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10、《禅悟前与悟后》摘录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49577    
核心提示:  目 录  上册     第一篇 悟前       第一章 前方便      第一节 闻法阅经,建立知见      第二节
  目 录
  上册
  
  第一篇 悟前
  
    第一章 前方便
      第一节 闻法阅经,建立知见
      第二节 闻时记忆,闻后思惟
      第三节 培植福德,广结善缘
      第四节 受持佛戒,发菩提心
      第五节 减除世间五欲之贪著
      第六节 忏悔业障,深信因果
      第七节 消除慢心
      第八节 发大愿心
    第二章 正修行
      第一节 谨慎选择教禅之善知识
      第二节 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
      第三节 深解第一义经典
      第四节 参究的方法
        第一目 简介话头
        第二目 简介公案
        第三目 参究的方法
      第五节 禅法知见四十则
        第一则 建立信心
        第二则 要有求悟的企图心
        第三则 要有精进心
        第四则 要有长远心
        第五则 要除掉私心和诤胜心
        第六则 除聪明伶俐心
        第七则 要远离妄心
        第八则 要远离生死心
        第九则 应发大愿心
        第十则 随时随地不离参禅
        第十一则 注意安全,因时因地制宜
        第十二则 保持充足睡眠
        第十三则 注意饮食营养
        第十四则 暂离一切外务攀缘
        第十五则 常念生死无常
        第十六则 参禅应依善知识
        第十七则 勿与人诤论禅法
        第十八则 参禅不可怕喧求静
        第十九则 放松身心
        第二十则 参精进共修要有婴儿行心态
        第二一则 功夫须绵密
        第二二则 不可求多闻
        第二三则 不可广阅公案
        第二四则 修定非禅
        第二五则 应明三乘入道初门差别
        第二六则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第二七则 离心意识参
        第二八则 不可在光影门头认识神
        第二九则 不可将心待悟,亦不可作无事会
        第三十则 不可死守坐禅怕做事
        第三一则 不可揣摩悟境
        第三二则 定境非悟
        第三三则 感应非悟
        第三四则 鬼神示境非悟
        第三五则 神通、鬼神通非悟
        第三六则 一念不生之心是定心,非真如
        第三七则 放下与提起
        第三八则 禅学非禅
        第三九则 具参学眼目,方识善知识
        第四十则 佛法非禅,禅法非禅
      第六节 疑情
        第一目 疑情不能发生的缘故
        第二目 疑情五阶
        第三目 忽略现实阶段不一定要经历
        第四目 疑情的忽略现实状态与一念不生的入定不同
        第五目 参究必须有念--疑念相续,才能开悟
      第七节 略谈幻觉与魔扰
        第一目 幻觉与幻境
        第二目 魔扰与魔境
        第三目 如何避免魔扰
        第四目 求悟必须要有因缘
        第五目 劝人修福应观因缘
  
  第二篇 悟时与悟后
  
    第一章 悟之表象与种类
      第一节 悟之表象
      第二节 悟之实质
      第三节 渐悟与顿悟
      第四节 开悟不可以说吗?
