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11集 什么时候该放下(三)

   日期:2018-07-15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56983    
核心提示:叶正纬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要继续来跟大家分享:“什么时候我们该放下”。我们上次讲了放下的时候,我们说放下这件事情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要继续来跟大家分享:“什么时候我们该放下”。我们上次讲了放下的时候,我们说放下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单纯;然后我们举了一个例子,用一个例子来跟大家说明,就是朝山的例子。那朝山我们说,要朝山的时候,要去寻访住在山里寺庙的善知识的话,我们首先要能够相信,这样做确实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所以第一个要能够先相信,这个对自己有帮助,并且相信自己可以上得了这个山,这就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呢,一旦我们决意要朝山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先作好准备;这个作好准备呢,就是先在知识的层面上面,要建立一些基础的知见。第三个阶段,当然就是真正的上山,那个时候呢,你确实就是修行的时候;那这个上山呢,一路上山的过程中就一路修行,然后除掉自己的性障。接下来最后一阶段的时候,山路最陡的时候,我们还得要奋力一搏,努力地坚持下去,让我们登上最后的一段的山路,到达了这个山门,可以跨进山门那一刻,才叫作第四阶段。我们用这样朝山的四个阶段,来跟大家分析放下的这个智慧所包含的智慧。
我们上次有举了一个例子说,第一阶段、所谓的建立信心这个阶段,建立信心要相信自己可以放下这个阶段。我们上次举的例子是用一个手(我们的手)直接拿著重物这个例子,也就是我们在面临烦恼的时候,我们不妨自己也可以试试看。你可以自己试著手里面拿著一个重的东西,或者是一杯水,满满的一杯水都没有关系,然后你就一直拿著、一直拿著,手都不能够放下,一直固定在同一个姿势;固定了久了之后,很显然的,我们一定会觉得手酸得不得了啊!开始手都会抖起来了,一旦真的酸得受不了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就把手里面这个重的东西把它放下。那么在放下的当下,请大家仔细去体会,当时手在放下的前一刻的时候,手是多么的酸、多么的难受!可是放下的那一刻之后,手又是多么的舒服自在。所以从这样的过程,各位可以试著去体会看看,透过这样子放下的练习,你可以去体会看看。其实我们在碰到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烦恼的时候,如果透过这种方式的话,你也可以作到简单的放下,它就是很单纯,放下了就是放下了,所以你的烦恼就解脱了。
可是这个阶段,我们得要再次的跟大家强调,我们说这个阶段,并不代表了整个放下的智慧,因为整个放下的内涵,我们要分成四段来跟大家解说。而这简单的把手里面的东西放下,只是我们要解说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做到的阶段;这个阶段从头到尾,都只能说是培养自己对自己的心识力量的信心。那这个最主要呢,我们上次有约略跟大家提过:为什么这样子简单的放下不能够应付所有的烦恼呢?那是因为只要能够透过手,简单放下的东西,显然这一件东西跟我们之间的关系,它的界限是很清楚的;正因为它的界限很清楚,所以当我们放下的时候,就真的象手张开放下那么单纯。可是我们说人生会碰到的苦,我们说佛教里面谈到的八苦里面的六项--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苦;这些苦呢,有一些固然是非常的粗重,可是有一些苦却是非常非常的深细。什么叫作粗重?什么叫作细致呢?我们用刚才的例子来说,如果这个烦恼,这个烦恼跟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象手里拿著重物这样的关系、这么单纯的时候,那么表示这个烦恼就是很粗重、很一般的烦恼,这种烦恼当然就在我们相信自己心识力量的同时,我们就很容易能够把它给解决了。
可是有很多的苦,其实它既深又细,深细的结果,等于是它就好象是牢牢的跟我们自己绑在一起。这个就好象说,如同我们刚才举例--把手中的重物放下,这个例子来说的话,如果是很深细的烦恼的话,那就代表你的手,跟这个手中的重的东西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放下的关系,而是你的手极有可能因为跟这个重物拿得太久了,所以眼前的这个东西,已经跟你的手,就某种程度的结合在一起了,黏在你的皮肤上面,这个时候你是没有办法直接的说放就放的。也就是如果我们面对的烦恼,越是深越是细的时候,它就是牢牢的越是深越是细的,然后牢牢的跟我们所认知的我结合在一起,你就越难分开什么东西是真的,是可以直接放下的烦恼,而什么又是你本然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这个对一般人来说,这种烦恼在我们人生当中,那是多得不得了,只是往往我们得要在碰到的时候,才会晓得说有这些烦恼存在,那个时候才来临时抱佛脚,想要象放下重物这么单纯的时候,却发现说所有的这些负担,都好象已经牢牢地箝进我们的身体里面,整个都跟我们身体牢牢地绑在一起;我们再也不能象放下手中拿的杯子这样那么简单的放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需要进一步地学习更深层的智慧。
