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51集 止观当同行

   日期:2018-07-16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24934    
核心提示:正珍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
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止、观当同行。
在上一集我们略谈到初禅的修学,所以 平实导师开示:我们在行住坐卧的时候,都要在无相忆佛的动中定力当中来去增养它,并且在平常就要修除性障,等缘熟了,身心轻安以及身中的乐受自然会在身中出现,这是可以现验体证的。因此在禅定,止、观是必须要同时的,要时时地观照心是否会躁动,是否能够安止在忆佛的清净念,也要时时观照到自己的习气性障是否有伏除。而 平实导师更以他自身的经验开示:初禅除了会有心一境性的功德,在初禅发起时,身中也会有著八触、十六触的变化而入轻安;更告诉我们身乐有著由头、由胸或由会阴而起的差别,这个部分呢会关系到当我们发起初禅的时候是否能够产生遍身乐;而这些差别相,都是因为 平实导师在禅修的时候,细细地观察而为我们开示出来。如果说你今天的禅定,初禅发起能够遍身而起,那么全身的毛孔都能够通流在这个乐触之中;这一种乐触不是欲界一切乐所能够比拟的,也非世间言语所能够形容的,真的是唯证乃知。但是如果是同样证初禅的人,彼此一谈起,自然能够会心而知,不会相抵。
但是初禅为什么会有身乐呢?不是像宗喀巴或者达赖所说的什么风起的状况。平实导师为我们开示:一如欲界定是以凡夫粗重的色身证得欲界天人的境界,因此那种身轻安、无缚的欢喜安止,是能够让学人动都不想要动而想要保持其中,更何况初禅天的境界。所以有关于初禅的境界,平实导师有著依第一义谛的胜妙开示:
乃是由自身如来藏之造色功能,于初禅缘熟时,突然出生另一个色界初禅天身,显现于现时欲界身中,两身会合相互磨擦而起的乐触。
导师有形容,那个乐触就有点像你骑著脚踏车,然后在下坡的时候,你会有种非常轻松而且有那种风在身中的触动,就有点类似这个样子。所以以粗重的人身和色界身两身相互磨擦而在全身运转时,就能够把障碍于身、障碍于心的粗重烦恼都能够遣除掉,就能够以这一分色界定的轻安来对治粗重的烦恼,而生起乐触遍满全身。
由 平实导师他非常亲切而且很平和的开示,于理、于事就非常地清楚了,不会有晦涩不通或者落于虚妄的玄想之中。其实 平实导师的开示是能够和《瑜伽师地论》相呼应的。《瑜伽师地论》卷32开示:
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风大偏增,众多大种来入身中。因此大种入身中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
所以导师的开示刚好完全符合于《瑜伽师地论》当中 弥勒菩萨的开示。这是初禅的身乐,和双身法的身乐绝对不相同:一个是清净无欲的色界清净的自然乐,另一个是污浊贪欲造作而得的人间粗重贪欲之乐。宗喀巴却以彼代此,硬把鱼目说成是珍珠,学人却跟著迷信奉行实修,不知道自己都被严重地误导了。
而学人真正能够证得色界定中的初禅,不是只有善根发,差别在于善根发是依于过去世曾经有过禅定修学的习气,所以再偶而体验到一下初禅的氛围,但这不能算是实证初禅,因为禅定毕竟是意识相应的境界,而每一世的意识都是新生的。所以导师开示著:有著观、练、熏、修的次第圆满,这样初禅的功德力才能够随时应身而持,才算是真正的证得初禅。也因此如果偶而有这种初禅的相应,那就必须继续地保持,而且要继续地去增长那一个定力,增长到你这一个初禅的这一分定力,能够在行住坐卧当中都能够运用,这样才算是圆满地证得初禅。
证得初禅就是离欲者,或名有作意数,为加行究竟果的作意,如《瑜伽师地论》中开示:
从是已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何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有作意。(~《瑜伽师地论》卷32)
意思是说初禅定地,此后在初禅定中身心轻安与心一境性,因为你已经有了这一分的一个作意,所以能够两两相互增长,定力能够渐次增上。如果证得初禅的人还没有解脱慧或者是般若慧,而好乐执著在禅定的境界,那他在人间舍寿后就一定会生到色界初禅天中;除非已证得真心如来藏的菩萨,发愿重回人间利乐有情,继续修行六度万行自度度他。
所以初禅善根发与实证过程,不是好乐男女欲的喇嘛教传承者所能够体会的;喇嘛教徒于男女性爱贪著不放,一生追求男女淫乐中的第四喜全身遍乐境界——是欲界中最粗重的法,而且是不断地增长贪欲盖;与实证初禅的轻安正理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的这一种修学法则,连欲界定都无法证得,更何况能够证得初禅。而宗喀巴更创立一种荒谬的方法来说可以证得色界天身。他说:
像光明次皆收回入,于自心月轮。修成尔时本尊,而起与自不异之慢,是为色天。(~《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
但是色界天身是经由离开欲界爱和禅定的实证而发起的,不是像宗喀巴所说用观想发起的。宗喀巴用观想天像而说自己是色界天人;这是妄心施设的虚妄法,连欲界天都及不上边,何况是色界天。
接下来,我们看宗喀巴他在《广论》中谈到他所认知的止-奢摩他-在佛门修学五位的地位。他说:
此三摩地尚未能入小乘之道,何况大乘……不许彼定,即是修毘钵舍那法。(~《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6)
