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02 一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25613    
核心提示:  1  元览先生道鉴:  “大札”奉悉。君以小字密密麻麻书满九大张白纸,真可谓“大札”也。窃以大乘佛子凡所 言说,不可稍
  1
  元览先生道鉴:
  “大札”奉悉。君以小字密密麻麻书满九大张白纸,真可谓“大札”也。窃以大乘佛子凡所 言说,不可稍离第一义,否则名为“言不及义”。若欲言皆及义,必须身证如来藏,能与全 部经论(二乘经论除外)完全符合方得。未证之人不解佛意,每谓佛所说大乘法自相颠倒,犹 君于函中责诬世尊说不如实语,更言世尊难逃“或人之将死,其言也乱的论定。”殊不足取 。君于长函所质诸难,设以语言当面解说,三天三夜亦难尽述,况以短笺而能令君明解?仅 举所质浅易一问中之一句,简略述之,足证君之未明,其余稍深诸问,不必论之,亦无暇作 覆。若必全部作覆,须时数月方能尽理;则累牍盈篇,即成一书,足资印行天下矣。余无此 暇,亦不愿为多闻而不实践之人,多月埋首写作覆函。
  君言:《先生引涅槃谓佛性以肉眼得见,那瞑目时是否便不得见?先生更强调“佛性非天眼 所能见”难道天道中的菩萨都无由见性?.........》
  余谓“佛性非天眼所能见”,除系依佛语外,亦依实际证量而言。我会中同修亦有得天眼者 ,受菩萨戒后随余修学六月,终未能见佛性,复回神道教中;若不学大涅槃经,而云天眼能 见佛性者,无有是处。天道中之菩萨若不学大涅槃经之法,亦无由以其天眼而见佛性。然余 此语非谓“天道中之菩萨皆不能眼见佛性”,君不应以意识猜度而诬我。天道中之菩萨若修 大涅槃经之法,亦能以天眼而见佛性。譬如有人云:“人间肉眼不能见天道众生。”然此语 不应解为“人间众生皆不能见天道众生。”又:“佛性须以眼见为凭”,君亦不应诬解我意 为“其余诸根不能见性”,否则即有大过。然虑众生实未见性,错以体会能觉之性为见性, 未曾真实见性,而成大妄语,故云“见性应以肉眼亲见佛性为凭”,余固未尝指说佛性不能 余根而见,乃至多处说云“一根若见,六根皆见”,君若不信,何妨向书局请购拙著《禅--- 悟前与悟后》一书,即知余于三年前所说与此函所说前后无二语也。
  又如:君质余所引涅槃经文佛说:“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而评云: 《麟觉且置,声闻果通三界,不拣有顶,阿毘达磨分明现在。有顶圣却不知有顶,未免太 玄!》此即明证君实未证二乘有学无学境界,云何以凡人愚夫之聪明而责佛说有误?所以 者何?俱解脱四果人若未修得神通,尚不能知诸天境界,云何能知有顶天境界?亦如修得四 禅之人,若未修得神通,亦不能知四禅天境界,须舍报生彼而后方知。麟觉有十品,非品品 皆具六通,若无神通,尚不能知欲界六天境界,何况有顶?故二乘无学虽过三界,未必能知 三界诸有为法。
  譬如古来医者知以何药治疗何病,投药则病痊,不须悉知其病由何菌而生;亦如中箭之人, 但拔其箭,敷以创药即愈,不须推究彼箭材质、何人所造、何处所产......等等。二乘之人 亦复如是:但知出三界之理,能出三界即足,不须悉知三界诸天等法。二乘俱解脱无学如是 ,慧解脱无学更当如是,无妨不知非非想天境界而出三界。
  如此浅易之理,君尚未明;第一义妙理,何尝梦见?而妄谤大涅槃经佛语为“人之将死,其 言也乱”,可谓愚痴无智,抑且狂妄自大;殊不知佛地真如不忘不愚一切境一切法,非如台 端愚于如此浅易之法,盍可谤佛将死言乱?不应以己之不能眼见佛性,以况他人亦不能 眼见佛性;更不应以己之不能眼见,而谤大涅槃经佛示金言;否则岂唯自障圣道,亦乃远种 来世地狱长劫尤重纯苦,谓为凡夫愚痴,不亦宜乎!
  其余所质诸问,亦皆妄情臆度,全不如理,自返可知,悟后亦知,无庸在下多言,亦无闲 暇作覆;若再来函,恕不回应。劝君于我会中实修,若得“明心、见性”二关具足,即知佛 语真实,亦知二乘人所说诸论未可全信,彼时若作实相忏悔,重罪戒罪可免,轻罪性罪犹须 于未来生受。若未于舍报前证悟而作实相忏悔者,舍报时将难逃地狱罪也;且观宣○上人舍 报前之胡言乱语、舍报后之沦落鬼神道,岂非可畏?然彼持戒精严,要且不曾谤佛谤经,只 为错说第一义法,以善根而得恶报,不亦可愍?今君谤佛谤法,而未如宣师之持戒精严,欲 如何免得重报?君宜三思!再三思!三三思!端此
  敬颂
  证悟免难!
  后学 萧平实 敬笔 
  
  又及:余于诸方来函,不问是否为质难,皆以温言濡语作覆,未尝稍作辞色。今恐君之来世 大难,故严词厉色,愿君知我深意。
  又:君既勇于来函,何故不敢以本名及姓氏见示?盼以直心行事求道,方有助益;若一向不 以直心,则离道远矣!奉赠《佛子之省思》一册,请以真假开悟辨正法自验,若他日一念相 应时,可来觅我,否则无须面晤。亦无须再度来函,汝之所说,无以教我、无以益我故。他 年若有闲暇,或能以汝此函缮成问答,以《正觉书笺》为书名,印行天下,无暇则罢。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