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般若中观(连载11)----游正光老师

   日期:2018-07-14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4379    
核心提示:  第五节 三乘不共道:菩萨明心见性、发起般若智慧(三)  第八点:三乘菩提禅定有差别,亦即菩萨的禅定非二乘人所能想象,
  第五节 三乘不共道:菩萨明心见性、发起般若智慧(三)
  第八点:三乘菩提禅定有差别,亦即菩萨的禅定非二乘人所能想象,有二项说明如下:
  第一项:戒慧直往菩萨于初地前发起初禅,是为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的三果人。虽然菩萨与二乘人同样发起初禅,但是菩萨发起初禅所用的方法,与二乘人所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为什么?因为菩萨明心后,以真心的实际理地为依据,用止(奢摩他)、观(毘鉢舍那)的方法来观察八个识的运作、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来修除自己性障,自然而然离欲而发起色界的初禅,与二乘人没有明心,仅观察蕴处界虚妄,离欲而发起初禅的方法有所不同。又菩萨三果有七种,如本章第一节所说,顶级的三果人舍寿后,如果想要般涅槃,也可以如同二乘最顶级三果人一样中般涅槃,乃至菩萨四果于十回向位满心前,已断思惑,可以入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为了修学地上菩萨无生法忍增上慧学的缘故,不取证无余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修学无生法忍。
  又菩萨于三地快满心时,才开始具足修证四禅八定,这也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为什么?因为住三地心的菩萨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成就三地满心所须现观的谷响观后,不仅亲证色阴尽的境界,而且还发起意生身,名为无漏妙定意生身 1(亦名三昧乐意生身),有大威神力,能够到他方世界度化众生;这样具足定力、慧力、福德三者的三地满心菩萨,不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的微少定力、慧力、福德所能比拟。又菩萨成就三地满心后,次第转入四地、五地、六地;于六地满心证得灭尽定,虽然二乘俱解脱无学圣人同样也能证得灭尽定,然此菩萨所证的境界更不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所能想象及了知的,这是因为菩萨有二乘人所没有的无生法忍智慧与广大福德,以及将受阴的习气种子随眠灭尽,以此来庄严其身,二乘人难以望其项背。乃至七地满心菩萨完成如犍闼婆城现观,能够念念入灭尽定,以及想阴尽,更是已经远远超过二乘人所知、所证的境界,因为这样的境界,就算是已经证得灭尽定的俱解脱阿罗汉,也无法想象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尽定的境界为何,这个道理,正如第一章第四节所说,在此不重复说明。
  注1“‘无漏妙定意生身’有种种神通,能动大地,变一身为多身等,能知前后各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至能化现十万菩萨,一一菩萨各示十万化菩萨以为眷属。”平实导师著,《楞伽经详解》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
  第二项、菩萨的禅定中,还有超越三昧(又名修禅)功夫,这也不是二乘人所能比拟的境界,如论中开示:
  复次,超越三昧中,从初禅起,入第三禅;第三禅中起,入虚空(无边)处;虚空处起,入无所有处;二乘唯能超一,不能超二。菩萨自在超,从初禅起,或入三禅如常法,或时入第四禅,或入空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或非有想非无想处,或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或入无所有处,或识处、空处、四禅,乃至初禅;或时超一,或时超二,乃至超九,声闻不能超二,何以故?智慧、功德、禅定力薄故。2
  注2《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188,中27-下6。
  所谓超越三昧,就是可以从初禅直接跳过二禅,而进入三禅,或者从三禅直接跳过四禅,而进入空无边处定,或者从空无边处定直接跳过识无边处定,而进入无所有处定。二乘人仅能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依序进入,极少数的声闻人,最多也只能从这一个层次的禅定,跳过下一个层次的禅定,进入后一个层次的禅定;然而菩萨却可以自在超越,从这一个层次的禅定,直接跳过中间若干层次的禅定,而进入另一个层次的禅定,无有障碍。譬如菩萨可以从初禅,很稀松平常地进入三禅,或者菩萨有时从初禅,直接进入四禅,或者进入空无边处定,或者进入识无边处定,或者进入无所有处定,或者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直接进入灭尽定。也就是说,菩萨的超越三昧,可以从很低层次的禅定,不需要次第经历每一层次禅定,能够很自在地超越中间若干层次的禅定,而达到较高层次的禅定。
