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目 没有眼见佛性就无法入地吗?
没有眼见佛性,也可以入地,因为有的菩萨一直没有因缘眼见佛性;但是从其他方面努力修行,具足其他的功德,也是可以入地的。所以《大般涅槃经》卷26〈光明遍照高贵德王
菩萨品之6〉说:【善男子!一切菩萨住九地者,见法有性,以是见故不见佛性;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见法性,以不见故、则见佛性。】这是说,在法无我性上面没有好好用功,所以直到九地时还是看不见佛性。凡是已经看见佛性的人,都不会落入法我性中,因为在眼见佛性当下,就亲眼看见山河大地以及五阴身心的全然虚妄,当然不会落入法我性中。由此经文中的圣教开示,证明没有眼见佛性的人,还是可以进入初地乃至以上果位的。但是如果在十住位中就能眼见佛性了,因为解脱正受功德较仅明心的菩萨来得大的缘故,以后渐修十行、十回向位以及诸地的功德时,乃至在九地时想要转入十地之中,都会比较容易而且快速。
问:明心而不见佛性者亦得渐修而到九地满心位,为何仍劝大众要求见佛性?
平实导师曾就此开示说:
眼见佛性之法,与境界相应,受用更大,其解脱正受功德远过于破参明心,是故当修当证。复次,见性之法若得先证,未来于九地满心欲入十地心时,即得无碍,速得转入十地,是故分证。复次,后身菩萨初夜明心时,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起已,犹待夜后分之目睹明星眼见佛性后,方起成所作智,是故当求眼见佛性之法。若于明心入七住后,复于第十住眼见佛性者,后后世中欲求见性者,俱得相应而无障碍,是故应证。
由斯四缘,一切已经眼见佛性之善知识摄受众生时,当教学人修学见性应具之功夫,以备缘熟时得见佛性。1
注1 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正智出版社(台北市),初版十刷 2006 年9 月。
平实导师在《平实书笺》中又针对眼见佛性者与闻见佛性者,在悟后进修时的差别,如此开示:眼见佛性者,则能深信佛语真实,……复起诸解脱功德正受,……故明心后而又眼见佛性者,必定不入二乘,复以眼见佛性之解脱正受功德,自知当来之世必定成佛。……佛性乃诸心心所法之性用,不可灭此佛性而成佛,便得转发十无尽愿,而见佛性别相;或蒙佛加持而
见佛性别相,起诸大用,是故十住先见佛性,不因未离胎昧而无作用。2
注2、 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 2006 年10 月。
由于这四个缘故,开悟明心以后还是应当求见佛性,未来世继续行菩萨道时,道业的增长才会快速增上,就能利乐更多有情。
又,想要增上修证而快速完成三大阿僧祇劫的佛菩提道,先求证眼见佛性的境界是比较好的路子;因为眼见佛性是不通二乘圣人的,却是佛菩提道中的实修菩萨们很重要的一关,也是迟早都应该实证的境界,所以《大般涅槃经》卷29〈师子吼菩萨品之五〉中 世尊说:“诸阿罗汉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在告诉所有佛弟子们,阿罗汉为何不能成佛?原因是阿罗汉们都没有眼见佛性;如果这段经文中说的佛性是指第八识如来藏的成佛之性,意思就是说,阿罗汉们因为没有明心而无法发起实相般若智慧,因此就无法成佛。所以阿罗汉们永远都不是佛,因为阿罗汉们都没有明心而没有佛菩提道的智慧。即使明心而不退转、不自我否定所悟的第八识确实是真心,也还只是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而已,距离成佛还很遥远;得要赶快再进修眼见佛性的法门,实证以后才能满足第十住位,距离佛地也还是很遥远。
但是要如何才能眼见佛性呢?还是要以远离声闻心态为主,还要以佛菩提道为所归依之法,而不是以声闻解脱道作为全部的归依处,所以《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第23 之1〉世尊说:“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这意思是告诉我们,如果想要眼见佛性的人,千万不要否定第八识如来藏,因为如来藏即是第一义空的所依理体;这个理体若不存在,第一义空就成为戏论,根本不可能开悟明心,就无法证得第一义空;不能证得第一义空,就无法证得第一义空理体如来藏所流注出来的佛性—如来藏的本觉之性。所以,一切想要眼见佛性的人,都应该赶快远离六识论,赶快回归三乘菩提诸经中所宗本的八识论,才能明心;明心后才能眼见佛性,将来继续进修佛菩提道的速度就会更快。
假使这一世在眼见佛性的三个条件还没有具足时就参出佛性的内涵了,一定是无法眼见佛性了,他就已经成为解悟佛性的菩萨。假使有人是如此的,也不必耽心;因为实证第八识如来藏而成为实证第一义空的人,一定能详细观察三界一切法无常虚妄故空,实证三界一切有情无我;这时因为已明心的缘故,也同时看到真实我—第八识如来藏,这是见一切无我,也同时见我,一定可以继续进修而入地,也可以在入地以后继续进修而到达九地;所以解悟佛性的人也不必灰心,仍然可以继续进修佛道而不会有障碍。声闻人则是“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由于不能看见真实我如来藏的缘故,不能证得第一义空,就永远无法真的迈向成佛之道。
第七目 眼见佛性者的证量都一样吗?
