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09集 什么时候该放下(一)

   日期:2018-07-15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86224    
核心提示:叶正纬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大家收看“学佛释疑”这个节目。今天我们要来跟大家谈的题目是:“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学佛释疑”这个节目。
今天我们要来跟大家谈的题目是:“什么时候该放下?”
“什么时候该放下?”之所以会跟大家谈这个题目,当然是因为我们会碰到许多时候,我们自已觉得很难轻易的放下,所以简单的状况是什么状况呢?往往都是一些我们固执己见,以致于造成了他人或者是大家的困扰。
比方说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也许我们都觉得说,小孩子们都应该要规规矩矩的,要守什么样的规矩,要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
我们可能也会要求说,比方说下一代就一定得要承接上一代的光环。譬如上一代,也许经营事业很成功的时候,那很自然就会要求下一代,要继续的发扬光大、继续的经营;尽管下一代,也许对这个部分的事业一点兴趣都没有,但往往因为家族、因为上一代的压力而不得不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就造成了上下两代之间不少的困扰。又或者说:比方说上一代呢,其实是信了什么样的宗教,因为很相信的关系,所以会要求下一代要跟著要信这样的宗教;可是也许下一代的人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造成上下两代之间不少的冲突跟烦恼。
又譬如说:我们也常常看到,一般的社会里面常常都会讲求婚姻要门当户对,当然就实际的层面来说,毕竟婚姻这件事情,不是只有度蜜月而已,两个人在一起还要长长久久;所以说适度的考虑双方家庭的融合的程度,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往往也有不少的人,把这个门当户对的观念推到极致了,变成说双方,比方说在政治上的地位、或是在经济上的地位,一寸一寸地仔细来衡量,看看两个人是不是对等的状况下,才可以来谈婚配;这个状况下,往往就得要牺牲了许多,在人间里面看到的两个人单纯的相爱在一起的状况;所以这样子,从古至今,这种状况都造成了不少的遗憾,甚至有很多的悲剧。
又譬如说,特别是在东方的传统里面,往往都会要求要传宗接代,而因为世法使然,所以传宗接代也通常都是以男丁为主;这样子要求的结果,就对于结婚之后的状况,产生一个很直接的影响:就是上一代会要求要下一代,在生儿育女方面,会比较偏好生男丁的状况。因为只有男丁未来才可以所谓的传宗接代,等到百年以后,所有后头的祭祀的问题,都要靠男丁来继续的维持。
那象这类型的状况呢,我们可以说,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这些的状况可以说在社会里面都是层出不穷,在日常生活里面屡屡可见。这些状况它所显现出来的,几乎都是因为我们固执了自己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然后强烈的将这个看法加诸在别人身上,要求别人必须要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做,或者要按照我们的见解去实行。所以这个时候呢,难免就在我跟他人之间造成了许多的困扰。
这种时候很显然的,我们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当然回到原来的主题,就是“什么时候该放下?”的这个主题的话,那很自然的,凡是因为坚持己见,而造成了他人的困扰,甚至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然就是我们应该要仔细地去想想看:“是不是该放下了?”
比方说小孩子本身,如果这个小孩子本身有他自己的特性在的话,我们又何苦的要求他一定要按照我们的意思,一定要承继哪一部分的家业?又或者这个小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艺术家、或者是一个工匠的话,那么我们又何苦要要求这个小孩子,一定要每一堂要尽力去考到九十分一百分呢?所以象这类型的状况,我们只要能够好好的理性思考的话,都应该会想到说:是有一些时候,是有一些不必要的这个偏见,我们是应该要把它放下的。不过这一些状况说起来容易,可是如果我们跟大家谈,直接谈说“该放下了!”的这个议题,往往很多人都会朗朗上口,可是实际上真的能够放下的人,其实还不多!为什么是这样子呢?那就要仔细地再往我们真正放不下的内心再去探寻。比方说我们在看另外一种我们往往会问自己:“什么时候该放下?”的问题,我们在人的一生当中,总难免会遇到许多生离死别的状况--特别是说亲人至爱之间的生离死别,那么这一种生离死别,由于带给一般人的痛苦,非常的伤痛、非常的巨大;所以常常会让大家往往沉浸在悲伤的气氛里面,久久不能出离。这个时候,往往我们会安慰对方说:“该放下的就该放下了!”可是往往我们会发现,对方能够听得进去的时候,其实并不多。而最后却都是因为时间久的关系,对于这一部分伤痛的记忆比较能够接受,或者比较趋于平淡之后,然后才能够从伤痛中走出来,自己能够放下。所以象这类型的状况,显然就已经比世间,我们刚才讲的世间法的状况,更要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我们举这些例子,其实就是要引导大家,来思考看看:放下!放下!说得容易,可是为什么做起来不容易?