      第五节 悟之种类与正受
        第一目 解悟三关:破本参、破重关、破牢关
        第二目 证悟三关
          第一则 破本参
          第二则 破重关
          第三则 破牢关
    第二章 禅悟正受及诸功德
      第一节 禅悦正受
        第一目 觉明现前
        第二目 定慧等持
      第二节 见地正受
        第一目 戒的见地
        第二目 定的见地
        第三目 慧的见地
      第三节 解脱正受及诸功德正受
        第一目 断三缚结
        第二目 五欲执著之减除
        第三目 舍弃怨恼
        第四目 离谄媚心
        第五目 消除慢心
        第六目 修定迅速
        第七目 日用能知
        第八目 能生他受用功德
        第九目 功德正受非于悟时一时俱足
  
  下册
  
      第四节 禅悟证空与楞严大定证空不同
        第一目 参禅是般若法门,非禅定法门-
        第二目 楞严经开示之修道次第
        第三目 五阴尽相非属禅悟所得境界
      第五节 禅--非仅禅宗有之
        第一目 净土宗之禅
        第二目 密宗之禅
        第三目 禅--非仅禅宗有之
      第六节 证果
        第一目 菩萨初果--须陀洹
        第二目 菩萨二果--斯陀含
        第三目 菩萨三果--阿那含
        第四目 菩萨四果--阿罗汉
        第五目 初禅非初果
        第六目 初果非初地
        第七目 深观后始得判果
        第八目 菩萨证果不同声闻证果
        第九目 大乘亦有四沙门果
        第十目 果是施设
  
  第三篇 悟后起修 自度度他
  
    第一章 修除习气 增益见地 深入禅定
      第一节 增益见地 断思惟惑
        第一目 解悟者应求证悟
        第二目 证悟者应求见性
        第三目 阅经印证 学四悉檀
        第四目 思惟修
      第二节 修除烦恼 改变习气
        第一目 有疑速须问
        第二目 开放心胸
        第三目 除诤胜习
        第四目 扫除慢心
        第五目 勿急度人
        第六目 心存感恩
        第七目 严防阴魔
        第八目 深入思惟 增益见地
        第九目 自悟者须见真知识
        第十目 习气烦恼非因悟一时俱除
    第二章 自度:修学三昧
      第一节 进修禅定三昧 永离隔阴之迷
        第一目 修学禅定三昧
        第二目 悟后修定 乃是正行
        第三目 修学禅定 除障为先
        第四目 欲求见性 非必四禅
      第二节 一切大心佛子应修四禅八定
        第一目 一切佛子应修四禅八定
        第二目 诸佛菩萨以四禅为根本
        第三目 坐脱立亡非参禅究理之极则
    第三章 度众:为众说法
      第一节 度众应知
        第一目 随缘度人
        第二目 续佛慧命
        第三目 行四摄法
        第四目 度众即修行
        第五目 应受菩萨戒 修六度万行
        第六目 不得滥用神通度人
      第二节 欲为禅师当自勘验差别智足方可为人
        第一目 开悟明心公案三则
        第二目 见性公案二则
        第三目 智权密意公案三则
        第四目 现代公案一则
        第五目 牢关公案七则
        第六目 南堂勘验纲要十门
      第三节 荷担正法--教禅
        第一目 平时自参自悟为主定期精进共修为辅
        第二目 定期传授佛法知见
        第三目 深勘学人免负因果
      第四节 续佛慧命 燃无尽灯
        第一目 授差别智令透纲宗
        第二目 师友弟恭弘佛遗教
        第三目 劝泯宗派门户之见
        第四目 观察解行遣子弘法
  
  公案代跋
  附录一: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六则
  附录二:见道报告数则
