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18、《楞严经讲记》摘录

   日期:2018-07-12     作者:如来藏    浏览:63480    
核心提示:  《楞严经讲记》  平实导师 著  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如心者,是落入意识境界中,与常见外道合流,名为佛门常见外道;以六识
  《楞严经讲记》
  平实导师 著
  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如心者,是落入意识境界中,与常见外道合流,名为佛门常见外道;以六识之自性(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知性、警觉性)作为佛性者,是与自性见外道合流,名为佛门自性见外道。近代佛门错悟大师,不外于此二类人之所堕。
  以六识论而主张蕴处界缘起性空者,与断见外道无二:彼等舍寿时若能灭尽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彼涅槃必成断灭故,名为佛门断见外道。此类人恐生断见之讥,随即益以“意识细心常住”之建立,则返堕常见之中;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因缘生”故,不脱常见外道范畴。此等人,皆违声闻、缘觉菩提之实证,亦违佛菩提之实证,即是应成派中观之邪见也。(扉页-1)
  《楞严经》既说真如心如来藏,亦同时解说佛性之内涵,并阐释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六入全属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生,附属于如来藏妙真如性而存在及运作。如来藏心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妙真如性即是如来藏心体流露出来之神妙功德力用,诸菩萨目之为佛性。
  此经所说法义,迥异诸经者,谓兼说如来藏与佛性义,并将蕴处界入等一切法摄归如来藏妙心与其功德力用之中。其中法义甚深、极甚深,谓言词古朴而极简略,亦谓其中妙义兼含地上菩萨之所证,绝非明心后又眼见佛性之菩萨摩诃萨所能意会,何况尚未实证如来藏之阿罗汉,更何况未断我见之应成派及自续派中观师?其余一切落入意识境界之当代禅宗大法师,皆无论矣!有大心之真学佛而非学罗汉者,皆应深入熏习以求实证之。
  ------------------------------------------------------
  目 次
  自 序………………………………………………………………………………………001
  第一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名释义…………………………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221
  第二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上承第一辑)………………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二………………………………243
  第三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二(上承第二辑)………………001
  第四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二(上承第三辑)………………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073
  第五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上承第四辑)………………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269
  第六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上承第五辑)………………001