  既然直接转进到高层次的禅定如是,从高层次的禅定退回较低层次的禅定亦复如是,菩萨的超越三昧,能够从灭尽定直接退回无所有处定,或者直接退回识无边处定,或者直接退回空无边处定,或者直接退回四禅,乃至直接退回三禅、二禅、初禅。也就是说,菩萨可以从很高层次的禅定,跳过中间若干层次的禅定,直接退回到较低层次的禅定中,有时退回一个、二个,乃至一次退回九个层次。声闻人无法像菩萨一样,用随意跳跃式的方法直接退回较低层次的禅定,仅能依序一一退回(最多也只能超越一个层次,而不能超越两个、三个或多个),为什么?因为声闻人的智慧、功德、禅定都没有菩萨那么好、那么殊胜的缘故。从上面的论证可知,菩萨修禅的智慧很纯熟后,不管顺流或逆退,都可以用跳跃式的方法,从较低层次的禅定,跳过中间若干层次的禅定,直接进入较高层次的禅定中,或者从较高层次的禅定,跳过中间若干层次的禅定,直接退到低层次的禅定中,而声闻人不论顺流或逆退,都要依序而进、依序而退,无法像菩萨一样,顺流或逆退都可以用随意跳跃方式而无障碍。
  由此可知:菩萨的禅定,远远超过二乘人所证的禅定境界,这是因为菩萨有无生法忍的智慧、广大的福德,以及大威德力来庄严其身。所以,菩萨的禅定很殊胜,可以用修禅随意自在地跳跃方式直接进入较高层次的禅定,或者直接退回较低层次的禅定,不是像小慧、小德的二乘人,需要依序而进而退。像这样的菩萨,其禅定殊胜且超越自在,并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及企及的境界,名为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
  第九点:三乘菩提六通有异,亦即三乘都有六通,但是菩萨六通境界非二乘无学所能及。所谓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其中前五通是三乘乃至外道所能共证者;漏尽通则不通外道,因为外道于三界有漏法未能尽故,即使在前五通,三乘所证也有差别,譬如宿命通,就是能知某人过去世所造种种业行的内涵,三地满心的菩萨有了神通以后,因为有大威德力的缘故,菩萨的神通力已经远远超过二乘人所知所见,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如论中开示:
  云何识宿命通?本事常忆念:日月年岁至胎中,乃至过去世中,一世、十世、百世、千万亿世,乃至大阿罗汉、辟支佛知八万大劫;诸大菩萨及佛知无量劫,是名识宿命通。3
  注3 《大智度论》卷 5〈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98,中2-6。
  二乘阿罗汉、辟支佛的宿命通,最多只能知道往昔八万大劫以内的种种事,超过八万大劫则无所能知;菩萨能够知道超过八万大劫以前的事,而诸佛究竟了知,这也是二乘人宿命通与佛菩萨宿命通的差异。论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来加以说明:
  如有一人,即日应得阿罗汉,舍利弗日中时语言:“汝无得道因缘”,舍而不度。晡时,佛以宿命神通,见过去八万劫前得道因缘,今应成就。晡时说法,即得阿罗汉道。4
  注4 《大智度论》卷88〈四摄品第 78〉,《大正藏》册25,页683,下14-18。
  虽然舍利弗与 佛同样透过宿命通,来观察众生如来藏所含藏往昔所造业行相分种,然其结果高下立判;舍利弗仅能看见过去八万大劫以内的相分种,佛能看见过去超过八万大劫,乃至无量劫以前一切的相分种。舍利弗观察某甲八万大劫以内未种丝毫善根,今世不可能有任何证果的机会,所以跟某甲说:“你过去八万大劫以来未种善根,今世想要在解脱道有所实证,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舍利弗不度某甲入僧团修行。后来某甲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佛,佛观察某甲过去超过八万大劫以前的因缘,发现他有证道的因缘,因此度他入僧团,而某甲于当天遇到佛陀的一个时辰之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二乘人与佛虽然同样观察某甲的因缘,其结果真的有极大的差异。二乘人的宿命通最多仅能看见往昔八万大劫以内的事,超过八万大劫即无所能为;佛菩萨则远远超过八万大劫,乃至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所以佛菩萨的证境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
  此外,同一部论也提到阿罗汉能观察过去八万大劫以内的事,过此则无所能为的例子:
  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
  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战栗如故?”