  附录三:眼见佛性之见道报告一篇
  ---------------------------------------------------------
  禅-悟前与悟后 平实导师 著
  乐  序
  禅宗一脉,理清路明,心法行者,参看话头,念头起处,凝聚疑情,漆桶脱落,慧印心明;故尔向上提撕,指月圆明时节,正庆因缘际会。回顾千古旱涝,泥泞未遇,万劫崎岖,信步难逢;是自世尊灵山拈花,摩诃迦叶会意,传至达摩,禅入中土,法印心传,至六祖惠能,大放虹光,自此一花开五叶,震伏心魔宫。
  考华夏佛法,八宗兼备,五乘共法,本一同源,引归无别。只叹众根分歧,故百家鸣放,说空说有,指路归觉;唯禅宗心法,以空入空,破相显宗,直捣无明巢穴,毫不留情。故尔当下了心圆性,业尽情空。实则性亦非空,相亦非有,空有泯灭,性相绝亡,还道于中,中亦不立,强名立相,于真空妙有、不一不异中,方显究竟。总言一切,皆大戏论,离戏灭趣,实无戏可离,无趣可灭,所以者何?本自圆觉,不从外有,何待修证?更有何法可修?何道可证?本自具足,无失无缺,何待觅失?何处补缺?自是众盲妄执,还未自觉!“今道一句怎么生?打破漆桶始性明,三千大千原如是,参透消息拈花迎。”到了此时,还说个甚么?“大千含一粟,无明裹乱麻;剥落胡底里,知途自觉察;落得青山在,秋水绕谷峡;出得牧牛关,免迹浪天涯;见得圆月在,从此心贼杀;茧破蚕自出,寒林百花发;秋残夕阳照,春晓抽枝芽;宛似千斤鼎,但看心猿马;从此无于事,栓牛见性家。”
  我今如是吟,即是落言诠,我若不是说,心法无著落,但从权便,悟得即了;莫把故纸钻破,恐怕驴年不得。“不看心,不坐禅,慧心开时定安然,定中性戒不盘桓,空慧入处心乘法,涅槃妙心体无边。”
  悟后起修,不离教下,祖云:“理不废事,事不昧理。”双圆互融,悟入绝待。故达摩传慧可“楞伽”以为“心”,弘忍传惠能“金刚”以为“印”;以心印心,佛言无妄,方晓一大事因缘就此了脱,永无牵涉。
  今有善知识菩萨戒弟子萧平实大居士,潜心学佛有年,以宿慧根深淳厚,从禅参入,直截了当,得个入处,故对生徒,大开心筵法席,滔滔不绝,口演心传,会得归性,涌现心月,踏峰扫云,雾去揽晴,弭平浪迹,扫荡执冥,一旦挽出,亲面世尊。今由在家生徒,为其所播心音,录文成书曰:“禅--悟前与悟后”,数说禅宗梗要,示点心传妙谛。全书共分三篇七章、三十四节、八十五目、四十三则,都三千法句,付梓达七百余页之巨著;可谓洋洋大观,不同凡响,总的心法,囊括其中,文句嘉言,语隐禅机,择举不胜,还须学人自行参悟,较为允当。下手入处,用功方法,通关消息,尽在里许;萧君若无真参实学,切身体悟之宝贵经验,绝难于文字中显扬洒脱,更难于机锋间得以自在,是故“功到用时方觉少,水到渠成果自圆”了。
  今先略举一二,以先览为胜,岂亦美不胜收矣。如在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中,他说:“在还没有悟前,有个开悟可以追求;等到悟了以后,才知道悟的这个法也是本来空寂。”当然这个过程是修道见性的历程,这一历程只不过是个开悟的手段而已。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悟得了是一通百通、一了百了啦!
  再如第二十九则云:“‘禅’须是要用思惟观,不动著语言文字,而有疑情、思惟、拣择、分别、观照的作用。”往往吾人以为修定即是禅,禅定与参禅是两码子事,止观是教下,参禅是宗门,止观从有法入定境,后再发慧。参禅是拨云见月之法,云表妄执诸法,月徵明心见性之真如实相,此由性见慧显,直下承当,了了分明,不落言思。盖此由慧摄定,定能全戒。教宗二门,法分空有,门有性相,权实分流,然归元则无二,也即中道了义的不二法门。就此乃专论参禅,故标明之,以免误会,而错失良机也。
  另再举如第六节“疑情、与第七节‘略谈幻境与魔扰’二段文句;前者为参禅之特色,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之祖示。后者为去病反而从病之害,病尚未瘥,复缠魔病造扰之困境,如何觉察对治?参禅者不得不明,倘堕坑壑,仍不觉知,错认归乡,与道背驰,合魔妄境,如是哀哉,也为修行之大障难也。
  以上所举心要大端,如能擞撷详究,扫境寂心,则法益神髓,泉涤醐灌,不啻十二部经一指点破,八万四千法门同体清凉。此书问世,破权立实;向上一著,从实依权,不落窠臼。如是即实即权,权贵双运,为近代以现俗语文阐释禅宗,最为正统之禅书,不但不回入旁门,且志向指月,当下立见,可不快哉!有心向道学人,勿错此见性法本,切莫轻忽慧命,则功德涯岸,岂可量乎?弁此蟅杂数语,以为进德之修、见性之行,又可不快慰焉!