  第七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上承第六辑)………………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259
  第八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上承第七辑)………………001
  第九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上承第八辑)………………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065
  第十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上承第九辑)………………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七………………………………227
  第十一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七(上承第十辑)………………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143
  第十二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上承第十一辑)……………001
  第十三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上承第十三辑)……………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九………………………………133
  第十四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九(上承第十三辑)……………001
  第十五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九(上承第十四辑)……………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099
  ------------------------------------------------------
  自 序
  《楞严经讲记》是依据公元二○○一年夏初开讲《楞严经》时的录音,陆续整理为文字编辑所成,呈献给读者。期望经由此经的讲经记录,利益更多学佛人,藉以生起对大乘法教的仰信,愿意景行景从而发起菩萨性;亦藉此书熏习大乘法义,渐次建立正知正见,远离常见外道意识境界,得断我见。同时可由深入此书中所述法义的如实理解,了知常住真心之义,得离断见外道邪见;进而可以明心证真,亲见万法都由如来藏中出生,成为位不退之实义菩萨,亲自观察所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常见外道所堕之神我。并能现观外道所堕神我,实由其如来藏所出生之识阴所含摄,不外于识阴范畴。乃至缘熟之时可以眼见佛性,得阶十住位中,顿时圆成身心世界如幻之现观,不由渐修而成,一时圆满十住位功德,或能得阶初行位中,顿超第一大阿僧祇劫三分有一 。如是利益读者,诚乃平实深愿。
  然而此经之讲述与整理出版,时隔九年,岁月淹久,时空早已转易;当时为令学人速断我见及速解经中如来藏妙义而作简略快讲,导致极多佛性义理略而未说,亦未对部分如来藏深妙法义加以阐释,已不符今时印书梓行及流传后世之考量,不符大乘法中菩萨广教无类及显示胜妙真如佛性义理之原则。是故应当加以深入补述,将前人所未曾言之如来藏深妙法义中,可以梓之于文者,以语体文作了大幅度增删,令读者(特别是已悟如来藏者)得以前后再三阅读思惟而深入理解经义。由此缘故,整理成文之后,于润色之时特地作了补述及大辐度增删,令读者得以一再阅读深思而理解之,藉以早日转入菩萨位中,远离声闻种性;并能弃舍声闻法义之局限,成真菩萨。此外,本讲记是正觉同修会搬迁到承德路新讲堂时所讲,当时新购讲堂之录音设备尚未完善,更无录影设备,是故录音时亦有数次漏录情况,只能在出版前另以语体文补写,一并呈献给读者。