《大般涅槃经》卷23〈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5〉云:
善男子!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则名为大。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名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见于佛性,则得名为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尽其底,大象王者谓诸佛也。
所谓大河,是说连世上最大的香象也不能踩到河底,那条河就称为大河;只有大象王才能踩到河底,大象王则譬喻 佛陀。这经文中说,声闻阿罗汉,或者阿罗汉进修因缘法而成为缘觉,都是看不见佛性的;十住未满心的菩萨也看不见佛性,甚至有的十住菩萨也是看不见佛性,只能暂时放下而直接进修初行位的功德。凡是没有看见佛性的人,所证得的涅槃都只是有余或无余涅槃,都不是大涅槃。如果已经看见佛性了,而且是了了而见,没有一丝一毫不见的人,就是证得大涅槃的人,那就是诸佛,名为大象王。所以十住菩萨如果看见了佛性,还不能称为见性成佛,只是因地见性假名为佛,因为看见佛性了;所以,十住菩萨所眼见的佛性,并不是了了具足的,只是少分而已。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极清楚分明的,所以能与一部分有缘众生的心中种子直接感应,但仍旧不是了了具足而见。
《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第23 之1〉说:
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是义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
“一切法”或“一切诸法”,是指三界中的一切法,最主要是指五阴、十八界等法;“非一切法”是常住于三界中利乐众生永无止期的大乘诸佛、佛菩提法、大乘胜义僧。“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如果有人看见三界有情的五阴、十八界等一切诸法都是无常、无我、无乐、不净,这就是看见三界无安无常的断我见或者断我执的圣者;这主要是指二乘圣人,但是菩萨也同样要实证这种声闻菩提的真实观察境界。如果有人像二乘圣人这样子观察以后,同时也把“非一切法”大乘三宝也认为是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的,不相信大乘三宝是常住不灭的,以为佛陀以及胜义僧也像他们一样会入无余涅槃而灰身泯智,那么这种人虽然已是解脱三界生死的圣人,他们永远看不见佛性的,这就是声闻与缘觉的境界。
“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三贤位的第十住菩萨与声闻缘觉一样看见五阴、十八界等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早已在第六住满心位证得能取与所取都空的智慧境界,但是另外对“非一切法”大乘三宝也看见一分常、乐、我、净。由于分见大乘三宝常乐我净的缘故,所以对佛性的内涵,十分之中可以看得见一分;因为已看见这一分佛性的缘故,因此成就如幻观,眼见山河大地的虚幻不实,也眼见自己和有情的五阴、十八界虚幻不实。这也证明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不同于入地及诸佛,因为十分之中只见一分。
“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诸佛世尊当然也看见五阴、十八界等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而且究竟无余;但是诸佛世尊也看见“非一切法”的大乘三宝是常乐我净,而且究竟无余,所以看见的佛性完全究竟无余,犹如世人观察自己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样清楚分明。“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这都是由于在因地就修学首楞严定,所以眼见全部佛性而没有遗余;如此了了明见时,才能发起成所作智,使前五识以及心所法都能各自运作而化身无量,利益无量众生。这证明同样是眼见佛性的人,所见的佛性层次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眼见佛性的实证,除了要有很大的福德来庄严以外,还必须同时具备定力与慧力二种庄严的;因此,一切眼见佛性的人,智慧与证境都不会完全一样的。所以同样眼见佛性,诸佛如来是见性了了,十住菩萨虽见佛性却犹未了了。所以 平实导师于《禅─悟前与悟后》书中引述经文说:“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佛性是要眼见为凭,不是用思惟揣摩来体会的,因此在《大般涅槃经》中又讲:“复有闻见佛性。”所谓闻见佛性是:“菩萨听闻一切众生、乃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悉有佛性,心能信受。”这叫作闻见佛性。如果听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心不信受,那就不叫闻见佛性,更别说是眼见佛性了。在正觉同修会中的实证事实上来说,关于亲眼看见佛性的证量,也证明只有诸佛如来了了分明。而具足眼见,诸地菩萨比十住菩萨见得更深刻,因此能与众生心多分或少分感应,了知部分众生的根性与学法的因缘;而十住位的菩萨虽然已经眼见佛性了,但还没有完全了了分明具足,就无法与众生心互相感应,远不如诸地菩萨眼见佛性的功德。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上面的经文意思是说:“十住位的菩萨慧力多而定力少,以这个缘故而不能非常分明地看见佛性;声闻与缘觉因为定力多而慧力少,以这个缘故而看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则是因为定力与慧力都具足而且相等的缘故,非常分明地看见佛性而全部了知佛性的作用,可以完全运用而没有丝毫障碍。”
第三节 教作功夫准备见性
第一目 为什么要锻炼定力?
