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伟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的节目,也就是本会正雄居士的著作《广论之平议》的导读课程,我们介绍所谓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也就是黄教的立宗根本大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前面的节目我们已经讲过了,同为藏传佛教的宁玛派的蒋扬米旁以及噶举派的米觉多杰,对宗喀巴无因的应成中观严厉的批评,米觉甚至直接说,应成中观根本就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的“小分空”,连二乘佛法都不算,遑论大乘殊胜道!而最后一派,萨迦派的立宗根本论典,也就是印度的祖师毗鲁巴的《道果——金刚句偈》,里面明白地把修行分为根、道、果,其中的根,就是阿赖耶识的“因续”,若无此因作为根,则如同树木无根,后面的道与果都变成不可能的事了;所以萨迦派的标准论典《道果三续分》,里面说到因续阿赖耶识,就阿赖耶识的自体本性来说,衪就是因续;众生如果没有佛法的教导来方便摄受证转而转依,则必定是随著阿赖耶识含藏的业种显现,而轮回三界,永无止息,如此阿赖耶识就成为轮回之因。
然而若能依止佛法的方便教授,而能摄受证转,转依此阿赖耶识的清净本来真如之性,则成就涅槃即是以阿赖耶为主因,所以阿赖耶识的自体,就是修行的因续。衪如同大树之根,能出生轮回与涅槃,所以把衪叫作“根本续”;它是轮回之本,也是涅槃之根本,若能观察轮回与涅槃的能依与所依,彼此之间相隶属的关系,就知道不论是涅槃或轮回的一切诸法,都是由这个含藏识所出生的。在《三续分》里面并且说到:
那么,何者为阿赖耶识?《大乘密严经》、《楞伽经》等诸经中,反复地强调要认识阿赖耶识。诸唯识宗者说:除七识外,其余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是实有的。能沾染实有习气的载体,是谓阿赖耶识。(~《道果三续分》,贡确龙智)
也就是说,萨迦派传统的认知是:因续阿赖耶识就如同 世尊在《大乘密严经》及《楞伽经》里面的教示,此识乃外于七转识而真实有。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来,萨迦派的印度祖师毗鲁巴,他本人至少是依归于如来藏阿赖耶识的,但是这也正是宗喀巴与克主杰师弟等人所极力否认;他们不相信于六识之外,另外实有本识阿赖耶识的存在。所以追根究柢,毗鲁巴跟宗喀巴在根本的依止上就已经不同了,如同是天与地悬隔上下。
萨迦派起自公元1073年,由于得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的诰封,得到了管理西藏的治理权,因此家大业大,寺院众多,兼容了不同主张的学者大德,陆续出现了萨迦六珍宝、萨迦九庄严,代表了萨迦派中最有名的九位学者,他们分别是亚、绒、仁、鄂、宗、擦、高、释、达。15世纪,九庄严中最晚出现的三位大学者:高然巴索南辛给、色多班禅释迦乔丹,又叫释迦胜,以及达仓巴喜饶仁钦,他们都如同后来噶举派的米觉多杰一样,尽其一生以护教式的最深力道,不约而同地,极力地要告诉世人:宗喀巴广论的应成中观不是佛法而是外道魔说,要佛弟子不要上当了!西藏佛教进入后弘期之后,主要是接受了印度佛教后期的教法,大致上是七世纪以后,也差不多是在 玄奘法师离开那烂陀寺,戒日王死亡后的印度佛教;连接之前达摩大师东来因缘,以及文殊菩萨在 玄奘法师梦中所预记一般,大乘佛法第一义谛的中心,从印度转到了中国,证悟的祖师们也大部分往生到汉土的中国来了,因此开创了中土的禅门盛世。