  大乘经中所说法义,单说如来藏心体者,已经极难理解,是故每令历代名闻诸方之大师难以理解,更何况《楞严经》中非唯单说如来藏心,实亦兼涉佛性之实证与内涵。如来藏心体对六尘离见闻觉知,而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佛性——则对六尘不离见闻觉知,却不起分别,亦非识阴觉知心之见闻觉知;欲证如来藏心体及眼见佛性者,修学方向与实证条件差异极大,苟非一一实证者,纵使读懂此经文义,亦无法实证之。何况此经文句极为精链简略,今时人之文言文造诣亦低,何能真实理解此经真义?而欲证知经中所说如来藏心与佛性义,欲求不起矛盾想者,极难、极难矣!特以佛性之实证、内涵、名义,古今佛教界中所述纷纭,类多未知佛性、或未实证眼见佛性现量之凡夫所说者;如斯等人或读此经,必然错会而误认六识之见闻知觉性为常住之佛性;以是缘故,亦应讲解此经而令佛教界广为修正旧有之错误知见。
  然而此经中有时亦叙述如来藏具足令人成佛之体性,如同世亲菩萨所造《佛性论》之意涵,并非《大般涅槃经》中 世尊所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亦非此经中所说佛性——妙真如性——现量境界之实证真义;由是缘故,凡未亲证如来藏又未眼见佛性者,往往误会此经中所说十八界六入等境界相即是佛性境界,坠入六识之见闻知觉性中。是故九年前讲述此经时,已依此经所说佛性真义而略述之,并依此经所说第二月真义,略加旁述佛性之理;然未尽说,预留读者将来眼见佛性之因缘,故已隐覆佛性密意而略述佛性之义。藉此覆护佛性密意之宣演佛性方式,促使读者将来明心之后更有眼见佛性之因缘,得以渐次成熟;或于此世、或于他世,得以一念相应而于山河大地之上,亲见自己的佛性,顿时成就世界身心如幻之肉眼所见现量境界,不由渐修而得,一念之间顿时圆成第十住满心位之身心世界如幻现观。
  又,地上菩萨由无生法忍功德所成就之眼见佛性境界,能由如来藏直接与众生心相应;虽然凡夫、贤位众生之心仍不知已被感应,但地上菩萨往往已经于初次相见之时,即已感应其如来藏所流注之种子,由此而知彼众生往世曾与菩萨结下善缘或恶缘。未离胎昧之已入地菩萨眼见佛性时,具有如是功德,故能由此直接之感应,作出对彼凡夫位、贤位等菩萨应有之开示与因应,此即是三地以下菩萨随顺佛性以后,在无宿命通、天眼通之情形下,仍能妥善因应众生根性之缘由所在。如是,诸地菩萨于眼见佛性之后所得智慧,迥异十住菩萨之眼见佛性境界智慧,非十住位至十回向位菩萨所知。一切未眼见佛性而已明心之贤位菩萨,更未能知此。
  至于尚未明心而长处无明长夜中之意识境界凡夫菩萨,更无论矣!皆名凡夫随顺佛性。声闻种性僧人及诸外道,总将识阴六识之见闻知觉性错认为佛性,据以诬谤十住菩萨之眼见佛性境界,何况能知诸地菩萨所随顺之佛性智慧境界?唯能臆想而妄加诽谤尔。然诸佛所见佛性,又异于十地、妙觉、等觉;谓诸佛眼见佛性后,成所作智现前,能以五识各自流注而成就无量利益众生之事,化身无量无边,非等觉及诸地菩萨所能臆测。故知眼见佛性者,层次参差不一,各各有别,少闻寡慧者并皆不知,乃至已经眼见佛性之十住菩萨仍不能具知也!如是眼见佛性境界,则非此经之所详述者;故我 世尊已于别经再作细说,以令圆满化缘,方得取灭而以应身方便示现进入涅槃。如斯佛道意涵,深邃难知,苟非已有深妙智慧者,难免误会而成就大妄语,或因难信而生疑,以致施以无根诽谤,未来舍寿后果堪忧;是故平实于此序文中预为说之,以警来兹,庶免少闻寡慧凡夫阅后恶口谤法,舍寿之后致遭重报。
  此外,时值末法,每有魔子魔民身披佛教法衣演述常见外道法,转易佛门四众同入常见外道、断见外道知见中;更有甚者,身披法衣而住于如来庙堂之中,实行印度教外道性力派——坦特罗“佛教”——谭崔瑜伽男女双身合修之意识贪触境界,夜夜乃至白昼公然宣淫于寺院中,成为彼等众人寺院中的公开秘密,唯独浅学信徒不知尔。如是邪说邪行,已经广行于末法时代之学密佛教寺院中,台湾海峡两岸亦皆已普及,极难扭转其势,岂符 世尊法教真义而不违 佛制戒律?身披僧衣而广行贪淫之行,堕落识阴境界中,岂能相应于真心如来藏离六尘贪爱之清净境界?眼见如斯末法现象,平实不能不喟叹末法众生之福薄:屡遇如是宣扬外道法之邪师而不自知,更随之暗地实修双身法而广违佛戒,日日损减自己每年布施众生、供养三宝所得福德。