  大乘精舍 不慧 乐崇辉序于洗心斋
  时民国八十四年乙亥岁仲冬望日
  b1***********************************
  自 序
  像末之世修学佛法正道甚难,故我常劝人念佛求生极乐。所以者何?一者末法之世多有外道及佛门法师,遇人辄言:“末法之世,去圣日遥,正法难修难证,勿唐费工夫也。”此言亦无大错。盖一般佛子信根不足,闻说此言便失信心。设遇真知识,亦不信受,不敢求无上道,此一难也。
  二者知见不足,不知从何处入手,亦不知应如何锻炼功夫,此二难也。
  三者虽具知见,亦知应锻炼功夫,然不知应往何方访求教导功夫之善知识,此三难也。
  四者像末之世,真善知识难求。所遇之师皆自称禅宗正统,亦有显赫传承,然观其禅法:或以定为禅,或以无念为禅,或以见闻觉知之灵觉心为禅,或以声闻禅为禅,皆非菩萨正法。此际真善知识难求是第四难也。
  五者末法佛子,世智聪辩,慢心深重者甚多,苟无显赫传承及大名声;虽有方便善巧及真实修证亦不被信受。为有此五难,故我多年以来,凡遇学佛人,多劝其念佛,求生极乐。
  《鸯掘摩罗经》云:“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正法住世余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
  六祖大师曰:“汝慎勿错解经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此事古今多有,而于今为烈。积非成是,深入禅子心中,难转难移。我无名气,复无师承,难以移风易俗,故以往甚少说禅。
  而今说禅法之因缘有三:
  (一)不忍佛子轮转生死,不得开悟见性。世尊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桨。”(大般涅桨经卷二十八)
  (二)我诸同修,慢心甚微。不迷信大师,远离学术崇拜、权威崇拜心态,深修一念相续法门,成就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缘成熟。
  (三)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在西天吩咐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中土初祖)曰:“汝往震旦(中国),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即付嘱菩提达摩往中国度人,以禅--无上大法药,接引上根之人,且预计所度化而获菩提者不计其数。达摩大师付法傅衣予二祖慧可大师时,曾预记中国地区末法时代修禅者曰:“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无轻未悟。”意即末法时代,在中国地区,说真如佛性者多,而能参究通达真如佛性者少。但私下与真如佛性相符密证,而不为外界所知者,数逾千万人,所以交待慧可大师阐扬禅法,不可轻视未悟者。是故,我虽不敏,又无威德,且无师承,敢发大愿:愿于此生助一0八人见性。故先说念佛法门,度念佛人入实相念佛门。今以因缘成熟,复说禅法。所谓禅法,即 是莲宗所谓“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
  修学佛法应有目标。订下目标后,即应依所订次第目标,全力以赴。不应漫无目标、到处凑热闹,浪费宝贵生命。精进学佛者,目标大约有二:一为求生诸佛净土。二为求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苦不订下目标,戮力以赴,即非精进。
  求生极乐净土或诸佛净土者,请阅《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无相念佛》等书。此书则是对一切发大心度众而求明心见性之有信心禅子而说。