  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
  舍利弗实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
  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
  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
  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无余涅槃。”5
  注5《大智度论》卷11〈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138 下18-页139 上17。
  从这里可以告诉大众:二乘人的宿命明与佛菩萨的宿住随念智力真的有很大差异,二乘人仅能看到过去八万大劫以内的事,佛菩萨却能看到超过八万大劫以前,乃至过去无量无数不可计数阿僧祇劫以前的事;这样的境界,就算二乘人穷尽定力与慧力也是无法达到的,除非他回小向大,进修佛菩提,未来才可以像佛菩萨一样,能了知过去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所以说,二乘人的宿命明与佛菩萨的宿住随念智力真的有极大差异。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特别提出来说明,那就是菩萨性障已除,心清净而发起初禅,并有十回向位满心时如梦观的观行,可以在定中,或者在梦中,看见过去无量世的事情,只是未如有宿命通的人,可以指定某一世来作详细观察,仅能在定中,或者在梦中,随机而不定的看见自己某一世的某些事,再将其相关内容思惟及连结后,才能了知那一世的种种行、种种事的内涵。这样的菩萨,虽然没有像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一样有宿命通,无法指定看某一世的果报,但是他可以看见过去无量世以前的事情,这也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无法想象的境界,亦名为菩萨不可思议。
  又譬如神足通,二乘人与佛菩萨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在《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7 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来加以说明。一日,大目犍连在王舍城鹫峯山大会中听闻释迦世尊开示:诸佛如来所有音声无其分量 6,欲度量释迦牟尼佛音声净轮分量可以传播到哪里,遂以神足通于大会座中隐而不现,往他方十方佛国观察。释迦世尊知道大目犍连心之所念,遂以神力加持大目犍连过九十九殑伽沙数 7 佛刹土,到一佛国世界,名为光明幢世界,有如来号光明王如来正在说法。大目犍连在光明幢佛国净土仍然可以听到释迦世尊音声净轮分量。当时光明王如来告诉大目犍连,如来清净音声无其分量,不可度量,就算是大目犍连运起神足通,穷极西方分,经于殑伽沙数等劫佛国净土,也无法度量释迦牟尼如来音声妙轮分量边际。后来大目犍连想回娑婆世界而无法回去,最后还是靠光明如来指示,面向东方,五轮著地(也就是五体投地),至诚礼敬释迦牟尼佛,由 释迦牟尼佛放光,让大目犍连于思念间,承释迦牟尼佛的大光明轮,还此娑婆世界。从这里可以了知:大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还是要藉著释迦牟尼如来的神力加持,才能到达光明王如来净土,以及从光明王如来净土回到娑婆世界,所以佛菩萨的神足通远远超过二乘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已经不是二乘人所能想象的,这也是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
  注6 大目犍连想用神足通来度量释迦牟尼如来音声净轮分量到底是不是无边际?详见《大正藏》册11,《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7、卷8。
  注7 殑伽又名恒河,一殑伽沙数就是一恒河沙数,有无量无量的沙,根本无法计算。九十九殑伽沙数就是九十九倍恒河沙数这么多,更是多到无法计算。
  既然宿命通、神足通如是,诸佛菩萨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亦复如是,当然不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所能想象及了知的境界。至于漏尽通,是三界有漏的法已尽;虽然二乘无学阿罗汉、辟支佛有漏已尽,但仍然有烦恼习气随眠未尽,以及对三界法从如来藏出生之无始无明茫无所知,所以仍然未究竟清净,而大乘无学七地满心菩萨,不仅有漏已尽,而且还断了三界爱的习气种子随眠,其漏尽通当然更不是二乘无学所能了知的境界,故说菩萨六通境界,远远超过二乘的所知、所证,已不是二乘无学所能了知的境界。