反观印度本土后期的佛教,不但印度教外道法逐渐渗入了并取代了 佛陀正法,步上了佛教密教化的灭亡之路,而剩余显宗教法核心也从真如唯识而转向了假名的龙树中观。西藏后弘期之后,以阿底峡为代表的印度祖师们进入了西藏传教,光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就达到两百多个人,因为无法实证阿赖耶识如来藏,所以他们多以中观学派为究竟了义的见解;虽然表面上宗仰 龙树菩萨的中观,但实际上的内容是以瑜伽行中观、自续中观,以及应成中观的角度来解释 龙树中观。在宗喀巴之前的西藏佛教并没有严厉的中观论诤,比方说许多人常说,阿底峡是持应成中观见解,并且说因为他应成中观的见解,才在西藏大为兴盛。这种说法并不精准,因为对阿底峡而言,自续中观与应成中观只是解释经论角度的不同,这两种观点他是并用的;他有时用前者的观点来解释经典,有时则采用后者,甚至他在传授密法灌顶时还会采用瑜伽行中观,这是因为阿底峡最重要的一位老师——金洲大师,是主张唯识观点的,对阿底峡而言,几种中观见之间彼此并不需要、也不会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这两者只是证悟空性的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像是阿底峡的弟子之中,也有人是持自续中观见解的,因为坚持应成中观这一件事情并不是他们所在意的。
事实上阿底峡入藏的时候,月称的著作还没有在西藏被翻译。至于极端坚持而独尊应成中观,并且将此种邪见传遍西藏的人,则是翻译月称著作的巴察尼玛滚与他四位弟子,而宗喀巴是实际上的继承者,他极度坚持胜义谛只能根据应成中观来阐述,其他都不行,并且绝不让步、绝对不能否定。身为萨迦派九庄严之一的高然巴就跳出来反对应成中观,但是因为他自己并没有实证道果之中所说的因阿赖耶续如来藏,所以他只能用意识心去想象、揣摩,认为真正的究竟法应该是离开二边的中观,叫作“离边中观”;而宗喀巴所说的只破不立,如此应成,这样的应成中观是错误的。他说:
依中观经论的各种正理去探寻时,若是像应成中观只破别人的错误,而自己却没有订立何者才是正确的法性,这样子是得不到真实无遮任运的空性的;真实任运的空性才是中观的根本见,才是真正的胜义谛,才是诸法的实相。(~《见解辨别》,高然巴)
高然巴认为应成中观只破而不立,最后就变成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究竟之法,而是落入了断灭见,这样子只能叫作“断边中观”。那么什么才是高然巴认为正确的中观呢?他这样子讲:中观的义旨在于离相对的二边,所以必须要舍弃有边的执著及一切法相上的执著;必须要先破错误:认为真如是真实的五蕴法,确立了真如不会是五阴十八界法,接下来才能说一切执著一边的法都不是真如;依经上说真如,离一、离异、离两边的正理,才能说身内与身外的五阴之法都没有真实之处,这就是破众生将五阴粗分法当作是真实;而执著五阴之法真实正是众生轮回的原因。
在经典中常常说到这个道理,就是认为真如是五蕴法实有的错误见解要予以破除,但是离开了这种错误的见解,就像是离开了如同摩诃衍和尚说:住于意识心什么都不分别的耽著境界后,不去执著粗分的五阴法了,而改去执著另有想象的空性可以让我们执著,那又成为另一种执著了;如同骑马,离开了左边就成为右边,那就是因为要离开一切粗法而改去执著断灭了,所以也得要破除。所以必须要破除两边的执著,也要破除非二边的执著,是、非、亦是亦非、非是非非的四边执著都不正确而且不可得。若因此像是宗喀巴的应成中观,说那就是什么都不立,就这样子,就是了悟中观生起了,“那么这就是中观正见”的这样的想法,则不论是执空或不空,都是落入了边执之见了。所以应成中观,并非是真正的中观之见。