  发大心之禅子为自度度他,故应修道。为修道故,应先求见道。菩萨见道即是开悟,开悟则是明心,所谓明心即明我真心、明一切有情之真心,明三世十方诸佛之真心,明心之后便能见性。明心见性则断三缚结,永不入三恶道。复于见性后求破牢关,或先深入教典学四悉檀。以四悉檀为方便,将自心所悟所学接引后学。则脚跟稳,心笃定,说法无碍。信者往往因之精进修学,终能断结而得度。此后即以所悟见地广度有缘众生,不致以盲引盲,自他皆能得度,此方名真菩萨行。
  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归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此外亦需摒除权威崇拜、学术崇拜之心态,深入教典,建立知见。并寻求锻炼参禅功夫之善巧方便法门。功夫已成,信心便足,即是大根器也。
  已有功夫,应摄取参禅之知见。功夫知见具足,应求善知识指戳,得个入处。若所遇是真善知识,应虔恭奉事、殷勤求法。故达摩大师云:“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既得入处,潜心参究;若不见性而入实相,绝不终止。于虔恭奉事,亲近参究之中,真善知识观察因缘许可时,三言两语,一戳一棒,便可决了。此即见道,或曰见道迹、见谛、法眼净。
  此后便发大心,开始自度度人之修道行。不舍精进,深入禅定及教典,修诸百千三昧,迈向薄贪瞋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之路。永离隔阴之迷,生生世世不离此界,与诸同参一起荷担如来家业,广益有情,即是实义菩萨、真释迦世尊之子也。
  本书所说乃为建立佛子见道之信心及知见,并指陈修道之路及参禅中微细淆讹之处,期佛子真实明自真心,见自本性。所说禅法是指月之指,非禅非月,佛子莫道末学所说即是禅。虽然禅法非禅,欲会禅者复不得离禅法而求禅,犹如欲见月者,须循指始见,伏维有心人细会之。
  佛子于书中所说之禅法,若有所疑,请于经藏探索可解。若经论中未述及者,请佛子戮力参究,见道后自然释疑。若于此书所说,欢喜信受,如法修持,后必有缘相会。若因此书而生烦恼,为文质疑者,末学悉皆默然领纳而不答辩。盖末学无名气、无传承、乃竟说此了义之法,众生疑谤事属平常,故随缘最好。至于定境本不可说,说者获罪非轻。然欲于佛子信心有所建立之故,不得不说;乃于书中略示初禅境界之少分,以建立佛子信心,导正末法学者修定之方向。初禅若得,则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渐渐可得。期待末法佛子建立大信心、发大愿心,除疑慢心,修精进行。则进道迅速,此生必不空过也。
  谨此普愿
  一切佛子,现前当来,必定心开,皆见佛性。
  皈命
  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皈命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菩萨戒子:萧平实 谨识
  中华民国八十三年十一月八日
  (本序文由张铃音居士依录音带整理)
  *************************************
  第一篇 悟 前
  第一章 前方便
  第三节 培植福德广结善缘
  欲培植福德及广结善缘者,首先莫如归命三宝、供养三宝。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又分为三种:
  一、住持三宝:
  (一)泥塑木雕,种种庄严之佛像,名为佛宝。
  (二)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名为法宝。
  (三)剃发染衣,住于寺院自修度他之出家人,名为僧宝。
  二、出世三宝:
  (一)报化应身,随类应现,名为佛宝。
  (二)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名为法宝。
  (三)四向五果,十地菩萨,名为僧宝。