  更有甚者,一心追随邪师而认定邪法为正法,不知邪师每每身现好相,佯为实证及清净之人;学人由无明所罩故,以护法之善心而与邪师共同造下破法之愚行,将了义胜妙之正法谤为外道神我、外道自性见;亦将弘扬正法之贤圣谤为外道、邪魔,坐令邪师势力增广,导致邪法弘传益加普及。是则因于无明及名师崇拜,以善心而造恶业;然犹不能自知真相,每以坏法及谤贤圣之恶行得以成就,而沾沾自喜为护法大功焉,实可怜悯。今此经中,佛陀对此广有开示,读者若能摒弃以前追随名师所闻之先入为主观念,客观地深入此书中,一一比对佛语而能深细检验;然后一一加以深思,并依本经所说蕴处界功能本质及生灭性之现量加以现观,即可远离既有之邪见而转入正知正见之中;若能正确了知之后,益以正确之护法善行而积功累德,何愁此世无有实证如来藏而悟入大乘菩提之机缘?乃至福厚而极精进者,亦得眼见佛性而圆满十住位之世界身心如幻现观。
  末后,令平实不能已于言者:对于中国佛门中已存在百年及密宗已存在数百年之宗喀巴外道法因缘观及菩提道次第,亦应由此经义而广破之。谓百年来常有大法师遵循日本学术界中少数人的错误观点,一心想要以学术研究所得取代佛法特重实证的经中教义?而日本近代此类所谓佛学学术研究者,本质仍属基督教信仰者急于脱亚入欧而提升日本在国际上之学术地位,想要与欧美学术界分庭抗礼;于是出之以哗众取宠方式而极力批判佛教,冀离中国佛教而且上于中国佛教,于是乃有批判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教义之举三十年前日本“批判佛教”学派于焉诞生。于是专取四阿含文字表相法义,并扭曲四阿含法义,宣演外道六识论为基调之因缘观,取代佛教四阿含所载八识论之因缘观,自谓彼之谬论方属真正佛法,主张一切法因缘生故无常,诬指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教义为外道神我。然而,如来藏属第八识,能出生外道神我,而法界中亦无一法可破坏之,此是一切亲证如来藏者皆可现观而证实之现量;外道神我则属第六意识或识阴六识,被如来藏所生,乃生灭法?一主一从,二者天差地别,焉可等视齐观?由此证知日本袴谷宪昭、松本史朗创立批判佛教之学说,纯属无明所言戏论,并无实义。
  六十年来台湾佛教则由印顺及其派下门人,奉行印顺源自天竺密宗之宗喀巴六识论应成派中观,采用基督教信仰者反对实证之西洋神学研究方法,曲解四阿含中所演八识论因缘观正理,刻意否定中国禅宗法教之如来藏妙义,贬为野狐禅及外道神我;藉此表相建立其不落“俗套”而异于传统佛教之“超然、不迷信”假象,然后佛光山、法鼓山、慈济追随印顺而奉行之。然而印顺派之思想本质,乃外道六识论之因缘观,近承日本不事修证之学术研究学说,远绍宗喀巴、阿底峡、寂天、月称、佛护等六识论诸凡夫论师;谓彼等因缘观外道如是主张:纯由根、尘作为因缘,即能出生六识:不必有本识如来藏持种,只藉六根六尘作为因缘即能出生六识。又主张意识常住不坏,公然违背圣教。如是外道因缘观,全违法界现量——违背现象界中可以现见之事实——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之事实,全违龙树中观之教示。
  而印顺派所阐释之因缘观、应成派中观,正属龙树所破之他生与共生之外道因缘观;复又违背四阿含中处处隐说、显说之八识论因缘观——由第八识如来藏藉所生根尘为因缘,出生识阴六识(详见拙著《阿含正义》七辑之举述),本质正属外道六识论邪见之因缘观。今此《楞严经》中更出之以五蕴、六入、六界、十二处、十八界皆属如来藏妙真如性所出生之深入辨正,以九处徵心八还辨见之细腻法义,令知“识阴六识不能自生,根不能独生识,尘不能独生识,根尘不能共生识,虚空不能无因生识”等正理,完全符契四阿含诸经所说义理,而更深入阐述正义。如是深入辨正已,阿含声闻道所述佛门因缘观正理即得以彰显,突显佛门八识论因缘观异于印顺及宗喀巴之外道六识论因缘观所在,则佛门学人即可远离外道因缘观邪见,疾证声闻菩提乃至佛菩提,终不唐捐诸人一世之勤修也!
  佛法特重智慧,是故成贤证圣而入实义菩萨位中,世世悦意而修菩萨道;或者舍寿后速入三涂永为凡夫而受苦难,多劫之中常与真实菩提绝缘,世世苦修仍不得入门,茫然无措;如是二类迥异之修学果报缘因,端在当前一念之中:是否愿意客观分辨,及实地理解诸方名师与平实所说法义之异同所在,不依道听涂说而盲从之,实即凭以入道或下堕之枢纽及因由也!愿我佛门四众弟子皆能冷静客观而深入比较及理解,然后理智而不盲从地作出抉择。审能如是,则此世即已建立修学佛道之正确方向;从此一世开始,佛道即能快速而悦意地修学及实证,非唯永离名义菩萨位,亦得永断三涂诸恶因缘,真成实义菩萨,何乐不为?
