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这个单元继续跟大家介绍“《广论》止观非佛说”。
上一集我们谈到,宗喀巴在《广论》说,修学了三士道以后,就应当转入密咒乘(也就是金刚乘)修学密教,要接受密教灌顶,也要受持三昧耶戒,要修学四部瑜伽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修学无上瑜伽男女淫欲之双身法。宗喀巴说,这样才能快速圆满福德智慧资粮,这样才能即身成佛。
如同印顺与圣严法师所说,密宗金刚乘密教的教法,无上瑜伽是以欲乐为道,赞美崇拜生殖器,美名为金刚、莲华;又以女子为明妃,女性的生殖器为婆伽曼陀罗,即是曼达拉、檀城、诸佛净土;以性交为入定,名欲乐禅定;以男精女血为赤白二菩提心,以淫欲中忍精持久不出,所生之乐触为大乐。外冠佛教之名,内行御女之术。凡学密者必先经灌顶,其中密灌顶、慧灌顶,即修学此无上瑜伽。修法时,弟子先得准备一清净之明妃,引至坛场,弟子以布遮目,以裸体明妃供养于师长,上师偕同明妃至幕后,实行男女淫欲和合之大定。弟子在外静候等待,结束后上师偕同明妃至幕前,以男子的精液混合女子淫液,又称为甘露,即所谓菩提心,置于弟子舌端,据说弟子此时触舌舌乐及喉喉乐,能引生大乐等等,以尝师长授予之秘密甘露,名为密灌顶。尝甘露味后,移去弟子的遮目布,上师就把明妃赐给弟子,指明妃之婆伽而训示弟子说,这是你成佛的道场,成佛应该于此女子阴道中来求得,并恳切教导一切淫欲大乐技巧,令其与明妃交合入定,引生大乐。明妃又称智慧,意指修男女淫欲双身法,可引生密教之智慧。无上瑜伽欢喜金刚中又说,智慧明妃满十六,以手相抱持,铃、杵正和合,阿阇黎灌顶,也就是经此灌顶以后,弟子乃得修无上瑜伽,其明妃最多可以到九人。
上面这一段讲的就是宗喀巴《广论》557页所说,四种灌顶之智慧灌顶,也是宗喀巴《广论》所说,修学三士道后,要转入密咒乘修学金刚乘密教,要接受密教灌顶,要受持三昧耶戒,要修学四部瑜伽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教法内容。
很多修学《广论》的善良佛弟子可能会说,目前我们修学的是三士道,没有金刚乘密教,但是诸位想一下,《广论》虽然是宗喀巴抄袭大乘经论教法而成,可其中也大量引用密续(也就是坦特罗)的经论,来解说三士道与止观,修学《广论》的过程,即与密宗密教结下深厚之法缘,加上种种发愿皆不离上师、不离密宗密教祖师的摄受,则难保未来世不会堕入密咒乘,成为修双身法之金刚阿阇黎。况且修学《广论》,助长密宗坦特罗佛教势力,令众生落入密宗邪见深坑,是破坏佛教正法,也是破坏 释迦牟尼佛所传之三乘菩提,会感得不可爱之果报,也会遮障自己道业与法身慧命出生因缘,故劝请《广论》修学者,早日离弃宗喀巴的两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的修学,要依止正法教团,修学三乘菩提的正法,才是有智慧的人。 正法教团如台湾 平实导师所领导之正觉教团即是。
又《广论》三士道后面所说的止观,本质即是密宗的大乐禅定,密宗金刚乘的禅定即是止观,也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以正统佛法止观名相,包装了坦特罗佛教的外道双身修法,是以男女性交为入定,名欲乐禅定,实行男女淫欲和合之大定,名大乐禅定。
正统佛法之禅定名三昧 ,三昧又叫三摩地,三昧有分止的三昧与观的三昧,也就是一心三昧和智慧三昧;止的三昧名奢摩他,观的三昧名毘钵舍那。《广论》所说之止观,便是以这些佛教名相,李代桃僵欺骗广大佛弟子,误以为密宗也是佛教。引一段《广论》所说之止观,大家便可大概明白宗喀巴所说。
止观三摩地的坦特罗佛教本质,在《广论》382页说:若尔?未生轻安以前, 此三摩地何地摄耶?答:此三摩地欲界地摄,三界九地随一所摄,而非第一静虑近分以上定故。又得近分,决定已得奢摩他故。于欲地中虽有如此胜三摩地,然仍说是非等引地;而不立为等引地者,以非无悔、欢喜、妙乐、轻安所引故。(《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6)
这一段《广论》所说的止观,文字表面都是正统佛法的名相,《广论》此处是抄袭了佛教《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所说,大意是说,未生轻安以前为欲界所摄,不含等引地,因得等引必定得奢摩他的缘故,虽然欲界定有心一境性,但不是无悔、欢喜,轻安、妙乐所引的缘故,然而依金刚乘上师宗喀巴所说的等至,本质是要与明妃行双身修法时,双方同时达到性高潮而称之为等至,因此要达到等至,必定先有等引,意谓从交合中的男女淫欲,双方妙乐平等引生,是由双身法中的无悔、欢喜、轻安、妙乐所引发,也就是运用种种交合的方便善巧,来引发双方俱有的平等乐受,此是密宗大乐禅定的等引意涵。其中的无悔,于《略论释》中解释为努力不懈,由此五法引生密宗的三摩地。其实密宗的三摩地、三昧,也是宗喀巴说的雌雄等至,是男女双方同时而平等的,同样住于性高潮中,共同观察乐受是空性,领纳乐受的觉知心意识也是空性,名为乐空不二的密宗大乐禅定的止观三昧。这些道理详细的解说,可以参考宗喀巴所写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就可以明白,因此《广论》所说的止观,仍然是坦特罗佛教的男女淫欲双身法,这也是为何要劝请佛弟子不要修学《广论》,已经修学的人应赶快离开的原因。