  有首偈云:“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菩萨僧以在家者居多,遍及法界六道之中。在人间亦多示现在家相,不住于寺庙,不近佛而住。声闻僧多示现出家相,为近佛故,住于寺院。
  三、自性三宝:
  (一)真如之理,自性开解,名为佛宝。
  (二)自性正真,德用轨则,名为法宝。
  (三)自性清净,动无违诤,名为僧宝。
  一切三宝皆由自性三宝所含摄,所以归命自性三宝,不仅是归命自己的自性三宝而已,同时也归命宇宙一切自性三宝。
  第二、培植福德广结善缘所应做之事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行三种布施。
  不能孝养父母者,如对父母苛求虐待或瞒骗欺诈父母所有财物,而想求解脱者,学佛必不相应。对于师长不能奉事者,则学法不得力;因信心不足,不能奉事而有慢心,师长虽有传授,不能如法修学。
  慈心不杀是为断后有之种子。真如佛性是菩萨所修所证,菩萨从大悲中生,故菩萨见道后,生生世世在此世间乃至十方一切世间自度度他,免不了有五阴在世间活动。既然有五阴在世间活动,而今生多行杀业,将来五阴难免受果报。而且不能做到慈心不杀者,其慈悲心不够,即无法修学禅法,欲证得真如佛性,则非常困难,故应慈心不杀。
  菩萨既然证得真如佛性,将来生生世世不畏生死,在世间与诸同修共度众生,在世间与有情众生在一起,才能究竟佛道。惟其必须有许多助缘,故应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即十恶业之相反。十恶业为:
  身三业:杀、盗、邪淫(在家是指邪淫,出家是指行淫)。
  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
  意三业:贪、瞋、无明(愚痴)。
  若于此十恶业不犯,反而积极护生,修正自己各种行为而利益众生者,即为修十善业。
  行三种布施为:
  一、财物布施:斟酌自己的财力,随分、随缘、随力做一些财物布施。
  二、无畏布施:随因缘力量施予某些众生无畏、无有恐惧。遇到有缘众生须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三、佛法布施:自己虽尚未悟,仍应将已知之佛法随缘接引有情众生中之有缘者。
  以上述方式广结善缘,能遇真善知识而增益知见,以此作为修禅之助缘。但不可执著福德,避免被福德耽误而不能获得解脱。
  六祖大师云:“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所以福德因缘既然已经具备,应暂时放下修福之行而专修禅之慧业。
  普贤十大愿王有偈云:“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行,以普贤行悟菩提。”意即三世一切如来最殊胜的各种菩提行愿,普贤菩萨皆全部供养,并圆满修行而成就,以此圆满供养成就之菩提行而得证悟菩提。
  所以广结善缘培植福德非常重要。因此菩萨应常摄取十善业道并全部回向道种智及一切智。当我们福德因缘足够,善缘也充分时,即可获得真善知识,而帮助我们走向禅法修行之正确道路,今生必定可以克期取证,不虚此行。
  *************************************
  见道报告
  心得报告
  不知道是那辈子修来的福德因缘,这辈子从来没敢想到,有这么一天会有机会作此报告。虽然只字片语皆是赘言,但为感念老师这一年来的教诲,帮我跳脱数十载之苦闷与疑惑,正好在此作一回顾与整理,给老师作个参考。