关于眼见佛性所需要的净念相继和看话头的功夫,留在后面第四章的第四节与第六节中再作详细说明,这里只谈见性与定力的关联性、必要性。修学佛菩提道的人,想要眼见佛性的话,一定要先开悟明心;如果真的想要开悟而求明心,想要进入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中,进而求证眼见佛性的境界,必须心细,才能开悟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为如来藏运行时的法相很微细,不是那些粗心大意的人所能明白、所能实证的缘故。
善知识为了想要帮助修学佛法(不是帮助修学罗汉法)的人,可以开悟见道明心的缘故,必须先教导大家精勤修炼基本定力:不论是在静态或动态中,都可以时时住于一心不乱或者净念相继的境界中,而不会妨碍世间生存或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能够具备这种动中功夫的人,纵使他在这一生中都没有证悟的因缘,没办法开悟见道,至少也会因为这种动静之中都能一心不乱或净念相继的功夫,而获得很大的受用,乃至自知有能力上品往生诸佛国净土。
如果是想要求证《大般涅槃经》中 佛陀说的眼见佛性境界,就必须再进一步转为看话头的功夫;所谓看话头,是能在话的前头就看住,了了清楚那一句话的意思,可是却不会在心中出现那一句话。如果心中已经出现某一句话了,才住于那一句话的意思之中,就已经落入话尾了。那是在心中念出一句话以后才住在那一句话的意思中,因此说他已经落入话尾了。而且,想要眼见佛性的人,必须在动态中修成这种定力,不应该在静态、静坐中修成这种定力;否则纵使有一天因为福德具备、慧力具备而参出佛性的内容时,就只能在静坐很久以后才能眼见佛性;只要一下座走动,几分钟以后定力开始散失了,就开始看不见佛性了。那么,如果完全没有这种看话头的功夫,连静中的看话头功夫都没有,那么他一定不可能眼见佛性,不论是在动中或静中都一样。
而且,从求实证上面来说,已经眼见佛性的菩萨们,如果因为眼见佛性了就开始放逸,不能继续每天礼佛保持定力,也不能每天静坐保持定力,当他的定力失去时,就看不见佛性了,一定会失去原来眼见佛性的境界。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每天继续努力静坐;或者每天以无相念佛的功夫继续礼佛半小时,专作无相念佛的功夫;等到回复定力的时候,才能再度眼见佛性分明。所以,真正的善知识,一定要教导学人们修学定力,不是进入定境中享受定境。而定力的教导,还是应该以动中功夫最重要;因为动中修来的功夫,在行住坐卧之中,不论如何繁忙的状况下,都同样可以清楚看见佛性;若是静坐中修学来的看话头定力,下座走动去看佛性时,定力就会散失而渐渐看不见佛性;必须回座继续修定而使心定下来以后,才能再看见佛性;所以 平实导师常说:静中修得的看话头功夫,见性的品质都不佳。因此,善知识教导大众修学看话头的定力时,应该以动态定力的内涵来教导,不应该以静中定力来教导。动中定力的教导,“首楞严定”是最好的方法;无相念佛正是首楞严定的方法,也最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学佛人。
想要眼见佛性的人,一定要先锻炼定力,这个定力一定要在动中修来的才有用。见性以后,这种动中定若是消失了,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佛性的境界就会跟著消失。因此,本会游正光老师在书中曾经如此说:定力若退失,佛性将会看不清楚,乃至完全看不见。譬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所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而不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的缘故即可了了而见;因此眼见佛性不是不见,仍是有见,只是见少分佛性而不明了,若是能修学首楞严三昧(譬如念佛圆通章的无相念佛)动中定力,就能了了而见;不是像慧广在〈眼见佛性的含义〉谬义文中所说,唯有“佛眼见于佛性”(详见慧广《禅宗说生命圆满》一五八页)。因此,眼见佛性是必须有动中定力的,当定力退失的时候,佛性跟著定力退失就会看不清楚,乃至完全看不见;虽然看不见,但佛性仍然继续在运作著,也知道如何可以再度眼见,慧力照见其理以及已曾体验的缘故,所以了知自己只需修回已失去的定力,即可重新看见佛性。因此当定力退失,再继续培植定力,并于定力恢复后,又可以随时随地在山河大地上看见自己的佛性了。3
注3 摘录自游正光老师,《明心与眼见佛性》,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1年2 月。
由此也可以证明,如果没有动态中随时随地都能看话头的定力,就不可能在山河大地上面看得见佛性。假使已经看见佛性了,以后若都不肯礼佛保持定力,当他的定力失去了,同样会像见性前一样看不见佛性。如果发觉自己有一天竟然看不见佛性了,因为知道必须有定力才能看见的原理,所以只要好好再重新把定力修回来时,他又可以重新再看见佛性了。
第二目 眼见佛性的定力需要很强吗?