破斥了《广论》密教止观,也应当略说佛教止观。在《瑜伽师地论》卷30说: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钵舍那品。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修学初禅奢摩他品的九种心所住的状态,按次第为:第一、内住,内就是内心,将心从外面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六尘所缘境界收摄向内,令心安住在数息,或者念佛、不净等所缘境上,专心系念于所缘境,其心坚执 外离攀缘、内离散乱,那这样就可以称为内住,这是第一阶段的用功方法。第二、等住,刚开始令心内住于所缘境,心还是很攀缘动荡的,不能使祂平等地安住在所缘境,要继续专心系念于所缘境,才能令心平等安住,就是保持前一念与后一念的一致性;比如前一念是数息,从一数到十,后一念也要是从一数到十,这忆念不忘的心能前后相似,心能相续的明净而住,也就是等住。等住就是心内住下来以后,能相续不断地住在所缘境,不会一下想到财色名食睡,一下流散到色声香味触去,这是第二阶段必须达到的程度。第三、安住,行者继续专心系念,将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修到这里,虽然有了内住、等住的功夫,心还是会失去正念,当行者忘失正念向外驰散时,警觉性发起后,心便能安然顺从的回到正念,不再抗拒,不须再一次降伏,名为安住。到这个阶段,心才可以说有了一些定性。第四、近住,安住过后继续加行用功,发现不散乱专注的时间更长了,也察觉当心忘失正念向外驰散时,警觉性更强了,心渐渐澄净不太想住于外境,心前后念都在想着所缘境,能作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思惟五欲六尘,不会令心流散,妄念将生起的时候,就能预先警觉,事先加以制伏。这样心能安住于所缘境,不会外散远离所缘,就名为近住。第五、调顺,当行者的心内摄时,有时候会出现色声香味触,还有贪瞋痴男女等等法相,使心流散,行者于这个散乱因,六尘男女等外境相法中能起过患想,由于想增上力的缘故,就能降伏粗烦恼心,能令心调柔和顺,专注于所缘,不会再因外境相的诱惑而散乱,这样就名为调顺。第六、寂静,调顺过后,心虽然不被外境相的十法所动摇扰乱,但还会有种种寻思,包括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国土寻思、亲里寻思、不死寻思、家势相应寻思、轻懱相应寻思等等寻思,以及还会有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的出现,此时行者继续加行用功,对种种恶寻思及五盖生起过患想,由于想增上力的缘故,便能把这些恶寻思,以及五盖等诸随烦恼停止下来,不再令心流散,能降伏内心的细烦恼,能令心寂静;第七、最极寂静,当行者寂静自心以后,继续正念住于所缘境,继续用功加行,行者能将心中烦恼盖障来除遣变吐,能够降伏已生未生的烦恼重障,这时就名为最极寂静。第八、专注一趣,行者为求能专注一趣,便以加行心于所缘境没有间断。长时间正念专注一境,能够令心相续安住于止三昧,此时是有加行,有功用的止三昧。第九、等持,行者能继续于九种心住,多多修习串习,能够令三昧的心纯熟,便可以由有加功用行的三昧心,转变成无加功用行的三昧心,能随所串习的法,任运行于三昧境界,这就名为等持。
在〈声闻地〉中又说: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瑜伽师地论》卷30)
此六力首先由听闻与思惟二力,不断闻思增上,能令心内住及心念相续,令心等住,如是于内能把心绑住以后,由忆念力数数作意令心不散乱,故能安住、近住,再由正知力调息其心,调伏止息恶寻思及随烦恼,令心不流散,而得调伏随顺于寂静。如果恶寻思及随烦恼现起时,因精进力的缘故,即能不忍受。不忍受这些恶寻思和随烦恼便会断灭。除遣了修所断烦恼,成就最极寂静乃至专注一趣,最后由串习力数数修习,多修习的缘故,就能圆满等至及等持。
在《解深密经》卷3中有说: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声闻地〉又说:云何四种毘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毘钵舍那。(《瑜伽师地论》卷30)
由以上所举,佛教《瑜伽师地论》中的止观教法,可以明白修学止观必须舍离欲界爱染,不是密宗金刚上师宗喀巴所说的男女淫欲、双身法的大乐禅定可以成就止观,也证明宗喀巴援引根本论的文字来解释双身法的止观,是扭曲论意的攀缘附和,藉以欺骗一般学佛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个单元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