦追寻的密教思想,皆是与佛法严重背离。
  (4)如来与法身:如来是究竟法身,法身本身是无形无相,没有形体可说;既然没有形体,哪里需要个密教以为的“如来常住”的“住处”?因此,法身不可说是“常住遍布于虚空”之中,也不可说是“常住于”此界,或是“不常住于”此界,因为这样的申论就代表不能理解法身的真实理。法身能够出生万法,万法的存在也是法身体性功能之表现,然而诸法却不是究竟法身,色身也是如此。所以不应该于世人所思惟、所认定的色身的体性上,去和诸佛来作联想。
  (5)如来与常住:如来法身常在,法身常住说明法身一直存在,但法身不依止于“三界”而住,也不依于这“涅槃”而住,诸佛法身是“无住之法”。再者,“三界”和“涅槃”都是因为法身而有,法身出生了三界六尘,乃至“虚空”是依于三界六尘万法而有,所以这些生灭的三界六尘诸法都是由“自在的法身”所生所灭,所以如何再反过来束缚法身,要法身安住在虚空之中?
  (6)色身想与处所想:欲界的有情受到“色身”的束缚,需要找一个处所安置色身;下雨的时候,为了避免色身被雨水淋湿,要就近找个地方躲雨;晚上要休息时,避免风寒受冻,要找间房子作为住所,如此安顿色身,所以称为“住”。因此也以自己色身的见解来推想诸佛和我们人类一样都需要住所,如是颠倒想,将诸佛当作是“色身”想,而以为需要处所来“常住于”其中。
  (7)如来与住处:然而,如来的究竟法身不是色身,祂在成佛之前没有住处,成佛之后也没有住处。因为法身不是色身,不需要找寻处所,也不需要化现“可以安置自身的处所”。法身无形无相,如何以“色身”、“色蕴”的观点来安置呢?又“自身的处所”的想法,本身则是陷入于错误的见解之中:一个是具足“自身”的“身见”,执取三界法中的“物质”的“色蕴”,来作为“我的身”;另一个则是具备“处所”的“我的处所”的“我所(拥有)的见”,执取三界法的“物质”的“外色蕴”来作为“我身所安住的处所”,因此这是在“身见”(我见)和“我所见”上作不如理的执取。
  (8)虚空与无实质:佛法解析说“虚空”是“色边色”,是针对“物质的边际以外”的“处所”,施设一个方便指称与表达的“名词”,称为“虚空”。因此,虚空就是无有“色”的存在,也不存在“有情”,一切都是无有,在如此的情况下,方便说是“色边色”,称之为“虚空”,如是“虚空”无有实质,也无作用。因此,不论是想要到哪个“虚空”里去让“佛身常住”,还是可以显示出“佛身”色体,这表示密宗所说的究竟佛果的诸佛法身仍然不离五阴,都是不了解诸佛法身与“虚空”的意思,而只是于想象中,来作学说思想上的妄计。
  (9)如来与利益众生:如来即使是示现化身、报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然而“虚空”之中,并无众生的存在,并无法来利益众生,因此虚空便无示现化身、报身的情事,而如前面所说,更无有法身是常住于虚空的佛法。所以,应当远离这些不如理作意之想,应当远离这些编造“如来常住于虚空”思想的密续典籍。
  (待续)
 
 
更多>同类电子报刊

推荐图文
推荐电子报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