  此书既然即将开始润色而准备梓行,于润色前不免发抒感想、书以为文;由是而造此序,以述平实心中感慨,即为此书印行之缘起。
  佛弟子 平实 敬序于竹桂山居
  时值公元二○○八年春分
  ------------------------------------------------------
  《楞严经讲记》第七辑128~137页
  平实导师 著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就好比六知根的道理一样,当如来藏妙真如性原本所有的觉了光明,由于无明的缘故而失去原来精明的觉了性,沾黏了虚妄想以及对三界诸法的贪著,于是开始在六尘所限的范围内发起了觉知六尘的光明作用;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众生如今若是离开黑暗与光明这两个色尘上的法相时,就没有能见的自体了,就无法看见色尘相了。这已经告诉我们悟后要如何修行才能够到达佛地啊!可是这么一段短短的经文说完了,大众又如何能够真的了知呢?所以 世尊还要配合其他的经典来为大众解说,不能单单只讲这一部陉典。
  佛说,六知根全都是从如来藏妙觉明性的妙湛之性中生出来的,这里又说,就像是前面所说的那个样子,这六知根是由如来藏微妙觉明自性(千万别误会是离念灵知在六尘中的觉知性)中出生的。如来藏本身有极微妙的觉明性,其实就是佛地的随顺佛性境界,可以由第八识如来藏直接了别六尘万法,也可以直接了别一切众生心乃至十方世界一切法。然而究竟是什么缘故而使如来藏出生了这六知根,然后众生就被局限在六尘中了别,不能再像本初时能直接了别一切法呢?都是由于如来藏的“明明觉”,“失彼精了”而产生了被局限的现象。
  至于为什么会“失彼精了”呢?都是因为无始劫来不断地在六尘中攀缘执著,由于三界爱引生的各种无明与贪著,才把如来藏的“明明觉”遮盖了,于是就失掉了原有精明的了知性,无法再发起运作了,就必须透过六知根才能了知六尘中的各种法性,也无法了知更多六尘外的一切法性。若是想要回复如来藏原来的一切功德,必须要藉佛法的实修而到达佛地以后,才能完全回复。透过佛法的修行,如来藏中的种子越来越清净,如来藏就越能直接运作。当修行层次越往上推升时,如来藏的明觉性就越来越被显发出来;修到佛地时,就可以完全显发出来,不再有丝毫的不知,129乃至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的心想,也都能完全了知。
  众生都因为无始劫来的烦恼熏习,以致“失彼精了”,丧失如来藏本有的“精了”自性以后,又想要了知六尘,就必须生起六知根,于是就被六知根的功能所局限,无法再拥有原来的“明明觉”自性了。所有众生无量劫以来的意根总是不甘寂寞,所以意根时时刻刻都不肯寂寞,谁也不服谁,个个都要强出头。现在台湾四大山头的大法师们不都是这样吗?他们有哪一位是证悟底人?却是个个都要出头,都想要成为台湾或全球第一。为什么想要出头呢?都因为意根处处作主的力量太强了。想要出头成为顶尖的大师,又没有佛法上的实证,该怎么办呢?只好“粘妄发光”,所以就搞很多的名堂,办了许多活动,把自己的名声弄大,然后大家就信受他们了嘛!
  回到自己身上来观察时也是一样的,别老是嘲笑四大山头。每一个人也都是一样“失彼精了”,导致如来藏原本的“妙觉明性”无法直接现前运作,所以都是对六尘不能觉知。都只能由六知根来觉知六尘,而如来藏只能在六尘外的种种法中来觉知,无法像本初时一样全都能觉知,必须修到佛地以后才能够作得到。但是佛地如来藏不再被称为如来藏了,而被称为佛地真如,改名为无垢识,那时才是真实的如,所以有少数经文中只说佛地的无垢识自性才能称为真如。为什么是真实的如?是因为佛地的第八识不再“失彼精了”,所以能够和二十一个心所有法相应,所以佛地第八识不再称为如来藏,因为已经不是“如来藏中藏如来”了,而是已经使如来完全显发出来了,不再覆藏于如来藏中了。
  佛地的真如才能称之为真实的我——常乐我净中的真我。为什么祂会被诸佛叫作真实的我?因为那时祂也可以具足自证分及证自证分啊!佛地第八识无垢识,可以如同意识一样地运作,同时拥有意识的自证分与证自证分。这在妙觉、等觉菩萨位中都还作不到,直到眼见佛性而圆满佛地随顺佛性的功德时,也就是成所作智现前时,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妙觉、等觉以下的第八识,都与我们一样只有五遍行心所有法;但是到达佛地时就大不相同了,不但原有五遍行心所有法,还加上五别境、善十一等心所有法,所以佛地无垢识总共有二十一个心所有法相应,同时拥有意识与意根的功能,却又没有因地意识与意根的任何烦恼遮障;这样才能叫作真正“常乐我净”的我,这才是真正的“我”。