这个就是我们说,就如同朝山的第二阶段,我们应该要开始来学习,这个部分要学习的,首先就是要面对无常的实然与必然。这个部分,我们把它划归在第二个阶段,因为在第二个阶段,其实我们根本就还没有上山;意思就是说,所谓的无常的实然与必然的这个认知,是要建立我们的基础知识,但这个说实在的,还没有进到佛教的修行,因为我们不是还没有上山吗?所以这个部分我们给各位说的,就是建立基础知识。关于这个无常的认知呢,我们可以自己细心地去观察,观察我们周遭的事物。你仔细去看看有哪一件事情能够维持恒常不变呢?只要是稍微长大一点的小孩,当你问他说,人可不可以永远的活著的时候,比方说在小学,可能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之后,他大概就知道人一定会死去的,所以人不可能永远活著。
你如果再进一步问他:人不能永远活著,那么天气能不能永远维持春天就是春天、夏天就是夏天等等呢?他稍微经过思考了,应该也能够告诉你:不可能。因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四季的更迭是必然发生的状况。你再这样进一步地一路问下去的时候,包含从四季的更迭,然后接下来再问到说,日夜的变化;然后从日夜的变化,再继续再追问:在日夜变化之间,中间的过程,我们所感受到的周遭的世界,有没有变化呢?当你把这个问题,随著时间的尺度越缩越小的时候,显然这个时候,你所问的这个对象,就不再是小孩子能够回答的,可能就要稍微要年纪要逐渐的提升,并且还要随著他对于人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要有细的观察力,要有敏锐的觉知力的人。这个时候,当你随著时间的尺度越问越细,问他周围的这个世间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时候,有那样特质的人,他才能够回答你一步一步进逼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无常这件事情的体会,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最简单的人都有老、病、死,这件事情来开始看起。然后从老、病、死来开始看起的时候,进一步可以再来看:这些老病死是不是都在我们真的很老的时候、我们真的生病的时候、我们真的死亡的那一刻,才有这些变化呢?其实这个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变化一定都是日积月累、分分秒秒都有变化。所以对于老、病、死的体会,应该要更深入、更内化成对于我们自己的身体,每一天,甚至是说每一个时刻,我们在看自己身体的时候,我们都要能够有这个敏锐的觉察,知道说这个身体确实,确实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当然就是说,这里面强调的是大家要能够亲自去体会。因为从知识当中,当然每一个人都可以了解到,人就是由许多细胞所迭组成的,这些细胞,各自每一个细胞,都有它老化死亡的过程。所以人呢,如果从那么多细胞的组合体看起来的时候,当然我们就可以认知到说,人一定也是这样变化的;可是这个只是在理性的认知,我们说要把它内化,变成我们觉察内在的一部分的时候。建议大家不妨可以作一个练习,回去在家里面的时候,可以比方说早上梳洗的时候,不妨仔细照照镜子,然后仔细去看镜中的容颜,有什么样不一样的变化。只要您细心观察,一定都有大大小小的变化,哪怕再怎么微小,也都一定有变化。这个觉察的练习,是要让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色身,自己的身体确实是这样无常的变化,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
那再过来呢,各位也不妨再进一步去观察,自己的心理的状况。您这个部分更需要自己在这个安静的时刻,好好地探索自己的心里面。只要您安静下来探索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念的这个状况的时候,您一定可以发现到,自己的心念真的是念念变迁;这个念念变迁不只是说,在我们静下心来,观察的时候是如此,其实我们如果说,把时间的尺度再放大一点,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念念变迁怎么会有一样呢?昨天的你接受到什么样的讯息,就必然会对今天的你的心识状况产生了影响;甚至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来说,去年的你因为经过了一整年,接受了周围的种种的讯息之后,所以你的心理的状态,必然也跟去年有所差别。所以这样讲来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说,就我们自己来说的话,这个心理的状况,其实它更是念念变迁,更是一路的无常变化;甚至我们可以说,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心理的变化,其实也不是我们所能够主导的;因为我们的一般人的心识,其实非常非常的粗糙,我们所觉察的,通常都是很粗、很大的事情发生。对于我们的意识底下,有许许多多的讯息的流动,或者是说,我们用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所谓“潜意识”这三个字来说明的话,我们说在意识底下,其实有许多的潜意识的流动,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但决定我们生活、我们心理的走向,却往往都是潜意识在决定,哪怕是我们都是觉得我们自己能够作主,其实真正作主的,是背后川流不息的“潜意识”。当然这个部分,我们要提醒大家,我们用了“潜意识”这三个字,这是因为大家比较能够透过这个潜意识这个名词,大家比较能够了解。但是如果各位将来有机会,深入佛教去修习的时候,就会了解到,佛教所谈的心识的运作,远远超过了目前我们所说的“潜意识”这三个字的内涵。所以请大家姑且要接受,目前用“潜意识”这三个字,其实只是权宜的作法,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能够深入佛教,一窥心识的堂奥。