如果明心以后想要亲眼看见佛性,这种定力的层次并不需要很高,用不著修炼到初禅或二禅的定力,只需要在动态中修炼看住话的前头的功夫;这种功夫修炼成功以后,要常常保持而不忘失,就已经具足见性的定力了,所以并不需要初禅或二禅等定力。但是必须经由动态中来锻炼而成就的未到地定定力,也就是在动态中可以随时随地看话头,才能看见佛性而且清楚分明。如果有人想要修学这种定力,可以依照 平实导师写的《无相念佛》法门来用功,如果读了以后没有误会书中讲的意思,也肯努力用功的话,这是很快就能修成的功夫。无相念佛的功夫修得很好以后,就可转成看话头的功夫,再继续深入看话头功夫中锻炼。如果自己读了以后还是不会无相念佛,也可以来正觉同修会中修学,亲教师们都会详细教导的。
当学人把无相念佛的动中定修成以后,时时刻刻都住在忆佛的净念相继境界中,也就是住在无相念佛的清净念佛境界中,继续深入修炼到无相念佛的功夫很好时,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转为看话头。这时候不再用无相念佛的功夫来忆佛念佛了,而是改为禅宗门庭的话头来看著,不让它消失。比如参禅是谁?念佛是谁?吃饭是谁?说话是谁?……等话头。但这时心中都不会再念出这些话来,而是住于所看的那一句话的前头(如果那一句参禅的言语已经在觉知心中出现了,觉知心就已经住在那一句话的后面了,就不是住在话头而是住在话尾了)。然后继续锻炼,使自己的觉知心在人间的种种活动之中,都能同时安住于所看的那一句话的前头,不会生起妄想妄念,这时就是具足眼见佛性的功夫了。
当然,看话头功夫是不是已经具足了,还是得要由善知识来观察判断,因为看话头的境界会有一些变化;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最好是继续看下去,继续前进而使功夫更深厚,到达某一种层次时,再来参话头,那时参出来才能看得见佛性;或者看话头功夫具足成熟时,再由善知识来引导,那时就能亲眼看见佛性。若是功夫还没有成熟,就先参究佛性而被你参出来时,还是看不见佛性的。依据 平实导师度众与教学的经验,一旦参出佛性的内涵而看不见时,这一世就没什么机会可以看得见佛性了,只好等未来世再说了。末学可以说明的是,看话头功夫的锻炼,不必修练到初禅或二禅的功夫,但必须经历看话头功夫的一些演变状况,到达某一层次时(末学奉命不许加以说明,以免有人妄称已经有那个层次而被引导时,一定看不见佛性,这时
讲出来的人就是在害人看不见佛性),才来参究佛性的内涵,才会比较有把握。
这意思是说,想要眼见佛性的人,除了其他条件以外,都必须有看话头的功夫。如果不想成为解悟佛性的人,不想因为看不见佛性而一生都觉得遗憾,就必须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否则参出佛性的内涵时就会成为解悟而无法眼见佛性,因此末学必须先说明看话头与眼见佛性的关联。
眼见佛性必须有正确的看话头功夫,但明心者不是必须有看话头功夫;善知识教导学人看话头之目的,只是要使参禅者心思细腻敏锐而比较容易找到如来藏;心思如果粗糙,是找不到如来藏心的。但是找到如来藏心以后,会自己确定一个事实:能不能找到如来藏心,以及找到如来藏心以后会不会退失而看不见如来藏,其实都与定力无关。因为即使看话头的功夫全部失去了,还是会继续清楚分明看见如来藏心的所在。可是若想要亲眼看见佛性,甚至于在山河大地、虚空之中,都可以看得见自己的佛性,就必须具备很好的看话头功夫,而且必须是动态之中修得的看话头功夫,才有可能看得见佛性;静中修来的看话头功夫,大多数是看不见佛性的。这就是说,只要明心以后作错功夫,那是看不见佛性的,最多只能看见如来藏的成佛之性,也就是只能维持明心的智慧。
由于这个缘故,游正光老师说:
欲眼见佛性的佛子们,应先勤练无相忆佛、次拜多尊佛及锻炼思惟观功夫,然后还须勤练看话头功夫,并努力消除烦恼之遮覆及忏悔毁谤胜义僧之重罪(不论是性罪或戒罪,或者两者都是),并且修集眼见佛性所需之大福德;直到因缘成熟时,于 世尊冥助之下,而获得 平实导