高然巴更明确地说:宗喀巴虽然知道中观究竟的道理是非有非无的见解,因此他说摩诃衍那一种什么都不思量、不分别就是真如,这个见解是错误的。但是宗喀巴对于自己不立一宗,专破他宗,不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明自己认为的第一义谛是何法性,那这样子也只是戏论而已;这一种宗喀巴的应成中观,是因为恶魔为了要伤害佛法心要,也就是要伤害离戏论的真如,所以恶魔加持了宗喀巴,让宗喀巴的嘴里说出这样子的论点——其实这是破坏佛法的恶魔之语。这背后是说,宗喀巴的一生当中,19岁便追随萨迦派庄严之一,仁达瓦学习显、密教法,他是对宗喀巴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间上师,应成中观的教法,正是仁达瓦传授给他的;有趣的是,仁达瓦本人虽然主张应成中观,但是他倒没有像宗喀巴那么激烈而极端地认定。高然巴甚至主观地认为,同为萨迦派的仁达瓦也支持离边中观。
其实宗喀巴的早期并没有那么极端地认定,直到他33岁时遇到了乌玛巴喇嘛。传说乌玛巴从小就可以见到一位黑色的文殊菩萨,并与之对话;所以宗喀巴就托乌玛巴代为向文殊请教许多学法上的,甚至是生活上的问题;后来渐渐地,宗喀巴也可以见到黑文殊,并且向他请教。受到这一位黑文殊的影响,宗喀巴才变得极端地信奉应成中观为唯一了义,并且极度地坚持;他甚至比老师仁达瓦,变得更为尖锐激进,这一点在宗喀巴的书信《答仁达瓦书》中可以看出来,也就是33岁以后宗喀巴最重要的老师是黑文殊,而不是仁达瓦了。这一件事情在格鲁派内部是津津乐道,认为师祖宗喀巴直接受学于黑文殊菩萨。所以高度赞叹宗喀巴的松元史郎教授说:宗喀巴其实是在西藏佛教内进行了一场革命;但是萨迦派的高然巴却说:宗喀巴见到的根本不是文殊菩萨,而是恶魔,宗喀巴是受到了恶魔的影响来破坏佛法的。
传统上藏传佛教的宗派对于自宗修道的内涵,大都用基位、道位、果位三个部分来阐述。其中的基位,是藏传佛教乃至全体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任何一个佛弟子在学佛过程中,所依止的本体、实相、种子、成佛之因,是每一个众生都本来具有的,能够依持而往来于三世的实体实相。在宗喀巴以外的三个宗派,在显、密修道的内涵以及未来证得的佛果的认知,相差并不大,唯独最新出现的格鲁派,认定了并没有什么本来存在的实相,否定了前三派的修道之基与本体实相;这一点与传统的三派,在基位的认知是全然没有相同、没有交集之处。所以同一个时期的高然巴、释迦胜、达仓巴,与更晚出现的噶举派的米觉多杰、最晚出现的宁玛派的蒋扬米旁,不约而同地必须要辨正与驳斥宗喀巴的应成中观,因为应成中观的邪见会将前三派的修道之基连根拔起;到了一百多年前,三派主要的代表人物:蒋扬钦则旺波、蒋扬米旁、蒋贡康楚等等,他们必须要联合起来发起了利美运动,也就是不分派的团结,其实背后就是大家联合起来以对抗掌有政权格鲁派的压制。
那么萨迦派关于基位的主张,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我们来看看。一位萨迦宗萨寺禅修院内张姓金刚上师在其著作中,解释萨迦派之因阿赖耶识的叙述:
萨迦派认为,基位时的自心本性,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皆恒常不断地本自具足,它是没有善或不善等分别妄念的明空双运。即:自心体性不离明分为明,故明为心之性相;明分全无形色可得为空,故空为心之自性,如此正明之时即空,正空之时又明,故明空双运无别,远离戏论(言说),不由造作的心之体性,即是心性。此明空双运之心性,在其他经续中也称为阿赖耶识、法界、有垢真如、光明心、如来藏、清净心等。因为众生不能把握此心性就会生起能取、所取二执的现前烦恼及随眠。(~《萨迦源流与教法》,张炜明)
我们先讲到这一边。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