其实这是宗喀巴将禅定比拟至“无上瑜伽中备诸德相圆满次第微妙瑜伽。”(~《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6),所以他对于禅定只是依于经论中,认为禅定只是止,而他心中所衷心的是无上瑜伽的“空相应观”。也因此对于禅定,他认为那是“止”,不是“观”。而对于“毘钵舍那”,他认为那是依于无上瑜伽所证得的空相应心,那个才能够叫作观,所以他把止跟观是分成两件事。关于宗喀巴说“奢摩他”这个部分在三乘菩提中的一个位阶,但事实上宗喀巴对于三乘菩提的内涵,在《广论》中是看不到他有著正确的解说,否则他就不会好乐双身法,更何况书写专书来终生倡导以及传授。
关于三乘菩提,简要来说,声闻菩提是依现观现象界法的无常、苦、空、无我的智慧,而得出世道的相应心;接著数数修除我见、我执的烦恼,而证得解脱入无余涅槃。缘觉菩提是得有声闻菩提的基础,而能够有著推理以及现观诸法之间相因、相待的因缘关系。不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是都能够认知著有本际、入胎识的不生不灭,差别是在于声闻菩提是信受佛语,缘觉菩提更是思惟、推理而能够确立地信受不疑。因此能够知道涅槃本际清凉、寂静、实际,不同于断灭空、恶取空,所以二乘人能够放心地入涅槃。而大乘之道除了断我见、我执以外,更要实证真心如来藏而出生根本无分别智,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来修学佛菩提道。但不论是世间、出世间的道果,都得有止、观双俱方得成就。所以在《解深密经》当中 佛陀开示:
复次,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解深密经》卷3)
若我们暂时不论二乘的解脱智慧跟大乘的般若慧,纯就禅定止观之法来论之,止观之法是通外道的,不能说它是低于小乘或低于大乘。但是止观之法不等于佛门当中的解脱智慧或者是大乘般若慧,可是要得到解脱慧以及大乘般若慧,却要有著定力的相依、相行。
因此初果人必定要有欲界定乃至未到地定的共行,才能证得、才能续往上修除我见、我执的现行;二果人必定要有欲界定,所以称之为一来果;三果人必定要有初禅的证得,所以称之为不来果。解脱智慧的实证或般若的实证,必定要伴随著禅定的实证这样的附加价值。再者,不同种性学人修学止观,其所修证的内涵以及他所得的功德受用是都不相同的。外道以及未悟的声闻、缘觉、凡夫菩萨,所修的止观只能算是世间法;已经断我见的声闻、缘觉所修的止观是出世间法;已悟菩萨转依如来藏所修的止观是世出世间法。而宗喀巴认为修定次第只是修止,并认为外道诸仙能够依世间道离欲,乃至于能够依此而趣入上地所入的无所有定。他的说法暴露出他禅修知见的贫乏,何况实修。禅定的修证不是像宗喀巴这样的臆想,修四禅八定是往上次第而进,不能躐等。
例如初禅地必须以厌离欲界爱为基础;又如二禅要舍离五尘的觉观、舍离初禅身心之乐。平实导师更教导:要入二禅必须初禅是具足圆满的,才可能会有那样的功德舍离初禅而入于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否则未来要发起禅定时,仍然会掉落初禅之中无法进入二禅。同样二禅至三禅乃至四空定也是一样,一定要前次的禅修修学圆满,入于未至定或又称为未到地定,养成更上层禅定的条件,等更上层的条件具足才有可能证入。因此禅定是有著次第向上证入,不能像宗喀巴含糊笼统地说这些外道他能够依于初禅,就能够趣于上地。
而佛法当中所说的止观,是指经由观行思惟的过程而于法能够心得决定,并不是只局限于世间禅定。所以说声闻、缘觉依断我见来说时,所修的止观是不共外道的。菩萨依证实相,转依真如悟后起修,所修的止观是不共声闻、缘觉,更是不共外道的。而宗喀巴始终认定奢摩他和毘钵舍那是不相隶属的两个法,主要是因为他错解奢摩他是禅定,而认为毘钵舍那是男女双修等至,有著乐空双运的觉观才是证空性的“般若慧”。也因此他就是说禅定只是修止是不修观,所以一错下来就整个错了。所以宗喀巴才会说:“此三摩地尚未能入小乘之道。”然而禅定这个名词以及禅定修证内涵并不是单指四禅八定,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说三摩地并非只是靠心一境性的“静”而已,更还要有审正观察的“虑”在里面。静是奢摩他,虑是毘钵舍那,而三摩地是奢摩他和毘钵舍那的结果,所以以三摩地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故,也就是能够等持而住。所以 平实导师常常在讲课的时候,能够转依于初禅的定境当中而来说法,这个就是能够有等持的力量,所以在修学禅定的过程当中,止与观都是不能偏废的。
宗喀巴爱乐淫欲之法本来无可厚非,这是欲界众生所好,本然如是。但是不该把淫、乐、触、境这些妄行,套上佛法名相而说那是佛法,因为和佛法完全无关,并且是全面地悖反佛法实证的义理跟境界。而宗喀巴又不肯如理地去研读大乘经论,所以在经典当中明明都已经说要止观双运才能成就奢摩他,但是宗喀巴却说三摩地的成就,止与观是分开的。我们来看《瑜伽师地论》里面说:
正修行者,如如毘钵舍那串习清净增上力故,增长广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轻安;奢摩他品当知亦得增长广大。如如身心获得轻安,如是如是于其所缘心一境性转复增长。(~《瑜伽师地论》卷31)
此意是说毘钵舍那增长,奢摩他也是增长。也因此,如果要禅定的修学能够快速,不能只是在奢摩他上面去安住,更要能够有著毘钵舍那的和合运作来起观。宗喀巴他把三摩地的相应以及奢摩他、毘钵舍那,没有办法正确地出离出来——三摩地如同果,而奢摩他、毘钵舍那是证得三摩地的条件。宗喀巴的说法,就好像我们要坐火车到北京,他就把火车当成是北京,那这样是颠倒说法。
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