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15集 什么时候该放下(七)

   日期:2018-07-15     作者:如来藏    浏览:82535    
核心提示:叶正纬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学佛释疑”,这集的讲次跟大家讲的是“什么时候该放下?”我们前面谈到的这个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学佛释疑”,这集的讲次跟大家讲的是“什么时候该放下?”
我们前面谈到的这个放下,都是针对人生所必须面临的这些苦、烦恼,我们来谈说有四段放下的智慧。如果您不太记得的话,我们可以再提醒您,这个四段的智慧:第一阶段就是起信,该放下就放下。第二个阶段就是要透过无常的观行,要准备让自己有力量来进入佛门修行。第三个就是在佛门解脱道的正修,就是要透过五蕴空、因缘法的观行跟修习,来让大家在每一步每一步上山的过程中,烦恼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最后当然就是要透过参禅明心见性,然后让我们彻底地卸脱了凡尘,然后能够打开山门,能够往前看到佛菩萨的诸般的功德智慧,这个就是四段放下的智慧。
我们前面,在前一个讲次结尾的时候,我们也说到:前面讲的这些放下,是针对烦恼来说的。除了烦恼之外,其他的事情又怎么说呢?比方说有些人常常说:“你主张的是这样,我主张的是这样,各人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所以没有哪一件事情是真的是所谓的真理。”这是一般的大众都会常常这么觉得,因为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的确也可以看到:就是说许多的事情,都是你看是这样,但我看起来又是那样。当然历史上也有许多的事情,是因为坚持了一方的见解,强迫要另一方接受,结果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所以有鉴于此,所以许多的有心的人士,往往要呼吁大家要放弃成见,特别是要放弃我们自己的成见。
那这里呢,我们要先给大家打预防针,就是我们说“放弃自己的成见”,这是很正确、非常好的作为;但是这个所谓“自己的成见”并不是佛教在五蕴空里面所要对治的“我见”,我们再强调一次:“自己的成见”并不是五蕴空里面所要对治的“我见”,我们再一次强调!但我们还是要说,放弃自己的成见,这件事情本来就大家应该要作到的。我们说还有一些佛教的这些行者,更进一步的主张:“由于我们看到的世间的万象,都不断地在变化,所以从这些变化里面,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到一个心得,就是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世间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也听到说,有好些个佛教的这个行者,都是这样主张所谓的“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
当然,就“无常”这件事情,本来如果无常观行得力的时候,我们说那是我们前一阶段,前几个讲次讲的朝山的历程里面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说,准备要上山之前,就应该要对无常,有这些观行存在;但是这个观行,以这个观行,我们说那个阶段所获得的这个心得,应该是说:没有哪一件事情是可以恒常不变的。然而这一个心得,却不太适合直接把它放在这里,然后就直接地说出“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这句话。我们说“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这句话本身在哲学上、在逻辑上,本身是说不通的事情。有学过这方面的菩萨们,自己思考一下就知道,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不妨来迁就一般世俗大众,对于这件事情的了解,也就是基本上要摒弃一切所谓真理的存在这件事情,我们不妨继续探索下去。
我们说佛教里面有一部非常非常出名的经典,叫作《金刚经》,在《金刚经》里面有一段话,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这是佛所说的话,佛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段经文里面,最出名的句子就是最后面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因为这个经文字面上,是这样子呈现的,所以有好些个佛教的行者,就把它解释成说:“世间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恒常不变的,所以一切的事情,都是应机方便而说。”当然在他们的眼光,以这个经文字面意义来看的时候,他们也把佛法解释成方便,所以一旦学了佛法之后,那佛法其实也都可以放下了。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主张,所以我们才会把佛法到底是“怎么放下”这件事情,把它拿到这个讲次来跟大家探讨。
我们不妨来省思一下,前面讲的这种说固执己见,强加于他人身上这个状况,当然是我们要避免的。因为我们没有道理,硬是要别人要在当下要接受我们的见解。但是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我们问的是说,如果不是用强横的手段要别人听从,那我们现在要请问大家,我们心中是不是有哪一些个知识,或是哪一些个价值观,是会亘古长流的价值观呢?我们不妨来省思一番。比方说:我们应该要慈悲待人,如果可以的话,应该要能够宽恕别人的过错,这个事情是一个原则;当然这个原则在世间法上实施的时候,会看实际的情况,会有所因机、因时、因地而制宜。但是我们说,这个原则不是都还在吗?这个原则即便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岂不是仍然如此吗?