  第六节三乘不共道:菩萨明心见性、发起般若智慧(四)
  第十点:三乘菩提修法不同,亦即声闻修四圣谛等法,缘觉修十因缘、十二因缘,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六度波罗蜜多、十度波罗蜜多。声闻透过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自己的见惑、思惑断除而入无余涅槃,虽然仍有烦恼习气未除,但不妨碍阿罗汉断除分段生死而入无余涅槃。
  缘觉透过十因缘、十二因缘之现观,断除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也如声闻的阿罗汉一样,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菩萨则主修大乘第一义谛法,也就是明心见性的法,依序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将一念无明之分段生死、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无始无明之变易生死断除,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然而菩萨要成就大乘第一义谛法,首先要发菩提心,也就是要发起觉悟佛菩提的心,未来才有可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菩提果,所以没有不发菩提心而能成就大菩提果之菩萨。
  然而,菩萨发菩提心真的很殊胜,也很难得,因为菩萨发菩提心以后,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圆满福德与智慧才能成就,这也是二乘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有二部经典为依据可以加以说明,《众经撰杂譬喻》卷1 开示如下:昔雀离寺有一长老比丘,得阿罗汉道,将一沙弥,时复来下入城游观,衣鉢大重,令沙弥担随其后。沙弥于道中便作是念:“人生世间无不受苦,欲免此苦,当兴何等道?”作是思惟:“佛常赞叹:‘菩萨为胜!’我今当发菩萨心。”适作是念,其师即以它心智通照其所念,语沙弥言:“持衣鉢来!”沙弥便持衣鉢授与其师,师语沙弥:“汝在前行!”沙弥适在前行,复作是念:“菩萨之道甚大勤苦,求头与头、求眼与眼,此事极难非我所办,不如早取罗汉,疾得离苦。”师复知其所念,语沙弥言:“汝!汝担衣鉢,还随我后!”如是三返,沙弥怪愕不知何意,前至所止处,叉手白师请问其意,师答曰:“汝于菩萨道三进故,我亦三返推汝在前,汝心三退故,推汝在后。所以尔者,发菩萨心,其功德胜满三千世界成阿罗汉者,不可为喻也。”8
  注8《众经撰杂譬喻》卷1,《大正藏》册4,页535,下4-20。
  经中开示:在雀离寺,有一位长老比丘,是一位有神通的阿罗汉,其座下有一沙弥。一日,两人一起入城游行观看,阿罗汉叫沙弥背著衣鉢在后面跟著。这位沙弥在路上思惟:“人在世,都是在受苦,应该行何种道,才能免掉此苦呢?”接著思惟:“佛常赞叹菩萨道很殊胜!我今天应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当沙弥起了这样的念头,阿罗汉以他心通知道小沙弥心之所念,便告诉小沙弥:“将衣鉢拿过来!”小沙弥遂将衣鉢给阿罗汉,阿罗汉并吩咐小沙弥:“你走前面!”过了一会儿,小沙弥思惟:“菩萨道须久远劫不断地辛勤劳苦,不惜自己身命,众生要头就给头,要眼睛就给眼睛,这种难事,真的不是我所能办得到的,还不如早一点取罗汉道离苦得乐才是!”阿罗汉知道小沙弥心之所念,就告诉小沙弥:“衣鉢你背,在后面跟著!”这样子,来来回回重复了三次,小沙弥觉得很奇怪,也很惊惶,不知阿罗汉真正的意旨为何。到了目的地,小沙弥很恭敬地叉手向阿罗汉请示其真正的意旨是什么。阿罗汉回答:“你有三次发心行菩萨道,所以我也三次请你在前行;你也有三次退失行菩萨道的发心,所以我就三次叫你在后面跟著。为什么这样?因为菩萨发菩提心,真的很殊胜,也很难得,其功德远远超过满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人都成为阿罗汉的所有功德。”经中开示可知:一个人发菩提心,真的很难得,也很殊胜,不仅阿罗汉另眼相看,而且其功德远远超过度满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人都成为阿罗汉的所有功德,所以菩萨刚发菩提心成为新发意菩萨,就已经真的很难得,也很尊贵了,连阿罗汉都会尊敬、赞叹、另眼相看。
  第二部经也告诉大众:发菩提心不仅能够脱离地狱苦,而且也能迅速成就佛道,佛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 中开示:尔时喜王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知恩,自发菩提心;菩萨报恩,教一切众生令发菩提心者;如来世尊于生死时初发菩提心,因何事发?”