我们不妨先从佛教里面谈到的关于人生实相之一的?--苦的实相,来跟大家说明。我们说一般在佛教里面,跟大家在介绍苦的时候,其中一个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所谓的“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还有一个五阴炽盛苦。这个佛教谈的八苦,因为我们现在开始要带著大家往我们的内心去探寻如何能够放下,所以我们现在在谈的这些苦,也就是往我们自己的内心去探寻。刚才讲的这个八苦里面,由于谈到的是我们自身所感受到的苦,所以就一般人来说,我们通常先把“生”这个苦给放下,然后也把“五阴炽盛苦”给放下;所谓的意思是说,倒不是说真的放下,是说我们暂且不谈;因为每一个人,大概很少很少人能够记得自己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苦?另外一般人,如果没有适当的佛教的熏习的话,也很难知道“五阴炽盛”是什么样的苦?因此我们在这里,就先跟大家谈六个苦,也就是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对于老、病跟死这个三项,我想每一个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对于老病这两个字一定深有感触,而对于死也都是深有畏惧;可是即使我们对于老跟病跟死,希望能够尽量的避免,可是实际上,我们只要细心地观察每一天的生活地状况,我们必然会发现:每一个人就象设了一个定时的这个钟一样,我们就随著这个时钟,一分一秒地继续往老病死的方向前进。这个事实即便是我们再怎么样的精心打扮,或者是我们再怎么样的注意身体的健康,一步一步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个状况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这个是老病死的状况。这样听起来也许有人会觉得说,佛教都是拿老病死不可避免的这个状况来告诉人们,这样子是不是使我们的人生变得很悲观很灰色呢?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其实都是属于佛教谈的?四圣谛里面的苦圣谛其中的真相。也有许多人会觉得说,佛教都是在强调苦圣谛,也因此佛教呢,肯定是很悲观、很灰色的。实际上我要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悲观?什么才是真正的灰色的人生观呢?我们应该要说,如果我们了解人生确实是这样子的时候,然后从中间能够活出生命的另一番光彩的话,怎么能叫灰色悲观的人生观呢?反之,如果我们对于人生的实相蒙著眼睛不去看它,任凭自己蒙著眼睛往前走,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到最后跌得遍体鳞伤,临终的时候,才觉得说所有的一切的事情,事先都没有想清楚、都没有看清楚,然后这一路走来就是这样的人生的时候,请问:这样的人生,蒙著眼睛过完这样的人生的话,那样的人生就叫作乐观吗?就叫作彩色吗?所以我们应该要讲说,佛教之所以会强调“苦圣谛”,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人生真实的样貌。然而佛教所教给我们的,是要在真实的样貌理性认知之后,从中间生起了不一样的、积极的菩萨道的人生观;所以我们说佛教所教给我们基于苦圣谛的人生观,其实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带有智慧的彩色的人生观。好!那这个是在老病死这方面,有跟大家说大家会感受到的苦。
另外大家也很常会感受到?--爱别离之苦,就是我们所谈到的,亲人至爱之间的生离死别,那么一旦离开了,彼此必须要分开的时候,很多人其实很难很难接受的。这个苦我们能不能简单地能够避开呢?实际上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所有世间的一切的现象都在无常地变化,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含每个人各自的状态。比方说我们刚才才讲过,每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开老病死;同理的,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开的时候,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经历著许多的变化。有这样变化存在的时候,哪怕是再怎么至爱的人、再怎么相亲相爱的人,其实到头来总是会发现,要不然就是彼此的关系产生了变化,要不然就是外面的环境产生了变化,以至于不能够再在一起了。所以象这样爱别离的状况,其实它也是人生必然会经历过的实况,所以这个部分也是我们说佛教八苦里面的其中一个苦。
另外一个苦叫“怨憎会”,也就是说你可能在平常的时候,特别不喜欢哪一个人,或是特别讨厌哪一个人,可是就偏偏因缘际会,就必须会碰到这样的人。当然大家应该都有这个印象,从小到大必然都会有这个印象;当这样的时候发生的时候,心里真是不痛快!为什么偏偏就要碰到这个我不喜欢、我讨厌的人呢?所以这个状况,其实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也必然都会发生。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因缘都在无常的变化当中,你会碰到谁?你今天会经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每一事情可以说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再加上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自己的好恶,并且也都有自己的深沉的我见、我执,所以当我们透过自己有限的眼光去看外面的世界,特别是看外面无常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不可能这个世界看出去什么事情都是你喜欢的;必定有你喜欢的、也有你不喜欢的。所以“怨憎会”也必然是我们人生当中一定会经历过的历程,所以这个也是我们谈的八苦之一。