师的帮助,方得眼见佛性。从此不疑 世尊所说究竟是以肉眼见?还是慧眼眼见?正当眼见佛性时,其实都没有所谓的以肉眼、或者以慧眼见的问题存在,就以父母所生眼而清楚分明看见了佛性。所以眼见佛性是很单纯的事情,越单纯越好,思惟越多,就越不能眼见佛性。4
注4 、摘录自正光居士著,《眼见佛性》,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三刷2007 年12 月。
奉劝欲求眼见佛性的佛弟子们,唯有精勤锻炼看话头功夫、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知见、培植眼见佛性应有的福德庄严,于时节因缘成熟时,方能在 世尊冥助下,并在善知识的亲自指授之下眼见佛性。此外,奉劝只想在经典里探究佛性答案而不肯下功夫锻炼看话头功夫的佛子们,在福德、定力、慧力都尚未具足的情况下,或者尚缺其一的情况下,一旦先知道佛性答案者,则今生一定无法眼见佛性,只有期待来世了。就算是三者都已经有了少分,则眼见佛性之觉受非常淡薄,乃至不现,解脱功德小矣。若想能够眼见佛性清楚,则不仅必须付出比他人多倍之心力,而且不若直心学人依善知识开示,勤练看话头功夫,于因缘成熟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清
楚、之全身觉受强烈、之解脱功德大,是故学人不可不慎。借用禅宗祖师的四句偈来开示眼见佛性正理作为结尾,那就是:“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张正圜老师说:
明心而证得如来藏的人,所了知的是:如来藏自无始劫来,不曾于六尘万法起一念一刹那之见闻觉知,一向离见闻觉知故,于六尘中所出现的万法都不起分别;而“眼见佛性”者,眼见见闻觉知等七识十八界之总性,不以看见能见之性、能闻之性乃至能觉知性之现行为见性也,是故佛性可以眼见,名为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即是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如上平居士等人,于眼等六根体会见闻觉知等六性者,俱名凡夫随顺佛性,不名眼见佛性。非是禅宗所言之见性也,非是《大般涅槃经》所说之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也。
明心之人,可以眼见如来藏之运作,可亲眼看见如来藏运作时之体性,若无大善知识摄受,往往以为如是明心即是眼见佛性,然实非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必须先有看话头之定力功夫,功夫纯熟而且具足慧力与福德以后,再参究佛性名义,方可在参得佛性名义时见之。5
注5、 摘录自正圜居士,《护法与毁法》,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二刷 2007 年。
由笔者自己的眼见佛性亲身体验,再由游老师、张老师书中这些开示,都证明眼见佛性所必须的定力,不必很深厚,因此不必等到修得初禅、二禅时再来求见佛性;但是看话头的功夫却必须修得很好,一定要经历某些过程,才能在参出佛性的内涵时看得见佛性。而这些过程是不是已经全部完成了,应该由过来人善知识勘验判断,学人自己是不清楚的。所以,求证眼见佛性的境界固然不必有初禅、二禅的定力,还是必须具备看话头的深入修炼,经历某些演变状况而获得提升到某一程度时,才有可能在参出佛性内涵时眼见佛性,不是从无相念佛的动中功夫刚刚转过来的粗浅看话头功夫,就能眼见佛性。关于看话头功夫的理论与行门,将在下一章的第二节“定力庄严”及第四节、第六节中加以叙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