  印象里,儿童时期的我,长得呆呆傻傻的,木讷迟钝,对周遭人事物的反应都慢半拍,惟对父母之教导与要求,不敢怠慢。父亲是个受传统教育的人,对我们课业要求很高,平日不苟言笑,也限制我们与邻居小孩玩耍,要待在家里读书,所以我对学校考试感到焦虑,但内心浮动,定力不好,人虽常坐书桌前,效果却非顶好。且平日一举一动都怕遭责骂,心情无法放松。不自觉中,我的内心随时都在不安的状态,时刻都要思考我这个举动是否适当?符合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后来只要遇到考试,甚至体能测验或课堂起立回答问题,都会让我脸红心跳,坐立难安,手足失措。虽然国小五六年级直到大学,课业都能维持在名列前茅,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乖儿子,但并未有太多的欣喜乐趣与成就感,反而有被束缚,动辄得咎之感,而逐渐变得神经质?也因此在高中时就得到所谓的“身心官能症”(那时并不知道,这几年才了解)。平日全身紧绷,四肢无力,睡眠品质差,睡多而随时都觉得累,睡觉时仍无法放松,睡醒那刻仍常觉得眼睛肌肉绷得很紧,眼睛干涩而疲劳、畏光。眼睛后方的脑子常打结成团,脑子一片空白,以致眼神呆滞,有时却又思潮汹涌,分别算计得失,无法安定的自在随意,真是痛苦极了。
  大学时接触了禅与佛学,对于世尊夜睹明星悟道时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深有感受,从此踏入佛门,大三寒假时,到莲因寺参加了忏公所办的佛学营,两周中对佛法有了粗浅的认识,加深了信心,但也只是在名相上打转。
  退伍后,即进入瓦斯公司工作,那几年正是公司业务快速成长之时,工作十分繁忙,身心症更加严重,每日起床就无精打采,下午三、四点就在苦撑,下班回家就差不多累坍了。以一个年青人来说,真是苦闷。那时佛学风气还不盛,不知到那里寻找善知识,只凭著有限而零散的佛学书籍,自己摸索,妄自揣测。虽知“直心就是道场”,但长久下来识心分别不断,还一直从识心中去找,当然是南辕北辙。
  某日在报上看到征求义务张老师,凭著高中起就接触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兴趣,就报名参加了。在半年三阶段的训练后,差点因上课常打瞌睡而未被录取,下来的四、五年中,陆续在张老师服务了大约三年,每周四小时或八个小时在张老师中心写回信,接听电话或面谈。这几年自己收获不小,但渐觉这并非能帮助人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离开了。
  七十七年左右,因有数位同事也开始学佛,也在此时认识了蔡嫦娥师兄,也接触了净空师父及净土法门,开始学念佛。开始时抱著疑念,渐渐能够信受,常开口唱念佛号,上下班骑车时也边骑边唱,唱得很欢喜,但心念上仍十分散乱,无法摄心。其间也参加了南传佛教四念处以及灵泉寺普眼精舍的禅坐班,但无多大心得。
  七十八年时,公司的工作较轻松了,此时三十来岁,眼睛近视度数仍在增加,且仍会干涩,夜晚睡著时仍然像日间眼睛紧绷,以前以为是工作繁重才会如此,但至此仍无改善。到长庚医院检查,才发现因青光眼,视神经已造成部分损害,因为眼压并非很高,仅较正常略高,为何会造成如此损害,医生也觉得奇怪,因此我自己臆测是因为多年来的紧绷,眼睛未得足够休息所致。但是内心愈想放松却绷得愈紧,控制不了。
  八十一年秋,朋友介绍我学“00气功”。在两年当中,在老师的“松、静、自然”的口诀及气的带动下逐渐将身体放松,经常酸痛疲累的身体渐有改善,时时紧绷的胃也放松了,胃口增加,鼻病也好了,精神大有改善。但是后来发现眼根及意根仍无法放松,青光眼仍继续恶化。
  八十三年春,有天蔡师兄转了《无相念佛》等两本书给一位同事看,刚好我在旁边翻一下,那位同事就先借我看。初看之下还无法体会,也将信将疑,陆续读了几次,渐能体会。蔡师兄也常来电话为我解惑,并鼓励我参加中信局的共修。听了萧老师的课,发觉老师讲得很实际可行,和从前所听高妙绝伦,令人赞叹,却又不知从何入手者完全不同。也就定下心来学,其他的东西都抛下了。
  修习无相念佛一段时日之后,果真受用很大,念得法喜充满,但在拜佛时仍心猿意马难以驯服,但和从前比较,已大有改善,日日都感到进步。
  去年秋天的禅三,蔡师兄鼓励我报名,也承蒙老师关爱破格录取。第一次小参时,老师告诉我,紧张的习气不是问题,明心后就不会了。第一天上午经行时似有所得,但自己在整理时,不敢承担,心中不断浮现从前的一些知见,企图以识心将之整理出条理,晚餐后被老师的机锋逼得承担下来,但心中仍虚虚的,难道我长久以来心疲力瘁所遍寻不著的就是这个么?加上功夫不够,葛藤不断,虽拼命以识心整理出佛性,却无法看清。