我们再来看看,比方说:我们说世间有轮回、有三界,并且在三界里面轮回,有它一定的秩序存在。请问大家,这一件事情,凡是一个入门的佛教徒,都应该要能够认同的,请问这件事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不也是如此吗?这件事情有没有因为时空环境的不一样,所以以前有三界,现在就不见得有了呢?或者现在有三界,以后就不见得有了呢?可见这个基础的架构,是不因我们所处的时空环境而有所变异的。
又比方说《大宝积经》里面,曾经有一句话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请问大家,这里是佛的这个经文,写的就是说:我们所造的业,即使是经过千百劫这样长的时间里面,这个业不会凭空消失的。请问它是过去不会凭空消失呢,还是现在不会凭空消失,还是未来不会凭空消失呢?答案是不是应该是:不管过去、现在、未来,它都不会凭空消失!这个就表示了有某一些的原则、某一些的法、某一些的道理,它是不会随著时空变化而轻易变化的。这个跟我们在世间法上面,看到的事情有极大的差异。因为世间法里面,所定义的美、丑、好、坏、妥当与否,这个都要看当时我们所面对的环境,诸多的因缘的状况之下,然后才能够有一番的抉择。可是我们刚才说,三界轮回这件事情,却是横跨于三界时空都能够存在的。比方说:我们说所造的业,不会凭空消失的这件事情,也都是横跨时空,它必然存在的一个道理啊!否则的话,那因果律大乱,整个的修行也没有丝毫的意义可言,不是吗?
所以从这个事情,我们就可以知道说,有一些的事情,其实不是像大家讲的,就是说,从以前的几千年的历史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无常变化,所以当然每一件的道理,每一个原则都得无常变化。又比方说:各位现在刚开始入佛门修行的时候,可能所学习到心识的运作,也不外乎就是六识,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个识。可是如果你再进一步修习的时候,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到,人其实不是只有六识,实际上人是有八识的。我们之前所举朝山的例子来讲,在参禅以前我们所认知到的,人可能可以透过努力,知道人有七识。可是如果要能够认识第八识的话,那就一定要透过参禅明心见性,才能够知道第八识确实的所在。这个意思就是说,第八识指的就是我们的本心自性。那么你会了解到人,到最后你就知道说,人是有八个心识在运作,乃至于说一切的有情,都是八个识在运作的。像这个事情,我们说过去如此、未来如此,现在当然也是如此啊!这个道理,它是一个基本的架构、基本的原则。它并不会因为器世间在时空的流转中,有无常的变化而有所变异。
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归纳出两点出来:一个点就是说,如果只是谈世间的事情,像东西好不好吃?哪一条法律,到底制定得有没有道理?或者是说今天的天气舒不舒服?那个画作值多少钱?像这类型的世间的问题,确实都是相对而言。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些世间,这些相对的事情,我们说从一个人、一个时间、一个地方的观点,我们逐步把它扩充到十个人、十个地方、十段时间都能够适用的这个方式的话,那我们从一个人拓展到十个人的时候,这个时候无形中,就把这个原则的适用范围把它扩充了。从这个道理更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从一个人、十个人,然后继续扩充到千百个人、千百世、千百处都适用的话,那么这个原则肯定就已经有相当的程度,不会随著我们所认知时空的无常而有所变化。我们如果再进一步的把它推理的话,从千百人再往前推理的话,那么就是说,如果有哪一件事情,是对于一切的有情众生、对于一切的时间、一切的空间,它都能够维持这样的准则的话,那么我们至少就可以放心地说,这个在修学的过程中,我们根本就不用把它划在无常的这个内容里面。比方说:我们刚才所讲的三界轮回这件事情,那是跨一切的有情、一切的时空都准的一件事情。又比方说:我们所作的这些业行,不会凭空消失这件事情,也都是横跨一切有情、一切时空都不会变化的一个准则。又比方说:所有的有情,都有八识心王的运作,也同样是横跨一切有情、一切时空都不会有所折损的一个大的原则。所以这些的事情,都是我们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这个部分并不属于我们在世间里面,所领会到的这些无常的范围。