  妙觉位以下的第八识,都只有五遍行心所有法,无法与五别境及善十一等心所有法相应,功德差异很大,当然是无法六根互通的。131佛地无垢识这种“明明觉”能够直接现行运作,妙觉、等觉以下全都作不到,因此所有妙觉、等觉菩萨都对诸佛无比恭敬,全都是因为无法想像佛地的胜妙伟大功德所致。所以说,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由无始虚妄熏习而“失彼精了”,使第八识明明觉不能现行运作;偏偏意根又不肯安于寂寞,一直想要出头表现、聚集广大眷属与名闻利养,于是就得“粘妄发光”。粘,就是附合于虚妄法,六尘中的一切法全都是虚妄法啊!附合于六尘中的虚妄法,而从如来藏妙真如性中引发光明性。引发光明性,意思是把妙真如性引来了知六尘,这叫作“粘妄发光”。发展到“粘妄发光”阶段时,就被局限而只能经由六根与六识住于六尘中,来了知六尘范围内的诸法了。所以众生如今若是离开了暗相与明相,就无法看见色尘,连色尘上所显示的任何法尘都看不见了。这表示说,离了明相与暗相时就没有“见体”了!能见的自体就不能存在了。
  一定要明暗二尘互相交叉运行,人们才会有能见之体存在##;若是离开明暗二相,就无法看见色尘,表示能见之体已经不存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是“粘妄发光”嘛!如果能像诸佛不再“粘妄发光”,纵使离明离暗之时,能见之体照样可以现行运作,也可以直接跟众生心相应;那时想要让众生直接看见什么,就可以使众生直接看见,只要心中生起一个作意就行了,都不必加行,因为佛地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粘妄发光”啊!然而众生都是“粘妄发光”,所以离暗离明就没有见体。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同样的道理,既然是“粘妄发光”,光就是光明性,也就是功能德用的意思,简称为功德。耳知根一样不脱“粘妄发光”的道理,所以耳知根若是离开声尘的动相与静相,原来就没有能听的本质存在啊!所以一旦离开了声音中的动相与静相,也就没有能听的本质存在了!
  “无通无塞,嗅性不生;”如果呼吸之中没有疏通相与阻塞相,鼻知根的嗅性也就不能出生了,何况存在及运作呢?
  “非变非恬,尝无所出;”如果舌根尝味的过程中,没有恬适相与变化相,那么舌知根中的能尝之性也没有办法出现啦!因为尝味之性没有出生的因缘了。
  “不离不合,觉触本无;”如果身根在触觉境界之中,不与触尘和合也不能与触尘相离时,身根中的觉触之性本来就不可能出现;所以说,不离触尘也不合触尘时,身觉之性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无灭无生,了知安寄?”如果在法尘上面是永远都没有灭失也没有出生,那么法尘就不存在了,意知根的了知之性,又要寄放在哪里呢?“安寄”,133安是质问义,是“能够如何”的意思;寄是存放、存在的意思。所以“安寄”的意思是:能够存放或安置在何处呢?也就是说,当出生与灭失两个法相不存在之时,意知根的了知之性能够存放或依附在何处呢?因为,当出生与灭失二相不存在时,就不可能有五尘上的法尘存在;没有法尘可以与意根接触时,意识就无法生起,还能有谁来了知诸法呢?所以说:“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一定是有五尘上显现出来的法尘不断地生灭著,才会有法尘存在,意知根的了知性才能存在于法尘中;否则,一旦睡著以后,完全没有生灭性的法尘不断变动,意根就不会促使意识再度生起,人们就永远都醒不过来了。正因为有生灭二尘不断轮替而显示法尘的存在,所以意根的了知性就寄附在生灭性所显示的法尘中;所以到了天亮开始有声音时,光线开始明亮起来时,意知根了知法尘有大变动;那时你是还没醒过来的,是由意根了知法尘的变化很大,想要确实了知法尘有了比较大的生灭变动内容,然后才把意识叫醒过来,才有觉知心再度出现。