  回家之后,像虚脱似的休养了好几天。老师打电话给我时,很惊讶说:“人家参出来,都好几天精神好得睡不著觉,你怎么会累得这样?”这才惊觉自以为用思惟观,却仍深深的落在意识思惟里面。这时才了解自己在各方面都差得太远,只是长期下来修得的表面功夫骗了自己,也骗了别人。这下子惭愧心升起,痛定思痛,战战兢兢,将以前所学的佛学片段知见全都丢弃,不去想了。完全依照老师所说,老实学习。老师说该开始参话头了,我仍觉得忆佛不够扎实,不敢往下走。直到听老师说看话头定力会更增强,才改看话头。
  看了一段时间话头,才知道话头的好处。内心的妄想一起来立即将之看住,以前东看西看向外攀缘,心思乱飞的情况渐渐改善。但多年来根深柢固的习气,实不易去除,努力了两个月,随著禅三的接近,心中仍无把握,想说再多两个月就好了。要不然还是下回再参加吧!但蔡师兄及游师兄她们很热心的一直鼓励我要把握每一次机会,不要轻易放过,许社长也很关心我,终于在最后一天将报名表寄出了。
  就在寄出报名表的隔天,看话头时,忽然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看所有东西都心无所著,眼根及意根也忽然放松了,这时才明了老师所说断身见、断我见、断疑见、断戒禁取见三缚结是个什么东西。上回禅三解悟的明心,到这时才真透脱了。假日特别照老师说的--到市场、百货公司等人多声杂之处去逛,体会一下“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喜乐。这时拜佛,也才感到顺畅不凝滞,拜得舒畅极了。
  周二上课时,老师亲自指导拜佛,我以自然放松的心来拜佛。下课时老师特别告诫我:“以这样不够细腻的心要见佛性甚难。”当下真的想打退堂鼓,下回再来。下电梯时,三位师兄给我打气,说禅三还有十来天,努力还来得及。回家的路上,这一棒被老师打闷的心,真像有个东西在胸中,丢也丢不掉。
  回到家忏悔之后,便一心拜佛,此时疑团不散,略为眠昧,凌晨三时又再起身拜佛。大约五时许,拜得有些累了,便想躺下来休息一下。忽然听得冰箱马达“登”的一响,霎时一念相应,了然于心。原来有个0000清楚明白,与感受识心都不相干。从前不是试图从感受识心中找,就是觉得困扰,想将此00空掉,只因功夫不够,知见错误,瞎搞一通,搞得自已心神不宁,空寻烦恼。要不是有幸遇到明师,要到哪时才能明心见性啊!
  下来数日,仍很紧张的四处去看,看看是否能“眼见佛性,了了分明”?发现还是要拜佛或看话头将心定下来,才能看得清楚。那几天便加紧功夫。禅三前两天,有事请假陪家人出外办事,一整日似失魂落魄的不知身置何处,以致当晚挨了老婆一顿好骂。此时实心不在此,无心解释,引得老婆更加气愤。只好将之视为自己业障深重,内心想说若禅三有幸证悟,再将功德迥向给她,同修此妙法。把心一横,回来再解释罢!
  禅三第一次小参,又承老师慈悲指引,再努力拜佛后,再去看海浪,树梢及静物。将心潜沉下来,果真动静皆看得真切,无所不在,内心之感动与激动不知如何言说。但此心就此安住,只是眼泪控制不住,不断的流下来。
  回想整个过程,这一年参得虽然辛苦,但能获此成果,实在是太便宜了,得来太容易了,想像不到的容易。这都是老师大慈大悲,苦口婆心,谆谆指引,要不然不知还要沉沦多久才能出头。
  这一年下来,对老师的倾囊相授,四处度众,内心十分感动。老师要我们发愿度众,我真的诚心发愿。但还是要跟著老师,一步一步的学习,才有能力将老师的法门发扬光大,帮助更多的人。只是多年的身见习性,紧抓眼根,视力持续受损至今未停。此业报是否会让我无法在佛法大道上继续修持,以至度众?如今只有把握目前,努力精进,日日迥向发愿,求佛菩萨护持,让我有机会还愿,帮助有缘众生同证菩提大道,以报答老师的恩德!
  陆大元   中华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十四日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