  佛言:“善男子!过去久远不可计劫生死中,时以重烦恼,起身口意业故,堕在八大地狱,所谓阿诃诃地狱、阿婆婆地狱、阿达多地狱、铜釜、大铜釜、黑石、大黑石,乃至火车地狱。我于尔时,堕在火车地狱中,共两人竝挽火车。牛头阿傍在车上坐,缄唇切齿,张目吹火,口眼耳鼻烟炎俱起,身体殊大,臂脚盘结,其色赤黑,手执铁杖,随而鞭之。我时苦痛,努力挽车,力励前进。时我徒伴劣弱少力,劣弱在后。是时牛头阿傍以铁叉刺腹,铁杖鞭背,血出沐浴,随体而流。其人苦痛,高声大唤,苦痛难忍,或称父母,或称妻子。虽作如是唱唤,无益于己。我时见是,受大苦恼,心生哀愍,因慈心生故,发菩提心,为此众罪人故,劝请牛头阿傍:‘此罪人者甚可怜愍,小复加哀,垂慈怜愍。’牛头阿傍闻已,心生瞋恚,寻以铁叉前刺我颈,寻时命终,即得脱于火车地狱百劫中罪。我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即脱火车地狱之罪。”
  佛告喜王:“挽火车者,今我身是,因发菩提心故,疾得成佛。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悭心、或因欢喜、或因烦恼、或因恩爱别离、或因怨憎和合、或因亲近善知识、或因恶友、或因见佛、或因闻法。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各各不同。喜王!当知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其事如是。”9
  注9《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发菩提心品第 4〉,《大正藏》册3,页136,
  上5-中5。
  佛开示:在过去无量劫以前,世尊前身因为有很重的烦恼,因此造作身口意的大恶业,死后下堕八大地狱一一去受苦。于火车地狱受苦时,与另一人共同拉著火车行走。这里所说的火车,乃是地狱作为刑具的车辆,自己能够发起火焰,烧灼罪人身体焦烂而死。待狱卒对罪人说:“活过来!”罪人又活过来,被火车辗身十八次,粉碎如微尘一样。如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受剧烈的苦痛,这当然不是寻常的苦,所以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当时有一牛头阿傍,在火车上手执铁杖鞭策,两人非常痛苦拉著火车而行。由于另一位同伴个子小,身体瘦弱,没有力气,所以走在后面。牛头狱卒看见同伴走在后面,便用铁叉对这位同伴腹部刺去,并用铁杖鞭打其背,使得这位同伴血流不已。这位同伴,因为非常痛苦的缘故,便高声叫唤父母或妻子求救。虽然呼天抢地这样的叫唤著,但都无济于事,根本无法稍减丝毫的痛苦。当时世尊的前身看到这样受大苦恼的情形,心生怜悯,因慈悲众生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希望未来能够救度众生,使他们都能脱离痛苦、得解脱,乃至能够成就佛道。因为心生慈悯而发菩提心,便对牛头狱卒说:“我这位同伴真的很可怜,请狱卒能够怜悯他,不要再刺他、鞭打他。”
  牛头阿傍听了,生起了瞋恚心,便用铁叉刺世尊的前身的颈部,所以世尊的前身当场就死了。因为这样的缘故,便脱离火车地狱百劫的罪苦。由于世尊的前身,当时就是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缘故,不仅立即脱离火车地狱的罪苦,而且未来世也很迅速的成就佛道。从世尊过去世亲身经历的例子可知:一个人初发菩提心真的很殊胜,也很难得,当菩萨造下恶业因而下堕地狱受苦时,因为发菩提心能够使菩萨迅速的脱离地狱之苦,而且未来能够很迅速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此想要成就佛道的菩萨们,应该效法世尊发菩提心,因为它不仅能够让您广度众生,而且于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待续)
 
 
更多>同类电子报刊

推荐图文
推荐电子报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