所以我们回头来看看,请大家自己抉择看看,是不是世间真的没有任何一样事情,是会不随时间变化呢?我们如果认真思考的话,确实啊!像我们刚才举的这些例子,它的确就是一个基本的架构,不会随著我们的时空变化的。当然为了要回答,进一步回答大家的问题,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看看,我们说佛门之中,为什么会有人主张说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包含佛所说的佛法,也只不过是一个方便而已呢?我们刚才已经在这个道理上面举证给大家看。比方说:三界轮回这个事情,有没有哪里相对可言呢?又比方说:所造业不亡的这个原则,有没有哪里相对可言呢?这个各位菩萨可以细心地判断一下,像这类型的事情,显然不是属于我们在世间的无常,所能函盖的范围。
好!那我们又继续来看佛门里面的人,之所以会针对《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如筏喻者”,来讲说佛法一旦到了彼岸之后,也应该就舍掉了,所以什么东西都要放下。这件事情我们不妨继续来看,我们说《金刚经》对于后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禅宗的五祖传法给六祖惠能的时候,当时传法的时候,是用《金刚经》作验证的,为了要让大家理解,我们底下就给大家看《六祖坛经》里面的一小段。好!这是《六祖坛经》的内容,底下念给大家听:【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所以从这一段《六祖坛经》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五祖为六祖说的时候,解说的内容是以《金刚经》为主。解说完《金刚经》之后,六祖言下开始悟明了本心自性之后,这个时候六祖所说到的,当他开悟的时候,他所说的并不是放下一切,并不是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是像筏喻一样、竹筏一样,只要是渡了之后,就把它全然放下。不是的!六祖在开悟的时候,当下的这个心里面,从心里面直接说出来的话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且是能生万法!所以各位菩萨请看看,如果《金刚经》讲的就是让我们什么事情都放下的时候,请问惠能这个时候,对于《金刚经》的体悟,有全部放下吗?显然不是啊!因为他一直讲自性是什么,自性的状况是什么。所以我们说,六祖惠能透过《金刚经》而开悟的时候,他的重点反而是摆在“本心自性不生不灭、清净具足、能生万法。”这是他开悟了之后,第一手的真心体会啊!所以可见《金刚经》说的,绝不是像一般人所以为的,就是什么东西就把它给放下。
同样的,我们继续来探索说,如果要追寻本心自性的话,是不是就由“放下”就能够得到呢?这个有许多的人都是这么说的,包含我们在前几个讲次讲的,奥修这个人他所主张的就是说:“放下万缘当下作本然的自己,这个就是参禅,就是等到你能够真正的作自己的时候,这个就是找到自己,就是明心见性。”实际上这个真的差得很远!我们现在不妨来看看说,为什么要追寻本心自性,并不是由放下而得。请问大家,我们刚才看到了《六祖坛经》的这句话,我们请问大家,回想一下,六祖是在什么状况下开悟的呢?我们发现到说,六祖是在听闻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之下,一路说《金刚经》的法义的时候,从中开悟的。请问六祖惠能在听五祖开示《金刚经》的内涵的时候,请问他是放下的呢?还是跟著五祖的开示,在这个微细的点滴之间去体悟,然后豁然开朗呢?显然,如果我们一切放下的话,那么五祖在前面讲的,我们也会轻轻放过。显然,如果我们只是谈放下的话,那么就算哪一个大禅师,在我们的面前跟我们示现了许多的机锋,跟我们讲再多的公案,那我们所能作的其实也只有放下呀!
所以这件事情从《六祖坛经》里面谈到的,根本就不是放下的,而是六祖实际上,是在五祖的开示之中,努力的参究而得的。这是第一个,跟大家讲这个参禅,从《六祖坛经》的例子来说,实际上,不是放下作自己就开悟了,并不是这样子的。之所以会跟大家说到这个,实际上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包含现在在坊间有看到的许多的书籍,只要讲到禅法的,都几乎教大家“只要放下作自己,回归本然的自性,回归自己的本心。”可是我们要问的就是说:“请问回归本心,那个本心是什么?本然的自性又是什么呢?”如果那些个事情,你没有把它搞清楚,而只是放下的话,那么即使在你眼前有再怎么样的大禅师,在你前面装神弄鬼,示现机锋给你,你恐怕也都是放下,这样子你还有什么机会能够参透本心自性呢?所以在这里,先提醒各位菩萨注意!
我们下一个讲次,再继续跟大家分享内容。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