实际上,那时意识还是有些不情愿地出现,直到意识确定应该起床了,才情愿地爬起来。然而推究到醒过来的初起情况时,确实是由于法尘不断地生灭变动著,意根的极劣了别性知道法尘有大变著,才能显示给意根了别;若无法尘的灭失与出生等法相持续变动著,人们的了知之性要依附在哪里而存在呢?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这些道理点明了以后,佛陀便从意知根、身知根向前推溯到眼知根,作了一个结论:只要不依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等六知根的十二种有为性的法相,随著各人修行以后拔掉六知根中的某一根对所缘尘境的执著,不再落入六知根所面对的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等法相,脱离了对于所沾黏六尘境界相的执著,反流回归而向如来藏妙真如性里面降伏下来,也就是把夤缘外尘的攀缘性降伏而回归原本就具足圆满的妙真如性中,就能发起如来藏妙真如性中本来就拥有的了知性——本就拥有的照耀诸法的功德。这时,只要能够把六知根中的某一根对诸法照耀的自性发明出来了,其余五知根对所缘尘境的沾黏,也就同时感应而能一起拔离所缘境界相,自然就能圆满原有的胜妙功德而解脱于所缘六尘境界的束缚,135从此以后不必再由眼前所面对的六尘所生起的能知能见来知觉诸法,可以由如来藏妙真如性来直接了知诸法。那时,纵使没有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等法相存在,也可以由第八识直接了知六尘中的所有内容。
  只要能把六根中的某一根,经由清净心地而从十二个有为相中的两个之中“脱粘”了,譬如眼知根一旦脱离了对暗与明的依附性,离开这个有为相,往自己的如来藏心中降伏而安住下来,这样降伏而回归如来藏原本的妙真如性,把如来藏本有的光明辉煌自性发明出来;这时眼知根确实是完全降归如来藏妙真如性了,其余的五知根也会同时“应拔圆脱”,同时不再被“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等变易相粘住了,就可以和眼知根一起圆满地脱离系缚。从此以后,第八识不必再藉六知根“由前尘”(也就是觉知心所面对的六尘)所生起的能见乃至能知之性来了知六尘,也可以直接与六尘外的一切法相应。
  这时成佛了,如来藏原有的明觉之性,不必再经由六知根依循于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等相运作,直接了知六尘诸法;却也可以依附于六知根而住于人间,使如来藏妙觉明性在六知根中都能出现运作。这时是六根互通的,也就是佛地的佛性在六根中的每一根,都可以各作见闻嗅尝觉知等六种用途。那时在眼根中也可以生起声觉、香觉、味觉、触觉、了知等功德,六知根都可以互通。当六根互通时,一定得要用眼根、耳根来见色、闻声吗?当然可以不用,可以用意根运作就行了。那时意根也可以作六根使用,为什么你不用意根呢?
  意根是无色法,这样一来,你若是想要到无色界或色界天去,不论是哪一天,都可以随意自在啊!从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稍微了解一点点诸佛的境界了!诸佛随便用六根中的某一根,就可以度十方三界一切众生,因为六根互通嘛!所以只要意根一起作意,都不必加行,有缘则应。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可是这个境界,对于妙觉菩萨而言,却是无法作到的,所以真的很稀奇。这个道理就是“寄根明发”,可以显现在人间的粗色质地色身中,显现的却是佛地的极胜妙功德性。因此,所有大阿罗汉们都不能不心服,都心甘情愿、心服口服地依附在 释迦佛座下。从这里,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三明六通大阿罗汉距离佛地是多么遥远!所以佛地真是不可思议。
  ------------------------------------------------------
  《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