好!那我们说,知道自己的身体的无常变化,知道自己的心理无常变化,这个要更进一步要推而广之,既然是我们的身心,都会有这样子不由自主,每天、每时、每分、每秒的变化,我们当然也可以想象到:跟我们互动周围的人群,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同样在经历跟我们自己一样这些无常的变化呢?当你把这些无常的变化,把它放在同一个时空底下去看的时候,既然每一个个体都是这样无常的变化,我们又怎么能期待,我们所看到外面的世界,能够有一丝一毫或者一时一刻,维持不变的状况呢?所以象这样子努力去观察,我们必然会对无常这件事情,会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也就是这个知见,不再是别人告诉我们身体细胞的变化,不再是别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到最后都必然一死,所以不能够保留到后一世,也不再是别人所教导我们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都不再是了。当我们深入地去观察自己周遭,跟自己的身体,跟自己的心理的时候,这些对于无常的体会,会深入内化,变成我们对环境觉知的一个基础的力量。所以这个力量,会让我们在面对刚才我们说的“什么时候该放下”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在判断,在每一个判断的念头,每一个判断的当下,我们都会透过这个无常的力量,来告诉我们说:这些事情本来它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当然我们如果说,希求妄想说哪一件事情能够维持不变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意思就是说,透过这样基础的知识的话,让我们可以摆脱了一件妄想。什么妄想呢?就是对眼前的事情,执著著它永远不变的这个妄想。所以我们从此之后,我们会认为透过无常这件事情的深入理解,我们就开始会了知到:每一件事情它都必然会变化的。再怎么相爱的人,它的爱的这个本质,也都一定会发生变化;再怎么舒服、再怎么快乐的这个觉受,因为无常的关系,它也都会产生变化。那么透过这些的话,我们就可以说,你对你自己的人生,已经生起了基础的力量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准备上山了。
提醒大家!我们讲到的,目前为止讲到的,都是在准备好自己,让自己可以爬山,因为爬山这件事情,当然就需要我们要储备一些力量呀!所以我们说透过这样子,对于我们人生无常实然的观察,并且内化之后,变成了一股力量之后,你就可以准备来爬山了。当然在这第二阶段,准备的过程中,各位应该也可以发现到,正因为我们在第二阶段,准备的这个过程中,会舍弃了所有一切,有任何一切事情可以恒常不变的这个错误的妄想。所以当然在这个第二阶段中,因为舍弃了这个妄想的缘故,我们当然就也可以放下一些事情。所以其实我们虽然说,从第一阶段的建立自己可以放下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放下,到第二阶段,准备透过无常的观察,然后让自己对于日常生活中生起力量,这两个阶段,其实都可以让我们对许多的烦恼,能够有一些放下的力量。当然我们强调就是说,因为我们面对的烦恼,有很多的烦恼是非常深非常细,深细到它牢牢地跟我们所认知的自己的身心,整个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个界限很难分明;你也就很难透过相信自己,或者只是单纯透过无常,这样一个认知,就能够把这些烦恼给解除,给放下了。所以我们才说这个阶段,真的就需要大家要深入佛教里面来修行了。这个意思就是说,关于无常的观察的这个智慧,虽然说它对于许多人来讲,都非常的受用,我们也期勉大家,要多作这样的观察;因为关于这个无常的观察,确实也就是我们说,佛教在讲四圣谛的苦圣谛的时候,苦圣谛的观行入门的第一个,就是要透过无常,所以无常这件事情,本来我们就说,它是非常重要的观察。可是我们要提醒大家,因为我们讲了半天,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在储备力量,还没有真的上山,这就表示无常这件事情,还不是佛教修行的这个核心。你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其他的宗教几乎也都会谈到无常这件事情,所以无常并不是佛教的真理,无常也不是佛教的核心法门,因为它毕竟只是在储备我们的力量,让我们继续要往前走而已。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再继续讲,上山修行的第三阶段。谢谢大家!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