最后要跟大家谈八苦之一的其中一个叫“求不得”。这个状况当然,我们当然就是每一个人应该都是深有体会。因为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因缘不同,每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因缘不同,甚至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人本身所带的福德,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差异;那有这样大差异的状况之下,我们把自己跟他人放在同一个时空之下的时候,很显然的每一个人能够得到的东西,一定会有许多的差异;这个就已经先奠定了我们不可能事事如我们所求的基础。另外我们即使很努力去求了,按照世间的道理来说,似乎是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所以常常有人把这个“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把它无限的延伸之后,变成“凡是努力就应该会得到一些什么”。不过如果我们从更深的理地来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一旦一个人出了社会之后,不见得每一次的努力都有你期待的回报;那是因为一旦这一些的状况,这些状况真实在运转的时候,其实跟每一个人的福德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别人要是比我们的福德大的时候,很自然他在求取名利权位的时候,就会比我们要顺利很多。这个在一般人是很难看得清楚的,并且即使听闻过这样的福德的道理之后,也很难轻易地信受;所以一般人在一生当中,几乎都会常常的经历求不得的苦--想要什么却得不到,然后一直都在心里面挂著。
这六个苦就是我们深入在看“我们到底为什么心里会苦恼?”的时候,所必须直接面对的六项事情。
我们刚才一直谈到的佛教说的八苦其中的“生”, “生”所带来的苦,跟五阴炽盛所带来的苦,这两部分的苦,都得要诸位有机会能够深入佛教修习的时候,再去体会。目前就不妨先用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跟求不得,这六项来检讨看看自己放不下的地方;关于这个六项的苦,我们说这是人生必然的实况,这六个苦,并不是在佛教里面才会发生。实际上我们刚才已经说了,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苦,那怎么去看这个事情呢?
我们不妨举,我们说基督教,我记得有一个很出名的祈祷文来跟大家说看看,这个祈祷文依稀是这样说的,这个是基督教徒,对著上帝去祈祷说:“希望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让我可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希望上帝赐予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且希望上帝赐予我分辨两者的智慧。”什么叫两者?就是去分辨什么事情是可以改变,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改变的。从这个基督教的祈祷文里面,我们可以看看,什么叫作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你如果要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的话,那就是表示说我们这个不可改变的事情,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烦恼,那么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对应在我们前面讲的事情,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六项苦,也就是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六样。这六样一旦发生了,造成心里上面很大的烦恼的时候,基督徒会跟上帝祈祷,希望上帝能够赐给他平静的心,去接受这些事情。这个不就是我们讲的“要放下”?你一旦放下了,就表示你心里能够接受了嘛!然后接下来呢,最后一段的祈祷文里面,基督徒会向上帝恳求,希望上帝能够赐予他分辨两者的智慧;表示说有一些事情,什么时候可以接受?什么时候不能够接受,而该去勇于改变?基督徒希望上帝能够赐给他智慧,让他能够分辨。从这个祈祷文里面,我们马上就可以发现,我们说基督徒需要向上帝去祈求智慧,来分辨“到底什么事情可以改变,什么事情只能接受”;换句话说他是在向上帝祈求,请上帝告诉他什么时候该放下。所以这个就表示了,放下这一件事情,以及放下背后所牵涉到的六项的苦,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里面,是必然需要去面对的难题,并不是象放下这两个字,写起来这么样的单纯。所以基督教才会在祈祷的时候,希望上帝要能够帮他的忙,可见放下并不容易!
那我们在佛教里面,当然我们有我们的法门,来引导大家怎么样去分辨,“怎么样去放下”,这个内容我们将在下一个讲次里面跟大家分享,今天就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